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遊記》家長們帶孩子看了嗎?最近聽到了很多關於這部電影的吐槽,口徑很統一,紛紛指向電影名稱。
電影原名《Coco》,從影片名稱可以看出是以曾祖母Coco為主線延伸的故事,但翻譯成《尋夢環遊記》給人的感覺就是以小主人公米格為主線的尋夢勵志片。看過影片的觀眾紛紛表示對影片名稱很費解,對譯者的水平表示懷疑。
在大家發表評論之前,先來看看《Coco》臺譯和港譯的影片名稱。
《可可夜總會》(臺),臺灣人將墓地戲稱為「夜總會」,暗指夜間很活躍,因為他們也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當了解到這層意思以後,再也無法直視這部名為「可可墳頭」、「可可墓地」的動畫片......
《玩轉極樂園》(港),港真,香港什麼時候也流行玩穿越了?
請問,現在大家對《尋夢環遊記》的翻譯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嗎?
米娜第一次聽到《尋夢環遊記》還以為是《飛屋環遊記》的姊妹篇。《飛屋環遊記》影片原名是《Up》,這兩個在內地如此相似的影片名,臺譯和港譯又是怎樣呢?
《天外奇蹟》(臺)字面理解太寬泛,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不知所云,而《沖天救兵》 (港) , 滿滿的TVB的既視感。請問,這麼溫馨的片子譯者到底想表達個啥?
還有2017年大熱的動畫片《瘋狂動物城》,影片原名是《Zootopia》,觀眾紛紛吐槽,翻譯成《動物烏託邦》才更準確啊!
我敢打賭,講這句話的人一定沒看過臺譯和港譯的電影名稱。
臺譯為《動物方城市》——方程式我懂,方城市是個什麼鬼?又是什麼限制住了我的想像力?
而港譯為《優獸大都會》,雖然是諧音,但港真,這真是一部動畫片的名字......嗎?
回頭再看看《瘋狂動物城》,真的好好聽。
電影名稱的吐槽屢見不鮮,但每次吐槽,觀眾想表達的觀點就一句,不要因為翻譯讓優秀的電影作品被埋沒。
除了中英文本身的文化差異外,仔細看各種影片的原名,就會發現很多電影名稱真不是譯者的鍋,也有一些優秀的影片名稱本身就不具備吸引力。
被自己的名字坑到的影片有很多,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幾個特別優秀的,有空的時候可以陪著寶寶一起看,就算是大人也絲毫不會覺得無聊哦。
看到《頭腦特工隊》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覺得很無聊,「oh,no,XX特工隊的梗又出現了。」
影片的原名是《Inside Out》,按照字面翻譯是「裡面翻到外面」、「裡裡外外」,更加奇怪。內地翻譯:《頭腦特工隊》、臺譯:《腦筋急轉彎》、港譯:《玩轉腦朋友》,雖然有些想吐槽(特別是腦筋急轉彎),但是和字面翻譯比起來,還是比較精準的。
這部影片是皮克斯非常大膽的一次創新,講述的是大腦內部控制不同情緒的5個小人的故事。故事中沒有反派,只有小女孩茉莉在成長過程中各種情緒之間的抗衡。
這部影片非常適合低齡的孩子觀看,家長看完也會對孩子的世界更加了解。
長大是件非常突然的事情,孩子也會漸漸遇到各種從未遇到的難題,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不被負面情緒打倒,保持內心的美好,或許可以在這部影片中找到答案。
相信無論是誰聽到這個名字都不會想走進電影院的影片就是——《歡樂好聲音》。可能被國內各種選秀迷得眼花繚亂,一聽到這個片名就覺得是個爛片,當然也怪不得翻譯,它的原名就叫《Sing》......
每個人在這部影片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懷才不遇的老鼠歌手麥克;羞澀膽怯小象的米納;為孩子、老公忙碌卻不知道自己價值何在的豬媽媽羅茜塔;被男友嘲笑不懂創造的少女豪豬艾什......
他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著各自難以逾越的障礙,但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們終於在反覆糾結中邁出了第一步。
這部電影是一部動畫片喜劇,整部影片節奏把握的非常好,雖然情節有點像追夢雞湯,但是連喝十鍋也不會膩的那種。
最讓人驚豔的就是影片中的歌曲,超好聽!不劇透,媽媽們記得帶上老公和寶寶一起看哦。
皮克斯的電影進駐中國,似乎總要加個總動員才算圓滿,繼「玩具、超人、海底、賽車……系列總動員」之後,《美食總動員》在影片名稱上似乎沒有那麼強的說服力。
但不得不承認,這真得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不但劇情連貫,影片中埋著各種大大小小的幽默,對細節的刻畫也非常逼真,真實到讓人想用手去摸一摸。
皮克斯一向積極、溫馨,又愛給大家講道理,這部影片也不例外,哪怕是人們眼中活在陰溝裡只配吃垃圾的老鼠,也有懷揣夢想的權利。
最後再推薦一部島國的《你看起來很好吃》,既沒有《千與千尋》這樣文藝的名稱,也沒有宮崎駿這樣的大師頭銜坐鎮,單看名字真讓人提不起興趣。
但身邊看過的朋友都表示連刷兩次,是一部讓人又哭又笑的電影。
故事的情節比較簡單,但對家庭觀念的描述卻很飽滿,非常細緻的描述了父母對孩子的各種貼心。影片中不僅有孩子喜愛的各種萌恐龍,還展示了家庭的概念、生物鏈的循環等等。
總之,非常暖心,是適合冬天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的一部電影。希望寶寶能早點理解影片中這句話,「無論你去往何方,不管何時何地,我都會永遠永遠的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