周尚意評《人文主義地理學》︱段義孚「人之為人」的思考

2021-01-07 澎湃新聞

《人文主義地理學》,[美]段義孚著,宋秀葵、陳金鳳、張盼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5出版,272頁,45.00元

2017年為段義孚先生送上聘書

作者與段義孚先生的合影,1999年上海譯文出版社選擇《人文主義地理學》翻譯出版,一定是仔細揣摩了讀者的偏好,儘管當下讀者偏好日益分化,但是出版社還是準確地找到了這本受眾較多的學術著作。《人文主義地理學》一書最打動人的標籤就是作者——段義孚(Yi-Fu Tuan)。他是享譽北美和歐洲的地理學者,2001年獲得英國科學院院士稱號(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2002年獲得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稱號(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2013年,我在洛杉磯親眼見證了他獲得美國地理學家聯合會的首屆創新地理獎(Inaugural Award in Creativity in Geography,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這是因為他在學術生涯中始終筆耕不輟,突破自己。2017年我專程到麥迪遜,為他送上北師大特聘教授的續聘書。段義孚的著作不單影響地理學界,也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界,甚至是建築學、城市規劃等領域。因此,許多段義孚的「粉絲」對《人文主義地理學》漢譯本的出版抱有極大的期待,渴望在這部著作中,找到可資借鑑的學術營養。一本引人入勝的書,才能讓讀者快速獲得學術營養。有些學術著作文字艱澀,從抽象概念到抽象邏輯,令人讀起來「頭大」。段義孚的著作是娓娓道來的風格,《人文主義地理學》延續了這種風格。我是2013年5月第一次拜讀《人文主義地理學》,我之所以將時間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那年我的博士生別乾龍去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學,他在大學書店買了這本書,待段先生給他們上課時,特意請段先生在書的扉頁上給我寫了一段話。5月別乾龍回國,將此書作為禮物送予我。這本書的英文開本比漢譯本要大,我問了自己的研究生,竟沒有人通讀原著,估計學生們一拿起「厚厚的」大師著作,就馬上聯想到了「攻讀」兩字。但是,如果他們看到上海譯文出版社設計的這本精巧的漢譯開本,就不會望而卻步了。本書章節編排由淺入深。多數作者將致謝放在書的最後,但是段義孚將致謝放在這本書序言之前,他以自己八十歲生日聚會的場景為開場白,用三個自然段感謝了家人、摯友和出版團隊。而後在序言中開宗明義,道出人文主義地理學並非是一門幫助人們提高勞動技能的學問,而是幫助人們提升感知能力,喚起心智,進而不斷地思考——如何活得更像「人」。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地區,許多介紹段義孚作品的信息必介紹他顯赫的出身,以及在多國名校學習的經歷。我原來對此種做法有些微詞,認為這些家庭和教育背景雖然對段義孚成為著名學者有幫助,但是並不是充分且必要的條件。民國初年,天津租界既有許多晚清的遺老遺少,也有不少北洋時期的達官顯貴,不是每個這樣的家庭都能培養出著名的學者,當然也不是所有名校畢業生都能成為人中俊傑。但是,讀了《人文主義地理學》後,我改變了原來的態度,因為作者在書中專門介紹了自己的家庭和就讀的學校。他用若干生動的例子,解釋了兩者對他成長的影響。我自己體會到的意思是,不必在意出身是否顯赫、就學的學校是否著名,任何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善與惡、美與醜,這些「相遇」可以促使人成長。了解段義孚所寫的個人經歷,尤其是感悟,讀者就可以理解主人公的心路歷程了。

段先生書架局部(上一層是他著作不同文字的版本,下層一整排都是他的日記本)

《我是誰》封面《人文主義地理學》前四章的標題分別是重慶、雪梨、牛津、伯克利,這些城市依次是段義孚在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期間所生活的城市。這四章實際上是他人生早期的四個階段,與父母兄弟,與老師同學,與社會其他成員的交往,與人文、自然環境的接觸,都影響著作者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書中一個個鮮活的場景,讓讀者有很強的帶入感。例如,在重慶簡陋的小學,老師講授太陽系,讓同學分別扮演太陽、地球、其他太陽系行星、月亮,然後在操場上按照它們的運動軌跡奔跑。再如,剛進入雪梨的一所中學,段義孚兄弟三人不會說英語,幾個澳大利亞男生總是圍著他們一邊跳舞,一邊唱著帶有種族歧視的歌謠。然而,他們絲毫沒有感到窘迫,因為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待客如賓是中華禮儀,而這幾個唱侮辱性歌謠的同學,恰恰展現了野蠻之舉。三如,他在伯克利讀博士,一年級時索爾(伯克利學派的創始人)給他們上課,交課程作業時,段義孚專門用舊金山的案例,展現城市景觀對人的進步意義,用以挑戰索爾浪漫的自然觀,不成想索爾竟給了A的好成績,由此他學到了一種教育理念。相對於他的自傳體著作《我是誰》,這四章凝練出來的要點更清晰。從第五章開始,段義孚跳出了個人的經歷,旁徵博引,從更廣泛的人類個體經歷,說到人類整體的發展,旨在展現人類在對自己、對他者、對自然的思考歷程,例如宗教對這三對關係的解釋不斷變化著。如果將此書作為人文地理學課程的教科書或教參,最合適的考題不是記下書中哪些「片段」,而是讓學生判斷自己學會從哪些角度思考人性,而人性表現在我們所有的空間行為和空間決策之中。最後要說的一點是本書的中文譯名。2013年我拿到原書時,最衝擊眼球的是書名——Humanist Geography。這是因為該書名與Humanistic Geography不同。1976年,段義孚在《美國地理學家聯合會會刊》上發表了「Humanistic Geography」一文,該文是地理學一個重要學派的發端。中國人對此學派有兩種翻譯:人文主義地理學、人本主義地理學。董樂山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譯序中專門解釋,在不同時期,不同語境下,中國人翻譯humanism時,用了「人本主義」「人道主義」「人性主義」「唯人論」等。但是他主張這些都可以統一在「人文主義」的含義之下。2002年,我正翻譯《現代地理學思想》(漢譯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其中有一章介紹humanistic geography這個學派。那年秋季學期,我選修了北師大全校公共課《科學哲學》,主講教師是北京師範大學科學與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劉曉力老師(她現在中國人民大學),她家與我家正好是對門,我們交流較多。在她的課上我了解到,1970年代西方人文主義興起,用以抵抗科學主義至上。因此我理解,段義孚等學者是在這個思潮之下,提出humanistic geography的。故此,我將這個學派翻譯為人文主義地理學。中國臺灣的王志弘老師,翻譯出版了大量的地理學名著,他也將之譯為人文主義地理學。本書第一譯者宋秀葵教授一直研究段義孚的著作,她的博士論文,也將這個學派譯為人文主義地理學。我一直覺得,為了區別兩個英文術語,段義孚的這本新作的漢譯書名應該有一些差異,譬如人本主義地理學。因為本書的哲學追求已經不僅僅是反對科學主義至上了,其例證之一是,在第十四章段義孚專門提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humanism,這個術語的流行漢譯是人本主義,而人本主義的出現,主要是以反對神本主義為目的的。不過,本書譯為《人文主義地理學》,也符合董樂山先生的邏輯。

2017年段義孚給在中國訪學師生上課後的合影(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段義孚 | 人文主義地理學之我見
    1973年,獲得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授予的地理學貢獻獎,1987年美國地理學會授予他Cullum地理學勳章。20世紀60年代末,歐美湧動的人文主義思潮帶動了對邏輯實證主義進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論的出現,人文主義地理學就是其一。段義孚作為人文地理學的領軍人物,將人的種種主觀情性與客觀地理環境的豐富關係進行了極具智慧的闡發,其思想在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 《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
    原標題:《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人文主義地理學》 段義孚 上海譯文出版社段義孚教授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享譽全球的華裔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最近,他的另一本著作《人文主義地理學》也翻譯出版,書中集中闡述了他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觀點,頗值一讀。
  • 新書|段義孚 《人文主義地理學》
    原作名: Humanist Geography: An Individual’s Search for Meaning譯者: 宋秀葵 陳金鳳 張盼盼 出版年: 2020-5-1頁數: 272定價: 45裝幀: 精裝ISBN: 9787532782918 段義孚認為:「對一個地方生動或逼真的描述,也許就是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最高成就
  • 地理學 終究是讓人認識自己
    段義孚先生的人文地理學    一切從「仁」開始    唐曉峰:在中國古代,不同區域,人文景觀(比如建築)就不一樣,人的行為、建築等等和環境特別貼近。段義孚先生說,寫中國的人地和諧關係很好寫,因為傳統時代中國人在這個方面特別突出。還有美國一位地理學家葛德石,他寫過一本中國地理的書,也認為中國人和大地關係十分緊密。
  • 【今晚直播19:30】博雅大家談:地理學為什麼如此重要?
    Q3: 美蘇冷戰時期,美國人如何利用地理投影坐標系來給國民暗示前蘇聯的威脅? Q4: 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美國在中國東邊的觀點當年差一點釀成了中國開發北鬥衛星系統時的失誤?
  • 唐曉峰VS周尚意:中國人如何書寫自己的地理?
    西方地理學學術發展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景觀概念流行,不同於土壤、氣候、地貌、植被等常見的地理敘事,地理學家們(包括段義孚)紛紛嘗試用景觀的概念來敘述一個區域或者一個國家。而《神州》實際上是一套講述世界各國(或地區)景觀的叢書中的一本,主編邀請不同國家的人來寫不同地方的景觀,而段義孚寫的是中國的景觀。《神州》以自然地理區劃為基礎來寫景觀,這是這本書不同於之前從人口、經濟、農業等角度來寫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特殊價值所在。
  • 新文化地理學中的非表徵與再物質化研究進展
    文本的權威性也因此受到質疑(周尚意等,2016)。許多能創造空間意義的「事物」與直接的、動態的體驗相關聯,不一定能間接地被表徵與構建(Lorimer,2008)。由於認為表徵中埋藏著有待發掘的最終意義,文化地理學者開始關注在日常路徑、身體動作、實踐技術和情感情緒中非預期地形成的生活意義(Lorimer,2005)。
  • 地理學與工具論
    當年英國人想的就是開發盤錦,結果發現盤錦淤積嚴重,最後才選擇的營口,你所謂的選擇就是沒有選擇,這叫地理決定論。-那個人文地理學,就是法國大革命之後興起的人文主義,人文主義的源頭在中國,就是所謂的仁者愛人。
  • 歐洲史:人文主義手跡
    了解到穆罕默德的學術興趣,他為古希臘地理學家託勒密的《地理學指南》寫了一篇前言。在前言中他寫道:「在當前的生活中,最美好莫過於侍奉一位賢明的、從哲理角度思考天下大事的君主。有鑑於此」,他將此書題獻給蘇丹。喬治還把自己比較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思想的論著題獻給蘇丹。
  • 「超級機制」與文化地理學研究
    作者三人(唐曉峰,周尚意,李蕾蕾)在2003年的第二次人文地理學沙龍上,分別就此問題做了大會發表,現將沙龍之後我們三人的觀點順序集成此篇文章,呈給各位方家。所謂「文化」,乃是存在於人與人、人對物的關係之中。當「關係」沒有建立、沒有運行的時候,文化其實並不存在。若沒人站到廬山瀑布前去欣賞,瀑布之美為何?「欣賞」就是一種「關係」的建立,文化僅僅在關係中存在。新文化地理學者要進一步強調的是,面對同一個對象,不同的人與其形成的關係可能不同,所以文化呈現差異。因此,地理景觀的形成取決於具體的人文關係,而不是事先就存在的那個「超級機制」。
  • 唐曉峰與周尚意對談:中國地理景觀背後的文化建構
    透過觀察這些具有中國特色景觀在歷史中的變化,進一步去思考在歷史進程中引起這些變化的事件,我們便可以揭開中國人如何在空間中延展出我們所特有的思維方式,繼而形成我們特殊的內心世界,這便是段義孚先生的《神州》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 文化地理學研究方法及學科影響
    文化地理學研究方法及學科影響作者:周尚意  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刊
  • 葉小文:「上帝之死」和「新人文主義」
    ——復興路上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襲擊的思考之五【編者按】針對全球新冠肺炎流行,各國奮起抗疫和病毒疫情可能帶來改變世界的影響,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在「全國政協委員移動履職平臺」上,請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任「群主」,建群組織了一個線上的「防控疫情讀書會」,推薦閱讀《病毒來襲》(Nathan Wolfe)、《逼近的瘟疫
  • 中國傳統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個人心得不可能都是正確、合理的,雖然正確、合理與否本就很難界定,但此處涉及的更重要的問題是,能獨立思考並得出個人心得的學者總是不多的。況且錢新祖所希願的,也不僅在於自己能有所得,而是「對話」(這個詞在其講義中多次出現)。他希望學生們可以隨時表達個人困惑或者見解,形成對話式教學模式,以打破教學者和學生兩方都可能存在的「固執自我」。
  • 當人文主義遇到算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資料圖:導醫機器人 (圖源:東方IC)以色列青年歷史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一書,以其通俗易懂、有趣、深刻且引人思考的獨特魅力,讓歷史學獲得了不同凡響的聲譽。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式,將人類的未來命運納入歷史學的視野;同時通過對人類文明鳥瞰的方式,以一種宏大跨界思維方式勾勒了人類文明的過去、現在以及可能面對的未來,體現了歷史學關懷人類命運的深厚人文情懷與歷史理性。作者對近現代以來興起的「人文主義」的反思,對「算法」、大數據可能帶來的人類生存境遇顛覆性的改變的反思,都足以引起所有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高度關注。
  • 走向科學的人文主義和人文的科學主義
    二者的思想底蘊和精神實質集中體現在人文主義(humanism)和科學主義(scientism)上。 人文主義也被譯為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它與博愛主義(humanitarianism,亦譯人道主義)有相通之處。人文主義發端於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的箴言――「人是萬物的尺度」。
  • 2021北京大學地理學(城市與區域規劃)考研備考指南
    主要特色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學科交叉、應用學術為方向,利用城市規劃、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的新理論、新方法及新技術,針對國內外城市與區域發展的特徵及趨勢,培養城市與區域發展、建設及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
  • 重要活動|2019年中國地理學大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110周年紀念活動
    >4、新時代城市地理學創新發展 召集人:甄 峰、孫斌棟5、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理論與方法 召集人:樊 傑、張平宇6、新時代人口地理學的發展展望 召集人:朱 宇、田 明7、創新地理與區域發展召集人:呂拉昌、張永凱8、文化地理學的理論發展與實踐 召集人:周尚意、朱 竑9、我國政治地理研究的學科命題與方法 召集人:宋長青、李貴才10、構造地貌學理論、方法與應用 召集人:呂紅華、李有利11、面向全球變化的生態水文學理論與實踐
  • 超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
    與自覺的存在維度相反,自由作為人的存在之維,體現著人的理想性和超生命本質,它使人處於超驗的、神學的和精神性的存在之中,它是使人類不斷超越現實性的存在而佔有人的本質的力量,也正是因為人類存在的自由之維才使人在本質上和動物劃清了界限,從而成為真正人的存在,即在人學的世界中,「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
  •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人文主義教育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亦稱"人道主義教育"。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提出的以人道反神道、強調尊重兒童、注重使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