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外來電影,為何兩岸三地的電影譯名差異那麼大?

2020-12-16 搖落深知玉悲

主要還是文化差異吧,不過,從譯名來說,大部分還是大陸的譯名最好,也許是個人喜好吧!

隨便舉幾個例子

就說勵志神片《肖申克的救贖》,這是我們熟知的大陸譯名,而香港的譯名叫《夜黑高飛》,聽起來就夠low了,而臺灣的更是莫名其妙的雷人,叫《刺激1995》。

眾所周知,早期大陸看的電影幾乎以港片為主,黑幫、動作、鬼片都如此,而為了達到效果,片名一直都取得直接刺激,吸引你觀看,而不是以文藝內涵為主,這也導致這個習慣一直遺留到現在。

咱們也可以隨便就再舉個慄子

就拿正在上映的《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香港譯名叫《猿人爭霸戰:猩兇巨戰》

你更喜歡哪一個估計也不用說了

最後我再舉幾個經典的慄子,你們回復編號喜歡哪個譯名,比如我全喜歡第一個,那麼就是1111

1、盜夢空間(大陸)/ 2、潛行兇(港)/ 3、全面啟動(臺)

1、寂靜嶺(大陸) 2、鬼魅山(港)/ 3、沉默之丘(臺)

1、聞香識女人(大陸) 2、 女人香(臺) 3、 女人的芳香(港)

1、黑客帝國 (大陸) 2、廿二世紀殺人網絡(港) / 3、駭客任務(臺)

強調三次

個人最喜歡香港的譯名,其次內地,最後臺灣。但這裡有作為中國人、中國的廣東人混合和國語及粵語的情感在。才有這個排序,拋開這些客觀來說,三地的譯名均根據自己文化來翻譯的,沒有土、LOW之分。同理,香港人看我們的譯名、臺灣人看我們國內譯名,也感覺我們是很土、LOW爆的。

所以,我並不認同其他回答中,說港臺譯名LOW、很土的說法。

我對翻譯的理解

翻譯,就是把其他你不懂語言,轉譯到你懂的。

好萊塢大片,經常會出現感嘆「oh my god」 「Jesus,god!」。字面準確翻譯就是「我的上帝啊」「耶穌,上帝」。這是英語中對驚訝、好奇、害怕等等情感的一種表達。

如果做國語配音,字面準確翻譯「我的上帝啊」「耶穌,上帝」,當然沒錯。但你聽著時候總感覺彆扭。因為國人感嘆,一般說「靠」「哇 操!」「牛逼」等之類。聽著國語,卻說「我的上帝」就有點彆扭了。

字面翻譯對了嗎?對了。

但情感上、文化上翻譯正確嗎? 不正確。

只要不影響到劇情,我認為類似的感嘆,可以直接用「靠」「哇 操!」「牛逼」合適的代替。

大概94或95年,我在明珠臺看基努.裡維斯的《終極豪情》(國:驚爆點),那時候明珠提供雙語廣播,有粵語配音選擇。裡面的「OH SHIT,FUXK YOU SHIT」等,直接用粵語「頂你個肺,撲你個街」代替了。

上月,看《極盜車神》,國語配音版本。木下總統安排一場打劫,全部安排妥當後,自嘆了一句「我簡直太牛啦!」,影院全場笑了出來。原版英文沒看,但估計就是「I AM FU*K SO GOOD」之類,如果翻譯是「我真太好了,太厲害了」之類,笑點就沒有了。

當然,「我簡直太牛啦!」這句國語配音很神,有笑點。到了粵語這樣說則不行,要講「我真系勁爆」之類。

上述舉例,講的就是翻譯核心目的,不僅要把意思翻譯過來,更要用你懂的語言翻譯過來。初級的翻譯就是把意思直譯過來,高級的就能把感情、笑點也按照當地文化翻譯過來。

作為廣東人,粵語為母語,國語為教學用語。

熟練國語粵語,深刻體會到國語和粵語之間文化差異,也就深刻體會到香港翻譯電影片名和國語翻譯片名的差異。

所有,這樣的情況下,其他回答收到香港譯名「怪」「LOW」「土」,我並不認同。最終因為其他回答根本不理解粵語文化。

臺灣文化不熟悉,但按照所理解國粵差異能感受到,就能推理到了。

下面所講就是粵語、國語翻譯片名的差異。

港譯片名,一直比較大膽。很多時候直接捨棄原版名字,自己根據影內容用新的名字。

新名字會因應香港特有"快,簡單"的文化特色,務求觀眾根據片名了解影評內容及題材,吸引入場觀看。

MATRIX 國: 黑客帝國 港:22世紀殺人網絡。

MATRIX,一層意思,計算機技術用語,意思是「矩陣」。

二層意思:母體、子宮。

外國人看來,一看片名就聯想到,計算機、孕育、母體等內容,基本和影片內容掛鈎了。

如果國內上映時候,直接用原版翻譯「母體、矩陣」什麼的,估計這片子當年直接淪陷,變成星爺的《大話西遊》,上映時候撲街,後期出名就神作。

所以,該影片無論國語粵語,都不可能用原來的片名。必須新建。

國內翻譯用新片名,黑客帝國,翻譯很好,神還原。我很認同。滿分10分給9.5

香港翻譯,如果用黑客帝國,用粵語讀簡直糟透了!黑客帝國,國語讀起來沒問題,粵語讀起來就是(哈哈抵果)類似,讀不過來,很饒舌。

港譯:22世紀殺人網絡。我也覺得很好,22世紀是影片所發生的時間,殺人網絡也側面反映影片內容。也很容易聯繫到「動作片 科幻片」的想法。滿分10分給9.5。

這個國粵兩總翻譯,懂雙語的人,均不覺2種翻譯有什麼問題。都好!

如果作為國語為母語的人,你說你接受《黑客帝國》,文化使然,沒什麼奇怪。但你根本不了解粵語文化,指《22世紀殺人網絡》"誇張 LOW 差 土",這樣說法欠妥。

廣東人,粵語為主,聽不懂趙本山的小品、笑話等。我跳出來說,趙本山如何如何「差 LOW」,你就覺得我才是"LOW 差 土"。而我誠意告訴,文化有差異,實在GET不到笑點,你能體會。

影視百年,兩岸三地誕生的譯名十萬百萬計算了,不能一一列舉。大家都按照自己當地文化特色、語言習慣來翻譯而已。沒什麼高低、LOW逼之分,而看人家就是LOW逼,自己就是血脈正統高大上,有點一葉障目。

而我們內地,也沿用了很多香港的經典譯名,90年代後期我們才正式開放引進好萊塢大片,那時候才正式誕生我們標準國語官方翻譯,之前,我們能夠接受翻譯基本來自香港,我們也默默接受很多經典譯名,你沒發現嗎?

啊甘正傳,原版:Forrest Gump (福雷斯特·岡普)。

知道這個翻譯怎麼來嗎?1991年,香港著名電影《阿飛正傳》大熱,橫掃當年金像獎。到了1994年,Forrest Gump這沿用了風格,叫了《啊甘正傳》。

這個殺手不太冷,原版:LEON (李昂)

該片上影的同年,張學友的這個冬天不太冷,歌曲紅爆華人地區,如果你是80後,應該都聽過。於是上影時候這鬼使神差用了《這個殺手不太冷》。

虎膽龍威 原版 Die Hard 直譯為」死性不改」,也可意譯為「抵抗到底」或者「戰鬥到底」。

亡命天涯,The Fugitive,逃忙、逃犯的意思。

這些經典影片,如果今天上映,你覺得國譯或這樣翻譯嗎?

可能會是《這個殺手不太冷》 = 李昂殺手(這裡是補充的,我查了資料,原來當年國譯的確叫 殺手李昂)

《啊甘正傳》= 啊甘的故事

總之,按照國內做法,我可以說,你絕對不會見到這個殺手不太冷、啊甘正傳這樣傳神的譯名了。

這些電影當年都沒有登錄國內影院(1993年起自亡命天涯為第一部正式引進電影,那時候每年配額沒記錯的話是10部以內,2002年正式院線改革,才大量逐年加大引進量),我們都用香港的翻譯,那時候大家覺得土嗎?LOW嗎?

香港誕生的經典譯名:

生死時速、虎膽龍威、啊甘正傳、人鬼情未了、寶貝智多星、魂斷藍橋、風月俏佳人、七宗罪、北非諜影、盜墓迷城、鋼琴戰曲、奪寶奇兵、這個殺手不太冷、壯志凌雲、雲中漫步、碧血黃沙等等。

好了,如果給片名翻譯給個說法,好與差來說,我們在80-90年代,較為保守,翻譯片名一律循規蹈矩直譯,說錯吧,倒也沒辦法說是錯,但翻譯出來味道有難言不適。

GHOST,國譯叫《幽靈》,CCTV播放過了,港譯《人鬼情未了》。按照翻譯的原則,《幽靈》是正確到不能再正確,《人鬼情未了》就錯爆了。但誰的翻譯味道更好,跟貼近影片呢?你自己判斷吧。

TOP GUN 壯志凌雲 湯哥成名大作,也奠定了雷朋眼鏡為眼鏡裝逼屆一哥的地位。當年知道當年我們國譯叫什麼嗎?《最好的槍》......翻譯沒錯,很好,很準確呢。但好嗎?

風月俏佳人,國譯叫美麗女人....也對,但沒味道。

到了千禧之後,逐步加大外語片引進量,開始注意翻譯片名的問題,不能照搬直譯,要照顧觀眾「看到片名 知道內容 吸引進場」這點心理,開始逐步誕生較為優質的片名翻譯。

兩岸三代,都有誕生過很多翻譯很傳神、經典的譯名。一些共有文化特色的,如果《生死時速》《人鬼情未了》等等,翻譯很好。但也有一些加入了極強的當地文化的翻譯,如《搞乜鬼奪命雜作》,國語看來不所云,粵語看來我馬上知道「搞笑、無釐頭、雜作」,其實這就是《驚聲尖笑》。

香港翻譯非常誇張,《二十二世紀殺人網絡》《天神下凡》《沖天救兵》《月黑高飛》《皇上無話兒》《新鐵金剛智破天兇城》你猜都是哪些影片……灣灣向來比較含蓄文藝矯情,經典案例《洛麗塔》被翻譯成《一樹梨花壓海棠》。

內地是要過審的,因此我們的翻譯大部分會比較直白,這樣規規矩矩的翻譯風險比較小。沒有過分暴力、兇殘的字眼,才符合我們和諧的氛圍。

我們幾千年來崇尚的「儒家」文化已經深入到骨子裡,內斂一些、中庸一些也體現在了翻譯中。所謂的「信達雅」,首先要讓觀眾快速知道影片內容,例如《肖申克的救贖》《無恥混蛋》《羅馬假日》等等,僅憑片名就能略知電影內容,對於我們現在的「快速消費」也很幫助,不需要觀眾去猜去做功課。

而香港的娛樂色彩非常強烈,必須用最勁爆最扎眼的東西來抓住觀眾,所以怎麼誇張怎麼來,可以想一下香港那些娛樂報紙的樣子。

香港社會兩極分化較大,精英分子英語666直接看外文片名就好呀,因此譯製名往往針對那些素質並不高的人,既然有了更為明確的受眾,不如就迎合他們的口味,因此更故弄玄虛,甚至是低俗,分分鐘以為是三級片的感覺。我才不告訴你《仙樂飄飄處處聞》其實是《音樂之聲》呢……

此外,香港的翻譯還結合了粵語的發音,對於香港民眾會更接地氣一些,這又是我們無法體味的了。

灣灣的翻譯總之就是我很特別唷,我很用心的唷,我是文鄒鄒的唷。例如災難大片《後天》臺版為《明日之後》,《寂靜嶺》臺版為《沉默之丘》。但個人感覺常常用力過猛,但我個人不是非常能GET到點。《肖申克的救贖》臺版譯為《刺激1995》應該是個經典老梗。

相關焦點

  • 兩岸三地電影譯名大比拼
    近幾年,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也有不少香港的電影人不斷尋求北上發展。然而,兩三代人的隔閡導致了大陸、港澳以及臺灣的文化差異相當巨大。這一點從許多歐美電影名稱的翻譯上便可一窺一二。由於文化不同,各地區在引進國外電影的時候出於市場的考慮都會針對片名進行一些本土化的翻譯。
  • 《變形金剛》引發兩岸三地電影中文譯名大PK
    變形金剛差「譯」》,引起兩岸三地關於外國譯名的討論。直譯好還是意譯好?擎天柱好還是柯博文好?貝克漢姆好還是貝克漢好?且看來自大陸、香港、臺灣三位影評人對本地譯名特色的觀察分析。   大陸   ● 直譯往往力不從心   ● 四字譯名走紅批片   你看過《懷疑》、《滑鐵盧的橋》、《偉大的瓦爾茨》、《隨機收穫》這幾部經典電影嗎?哪尼,你確定是經典?
  • 那些年,兩岸三地讓人笑cry的電影譯名
    因為歷史原因,有時候國外引進的電影,在大陸和港(澳)、臺地區會出現三個版本的譯名,用的都是漢字,卻有完全不一樣的個性。大陸:不求吸引,只求無過大陸在近幾十年才開始改革開放,遠不如港臺地區受外來的影響大,文化上還是比較趨向傳統和保守的,因此也讓我們的外文影片名字翻譯都偏官方正統,風格保守又嚴肅。
  • 同一部電影的大陸 臺灣 香港三地譯名對比 比比誰更貼切
    在電影的譯名上,則顯示為三個不同版本的譯名。想在寥寥數字中抓住電影的神韻莫非易事,各顯神通之時也經常出現一些啼笑皆非或恰如其分的神譯名。  本次選出了不少電影,列出其三版中文譯名,看看兩岸三地的文化差別和譯者實力。當然作為內地觀眾,常用詞彙的差異會讓大陸譯名看起來更貼切一點。但某些港臺譯名確實想讓人吐槽一番。
  • 兩岸譯名大PK
    — — — — — — — —柚子鋪  你在臺灣永遠的家令人頭禿的譯名差異 大家在臺灣有沒有看到過很多牌子明明很熟悉但是名字又那樣的陌生其實兩岸譯名有大量差異今天柚柚就來做個對比大家覺得哪個翻譯得更好呢
  • 這些港臺電影譯名更狗血
    昨天刷手機,有條「外來名詞神翻譯」的新聞驚掉了碗哥的下巴。以前只知道Benz在內地叫奔馳,大氣奢華;在香港叫平治,日式素雅;臺灣叫賓士,男神味道。沒想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兩岸三地,也有完全不同的叫法。這種差異放到咱們電影名上,照樣毀三觀。比如前兩天寫的《昆池巖》,香港譯名《瘋人院逐個捉》。
  • 電影譯名重要性:《這個殺手不太冷》《肖申克救贖》還有什麼譯名
    姜文《讓子彈飛》而隨著越來越頻繁的國際交流,我國引進電影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對於這些電影作品而言,同樣的,觀眾會首先關注到的重要元素之一便是這部電影的名字。因此,這些來自於他國異鄉電影的譯名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譯名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中國觀眾對於這部電影的接受度,也就影響著電影票房。有趣的是,即使同樣地在中國境內上映,不同地區對於同一部影片的翻譯名字可能會不一樣。其中,尤以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三地很是明顯。本文就將以一些著名的電影作品為例,試著探討中國不同地區文化下對電影譯名的不同翻譯方法以及原因。
  • 同一部電影,港臺譯名的腦洞真是大,最後一個不得鳥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看外國電影的觀眾又多了一個樂趣,對比電影的內地譯名和港臺譯名,比如大家最熟悉的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臺版翻譯作《刺激1995》,港版翻譯作《月黑高飛》,雖說兩岸三地文化略有差異,譯名差異較大是正常現象,但是有些港臺的翻譯的確腦洞夠大,下面這些是近段時間的一些外國電影的港臺譯名與中文名對比
  • 電影譯名從何來?
    給外國電影翻譯個好片名尤其重要,應該引起足夠的注意。  大多數中國觀眾在欣賞外國電影時,仍然需要藉助翻譯,在電影畫面和譯文字幕之間的完美銜接中觀看觀影、理解電影,或多或少地尋找到某種共鳴。電影譯名就是電影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最初面貌,是在觀眾眼前和心中的第一次亮相,於是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老生常談問題 為何大陸臺灣遊戲譯名差距如此之大
    大陸和臺灣的遊戲譯名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之前我們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譯名對比,從玩家的反應來看,大陸的譯名無疑更有深度。而就在不久前,一幅《變形金剛4》的譯名對比截圖再次引發了大陸、臺灣、香港三地影迷關於影片翻譯的討論。
  • 兩岸都講「中文」,臺灣翻譯卻為何經常鬧笑話?
    兩岸用語差異大有故事文/洪鑫誠、楊燕媚不久前與某媒體前輩談及兩岸文法、用語差異,像是「熊貓與貓熊」、「布希與布希」云爾,這些微妙的區別在兩岸民眾看來十分有趣,在網絡上亦頗具話題性,然而背後門道究竟為何,則較少被人深究。的確,兩岸「都講中文」,但有時也會出現互相「看不懂」、「聽不懂」,或是因細微文化差異而鬧出笑話的情況。
  • 經典電影譯名,有笑有淚也有怦然心動
    但是這裡要提一個梗,是讓我笑了好久的香港譯名——《打死不離三父女》但是呢,這個翻譯還有一個前奏,那就是同樣被大陸翻譯但是很多人詬病的電影名《三傻大鬧寶萊塢》。很多人說,這個譯名真是把一部好片給毀了。但是別急,香港的譯名更是讓人哭笑不得——《作死不離三兄弟》。
  • 臺灣為何把「尋夢環遊記」叫「可可夜總會」?兩岸不同用語的背後...
    不久前和朋友聊起兩岸用語差別,比如「熊貓與貓熊」「布希與布希」,這看起來頗為有趣,但背後門道究竟為何,則較少被人深究。 兩岸語文差異的幾種情況 根據《兩岸常用詞典》所載,大陸與臺灣所用詞彙差異大致包含四種情況。
  • 經典電影的港臺譯名,尺度有點大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很多電影的港臺譯名,我真是看一次笑一次,我先聲明,我不會講粵語,也不是很懂粵語文化,很多看著有趣的電影譯名只是站在一個北方漢子的角度純粹覺得好玩,絲毫沒有區別對待地域文化的意思,你們看,我的求生欲都這麼強了,求不要上綱上線。
  • 兩岸三地在英文翻譯上有何不同?
    Formula One Grand Prix,內地官方譯名為中文稱為「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即F1賽車。港澳臺通常稱之為格蘭披治一級方程式賽車,簡稱「格蘭披治大賽」。不熟悉情況的內地讀者或觀眾在初次聽聞「格蘭披治大賽」時候可能會感覺墜入雲裡霧裡,其實這就是兩三四地翻譯差異的結果。
  • 陸港臺的電影名翻譯有何區別?
    香港人在這首歌全城大熱的前提下,又結合這部電影的劇情,才想出了這個極具「gimmick(噱頭)」的名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陸港臺對電影名的翻譯差異」這個問題。其實,除了《Léon》外,太多外國的電影譯名在兩岸三地都有畫風截然不同的翻譯版本,下面有一些典型的例子。
  • 電影譯名從何來?_娛樂頭條_大眾網
    大多數中國觀眾在欣賞外國電影時,仍然需要藉助翻譯,在電影畫面和譯文字幕之間的完美銜接中觀看觀影、理解電影,或多或少地尋找到某種共鳴。電影譯名就是電影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最初面貌,是在觀眾眼前和心中的第一次亮相,於是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觀眾在理解中文電影名時不會存在很大的障礙,能夠直接捕捉到名字所傳遞的關鍵信息,而外文電影名字就不得不穿上中文的外衣,脫胎成中國觀眾熟悉的模樣。
  • 第四屆兩岸三地電影學校電影節將在臺北舉行
    第四屆兩岸三地電影學校電影節將在臺北舉行 2014年08月04日 11:24: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 看了這些讓人哭笑不得的電影神譯名,還需要看小品嗎?
    由於文化差異,在翻譯外文電影時總會遇到一些很難翻譯的電影片名。很多電影翻譯之後的片名讓人一眼就沒有食慾,多少好片就被這樣錯過了。即便匯集了眾多外語人才,但有些片名仍讓人哭笑不得!先看下翻譯的定義。翻譯,講求信達雅。信為表達真實思想,達為文理通順,雅則是將他人語言以自己地方文化包裝之,更適合本土人語言風格,審美趣向。
  • "變形金剛4"差"譯"引關注 兩岸三地翻譯差別大
    原標題:兩岸三地片名翻譯差別大 直譯往往力不從心   ■ 新聞背景 在《變形金剛》熱映之際,中國臺灣媒體以一篇題為《擎天柱、威震天是哪位?變形金剛差「譯」》,引起兩岸三地關於外國譯名的討論。直譯好還是意譯好?擎天柱好還是柯博文好?貝克漢姆好還是貝克漢好?且看來自大陸、香港、臺灣三位影評人對本地譯名特色的觀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