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科學分錢:落後的分錢方法四:股權激勵成為負向激勵

2020-10-20 眾恩諮詢

來源:眾恩諮詢原創;作者:卞志漢


股權激勵本身是非常好的中長期激勵機制,是企業推行合夥文化的重要的手段,是當前大多數依賴人才的高科技公司主要的激勵機制。但股權激勵本身也是一個雙刃劍,用得好,可以吸引激勵大批優秀人員,用得不好,反而會成為負向激勵,還不如不做股權激勵。


 


1、分配不公,導致內部對立。大多數公司,會做股權激勵,尤其是這一兩年,相信大家都有這個感受。很多的中小板、創業板的上市公司,都會給高管做配股,上市後還會再做限制性股權和期權激勵,但這裡面會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說,上市前一次性做的配股,有可能3年才上市,有可能5年才上市,中間可能又有高管進來,你之前的總監配了股,新進的總監沒配股,這個時候一起工作,就會覺得不公平。還有可能,因為配股,沒有基本的規則,也沒有宣導和溝通,老闆自己拍腦袋就分配了,大家也會覺得不公平。所以,配股沒有規則,導致分配不公,就會人為製造了管理層內部持股高管的對立和不滿。


2、機制不好,導致內部的動蕩。就算是高管都配了股,也會出現一個新問題。為什麼很多創業板、中小板的上市公司,上市1年後,業績大概率都會變臉,大部分的高管團隊都會變動,甚至高層震動?很多情況下是因為股權激勵惹的禍。因為,中小企業上市公司,高管層上市之前本身現金薪酬收入並不高,大家憋足勁幹就是為了公司上市,甚至犧牲個人短期利益,降低公司薪酬成本,讓公司利潤報表更加靚麗。上市後,高管持股一年之後解禁,大部分高管會考慮減持。但只要高管層在公司上班,證監會規定每年只能減持25%,不能超過這個比例。尤其看到股價、股市往下走,肯定想儘早套現,怎麼辦呢?辭職,辭職之後就不受證監會約束,可以馬上套現,這樣反而會形成公司上市高管急著套現,帶來一次離職潮的現象,這是很多公司當下遇到的。所以企業推行股權激勵機制,要避免人性的弱點,要設計好員工入股、轉崗、退休、離職等的股權處置的機制,不要留給員工投機鑽營的漏洞,要導向員工為客戶,為企業持續創造價值,分享價值。


3、形勢不好,導致內部的渙散。國內大部分企業上市後,都會採取限制性股權或者期權激勵,限制性股權激勵一般會授予員工按照當前一半的股票價格購買上市企業的股票。尤其前幾年,股票市場比較好的時候,很多公司做的股權激勵在股票市場變差的情況下,對員工的吸引力嚴重降低,有的上市公司的股票甚至腰斬,跌破員工配股價格,反而帶來負向激勵。目前中國股市投機氛圍濃厚,業績持續增長的企業,股票並不一定持續走強,資本市場有時會扭曲企業的價值,同時也扭曲股權激勵的價值傳導機制。所以資本市場不完善,或者形勢不好的時候,上市企業的股權激勵往往失效,甚至是負向激勵,導致員工不滿意,天天擔心或抱怨企業股價的波動,無心工作,更無暇服務好客戶,工作氛圍渙散。

 


華為公司的股權激勵是基於「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思想來設計的。什麼意思呢?就是力量往一個地方使的時候,長期聚焦在某一個領域,利益只來自於一個孔。《管子 · 國蓄第七十三》中提到「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 戰國時期,商鞅在《商君書》亦提出「利出一孔」的思想。這個唯一的孔道,就是「農戰」。除此之外的商業、娛樂等事項,盡在禁除之列。他的商鞅變法,按照「利出一孔」和「驅農歸戰」的中心思想,將秦國整個社會打造成了「農戰」體制,全民為兵。最終得以橫掃六國,實現統一。


華為公司所有員工的收入、獎金、分紅,唯一來源是為客戶創造的價值,公司取得合理的利潤,大家才能分到錢,不是通過資本市場的溢價獲取利益。不像國內某些上市公司,平時給企業員工的薪酬收入就很低,企業的實際盈利能力比較弱,通過減少員工薪酬,勉強達到上市公司贏利水平要求,通過企業上市後獲得資本溢價來實現員工的薪酬收入,結果坑了股民。如果華為公司上市那得多少億萬富翁?這些人在資本市場所得的收入,跟他平時工作付出的努力,是沒有直接的正向關係,或者正向關係不明顯,或者在資本市場不好的時候甚至是負向的。這就把員工的心態搞亂了,股權激勵機制就沒有起到正向的作用,反而受資本市場的誘惑,導致各種投機行為,失去了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戰略定力。


明日預告:落後的分錢方法五:利益直接算到個人

相關焦點

  • 華為科學分錢:激勵的主要類型
    如何分錢,是老闆最頭疼的事情。任正非曾經說過,華為公司發展到今天,他自己沒做什麼實質性的貢獻,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貢獻的話,就是華為在分錢的問題上他沒有犯大的錯誤。可見,如何分錢,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華為基於人性的多變性和業務場景的多樣性,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多元化激勵機制」,實現了精準激勵和持續激勵。
  • 華為科學分錢:落後的分錢方法三:虛偽的目標獎金制 | 連載第7篇
    目標本身是行為的一種誘因,具有誘發、導向和激勵行為的功能。因此,適當的設置目標,能夠激發人的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為了激勵員工超額完成目標,還承諾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機制。目標獎金制的邏輯看上去很完美,但現實卻很「骨感」。1、 導致低目標追求。只要企業推行目標獎金制,就會出現定目標變成了貓捉老鼠的遊戲。
  • 華為「分錢」實操寶典(萬字長文解讀任正非「分錢」的智慧)
    這樣一來,股權激勵反而變成了一個負向的激勵。上面列出的是一些我認為比較落後的分錢方法,它們最後所導致的結果可能是錢也分了,但是勞資雙方都不滿意,反而起不到激勵的作用。那麼,如何分錢才能夠起到最大化的激勵效果呢?這是管理學家、企業家和一些企業管理者不斷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 華為科學分錢:華為股權激勵操作技巧| 連載第25篇
    接下來我們分享一下華為的股權激勵的操作技巧。1.華為股權激勵操作流程華為員工配股,一般每年3到4月份就開始溝通,主管就把工程師把叫到辦公室裡面,辦公桌上一大堆檔案袋,裡面的文件寫著某某今年配股多少,其中崗位配置是多少,業績是多少,每股的價格是多少,以及認購多少股等等。
  • 華為科學分錢:股權激勵的具體操作流程| 連載第26篇
    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相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在操作上往往具有更大的困難。我根據華為的股權激勵實踐,總結了一個10D模型,以幫助企業在制定股權激勵制度時理清思路。定目的股權激勵的目的不同,方法和結果自然有所不同。股權激勵的目的通常為:激發管理層以帶動工作效率和績效的提升、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團隊、留住老員工,打造感恩文化、以股權換「兵權」,即管理權、內部融資等。
  • 華為科學分錢:分錢的基本原則二:讓個人充滿動力 | 連載第12篇
    西方管理科學,或者說經濟學,也都是從人的假設開始的。西方經濟學的第一個假設,人是自私的,第二,資源是有限的,這是整個現代經濟學兩個核心的假設。在管理學裡面,對於怎麼管理人,自從泰勒寫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之後,管理才真正走入科學的殿堂。從此之後,對於組織裡面的人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西方的管理科學發展出了很多員工激勵的學說、理論和方法。
  • 華為:成就大業,必須學會科學「分錢」
    華為是一家非常偉大的公司。這家公司從小做到大,成為世界500強前100名的企業,有很多優秀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任正非在公司規模還不是很大時,就預測華為未來要在通訊製造領域達到三分天下。現在,華為不僅在通信設備這個領域,它的手機業務也達到了三分天下。
  • 華為科學分錢:分錢的基本原則四:導向要正確(一) | 連載第14篇
    但是一些企業可能走到另一個極端,就是過分依賴物質激勵的分錢,如果企業與員工僅僅建立在利益交換關係上,企業員工就不可能有使命感,不可能構建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表面上看,企業很有狼性,員工很有幹勁,實質上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奮鬥,員工只是僱傭軍,不可能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當企業遇到任何挫折,員工就容易作鳥獸散,或者當外部有更大利益誘惑時,員工就有可能掛印而出,甚至不惜犧牲企業利益為了個人利益鋌而走險
  • 【中創商學】華為的股權激勵很多人在學,為何都學不會?
    華為何以渡過此次以及以往連綿不斷的危機,靠當年任正非的許諾:成功,大家分錢;失敗了,兄弟走,我跳樓;靠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理念,靠尖端技術和一流人才,靠最虛幻的夢想和野心。 任正非說,美國的打壓,讓我們進入戰時狀態,極端困難的外部條件會把我們逼向世界第一。
  • 華為科學分錢:分錢的基本原則三:多維度拓展資源
    ,華為公司可以分配利益很多。要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無中生有的創造拓展激勵資源。將企業名譽結構化,根據企業的願景使命、核心價值觀、戰略目標、階段性工作重點設置跟蹤榮譽激勵,並特別營造莊重的儀式感。很多公司都不注重榮譽獎勵,基本上都是物質激勵,簡單粗暴地發了獎金了事。但是,當你的員工就盯著錢看的時候,導致員工對錢的欲望特別強烈,無法達到持續激勵的目的。
  • 華為科學分錢:落後的分錢方法一——業績提成
    究竟如何分錢、分權、分名?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每一個企業在這個問題上都面臨著諸多的挑戰。比如,企業究竟應該拿出多少錢來用於分配呢?業績提成是大部分企業採用的主要激勵機制,尤其是在銷售部門,業績提成是不可或缺的激勵方式。在中國,過去企業成長的機會比較多,打一米深的井就能冒油,大部分企業的業績處於上行通道,這一機制的確能夠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 股權激勵常用的32種操作方式曝光!內附設計與操作方法
    期權:是員工未來可以成為實股股東或獲得收益權的一種股權操作方式。1.股權激勵,作為「金手銬」,確實可以留人,但不是只有股權激勵才能留人。2.留人要講成本,如果股權激勵只發揮留人的價值,且公司的股權很值錢,那麼說明這種激勵的成本比較高。3.事實上,如果多數員工成為股東,對很多中小微企業來說未必是好事,因為等著分錢的人很多,而真正去賺錢的人很少,無疑不利於企業的發展。
  • 孫子兵法與股權激勵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和股權激勵又有什麼聯繫呢,下面我們一條一條的說。我認為做股權激勵的時候,一定要知道什麼樣的公司可以做股權激勵,比如說國有企業,資源驅動型的企業,並不適合做股權激勵;比如說企業長期不盈利,員工的企業的未來沒有信心,這種企業不適合做股權激勵;還比如說企業財務不透明的,賺多少錢員工不知道,也不適合做股權激勵,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企業實施股權激勵後,我們對員工進行回訪時,發現當時股權激勵對象很多都離職了,我聯繫了其中一位,他說「我們幹的很努力,也感覺在賺錢
  • 華為科學分錢:如何讓組織有戰鬥力 | 連載第2篇
    華為公司以往的戰略會議都輸出未來三五年公司的戰略目標、產品規劃、技術路徑等,但這次會議最後的輸出卻讓很多人不解。實際上對於華為公司未來如何持續地活下來,華為公司認為,隨著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生物技術等發展,各行各業都將發生深刻的變革,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華為公司很難具體規劃出未來要做什麼?未來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 打出股權激勵組合拳——華為TUP模式對激勵體系構建的啟示
    華為1987年開始創業,至今成為企業翹楚,其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基於任正非所秉持的分配理念而推行的不斷升級的股權激勵機制,是助力華為成功的重要動力因素。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分析華為的激勵體系,以期從中得出激勵體系建設和完善的寶貴借鑑。
  • 華為科學分錢:企業經營的本質是利益分配 | 連載第1篇
    通用電氣前總裁傑克·韋爾奇在其最後的封山之作《商業的本質》裡面明確表述,企業經營的本質是經營團隊;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認為企業經營的本質就是人心,他特別強調經營哲學和企業文化內化於心,為此他專門著書立說寫了《活法》和《幹法》,只有真正理解了做為人何為正確,理解了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活法》,才能用好他的經營的方法《幹法》。
  • 驅動華為十幾萬人全力奮鬥的核心秘密:獎金激勵體系(2020)
    那協調和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是什麼呢?柳傳志先生曾經提出過著名的留人的三種方法: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其中待遇留人是最基礎的,只有待遇留人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談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否則就是耍流氓,光畫餅不給胡蘿蔔,是行不通的。
  • 華為科學分錢:分錢的基本原則四:導向要正確(二) | 連載15
    ,必須區分清楚哪些是勞動者,哪些是奮鬥者,並且通過激勵,讓奮鬥者一起衝鋒上陣,才能保證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華為只要確信他們的輸出和貢獻大於公司所支付給他們的成本,就可以繼續留用。華為也會保證他們的報酬略高於市場水平。第三類人就是華為公司所倡導的真正的奮鬥者。他們願意放棄安逸的生活,願意為了自己的使命追求,放棄各種假期,放棄加班費,他們是華為公司核心的奮鬥者,是華為的中堅力量。
  • 股權設計的5大模塊,華為工會持股、螞蟻金服合夥企業的2種誤區
    我們在2017年1月4日發出第一篇與股權有關的文章:關於華為的股權設計和股權激勵,這篇文章得到一些知名大號的轉載,還有數不清的各種抄襲。雖然很多人看過華為股權激勵的文章,但也有很多誤傳,比如有人以為學習華為的股權激勵就是學習華為的工會持股,其實華為的工會持股是歷史形成的,工會持股只是個外在形式,更值得學習的不是工會持股這種外在形式,而是其內涵,比如華為從雙CEO到雙董事長制度、從輪值CEO到輪值董事長、華為的員工代表制度、否決權的傳承機制等,在「股權道」課程裡有介紹。
  • 華為科學分錢:華為的TUP計劃| 連載第24篇
    TUP不需要員工花錢購買,除了分配額度上參照分紅和股本增值確定之外,其他方面與涉及所有權性質的股票沒有任何關係,增發也不受限股權結構。TUP更接近於分期付款:先給你一個獲取收益的權利,但收益需要在未來N年中逐步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