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和臺灣的遊戲譯名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之前我們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譯名對比,從玩家的反應來看,大陸的譯名無疑更有深度。而就在不久前,一幅《變形金剛4》的譯名對比截圖再次引發了大陸、臺灣、香港三地影迷關於影片翻譯的討論。
「大陸的翻譯很瞎,把帥氣的變形金剛變俗氣了」——但其實很難說哪個翻譯得更奇妙
實際上,兩岸三地人民相愛相殺,在電影翻譯上相互吐槽此前也經常成為社交網絡上的熱點,時光網還曾經做過數期對比專題。
類似的翻譯差異在遊戲領域中同樣不鮮見。《獵天使魔女》臺譯《魔兵驚天錄》,《生化危機》臺譯《惡靈古堡》,《使命召喚》臺譯《決勝時刻》,而臺灣的《最後一戰》(Halo)已經快要打第五戰了。在大陸玩家嘲諷臺灣譯名過度闡釋時,或許臺灣玩家也嫌棄大陸譯名不夠有氣勢。如今這種差異已經延伸到了移動遊戲領域。
《生化危機》臺譯《惡靈古堡》
一些有趣的翻譯差異
近期備受關注的FPS大作《現代戰爭5》的副標題「Blackout」在軍事中為燈火管制之意,發行商Gameloft卻在大陸和臺灣分別以「眩暈 風暴」和「黑影籠罩」為名上架,仔細品味似乎都與「燈火管制」有一些關係,但又各自有一些不同方向的發揮。為同一款遊戲在兩岸起不同的中文譯名似乎是 Gameloft的一種傳統,此前的《地牢獵手》《神偷奶爸:小黃人快跑》《狂野飆車》系列都是先例。
一些遊戲尚未上架,或以英文名稱上架,但在媒體間,依然有一個習慣的中文譯名。在大陸,大部分媒體在大部分情況下將《Puzzle & Dragon》翻譯為《智龍迷城》,而臺灣影響力最大的遊戲媒體巴哈姆特則收錄了《龍族拼圖》,這個翻譯來自於遊戲的繁體版官網。分析起來,《智龍迷城》 和《龍族拼圖》都稱不上是很好的譯名,前者有堆砌元素硬拼湊之嫌,後者的「拼圖」則或許會對玩家理解遊戲類型產生誤導。
然而,這款遊戲原標題語義蒼白,並不適合直譯,同時遊戲也並沒有複雜的故事背景,意譯同樣面臨缺少足夠意涵的窘境。
在短平快的休閒遊戲佔據主流的情況下,移動遊戲中擁有深刻故事背景的作品確實是少數,大部分的遊戲會又一個直白且言簡意賅的名字。《Clash of Clans》概括了整個遊戲的內容,大陸也直譯為《部落衝突》,但是臺灣媒體則似乎希望為它加入一些浪漫色彩,演化成了《部落日記》。
然而即使是直譯,也需要講究閱讀的節奏。臺灣將《Angry Birds》翻譯為《憤怒鳥》堪稱負面案例。「Angry Birds」這兩個單詞都有數種翻譯和排列組合的方式,翻譯成兩個單音節詞或兩個雙音節詞都很容易,無論是「怒鳥」還是「憤怒小鳥」都比「憤怒鳥」更順 口,而大陸的《憤怒的小鳥》則在此基礎上還照顧到了與英文原名音節上的一致性。
按照漢語語言習慣,四個字的標題會有較強的韻律感,更易於閱讀和記憶。所以一些直譯後本為兩個字的標題也在被補充成了四字標題,而且就像《部落日 記》一樣,也根據遊戲特徵進行了意譯的完善。如大陸將《Hearthstone》翻譯為《爐石傳說》,強調了遊戲的奇幻色彩,顯得頗為浪漫,而臺灣則更熱 愛熱血戰鬥,將其翻譯為《爐石戰記》。
《爐石傳說》「納克薩瑪斯的詛咒」在兩地App Store上的不同譯名
實際上,大部分的直譯都只在個別字詞上有所區別,畢竟大多數遊戲的內涵並沒有給翻譯者太多發揮空間。但這些細微的差異仍有高下之分。如《Ninja Up!》臺譯《彈跳忍者》,顯得刻板和生硬,明顯不如大陸《忍者跳跳跳》來得可愛靈動。
當涉及到意譯時,一些譯名就顯示出了兩岸更多的文化差異。《割繩子》的臺灣譯名是《我的蛙蛙哪有那麼愛吃糖》,來自於風靡日本的輕小說《我的妹妹哪 有那麼可愛》。這個反義疑問句表達的意思與遊戲內容相符,但不免顯得過度演繹了。更重要的是,由於歷史原因,日本文化在臺灣文化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臺灣 對於日本文化的接受程度也更高,所以才會出現這樣腦洞大開的譯名。
一般來說,大陸傾向於直譯,臺灣傾向於意譯,但也有例外。新遊戲《Hercules》在臺灣直譯為《海克力士》,而似乎是擔心大陸玩家對這位解救了 普羅米修斯的希臘英雄不夠熟悉,它的大陸譯名在「赫拉克勒斯」之前加上了「宙斯之子」,甚至在App Store的首頁推薦上也只寫了「宙斯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