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體上看,當前遊戲英文名的譯法有三種——直譯、意譯和臺譯。
作為一個曾經的英語專業學生,葡萄君在玩國外遊戲的時候總會下意識地留意其英文原名。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遊戲在進入中國時,其譯名按照翻譯方式來區分,大概可以分為直譯、意譯和臺譯三種。我們先不去糾結孰優孰劣,僅從譯法的邏輯上去看,會發現這些譯法創造出的譯名有不少有意思的地方。
直譯:越簡單爭議越大
有些直譯幾乎毫無爭議,比如《Plant vs Zombie》翻譯成「植物大戰殭屍」,《Clash of Clans》翻譯成「部落衝突」,充分發揮了直譯簡單直白的優勢,遊戲主題一目了然。也有些遊戲原名的直譯有不止一種版本,這些不同的譯名都有一定道理。當然需要指出的是直譯不等於機翻,《上古捲軸》被翻譯成「老頭滾動條」這樣經典的笑話並不在討論範圍內。
Halo:光環/光暈
微軟的《Halo》這一系列在國內可謂家喻戶曉,其譯名「光環」和「光暈」這兩個名字都被廣泛使用過。光環」和「光暈」都來自Halo這個單詞的直譯,初看之下似乎都可以採用,「光暈」的戲劇色彩似乎還更濃重一些。
但從維基百科給出的解釋可以看到,遊戲的背景設定,包含了「環帶」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光暈」這個看上去更「文藝」的譯法就沒有「光環」那麼貼切了。
同時國內曾出版過的官方中文小說也採用了「光環」的譯法。不過去年《士官長合集》發布之前,微軟在Xbox官網的標籤曾將其注為「光暈」,這種自擺烏龍的姿勢,有點讓人看不懂。
Half Life:半條命/半衰期
《Half Life》在大陸的譯名「半條命」一直以來都廣為流傳。從字面意思來看,Half Life,一半的生命——就是半條命,況且作為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這種譯法看上去也符合遊戲類型的風格,但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可以查到Half Life的另一個義項為「半衰期」。其次,遊戲封面等處時常出現的Logo、類似漢字「入」的標誌為衰期常數,可見Valve官方原意是傾向於表達「半衰期」的概念的,遊戲中涉及到的物理等科學元素也在印證這一點。但半條命這個譯法已經深入人心,也就沒有太多玩家去糾結是不是真的貼合主題了,畢竟「半衰期」對於一些人來說還算是一個接受度不高的生澀詞彙。
The Last of Us:美國末日/最後生還者
在頑皮狗給《The Last of Us》的中文版定下「最後生還者」這個正式譯名前,國內的一些網站率先將其譯作了「美國末日」,主要原因是遊戲封面上的名字為全大寫的THE LAST OF US,而「美國末日」的譯法則是將US理解為了美國的縮寫。
但多數外媒在具體的報導以及官方發布的消息中,遊戲的英文原名都寫作「The Last of Us」,即「我們」而非「美國。」通常情況下,表示美國的「US」如果沒有縮寫符號,也會有「the」加在US前。所以遊戲原名最直接的字面意思應該是「我們中最後的成員」「我們中的生還者」這樣的概念,官方譯名「最後生還者」顯然沒有任何歧義。
而傾向於「美國末日」的一些玩家則認為,既然是末日的背景,故事也發生在美國(或是看上去類似美國的設定),那麼「美國末日」似乎更接地氣。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頑皮狗官方故意玩雙關,這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理解方式。
意譯:遊戲主題你懂就好
說完了直譯的一些例子,我們再來看一些偏向意譯風格的譯法。由於對遊戲內容或主題有更深層次的解讀,意譯的遊戲譯名最後流傳下來的往往是最為人所熟知的,反倒不容易有其他版本的爭議。
Hay Day:卡通農場
作為Supercell的招牌經營遊戲,「卡通農場」與英文原名Hay Day可謂相去甚遠,Hay最常見的兩個義項是「乾草」和「快樂」,而Hay Day這個詞組在一些語境下則有類似「鼎盛時期」的含義。譯為卡通農場完全是依照遊戲內容而非字面含義,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在第一時間表明遊戲的玩法。
Need for Speed:極品飛車
相信很多人和葡萄君一樣,小時候玩過的第一款競速類遊戲都是《極品飛車》。而長大之後學了英語才發現,《極品飛車》的英文原名裡並沒有出現Car這個單詞,從「對速度的渴求」到「極品飛車」之間的思維跨度足見譯者的發揮對遊戲名傳播的影響。
Tomb Raider:古墓麗影
《Tomb Raider》中的Raider有侵入者、掠奪者的意思,在大陸的最早譯名其實是「盜墓者」,屬於貨真價實的直譯。而後來流傳下來的《古墓麗影》則可算是意譯的典型,考慮到遊戲女主角、身姿曼妙的蘿拉·克勞馥,「麗影」二字對遊戲核心內容的拿捏得確到位。
臺譯:別分析了,反正你也想不通
上述的直譯和意譯有相對固定的套路,直譯重點在遊戲的英文原名上,意譯更重視名稱與遊戲內涵的結合併加以演繹,這都有些許規律可循。而另外有些譯名的例子值得單獨提出來,它們有時腦洞大開、有時雷死人不償命,它們就是和我們隔海相望的臺灣譯法。
需要肯定的是,臺灣譯法的確有一些比較經典的例子,比如《暗黑破壞神》這一名稱就來自臺灣。但對於暴雪近年一些其他的遊戲,臺灣同胞的一部分翻譯就有點「世界真奇妙」的感覺了。《Starcraft》譯作「星海爭霸」和大陸的「星際爭霸」倒還各有千秋。但和大陸的「地精大戰侏儒」相比,「哥哥打地地」就在逗比的路上越走越遠了。(Goblin vs Gnome,前者在大陸譯作地精、在臺譯作哥布林,後者在大陸譯作侏儒、在臺譯作地精)
而把「風暴英雄」(Heroes of the Storm)譯作「暴雪英霸」,讓人很難不懷疑譯者的私心是吐槽暴雪的平衡性調整。(暴雪遊戲粉絲在討論平衡性時會用「imba」來形容過強的設定,imba與英霸為諧音)
事實上,港臺譯法與大陸的不同並不是新聞,此前在影視方面,「擎天柱」和「無敵鐵牛」的反差就曾在網上引起熱議。除了電影,遊戲領域亦有很多此類畫風差異巨大的對比。
對這些例子,葡萄君不作展開分析,只將一些知名遊戲名稱的大陸、臺灣譯法直接整理列入表格,其個中「風情」,交由讀者朋友自行評斷。
就如我們前文所說,很多時候,遊戲名稱的不同翻譯並不直接涉及正誤、優劣之分,畢竟名字的主要作用之一在於表達主題,這種情景下,不同的取捨自然是見仁見智的。不論是傾向於專注名字的直譯、更靠近主題的意譯,最終創造的譯名都有其道理。至於略顯另類的「臺譯」,就當做是文化背景不同所衍生出的一些有趣的差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