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階段到底需要我們學習什麼?

2021-02-19 募格學術

博士的學習是個十分漫長甚至痛苦的過程,那麼在博士期間我們到底應該學習哪些會讓我們受用終身的東西呢?很多人肯定會毫不思索地回答,學知識啊,博士之博在於知識之廣博,可以坐而論道,也可以站而實驗,汲取大千智慧,並且在前人的基礎上為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做出自己的一點點貢獻,想想都有些小激動呢。

筆者不否認這樣想法的合理性,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首先是在不斷更新換代的,今天學習到的知識很有可能成為明日黃花,甚至我們曾經以為的公理也被加上了限制條件,否則相對論也不會誕生,這世界上早就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其次知識獲取的方式已不再單單是象牙塔裡面對面的傳授,電子化數碼化方便了很多人對於知識的獲取,知識的學習早就不是狹義上在校學生的專利;最後,很多我們學習到的知識可能本身在產生的過程中就並不符合邏輯,甚至充斥著荒謬,用一個謊言去推到出一個謊言,得到的一定還是個謊言。以上這些都需要我們明辨是否,用自己的腦去想,用自己的心去感知,用自己的實踐去辨識。

那麼既然學知識已經不是大學期間,特別是博士期間的最重要的任務,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分配精力,把哪些東西作為可以受用終身的東西呢?筆者認為,更為重要的是在我們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煉出的思維、心態和實務。

 

當我們發現民主並不等於善治,也有可能等於混亂;市場資本主義也不一定會帶來繁榮,卻可能帶來危機;言論自由也無法確保創新,反而會滋生極端主義;全球化的進程沒有如預期一樣凱歌高進,歷史終結論終於變成了唬人的鬼話。這些上個世紀末的共識在今天被現實擊個粉碎,政治學中自由主義的元敘事成為了笑談。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些曾經被奉為臬圭的知識都成為了被批判的對象,或者被嘲弄的教條,這些問題值得每一個人文社科的學習者深思。在筆者看來,知識之所以不能適用於時代,關鍵在於我們這些後來人要更新自己的思維,因此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作為研究生,作為學者的可能「實習階段」,我們應當帶著求知好奇的眼睛看這個世界,萬不可被現有的所知所得限制了思維。當我們聽到一個結論的時候,一定要多問問「這個概念合理麼?」「還有沒有其他分類方式?」「還有沒有更好地測量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方法?」「這樣的因果的聯繫有沒有限制條件?」等等的問題,當我們發現作者含糊不清或者有意忽略之處時,往往便是這個命題的致命傷。

和「懷疑一切」相關的便是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式,我們如何回答因為「懷疑一切」而提出的問題?那便需要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得出我們需要的答案。很多事情真的只是「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現象需要沉澱,本質則需要發掘。當我們聽聞網絡傳言,是否曾有一個衝動去隨波逐流,恨不得振臂高呼?我們需要首先靜一靜,多方收集信息,去理清故事發生的前後邏輯,然後回過頭也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我們看到的也許是事實,但不一定是真相。就像《名偵探柯南》裡妃英裡被毛利小五郎槍擊雖然是事實,但是真相卻是毛利小五郎為了使得歹徒必須拋下行動不便的妃英裡,而故意擊傷妃英裡。雖然這個邏輯可能有問題,但是卻值得我們思考(請原諒我是個柯南迷,強插廣告)。

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很多博士生都面臨著選題困難的問題,發現自己想做的不是已經被人做過了,就是沒有什麼價值和現實意義,那麼我們如何來找到值得深入研究的選題呢?這就需要我們轉換思維,將大的問題轉化為小的問題,或者次級問題去探求。研究政府的文獻浩如煙海,數不勝數,但是你是否發現從中央到地方,關於鎮政府的研究卻少之又少?研究文化大革命的文獻同樣龐雜,但是你是否發現基本上都是從高層領導的角度去研究,卻少了對基層群眾參與的觀察?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雖然學科分野明顯,你是否發現了他們背後共同的邏輯?等等這般思維能力才是我們受用終身的,無論以後我們繼續學術生涯,需要保持對學術問題的長期觀察,還是我們今後走向社會,與人與事為伴,都需要我們善於總結,強化思維的能力。

如前所述,博士的學習過程不僅漫長,有時候還會很痛苦。面對著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你是否總覺得自己如斷了線的風箏。不,其實更像塑膠袋一樣隨風飄蕩,卻還期待著如十月一日夜晚的煙火一般璀璨綻放。因此,能夠順利完成博士學業的人,不僅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足夠一個Ph.D的頭銜,在個人心理承壓領域應該也可以獲得一個Ph.D的頭銜。具體而言,我們應該培養以下三種心態。

博士的學習過程會有很多令人容易自我否定的地方,實驗失敗、課程作業被批、投稿被拒、資格考試不及格、開題被否定、博士延期……博士生涯可謂處處失望,步步驚心,博士生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之中,雖然這可能就是做學問的常態。自我肯定其實很簡單,心理暗示很重要,積累每一天的成果,重要的是用成就感去和否定感相對抗。告訴自己今天又看了多少頁的書,寫了多少字的文章,哪怕今天比昨天多吃了一碗飯,等等。自信從來都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內心的聲音。

博士的學習機會成本十分巨大,因此我們要積極管理自我的預期,特別是在外部環境發生經常性變動的社會中,也許你會發現和你一起碩士畢業的同學已經過上了有車有房有愛人的生活,你和你曾經的同儕之間資產已經拉開了百萬計的差距。這個世界並不如意,如果固執地糾結於自己為何要讀博,每天都會陷入新的自我否定的循環。不如把目光看得更長遠一點,樹立「存在即是合理」的信念,合理管控自己的預期,專注於目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決定已經做出,要麼堅持地走下去,要麼想辦法走向自己更喜歡的道路上,為之而準備,總是長籲短嘆,悔不當初只會原地踏步,甚至倒退。人生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沒有到終點誰知道結果如何。

在常態化的自我否定中,我們容易變得暴躁,特別是對於自己親近的人。千萬不要被一時的盛怒或者低落而蒙蔽了發現美好的眼睛,要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哪怕為一朵鮮花的盛開而欣喜。成長的標誌不一定是世故圓滑,而是能夠溫柔的對待身邊的一切,求得內心的安寧,對所有人都抱以微笑,無論前路多艱,實驗多難,文獻沒看完。溫柔的人最美,愛笑的人致遠。

 

書讀得少不好,光讀書,死讀書也不好,人容易幼稚,也容易固執,因為他們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能自拔,也許天才可以這樣產生,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向這個社會,參與到社會分工與交流中。妄自菲薄不好,自命清高更不好。因此,我們要積極地向實踐學習,向現實請教,而不是自視甚高,固步自封。

有人認為專心做學術就可以不用理會外部世界的各種故事,秉持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宗旨,多出成果自然就會有人找上門來。從某種角度來說這話是正確的,但是更大程度上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參加學術會議你以為真的只是來獲取新的idea,聽取別人對你的建議麼?更重要的是在會場外,比如社交,推銷自己,結識新的朋友。拎著酒瓶滿桌打圈沒有什麼值得非議,端坐不語並不值得提倡,做學術也離不開外部的支持,小到團隊的努力,大到social network的協力,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博士的學習容易使人固執,因為機會成本很大,所以才容易鑽牛角尖,似乎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選擇。坦率來說,絕大部分步入博士學習階段的同學都有一顆嚮往學術的心,但是追求學術成果的道路是曲折,過程是艱辛的,初心可能被現實打敗,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走這條路,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善於放棄。今後的人生路上我們也需要面臨很多次比讀博還是不讀博更重要的選擇,選擇雖然是痛苦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成就不完全取決於努力,而是選擇,就好比南轅北轍的那匹馬,雖然可能是千裡良駒,但走錯了方向,就難免會走在半路上耗盡一切。

博士的學習生活其實十分緊張,在這種緊張的節奏中,很多人逐漸變得自我封閉,成為了「裝在套子裡的人」,不敢去和外界接觸,去嘗試新的事物,而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裡。在長期的壓抑環境中,博士生需要放飛自我,沒有人會喜歡和一個死板固執的人相處,無論是今後走向職場還是走向兩人生活,我們都需要嘗試放飛自我,抒發心情,否則你會發現,脫下面具後,還是一張面具。

 

筆者寫這麼多決不是要反對知識的學習,而是反對「唯知識論」,我們依舊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開創未來。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追求知識的過程卻更為值得關注。博士學習確實苦,但也是人生必要的經歷。人生路漫漫,博士的生涯也許只是人生的十幾分之一,但卻是人生中最有自我掌控的時間可以提升自己的階段,形成思維,塑造心態,領會實務。博士生畢業會有多樣的前途,但是不以學術為業也請不要停止成為一個愛思考的人,不以政治為業也請不要放棄國家社會命運的關切,不以商業為業也請不要忽視市場的信號。有時候你會發現,終點沒了,起點仍會在。

高質量的論文怎麼能少得了高大上的配圖呢?

募格學術攜手小六老師為你帶來實用度滿分的Photoshop科研繪圖課程。

著重解決生物醫學方向發表SCI論文過程中的常見繪圖問題,

即使沒有任何Photoshop基礎的同學也可以輕鬆上手。

課程優惠價149元,隨到隨學!

掃描或長按下方二維碼了解課程詳情。

「募格學術」現正式向粉絲公開徵稿!內容須原創首發,與科研相關,一經採用,會奉上豐厚稿酬(300-500元),詳情請戳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微信號:mugexueshu

相關焦點

  • 讀博士到底是讀什麼
    但是「讀」這個字,用在博士這裡其實並不是非常恰當了。我更願意稱之為創造,我們需要從大量的信息中獲取到所謂稱之為知識的東西,然後再從萬千知識中,憑藉前人的或是導師的經驗,去找到那麼一點智慧的東西,從而創造出一點之前世界不存在的東西,這個東西短期來看,能否產生價值變現,是一件很難說的事情。選擇讀博的人,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但能拿到博士學位的人,一定是最有毅力的人,敢於挑戰自我的人。
  • 大學能學習,碩士會研究,博士深專題是什麼意思?
    畢業生就業就要涉及到個人能力,現如今,畢業生就業到底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可能很多人都會說要有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專業知識能力、基本的語言表達、統籌策劃等能力,這些能力固然重要,但是都是錦上添花的能力,有了更好,沒有的話也可以慢慢培養,但是,在學校經過幾年,我們都經歷了長時間的沉澱,要有自己的最基本的能力,這種能力應該是通用的,不管畢業後從事什麼工作,都能用到這個能力,對此,對不同學歷階段的基本能力做個總結,供大家參考。
  • 熱舒夫大學博士班:職業發展很重要在職博士到底需要考什麼
    雖說工作繁忙,但也不能忽略學習,畢竟勞逸結合才是最好的選擇,到了這個時候很多考生紛紛開始了貼吧詢問環節,如果考博士到底要考什麼,準備哪些內容,可以說是各種詢問啊。今天新與成商學院小編就來給大家帶來一些零散的匯總吧。
  • 博士和博士後,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大學教授透露實情
    現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更多的高科技人才需要我們來培養。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增長,現在的就業也隨之變得困難,考上研究生還得和別人競爭,以至於很多人直接選擇碩博連讀。成為博士,感覺選擇的機會更多一點。博士也是可以繼續往上考的。大家是否知道博士和博士後,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對於這個問題小編詢問了一位大學教授,其透露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來聽聽對方是怎麼說的吧。
  • 日本不同階段留學到底需要幾年?
    因日本經濟發達、環境良好、文明程度高、性價比高、離家近等原因,學生們紛紛選擇日本留學,而日本留學不同階段就讀需要多長時間呢?今天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10月份入學學習的話,學習周期最短半年,最長1年零6個月。
  • 孩子在幼兒園階段需要學習嗎?學什麼?要怎麼學?
    不管自家孩子學習好與壞,作為家長,都不願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而孩子們永遠都是在上課外補習班或者在課外補習班的路上。是的,這是孩子上了小學的情形,當然有些學齡前的小朋友也早早地踏上這條路。而今天我們探討的是幼兒園的孩子們是不是應該接受文化課的薰陶!幼兒園階段到底要不要學習?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還需要解決「幼兒園階段要學些什麼?怎麼學習?」的問題。
  • 小學階段學習英語到底要學什麼?應該怎麼學?
    學習英語要注重四個方面:聽說讀寫。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看似簡單易懂,實則,從實際處做起,卻無從下手。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小學英語到底要學什麼?順便講講怎麼學?1.聽——從哪聽?聽什麼?通常情況下,都是聽老師讀英語,聽錄音播放英語。時間有限,僅限於課堂,一周兩三節課,不足以滿足「聽」的要求。
  • 到底什麼是虛擬語氣,虛擬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學習?
    問:「到底什麼是虛擬語氣,虛擬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學習?」答:了解虛擬語氣,首先要了解虛擬語氣的本質。虛擬語氣的本質就是「假設」,即:對非真實世界(事件)的假設。描述真實的世界(事件),那麼用「真實」語氣,即:真實時態。
  • 全日制博士和非全日制博士到底有什麼區別?
    最近有學員諮詢:想讀博,問一下全日制博士和非全日制博士到底有什麼區別?那麼全日制博士,就是指符合國家博士研究生招生規定,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或國家承認的其他入學方式,被高校錄取並全脫產在校學習的博士。全日制博士通常分為定向、非定向、委託培養、自籌經費四種。入學時都需要考英語、專業課、專業基礎課等幾門課目。
  • 讀博士一樣學習手藝!
    大家會對小學、中學、大學乃至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有一定的認識,學習手藝的淺深邏輯也會像這樣走過。 什麼是博士? 博士是學位的一種,標誌著一個人學歷的頭銜,即一個人通過學習取得學識及相應學習能力程度的標誌。
  • 南京理工大學博士李翔:單階段目標檢測器的高效表示學習 | 公開課...
    我們將持續邀請研究者、專家與資深開發者,為大家帶來直播講解。目標檢測雖然是計算機視覺領域中的一項基本任務,但因為其大量的應用需求而一直受到研究者們的關注。如何設計更高性能的網絡結構、如何提升現有檢測模型的性能成為了研究者們研究的熱點。單階段目標檢測的基本任務是分類與定位。分類任務通常會使用Focal Loss函數進行優化,而位置回歸通常是在一個狄拉克分布上進行學習。
  • 當我們批評博士招生申請考核制時在批評什麼?又在關注什麼?
    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全國博士的招生人數增加了很多,特別是名校。2017年全國招收博士83878人,2018年則為95502人,擴招13.86%。而且主要為名校擴招,這樣給其他高校博士的壓力就非常大了。同時,我們看到全國各大院校招聘博士的條件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設置35周歲以下、海外留學北京、本科碩士階段的院校要求、博士階段發表3篇C刊等等。
  • 從入門到精通,不同階段的平面設計學習需要學什麼?
    因為學習本身也是需要技巧的,尤其在我們對於一個新領域的開始學習時,難免會走一些彎路。今天小卓老師就為想在新年學習平面設計的學生簡單指導一下:從入門到精通,平面設計學習究竟需要學什麼?那麼在此階段我們需要學習哪些重要的理論知識呢:平面三大構成理論:色彩構成、平面構成以及立體構成;美學基礎理論:光影的變化,透視結構變化規律等;色彩搭配理論:色彩的基本定義,色彩成色的原理,色彩心理的研究,各種行業的配色屬性等;版式設計知識:學習在預先設定的有限版面內
  • 【漲姿勢】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導讀當一個人進了大學,讀了碩士或博士研究生,你與那些沒有進大學或沒有讀研究生的人比,區別到底是什麼?這裡的前三個層次屬於被動學習,後兩個層次屬於主動學習。  前者需要老師來教,後者更需要「自悟」,老師的作用主要只是引領而不是傳授。  中小學生的學習主要集中在第一個層次,即單純學習知識或學習「是什麼」。到了中學,特別是高中期間會開始學習一些「為什麼」。
  • 到底什麼是虛擬語氣,虛擬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學習?
    問:「到底什麼是虛擬語氣,虛擬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學習在從一個動作的生滅的三段論(生、存、滅)來看,分別對應於,不定態階段、進行態階段、完成態階段,結合上面的三個時間構成了「九」種虛擬時態的組合,即:過去不定虛擬時態、現在不定虛擬時態、將來不定虛擬時態過去進行虛擬時態、現在進行虛擬時態、將來進行虛擬時態
  •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在職博士需要什麼報考條件?
    今天來和大家介紹的是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博士項目,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就要繼續看下去。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是最早恢復建立的社會學系之一,學科力量是比較強的,授予的是法學學位,包含經濟社會學在內的七個方向,學員到後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合理的選擇專業方向。需要三年的學習時間,其中課程學習需要一年的時間。具體的課程班安排是參照華中科技大學現行社會學博士培養階段的方案。
  • 又見博士被清退,還是清華博士,到底冤不冤?
    到底是什麼原因?公告顯示,退學的原因為「未請假或未獲批准,連續兩周未參加學校的教學活動」,俗稱曠課。而且,因難於聯繫到本人,特公告送達。不但曠課,還不在校。很多人覺得非常可惜,都學到了博士了,且2013年入學馬上也該畢業了。簡直是巨大的損失。
  • 大學到底教會我們什麼?
    文|韋華民一天, 學生肖源專門我班導師趙敏,談了他的迷情,已經讀大二了,回頭看自已所謂的大學生活,感到什麼都沒學到,最大的收穫也許是對什麼都要總耐和遭遇..我心中逐斷產生疑感,大學到底教會了我什麼?趙老師:你道出了許多學生的心聲。老師也是剛從大學時代走過來的人,我感覺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用李開復博士的話說:大學可以教給學生許多的東西。
  • 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
    準確的說研究生和博士這兩個東西沒法比較,因為研究生是學歷,博士是學位,不同的東西怎麼比較呢?因為研究生分兩種,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科普了這麼多我們接下來,講一講,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上面還只是站在一個學科上說,而我們有那麼多學科,所以,讀博你會明確的知道,你不知道的遠遠比知道的要多的多,所以你就會少說,不知道,你怎麼說呢。
  • 留學日本的醫學博士古力拜克拉木:祖國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
    祖國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於是我與高橋教授取得聯繫,遞交了申請資料。同年10月,我順利考上了日本筑波大學醫學系碩士,並獲得了全額獎學金,從此開始了赴日留學生涯。在研究生學習期間,我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語言。於是,我利用每周閒暇時間,參加了日語培訓班。在培訓班裡我結識了很多來自祖國大家庭的留學生,我們互相幫助,相互鼓勵,為枯燥的求學生活添加了許多樂趣。我們一起聚餐,相互交流,這讓我在異國他鄉感受到共同跳躍的「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