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解惑」從小到大我們說了那麼多話,但你真的對說話了解

2020-12-25 若見Smile

《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是的,老師一直都是這樣的形象存在的,但是老師因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不能幫你解答所有的問題,可是你要明白我們除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老師外,還有一個虛擬老師----書籍。我們也可以從書籍中答疑解惑,而且書籍覆蓋的領域更為廣泛;另一方面對於我們這些早已遠離校園和老師的人來說,書籍在授業解惑上無疑更為重要和便捷。

今天我們來解惑一個問題:你會說話麼?

不要誤解,這個前提基礎是生理上的正常說話。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呢?最大原因是我自己的一些親身經歷,讓我覺得說話雖然是人人都會一項基本技能,卻有很多人或者在很多情況下不會說話,導致形象或事情失敗。

從小,我就是一個不愛講話、不會說話的人,課堂上從來不主動回答問題,並不是因為我不會,要知道我的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而是因為我沒自信發言,原本清清楚楚的答案會被我緊張地說成糊裡糊塗,因此我更加用功在筆試上;不僅是學業上,日常生活中,我也是因不愛講話而出名,直到現在我們親戚當中還流傳著我的」光輝事跡「:

小時候有次我一個人在家,舅舅和舅媽來我家,舅舅問我:」你媽媽上班了?「我答:」是。「

舅舅:「你姐姐呢?」 我:「額。。。」

舅媽:「你姐姐是上學了麼?」 我:」恩。「

。。。空氣裡一陣安靜。。。

舅舅:「那你吃早飯了麼?」 我:「恩。」

舅舅:「你媽媽什麼時候下班?」 我:「額。。。」

舅媽:「你不知道,是嗎?」 我:「是。」

。。。空氣裡再次安靜。。。

舅舅:「那我們先回去了,等你媽媽下班了,告訴她一聲。」 我:「恩。」

然後舅舅和舅媽就走了。

不會招待客人,更不會聊天,找話題,連多說一句的勇氣都沒有,我由此聞名於親族之間。

後來長大了,說話的勇氣是有了,仍不會說話,總是有東西想說,卻不能漂亮地說出來,遇到一個善解人意的還湊合能把意思講明白,如果換成比較耿直的朋友,早早就甩袖離去了「你說的什麼呀!」

在我讀了《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之後,對說話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原來說話並非我以為的那樣。

在此之前,不妨回想下我們那些比較健談的朋友:

首先,他們說話一定會保持兩個基本特徵:清晰和正確。

我們用說話的方式與人溝通時,清晰完整地表達出你的想法、觀點是溝通能夠順利進行下去的首要條件,如果你連自己的想法都不能讓對方清晰地了解到,那麼你們溝通軌道將會偏離多少,因此在說話時儘量用詞簡單明了,內容有條理,不要總想用些複雜的詞語來顯示你有多高深、多博學,這只能是浪費時間和對方的友好度。如果真的不得不用一些專業術語時,一定要主動為對方解釋這些術語的意思,換用他能理解的說法去說。

以上都屬於內容上的清晰表達,此外還要求發音上的清晰。特別像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好多的方言,不熟悉一個地方的方言,有時聽起來簡直像外語,別說其它地方,就我們這一個小縣城,北鄉和南鄉的方言都不一樣,記得中學時第一次遇到北鄉的同學,他們管吃飯都叫「qi飯」,管衣服的口袋叫「夾裡」,最初聽到時我都懵了,半天都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因此,一定要講發音準確無歧義的普通話,以免鬧不必要的笑話。

正確是另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徵,它關係你所說的觀點、事實的可信度,甚至會影響到別人對你這個人的整體印象,如果你總是講一些錯誤的東西,別人會認為你這個人不靠譜,做事不認真。因此在說話前,務必把要說的內容、主題核實清楚,為保證它的正確性,儘量引用一些有權威認證過的內容,同樣的,除了在內容要正確外,具體到用詞上也要儘量保證其正確性、準確性,而且要避免以偏概全,像什麼「每個都覺得。。。」「沒有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都贊同。。。」這樣有失偏頗,且易受攻擊性的說法,儘量不要說了。你自己說話就說你的好了,不要替所有人做決定。

其次,他們說話會讓你感到他們十分理解你的做法,而且總是那麼自然、真誠。

健談的人不會霸道地把持整個談話,他們會時刻保持友善禮貌的態度。這是怎麼做到?答案是同理心,就是他們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體會對方的感覺,雖然不一定要同意對方的觀點,但卻能體諒對方,也會更有耐心地對待對方。這就是語言溝通上的「紳士」,謙遜不張揚,友善不霸道。

自然、真誠則更多地表現在一視同仁,不論是在領導、長輩、陌生人,還是同事、朋友面前,都一樣地做自己。

有些人面對領導長輩時,就會格外怯懦,說話支支吾吾,聲音又小的可憐,半天還開不了口,領導長輩見你這個樣子,沒說話會先煩感,甚至懷疑這人是不是毛病。其實大可不必這樣,領導長輩也是人,在做到基本的尊重和禮貌後,不要把他們想的像皇帝似的,說不好就會被殺頭,沒有的事,展現最自信的一面也是他們期望看到的,保持鎮定,像平時的狀態就好,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清晰、正確地說出來。

有些人習慣在比自己高一等的人面前裝模作樣,為的是與對方處於一個水平線上,其實這樣做恰恰是主動拉低了你的檔次,因為你的裝而會更顯得你虛。用不著刻意抬高自己,就做真實的自己,只這樣才能更自信,應對也能更自如。

最後,他們還會在外表和姿勢上整理自己的形象,說話給人可靠、信服的感覺。

如果你有一項工作要找人做,一個蓬頭垢面,邋裡邋遢的人和一個整齊乾淨、精神幹練的人,你會選擇把工作交誰?相信你會和我一樣選擇後者,因為他的形象就讓我放心,而對於前者來說,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人憑什麼會照顧好他的工作。說話也是如此,在真正交談之前,大家都習慣從外表上先去評判交談對象,先入為主的印象有時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潛意識,即使你說的天花亂墜,潛意識裡你仍舊不可靠。

另外,還要注意著裝適合場合,在職場中,大多數場合都是比較嚴肅嚴謹的氛圍,如果你的著裝比較花哨,那一定是很不適宜的。因此,整理形象時要注意兩點:1.個人的整潔;2.選擇適合場合的著裝和外表。

說話時的形象還包括姿勢,一個懶散、隨意的站姿或坐姿,都讓對方覺得你對他的不尊重或不重視,從而導致對方也不會重視你說的話。不好的姿勢除了影響對方對你的態度,還會從生理和心理上分別影響你的聲音。生理上,你如果低著頭,無精打採,會因為你的呼吸受阻,導致無法正常控制氣體吐納,從而影響你說話時聲音的品質,結果說起話來就會不清不楚;心理上,根據「具身認知」原理,你的身體與你的心理會互相影響,你的不好姿勢把它的負面感覺傳達給你的心理,進而影響你的聲音,例如你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就會使你的聲音聽起來也是悶悶不樂的,甚至還有討厭的哭腔。

因此,說話時一定保持一個良好的姿勢,從而使聲音也有一個良好的狀態。

這裡分享一個高能量姿勢: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挺胸抬頭。研究表明,你只要持續這個動作兩分鐘,就能讓體內睪丸素水平提升,皮質醇水平降低,變得更自信和堅定。

綜上,我們所講都是那些健談朋友的個人特質,但是影響說話技巧的除了這些個人特質以外,還有一些聲音特質。

在講聲音特質之前,來先看下我們說話的生理機制是怎樣的:

當氣體從肺部擠出,穿過喉頭、經過聲帶時,聲音就產生了。聲音的形成首先取決於聲帶,然後是下頜、嘴巴、舌頭、牙齒和嘴唇的位置。要發出清楚的聲音,喉頭的肌肉必須放鬆,下頜不能緊繃或僵硬,嘴唇應該柔軟有彈性,能夠形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由此看出,我們說話時發聲會用到諸多器官之間相互配合,不同的配合效果產生了不同聲音特徵,如音高、音量、發音和腔調等,這些不同的聲音特徵又影響了我們的說話效果和心理表現。例如說話時聲音很高,聽起來就會尖薄或刺耳,而聲音高往往又是因為害怕或緊張;如果你能合理控制說話時的聲音,清楚地說話,沒有大喊大叫或者費勁吃力,會使對方注意到你的聲音特質,會覺得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從而也願意專心聽你說話;發音清晰正如前面所言,是你能夠準確完整表達出你的想法的基本前提,同時發音會和腔調一樣,在某種程度上向對方透露出你的身份、生活環境等個人信息。

這些聲音特質是可以通過練習更好控制的,比如深吸氣說短語練習、放鬆下頜練習等,根據發音原理,自主鍛鍊發音器官,以達到更好的發音效果。

最後,影響說話效果的聲音特質還有語速、停頓、語調,這三項之間可相互配合,比如在說一些無關緊要的內容時,可適當調快語速,到了重點內容時就要降低語速,在關鍵部分的每個詞或每幾個詞停頓許久,就會讓對方明白這裡是你說的重點,而且適當的停頓也有助於對方理解,不同的語調也能配合表達你的情緒或者用意。

總結一下,說話最重要的兩點:

人的特質,包括一個人的清晰正確的說話原則,友善真誠的說話態度,整潔、切合情況的著裝和外表,還有良好的說話姿勢;聲音的特質,包括需要發音器官相互配合的音高、音量、發音和腔調,以及為了突出內容輕重緩急的語速、停頓、語調。由此可見,說話既需要我們整理外在形象、生理器官配合,又需要我們加強內在的氣質、品質、態度,想要會說話,就不可不察。另有一點很重要的提醒:不要對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就真的習以為常了 。

就像說話,我們從出生就開始學,之後每天都要說話,幾十年來不知道說了多少話,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吧,但是如果你真的就把它當作一件稀鬆平常、很簡單的事情,不在意、不放在心上,那它一直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那些健談的朋友,從不把說話看得簡單,他們之所以健談,之所以能以說話見長,就是認真對待說話這件事,仔細分析過,練習過,研究過,所以他們才擅長。

張瑞敏說: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讀書使我心向光明,前行不懼黑暗。」我是若見Smile,熱愛閱讀和寫作,很期待獲得你的關注,一起探討,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你真的「了解」這些單詞嗎?3
    不管你是大學生、上班黨還是自由身份,如果你想通過外刊了解真實的世界但又苦於英文差,如果你想提高英語能力以搞定某個棘手的考試,如果你想像我一樣做一個終身學習者,那就來和一群自驅力極強的同學一起,學習「英文外刊研讀課程」吧 ^_^ 如果你想了解課程的詳細情況,請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
  • 「閉嘴族」:我們為什麼越來越不喜歡說話?
    立即點我↑關注"說話就是生產力"提供有效的練習方法,讓我們一起練習說話吧!「感覺越來越沒有說話的動力了,如果不是必須開口,我甚至可以一整天不說話。」隔著一層冷光屏,可以掩飾好自己的情緒,自在地用手指一個個敲出自己想說的字,然後點擊「發送」鍵,把它推送到外界。沉迷於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同時,我們也給了自己一個很好的藉口,讓自己安然地處在這種閉口不言的模式。這麼看來,「閉嘴族」的出現,似乎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衍生產物。
  •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媽媽沒有很不了解我」這份試卷引人淚崩
    「如果說父母願意給當時的我們,如果說有多一點的空間,或許我今天可能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吧」你也對孩子這樣做過嗎?孩子為什麼不願溝通呢?你覺得媽媽了解你嗎?「覺得媽媽……沒有很了解我」「她完全不信任我 ,不信任我能夠自己自主管理。」
  • 萌妹子才會說「よ」和「ね」?日語語氣詞才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試想一下,一個非常可愛的櫻花妹眨著大大的眼睛對你說:あなたのことが大好きだよ。    注意,「よ」的用法多是提醒說話人注意,認識到某項事實或糾正錯誤,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職場上,儘量不要對上級和客戶使用。 試想一下,如果你在和上司或長輩的對話中用錯「よ」的話,真的是超級失禮了。
  • 讀書沒有動力?我有四支「讀書興奮劑」
    其實我並不算一個有毅力的人,事實上還很懶惰。但是 2013 年至今,我在每年加班超過 200 天,平均每天工作 10 個小時以上的情況下,讀了超過 500 本書。因為我有四支「讀書興奮劑」。當我的閱讀缺乏動力的時候,我就會用下面這四個方法。明確我的目標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最根本的驅動力來自於哪裡?是目標。
  • 那麼多「月子病」,你真的知道怎麼坐好月子嗎?
    不少新手媽媽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了解得越多,越不知道該怎麼辦!就拿坐月子這事來說,婆婆說的好像跟我現在做的護理都不一樣!要絕對保暖,夏天也要嚴遮全身;不能出門、不能下床、不能吹風;不能洗臉洗頭洗澡,牙都不能刷;要忌食生冷,要吃各種「補品」;……婆婆說的這些「經驗之談」,到底該不該聽?今天馨專家就來為大家答疑解惑。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婆婆的指導對不對,就讓我來為大家分析吧。
  • 你真的懂得如何讀書嗎?
    很多朋友經常會讓我推薦書單,但其實,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比不斷地去讀書更加重要。讀了很多書,卻什麼也記不住。或者,一直想讀書,卻不知道什麼書適合自己?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那麼,或許這套讀書方法,可以幫到你。——  一、如何破解「讀過就忘」的現象?  ——單單通過閱讀進行學習,效率是極低的。
  • 日語單詞「所見」的3個含義,你都了解嗎?
    所見」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的日語詞彙,但是你對於他的含義了解嗎?今天就讓光醬帶著你們一起去了解「所見」吧,通過對「所見」的學習,希望讓你對它的了解更進一步。那麼讓我們開始學習吧。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所見」的讀音和含義「所見」的讀音為「しょけん」,「所」的含義是"場所、地點",「見」的含義是看到的含義,所以它倆組合而成的「所見」,在句子中大概有以下3種不同的含義,讓我一起去看看吧。
  • 「初哆咪育兒」孩子在外不說話,我該怎麼辦?(上)
    孩子在外不說話,我該怎麼辦?前幾天,小男在日記裡寫「同學說我很自閉,我會不會是自閉兒?」,我嚇了一跳,我的孩子怎麼可能是自閉兒呢?帶著懷疑、不忍心、與難過,雙十國慶前,我哭了一整個晚上,今天我跟婆婆說我想帶小男去看醫師,婆婆說看什麼醫師,你老公以前也是這樣,長大就會好了啦!
  • 看夠了「吸菸」的壞處?那麼我們來看看「戒菸」都有哪些壞處
    本節是「我願意」戒菸法第二章第二節。上一節我們指出戒菸的本質是「選擇」,既然是「選擇」,那麼我們就要列出所有選項的優劣,來比較利弊,作出決定。這一節我們就先列出「戒菸」這個選項的所有壞處,然後一一分析這些「壞處」具體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如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
  • 「讀書破萬卷」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不過……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史記》130 卷 52 萬字,每卷也就四千字多些。《資治通鑑》294 卷 300 萬字開外,那麼一卷一萬多字。如果一卷算一萬字,萬卷就是一億字的閱讀量,我鬥膽說句,我也算有萬卷這個閱讀量了。所以容我矇混一下吧。
  • 《少年說》裡,王紫曄吐槽了她的「毒舌」媽媽
    最新一期《少年說》裡,上海尚德學校的王紫曄,在臺上吐槽了她的「毒舌」媽媽。她說:「我覺得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的毒。」她說完這句話,臺下的同學們一片愕然。到底她的媽媽有多「毒舌」?語言暴力是撕裂親子關係的刀子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是關心的話,父母卻偏偏反著說,甚至用挖苦諷刺的語氣說出來。孩子感冒了,父母的擔心和心疼,卻變成說出口的:「我提醒你要多穿衣服了,現在感冒了怪誰?」孩子考試沒考好,父母很焦急,說出口的卻是:「這就是你認真學習的結果嗎?」
  • 「網易蝸牛閱讀」和「微信讀書」的寫書評功能分析
    對於「微信讀書」來說,抄不抄?怎麼抄?二、產品簡介(1)「網易蝸牛讀書」 1.7.0簡介:每天送你一小時,本本精品,只賣時間。創新共讀模式,組隊讀書收益更多。優質領讀文章,讀書人的精彩書評在這裡。書籍問答專區,你問我答碰撞真知灼見。精品書籍分類,優選新知出版好書。閱讀器個性化設置,用你喜歡的排版認知讀書。特性:「每天送你一小時」國內首款按時間付費的閱讀app,助你養成每日讀書習慣。「海量優質出版書」提供理想國、上海譯文、果麥、磨鐵等優質出版專區好書。
  • 「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這就是自然形成的社會「光譜」。一個「多元化思想」的文明社會其實已經誕生,或者說是「再度」誕生。既然「多元」,那必然有辯論,有爭吵,有衝突。越罵越兇,都覺得對方的說法和看法必須消失,甚至人身攻擊說:對方也應該消失。- 一個「誓死捍衛」的宣言 -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 「讀經」姊妹篇—「一日一書運動」
    所以為了不要浪費兒童的生命,我建議政府:每天都應該發一本新的國語課本給我們的小孩!當然這是不可能做到的議案,但其中的含意是:明理的家長或老師應該想辦法,儘量提供課外讀物給我們嗷嗷待餔的小孩。我們可以想像,我們的小孩如果真的能夠一天看一本書,小學的六年裡,至少可以看完兩千本書,則我們的下一代將有怎樣的才華,那是難以預測的。
  • 文 你真的懂得如何讀書嗎?
    大腦的本質跟肌肉是一致的。重複了多次的動作,才會留下記憶。大腦對一個東西調用的次數越多,它就會被大腦放在越淺層的地方(優先級越高),越容易被大腦調用。所以,想將閱讀的內容內化,靠的是重複,而且是消耗認知資源的重複。換句話說,就是對其進行深度加工。其目的是有選擇性、有目的性地,使大腦更容易調用那些我們需要的內容。
  • 你真的了解語言障礙嗎?
    前面我們分享過多篇關於孩子語言能力訓練的技巧,可以回顧一下8個訓練,解決孩子發語困難。語言能力如何訓練?了解語言發展6個階段找準方向!舉例說明:錯誤教導的情境:說:「你要喝水?」,孤獨症兒童點點頭。此時媽媽已確定孤獨症兒童要喝水,便倒水給他,結束互動。在這種情境下,孤獨症兒童學會口渴時說「你要喝水」。
  • 為什麼我們「不」處罰孩子?
    身兼三子媽與園長的雙重身份,生活中有壓力、有挫折,但有更多感動與成長,用文字讓大家感受到在育兒的路上並不孤單,願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改變,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是收穫最豐富的人。部落格【Mella的幸福蒲公英】,著有《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並有在線課程《何翩翩:用「蒙特梭利」教養法,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 日本人不可以說「不」ー正確使用日文的「いいえ」
    不要把日語的「いいえ」當作英語的"no"來用  日本人不會說「不」,因為日本人在說話時必需顧及別人的感受,這種思維在日語稱為「思いやり」。當然,所謂「不可以說不」,是指拒絕別人的邀請時,或反對別人的意見時不可以說「不」,若果答案不會影響對方的感受,則不受此限,例如「これはリンゴですか」「いいえ、梨です」(這是蘋果嗎?
  • 殺馬特我愛你:被社會剿殺和拋下的「他們」也是「我們」
    直到上段時間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出現了,讓這個名詞再次發光,看完後我的心情複雜,除了感動和嘆息外,我也不禁想問下自己:那些曾經在我們身上的夢想、個性等,究竟在什麼時候開始消失了呢?我們對這個世界真的了解嗎?我們又真的了解我們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