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電影《海王》的熱映,許多人都喜歡上了這位強悍的海洋霸主,海王是DC漫畫中的人氣角色,海王的英文名為Aquaman,在內地的譯名為「海王」,但是在臺灣的譯名就有些搞笑了,譯為《水行俠》。
相比於海王來說,水行俠感覺太過於直白,甚至還有點「小家子氣」的感覺,在中國的武俠文化中,通常對於隱居武林的江湖高人稱為「俠」,而對於海王這種海洋中的霸主、領軍人物,似乎叫俠並不那麼合適,不如「海王」聽起來更具霸主風範。其實在兩岸三地中,由於發行商的不同,再加上語言文化的些許差異,所以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譯名,而且很多譯名在我們看起來是如此搞笑。
從近十年大火的超級英雄說起,蜘蛛俠、鋼鐵俠的臺灣譯名為蜘蛛人、鋼鐵人,這一個看起來還算湊合,而神奇女俠則被譯成了神力女超人,似乎感覺有點太過於直白了,而毒液則被成為猛毒,最有趣的是許多人喜歡的卡通形象《小黃人》在臺灣被稱作《小小兵》……
其中最有趣的是如今豆瓣評分最高的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他的港譯名稱為《月黑高飛》,更有意思的是臺譯為《刺激1995》,這也成為了網上的一個梗,還有諾蘭最知名的一部作品《盜夢空間》,港譯《潛行兇間》,臺譯《全面啟動》,而最被觀眾們吐槽的則是陳凱歌的那部著作《霸王別姬》,被譯為《再見,我的妾》,瞬間感覺掉了幾個檔次。
還有去年的一部《尋夢環遊記》,許多人都表示不如翻譯成電影原名「可可」,更好聽一些,但是當你得知臺灣的譯名為《可可夜總會》時,感覺《尋夢環遊記》還是很好聽的。
同樣是此前大火的一部《愛樂之城》,對於臺灣譯名《樂來越愛你》許多人都表示這是什麼鬼?
當然也有臺版與港版譯名比內地要好聽的,比如說1997年的那部《洛麗塔》,臺版譯名為《一樹梨花壓海棠》,一句詩確實能夠從片名看懂整個故事,還有那部著名的《人鬼情未了》實際上港版的譯名,而內地原本是叫《幽靈》。還有去年大火的一部泰國電影《天才槍手》,臺版譯名為《模範生》或許更具諷刺意味。
總之電影的譯名其實也是一個重要部分,好的譯名可以讓你更對故事感興趣,如果譯名奇葩、或者太過於通俗直白,對於觀眾來說也會誤以為是一部爛片,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