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此文為第十二屆人力資源管理大會主題之《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激勵機制》由華為原人力資源負責人薛金山先生的現場分享的筆記整理。課件領取方式,詳見文末謝謝!
感謝大會的邀請,我是薛金山,站在人民會堂的這個場合首先想起一句話,叫「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如果說每年年底,我們的企業家們和HR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可能就是如何導績效、分錢的問題了。那怎樣分錢才能讓員工更滿意呢?
站在老闆的角度,可能更關心的是怎麼賺錢。那老闆和員工之間要如何來切好這個蛋糕,其實是一個一直以來非常難解的問題。那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華為是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我原來在汽車行業待過一段時間之後,進入了華為,當時華為的主管告訴我,華為的工資是1:1:1的。那是怎麼個1:1:1呢?華為的1:1:1其實就是你的工資、獎金、股權,如果你幹得好的話,就是1:1:1 。在華為工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用力「,就是你要努力的幹活,如果幹不好你就對不住自己,也對不住公司對你的信任;還有一個是」用心「,用心很關鍵。
有些企業在非常用力的學華為,但是學到的可能只是一些做法,比如說大家可能更關心文化、狼性文化,於是有企業決定先學狼性文化;也有的說華為的績效考核做得比較好,我們要學績效考核……但是這只是一個單一的管理解決辦法,卻不能解決你企業所有的問題。
一個企業是一個綜合體,經營理念涉及到方方面面,既關乎科學,又關乎人性。特別是分錢的問題,因為是會涉及到每一位員工,所以說在這裡面我們一定要想到如何用差異化來激勵個體。
那如何解決「既讓老闆滿意,又讓員工滿意「的這個難解之題呢?
對老闆來說,重點是業績,看大家的指標有沒有完成。如果沒完成,老闆也會比較用力,第一個自己衝到一線去,特別是年底了,回款又是個大問題,很多老闆都是主動出去要錢催帳,這可能是老闆年底比較重點的一個工作。而另外一邊,對老闆來說也有兩個比較著急的問題,那就是「年底了,有沒有錢發?」,「如果有,那錢該怎樣發?」如果錢沒發好,可能會惹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對員工來說,公司在年初定指標的時候,老闆給訂的指標認定肯定是完不成的,但也無暇去和老闆做爭辯,只是直接往前衝,但過程中就開始演戲,也體現的很用力——「體現很用力,但是沒結果「,這就是假積極。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經常在老闆身邊轉一轉,邀邀功,特別年底很多企業要開始做考評了,所以很多管理者們就開始天天往老闆的辦公室跑,要在老闆面前露一臉,更多的是需要露一手,這就是演戲。最終結果就是老闆搭臺,員工演戲。
其實這裡面我們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麼?
我們企業活著的目的是賺錢,員工在企業裡的目的是分錢。這個矛盾統一體的解決,就是體現在一句話上,就是「以客戶為中心」。我們要掙客戶的錢,而不是說員工來和老闆談分錢的事。一切是以客戶這邊掙到的錢、掙到的利潤來進行分享,這就是華為分配的底層邏輯。接下來我們會順著這條路徑來講。
這張圖大家以前都見過嗎?這裡面是一個循環價值鏈,這個價值鏈可以看作是從右下角價值分配開始。為什麼這麼講?這就是我們經常討論的「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站在員工視角——如果老闆沒有給到一個滿意的薪酬分配策略,或者說是一個滿意的薪酬,員工是不願意太努力的。因為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到最後不知收成幾何?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企業能給員工足夠多的激勵,或者在年初時就講明規則,幹成什麼樣,就能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那員工就會非常願意付出努力。
在很多企業,做銷售最容易受到這種刺激,因為銷售大多數都是採用的提成制,你賣出去一件,就有多少比例的提成。這個過程中他的收益是可以隨時隨地看到的,所以這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自驅力,給企業創造價值。當然,有的企業會設置回款要求,以及具體的KPI指標。
那後面是什麼問題呢?就是分錢的問題。怎樣把錢分好?這裡我們又會涉及到我們該怎樣對一個人進行合理的評價?這個評價會和什麼掛鈎?會是責任、貢獻程度,所以也就涉及到了下面我們要說的價值評價了。
價值評價中,你賣了30件還是300件的評價是不一樣的,這其中包括了在過程中的一些關鍵行為——你有沒有很努力的去做事,這些都將作為我們做價值評判的標準。有了這個價值評價,那如何來牽引把蛋糕做大呢?那就是我們要設置一個蹦一蹦可以夠得到的績效考核標準。
站在老闆的視角還是那句話,就是「先要把蛋糕做大,才有錢分」,有錢分給大家,才會提高大家的積極性。那怎樣提高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呢?這就需要大家在績效上不斷的挑戰高目標。比如你今年賣30件,明年就要賣40件,這才符合這個績效改進的要求。這是從老闆正向思維的角度,在這裡面HR們一定要思考這個問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如何來平衡老闆權益和個人權益,這是需要我們用心加用力去思考的。
華為員工人均兩倍增速,基本上是員工個人工資增加了兩倍。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就體現了一個正向的增速,即我們的業績顯著增長,但人員沒有顯著增加。所以勞動所得就是員工工資、獎金、福利、社保、公積金這些加起來,你的工資基線提高了,你的社保繳納基數也會增加,一般正常會放大1.4倍,所以說整個勞動所得也增加了3倍多。這就是華為當前的一個情況。
我們說這個時候,大家看華為的員工會不會滿意?他們的工資已經達到世界一流企業的水平,他們為能在這家公司工作而感到自豪,當然滿意!那任老爺子滿不滿意呢?當然也滿意,他的地位翻了四倍。這就是雙方滿意的基礎。
我們說,過程中通過哪一條關鍵路徑能到達這個最高點呢?其中最大的一個實現方式是「3個人幹了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錢」。很多企業家也都經常會談及這個事情,他們說,華為是這麼做的,那他們也可以這麼做,一上來先減人,但減員卻減得有沒有依據呢?
很多企業可能直接來了一個配比,記得也有很多HR經常來我諮詢一個問題:「薛老師,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的比例應該是多少?後臺人員和銷售的比例又是多少呢?」
這個問題,我還真回答不了。第一,我們企業所處的行業是不一樣的;第二,是我們企業的規模。規模小的時候,可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就拿HR這個組織的配比來說,在你小規模的情況下,有可能組織就要維持三五個人,企業規模只有兩百人,那你這個時候怎麼算比例呢?如果按1:100,那很有可能就要把HR團隊只砍到剩下2個人,但那時你的核心功能就缺失了,只能一個負責招聘,一個負責發工資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是通過一個,就是自己和自己比。找業界的標杆,他可能會給你們提供一個基線。我們自己跟自己比,那麼今年的效率要比去年提升才是基礎。
今天講的所有的主題都是從員工利益出發,再講組織利益。也就是說,先讓員工滿意,讓他有了幹勁用心用力的去幹活,才會讓這個組織一路往前奔,而不是說讓大家先把業績幹上來。這其中只要有一年企業沒有兌現,那員工的信心就會大打折扣。因此說,員工每人只發揮80%的力量,那這個組織整體的業績就會走下坡路。
那如何多分錢呢?不是說我們比工齡,你今年收入一定比去年高,我們還是要看到你的責任結果的。你的輸出是不是比去年增加了?你本來是賣30臺手機的,你有沒有賣到35臺呢?當你實現了從30臺賣到60臺,就給你快速升級,給到更高的激勵,讓你惶恐不安。
在華為為什麼說會有「三高」?因為他要保證給你飽和攻擊,讓你的收益在短期之內大於你自己認識的個人能力,或者相比你的同學要高一些,你在這種情況下,你會隨時擔心「如果我幹不好會被幹掉或者降工資」。那在這種情況下,大家才會努力幹。
當然不是所有的員工都會給到,華為會識別高潛員工才會給到這種飽和攻擊,目的是讓他發揮火車頭的作用,並藉由這幾個火車頭往前奔。而其他團隊成員看到標杆就在那裡,他們要達到他的水平,就可以有他的回報,然後也就一路跟著往前走,這是華為的活力曲線。(未完,明日待續)
文末福利:請公眾號內回復【課件LCYK】即可獲取薛金山老師《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激勵機制》課件明日預告:薛金山老師《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激勵機制》筆記分享之二,敬請期待!往期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