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從來都是家長們最看重的問題!不管自家孩子學習好與壞,作為家長,都不願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而孩子們永遠都是在上課外補習班或者在課外補習班的路上。是的,這是孩子上了小學的情形,當然有些學齡前的小朋友也早早地踏上這條路。而今天我們探討的是幼兒園的孩子們是不是應該接受文化課的薰陶!幼兒園階段到底要不要學習?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還需要解決「幼兒園階段要學些什麼?怎麼學習?」的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學習?
我們知道,孩子從一出生下來其實就在學習,咿呀學語,用觸摸以及嘴啃的方式來感知物體的材質溫度軟硬等等,這是廣義上的學習。狹義的學習就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這些知識又分為結論性知識和方法類知識,結論性知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具體的知識」,方法類知識就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了。
明確了以上,下來的描述就相對容易了。
目前公立性幼兒園一直響應國家教委號召,不提前教授孩子文化課程,強調要幼兒玩,不能學習。這時候許多家長就開始焦慮了:如果去公立幼兒園就讀是否自家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呢?玩是孩子天性,但是如果一直玩,單純的玩,一年級一定會非常吃力。這時候讓他養成好的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及思維方法,提高自信才是正確的打開學習的方式。
學習不一定非要說認識了幾百個漢字,背誦了幾百個單詞或者古詩。我們捫心自問一下,現在你還能記得多少個數學公式?還能說出多少英語語法點?
盧梭說: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英國教育家懷海特說: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那麼課堂之外剩下的到底是什麼?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像力的生活方式。不管以後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形成良好的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對完整人格的形成和良好品行塑造都有積極意義。
你希望自己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一個滿嘴之乎者也出口即是子曾經曰過還是動不動就開始套公式背公理?當然我沒有說這樣不好,但死讀書讀死書,那些東西終歸不是自己的。能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孩子才是未來。
所以建議家長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帶孩子一起去探索。去看森林中各種各樣的昆蟲與小動物,找出它們的相同相異;和孩子一起觀察樹葉,甚至根據動物的糞便來猜測是什麼動物。孩子總會用一雙探索的眼睛去觀察自己周圍的世界,我們要善於引導,輔助科學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最終讓所見所得內化成孩子自身的能力。
好了,這就進入了下一個話題,孩子應該學什麼的問題了。
記得在研究國外分級讀物的時候,發現英語系的國家對孩子啟蒙的分級讀物進行了一個分類:虛構類讀物及非虛構類讀物。虛構類讀物當然是一些童話故事之類的了,他主要是對孩子交際情商等的啟蒙,而非虛構類讀物則著重於讓孩子認識世界的多樣性,簡單來說就是科普類的書籍。選好書,選對書很重要,然後就是堅持閱讀,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記住,這不是重點,因為在閱讀之後還需要引導孩子進行反思。
而這,只是閱讀。整天關在屋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是大家閨秀。我們的孩子需要多接觸社會,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蘇霍姆林斯基一周兩次把孩子帶到野外,因為他們要到「詞的源泉」去旅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所以,帶孩子多接觸生活,多接觸大自然沒錯,錯的是知識接觸,沒有反思,沒有對各種現象的內化。
教育的內容來源於自然環境和生活場景,孩子對這種直接參與的體驗式教育興趣更濃,不僅可以學習到相關知識,也能過學會在急劇變化的社會裡,能夠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主動的做出判斷和行動,有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具備能夠生存下去的健康體魄。這些素質和體能,就是我們理解的必備「生存能力」。
建議家長們,在每天臨睡前,專門抽出一段時間,和孩子交流一下今天都做了什麼,並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感受。隨便聊天就行,天馬行空的,不要拘泥於形式,這樣就不是就可以一舉奪得了嗎?
以上,其實已經說了,怎麼學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在生活中學習。家長要善於利用任何一個場景,讓孩子學會反思、總結、能夠發現問題,主動思考判斷,並能解決問題。
最後,說一說具體文化知識的學習該怎麼進行。畢竟,這是所有家長所關心的一個問題。
要給孩子傳授具體知識,需要知道孩子在學齡前階段的特點。這時候的孩子記憶裡強,理解事物的方式卻和承認是不一樣的。我們成人都是通過簡單的推理(迅速在腦中形成結論),以理解為主。而孩子們這時候卻主要是通過觀察,對事物形狀、顏色、性質、用途、材質等的觀察,再通過家長正確的引導,進行簡單的歸納、概括、對比、比較、分析、綜合等手法,最終形成孩子自己的理解,構建孩子的認知體系。
每一個人的認知以及思考方式是不同的,但是都遵從對事物靜態認知到動態感知以及關聯歸類的一個過程,而這個思維體系架構的形成,是從孩童時就開始構建的。
所以家長們必須重視的是孩子能夠進行科學的思維,之後,在這種思維架構之上進行知識的累積。知識是永遠也學不完的,而且,知識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也是在不斷發展與完善的。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自己個性化的知識結構體系,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學習。而這些,恰巧是學校中較少涉及的。
我們有意識的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培養,最終想成孩子的思維習慣,當這種習慣變成了一種自然的表露,這才是能力。
最後,分享一個我給孩子教認字的一個辦法:趣味說文解字學習法(網上有很多類似的資源)。用這種方法,孩子每天可以識字二十多個,然後通過閱讀淺顯的繪本來鞏固,那效率,槓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