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為何把「尋夢環遊記」叫「可可夜總會」?兩岸不同用語的背後...

2020-12-18 上觀

不久前和朋友聊起兩岸用語差別,比如「熊貓與貓熊」「布希與布希」,這看起來頗為有趣,但背後門道究竟為何,則較少被人深究。

 

兩岸語文差異的幾種情況

 

根據《兩岸常用詞典》所載,大陸與臺灣所用詞彙差異大致包含四種情況。首先是那些「同中有異」的詞語,即不論大陸還是臺灣都在使用,但其意涵或用法已有所不同;其次是所謂「同實異名」的詞彙,兩邊就詞義而言並無大區別,但在具體使用時則各有習慣;第三,即便雙方表述不差一字,但實際上是「同名異實」的情況;最後就是兩岸有各自專用詞彙了。

 

有位臺灣同學跟我說:「我覺得大陸文字受到前蘇聯影響。在臺灣,不會出現你的覺悟不夠這樣的用法。」這種判斷對錯先不論,但這恰恰說明,由於兩岸政治、社會制度的不同,也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同樣的,臺灣用語中也有大陸人較難理解的部分。因其受日語、閩南語影響留下的痕跡。像是臺灣人會用「kimochi」(日文気持ち)來指心情、直接在國語中使用閩南語的「三小」(意為「什麼」)等口頭禪。

 

同時,在兩岸現實交流中「同實異名」和「同名異實」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關於「同實異名」,比如一次性筷子/免洗筷、軟體/軟體、皮包公司/空頭公司、創可貼/OK繃、獼猴桃/奇異果等等。在臺灣,找臺灣同學借「U盤」的時候,就能「識別」他的陸生身份,因為在臺灣,那叫「隨身碟」。

 

而「同名異實」的情況最容易混淆。如「書記」一詞語,在大陸有其含義,在臺灣卻泛指記錄資料或繕寫文件的人員。「土豆」在大陸被稱作馬鈴薯,而受閩南語發音影響,它在臺灣卻是指花生。在臺灣,土豆對應的則是洋芋。不過,大陸閩南人一點都不會覺得奇怪,因為他們也是這麼說的。

 

 

外語翻譯各有千秋

 

更有意思的是,兩岸對外語的翻譯。

 

在國名、地名的翻譯上,雙方基本依據外語發音翻譯,只不過在具體的音節和漢字選擇上有所不同,比如葉門/葉門、盧安達/盧安達、瓜地馬拉/瓜地馬拉等。這樣的詞彙,雙方即使在溝通時發現不同,也能很快相互理解。哪怕是卡達/卡達、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喬治亞/喬治亞這樣在長短不一的譯名,只要我們作一聯想,也基本都能對得上。

 

在雙方都採取音譯法的案例中,也有較為特別的。臺灣的「雪梨」,指的是大陸所稱的雪梨(Sydney)。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某個臺灣歌手說:「我們去雪梨開演唱會。」不過,為一座遙遠的異國城市,賦予家常水果的名字,倒也添了幾分親切與趣味。

 

另有個別的譯名,因為兩地具體使用的翻譯依據不同,最終有很大不同。比如梵蒂岡在大陸的譯名是按照「the Vatican City」的發音而定的,但在臺灣則採取意譯法,以 「教廷」(the Holy See)稱呼。

 

至於大陸所稱的非洲國家象牙海岸,臺灣稱為「象牙海岸」,很有畫面感。該國在歷史上曾是法國殖民地,其獨立後的國名也以法文拼寫(Côte d』Ivoire),在法語中意為「象牙海岸」。許多國家都對其採取意譯法。後因該國主動要求改為音譯,大陸稱為象牙海岸,而臺灣仍使用意譯。

 

大陸比較熟知的例子還有紐西蘭/紐西蘭、新澤西/紐澤西一類。這些譯名的區別都在於對英語原詞中「New」的翻譯,大陸取其意「新的」,而臺灣取其音「紐」。其實也很難說哪一種更好。我想,這些地名確有「新」的含義,殖民者在自己的故鄉已有西蘭、澤西之類的地方,把家鄉之名帶到新開拓之地,再加上「新」字以示區分。新的土地意味著新的開始,但老地名也承載著他們離鄉渡海之情。

 

 

由於種種原因,對於這些譯名,兩岸並無相互協調統一的機制。但由於語言翻譯總會依據通行的方法和準則,因而即使具體譯名有異,總體上也不至於相去甚遠。

 

電影譯名大不相同

 

相對而言,兩岸對外國電影的不同譯名差異更顯著。當我看到《肖申克的救贖》在臺灣被譯成《刺激1995》的時候,實在沒忍住笑。

 

兩岸電影譯名的不同,也是彼此文化語境與市場需求結合的產物。大體說來,大陸傾向於儘量直譯,譯名通常保守而莊重,好處是簡單明了,也能尊重電影的原意。但缺點是有時較死板,可能會對觀眾的理解造成不便。

 

相比之下,港臺的電影片名多採用意譯的方式,且為了應對中西文化差異,翻譯時較強調和在地文化連接,例如用一些意思相近的本土詞語,讓觀眾一看就懂。

 

 

就說去年熱賣的好萊塢電影《Coco》,在大陸叫做《尋夢環遊記》,而在臺灣則成了《可可夜總會》。這引來許多大陸網友吐槽:這麼一部主打家庭溫情的片子,和「不健康」的夜總會有什麼關係?

 

這可是不小的誤會。臺灣人所說的「夜總會」,不是指那些地方,而通常用來稱呼墳場。在臺灣人看來,墳場大概是到了夜裡就會因為魂靈飄蕩而熱鬧起來。如此一想,這個詞確實能夠傳神地指向影片背景——墨西哥亡靈節。

 

多說一句,大陸語境下的「夜總會」,在臺灣則多被叫做「酒店」,提供正常住宿場所則是「飯店」。所以,如果一個臺灣人只是在找下榻的地方,不會說「訂酒店」,而是「訂飯店」。

 

人員往來帶動文化交流

 

一方水土滋養一地文化,不同自然、人文環境造就不同的語言文法,是相當自然的現象。而自兩岸開啟交流之門以來,文化相互影響已成為常態,兩岸民眾越來越能讀懂來自對岸的用語,相互借鑑用法的案例也並不鮮見。

 

過去,臺灣流行文化鼎盛時期,塑造了不止一代人的共同記憶。正如80、90後或看《流星花園》,或聽周杰倫、蔡依林長大,而《康熙來了》等綜藝節目,也曾經為大陸人津津樂道。臺灣的用語習慣,通過這些文化內容,為大陸人所熟知。

 

而今,大陸流行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力日漸明顯。現在,臺灣人追《琅琊榜》《中國好聲音》,看大陸綜藝節目的,已經不比看韓劇日劇的少。因而,很多臺灣人也會學到不少大陸網絡熱詞,有些臺灣朋友甚至會使用大陸熱播劇目中的梗了。

 

這些雙向文化傳播的背後,更根本也更直接的,當然是兩岸之間實實在在的人員往來。人是行走的文化載體,從陸生、陸配到臺灣去,到臺商、臺生到大陸來,通過面對面地走入彼此的日常,兩岸民眾會把各自的用語習慣和背後的故事在生活中展開,也會碰撞出新的文化內容。而在這些交流與碰撞裡,我們會看到更多兩岸文化的繁榮、多元與新意。

 

(內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尋夢環遊記》在臺灣被譯成《可可夜總會》?原來港臺地區的電影...
    最近霸屏晨最小姐姐朋友圈的《尋夢環遊記》大家都看了麼?米格追尋音樂夢想的道路上滿滿溫情,最後大家都以淚洗面了吧。不得不佩服皮克斯爸爸,又創作出了一部優秀的動畫!豆瓣9.2分,和去年的《瘋狂動物城》旗鼓相當了。
  • 嘿,你看過可可夜總會嗎?就是尋夢環遊記啦!
    而臺灣和香港對於國外影視劇的譯名跟大陸有所不同,當你聽到港臺朋友講到一部你完全沒聽過的電影名字時,不必驚慌,因為他說的很可能就是你再熟悉不過的電影啦:▽原名:COCO大陸譯名:尋夢環遊記臺灣譯名:可可夜總會
  • 《梵谷》和《可可夜總會》什麼鬼?大陸臺灣香港電影譯名差別太大
    《尋夢環遊記》是大陸譯名,雞湯範,符合催淚片風格。臺灣版譯名就有點夜店風了——《可可夜總會》,我看了一部假電影?很多人都知道,皮克斯的動畫一般都是《XX總動員》,比如《玩具總動員》《超人總動員》《海底總動員》《賽車總動員》……但也有《飛屋環遊記》這樣的,《尋夢環遊記》就是延續了這個「環遊記」後綴。
  • 猜猜《可可夜總會》指哪部電影?
    時光網特稿 由於兩岸三地市場、文化的差異,各自引進的外國影片會出現不同的譯名。觀察這些差異也成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譬如《可可夜總會》這個名字,乍一看令人摸不著頭腦,以為是講述風月場所夜生活的作品。實際上,它是《尋夢環遊記》的臺灣譯名。臺灣人將「墓地」委婉稱為「夜總會」,因亡靈在夜間活躍。
  • 可可夜總會(尋夢環遊記)
    CoCo 可可夜總會 這部動畫片 是皮克斯出品 也就是迪士尼的電影。 迪士尼可說是這個世代維護家庭正統價值,宣揚家庭教育的真正代表!他出品的任何影片沒有一部不是老少鹹宜。我們以為那是給小朋友看的幼稚卡通動畫。
  • 兩岸都講「中文」,臺灣翻譯卻為何經常鬧笑話?
    兩岸用語差異大有故事文/洪鑫誠、楊燕媚不久前與某媒體前輩談及兩岸文法、用語差異,像是「熊貓與貓熊」、「布希與布希」云爾,這些微妙的區別在兩岸民眾看來十分有趣,在網絡上亦頗具話題性,然而背後門道究竟為何,則較少被人深究。的確,兩岸「都講中文」,但有時也會出現互相「看不懂」、「聽不懂」,或是因細微文化差異而鬧出笑話的情況。
  • 尋夢環遊記:三刷也願意
    好像上一次看哭的時候還是《飛屋環遊記》的那段濃縮人生的蒙太奇;再上上一次是《螢火蟲之森》。所以作為一名動畫愛好者,不得不說一句,迪士尼真是用生命在踐行「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這次原本不怎麼看好的《尋夢環遊記》(以為就是一個追夢的勵志片),有多少人在埃克託出場沒多久就猜出故事走向的請舉手!對,這就是我整體的感受,這個故事就是這麼好猜。
  • 《刺激1995》《三傻大鬧寶萊塢》《可可夜總會》…我終於知道這些爛片名的由來了!
    和我們的「XX總動員」、「XX環遊記」類似,香港喜歡用「反鬥XX」、「玩轉XXX」來給電影命名。上次他們就把《Inside out》(大陸譯名《頭腦特工隊》)翻譯成了《玩轉腦朋友》。臺灣譯名更奇葩,叫——《可可夜總會》。
  • 盤點被譯名耽誤的精彩電影,不是只有《尋夢環遊記》噢
    《尋夢環遊記》家長們帶孩子看了嗎?最近聽到了很多關於這部電影的吐槽,口徑很統一,紛紛指向電影名稱。電影原名《Coco》,從影片名稱可以看出是以曾祖母Coco為主線延伸的故事,但翻譯成《尋夢環遊記》給人的感覺就是以小主人公米格為主線的尋夢勵志片。看過影片的觀眾紛紛表示對影片名稱很費解,對譯者的水平表示懷疑。
  • 到底是尋夢環遊記,還是可可夜總會,這些翻譯讓人啼笑皆非!
    而相比大陸,同樣以中文為背景港臺地區,同一部的影片也存在著不同的譯名,究竟孰好孰壞,下面就來一探究竟吧! 動畫電影前段時間讓觀眾們在影院哭慘的電影《Coco》,在大陸譯為尋夢環遊記,在臺灣名為可可夜總會 ,額,大概是為了符合音樂這個主題吧,而在香港則被翻譯為玩轉極樂園。
  • 你知道海王的臺灣譯名是什麼嗎?盤點那些搞笑的臺版翻譯
    其實在兩岸三地中,由於發行商的不同,再加上語言文化的些許差異,所以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譯名,而且很多譯名在我們看起來是如此搞笑。從近十年大火的超級英雄說起,蜘蛛俠、鋼鐵俠的臺灣譯名為蜘蛛人、鋼鐵人,這一個看起來還算湊合,而神奇女俠則被譯成了神力女超人,似乎感覺有點太過於直白了,而毒液則被成為猛毒,最有趣的是許多人喜歡的卡通形象《小黃人》在臺灣被稱作《小小兵》……
  • 《遺願清單》被譯成一路玩到掛,那些令人捧腹的臺灣電影譯名
    我國臺灣省人民在電影譯名上可以說是獨樹一幟,今天茶几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令人爆笑的臺灣電影譯名。1、《怪獸和它們的產地》這是《神奇動物在哪裡》的臺灣譯名,聽起來像是BBC新拍的野生動物紀錄片也就罷了,關鍵是電影中出現的那些類似「寶可夢」的小動物也不能單純地概括成怪獸啊。
  • 豆瓣日曆 2020年10月25 日《尋夢環遊記》
    今日主題影片:《尋夢環遊記》。《尋夢環遊記》(英語:Coco,新加坡譯《可可人生奇遇》,中國香港譯《玩轉極樂園》,中國臺灣譯《可可夜總會》)是一部2017年的美國動畫歌舞奇幻電影,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華特迪士尼影片發行。
  • 《尋夢環遊記》為何能夠「封神」?它傳達的價值觀值得每個人深思
    但是在很多人看來,《尋夢環遊記》絕對是一部神作,地位在皮克斯電影作品中無人可以撼動。《尋夢環遊記》糅合了非常多的主題,不同的人看它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將理想作為第一主題,有些人將親情作為第一主題,有些人將死亡作為第一主題,而有些人甚至將愛情作為第一主題。
  • 「尋夢環遊記」背後,還有多少你不知道的事?
    在《追捕》《正義聯盟》《引爆者》等多部大片的圍剿下,由皮克斯出品,主打溫情與夢想的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上映首日的成績,並不理想。在這一緊要關頭,《尋夢環遊記》取得的成績對於皮克斯來說,就像是賦予了一層特殊的意義。
  • 《尋夢環遊記》導演揭秘催淚佳作的背後故事
    原標題:《尋夢環遊記》導演現身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主論壇 揭秘催淚佳作的背後故事   催淚佳作《尋夢環遊記》導演分享創造理念:我的情感被喚起了   有一部收穫了全世界億萬觀眾超多感動淚水的電影《尋夢環遊記》大家一定都知道,在產業高峰論壇現場
  • 第二次看《尋夢環遊記》
    英文版的一些字詞與中文的譯文不同,常出現的一句是seize the moment.歌曲是用外語唱的,感覺很契合。在《尋夢環遊記》還大火的時候,我去看了《飛屋環遊記》,我想,都是環遊應該是一個系列吧。飛屋的英文是Up,尋夢的英文是Coco。結合劇情,飛屋是熱氣球帶著老去的夢想家飛行,追逐夢想何時都不晚;尋夢是尋找著夢想途中發現真正的意義是親情。
  • 尋夢環遊記主題曲誰唱的叫什麼? Remember Me歌詞中英文
    尋夢環遊記主題曲叫什麼最近《尋夢環遊記》這部電影票房和口碑都很不錯,影片主題曲和片中很多插曲都很好聽。那麼尋夢環遊記主題曲叫什麼?尋夢環遊記主題曲誰唱的?一起來看看!據悉,電影《尋夢環遊記》主題曲叫做《Remember Me》。
  • 《尋夢環遊記》:愛的反義詞是遺忘
    雖然《尋夢環遊記》有著許多可愛的笑話,但是影片故事的真情實感依舊催人淚下,很有愛。有多少人在看到電影結尾時就不自覺的落淚了?誰能想到看一部動畫片居然能哭好幾回?電影院在場的好多人都哭了,《尋夢環遊記》真的非常震撼人心!!!我真的被《尋夢環遊記》感動和溫暖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