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同樣的國標米,保質期分別是6個月(左)和12個月(右)
楚天金報訊(記者饒純武、李光正 實習生馬興然)家中購買了五種不同的袋裝大米,外包裝上標明均為同一國家標準,可保質期竟然差別明顯。漢口的張先生不解地問,大米的保質期為何如此懸殊?過期的大米能否食用?
日前,記者在漢口張先生的家中看到,五種不同的小袋裝大米,其中京山橋米和泰香米的保質期為「常溫下6個月」,另外三種大米的保質期均為12個月,還在後面標明20℃或22℃以下,其原料或配料為京山橋米、富硒秈米和優質晚秈稻。
張先生不解:這些大米標稱執行標準均為GB1354-2009,為何會出現不同的保質期?
記者查詢發現,GB1354-2009為現行大米的國家標準,其對大米保質期的要求是,「產品在常溫下保質期不應低於三個月」。因此,大米國家標準中,僅規定了大米的最短保質期。那麼,大米包裝袋上標註的保質期,是如何確定的呢?
標註保質期為12個月的富硒秈米廠家表示,大米保質期的長短,與氣溫和大米中水分的含量有關:氣溫低、水分少的大米,保質期就會長些;氣溫高、水分多的大米,保質期相對較短。有些大米加工企業,採用專業的複合塑料包裝袋,可以防潮、防黴、防蟲,所以保質期略長。
保質期標註為6個月的京山橋米經銷商介紹說,春夏潮溼炎熱,水分大的大米保質期只有3個月,而進口的大米,一般會多一道風乾工序,水分大量減少,保質期會長達24個月。
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趙思明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大米的保質期,與大米的種類、加工方式等均有關聯。袋裝大米上標註的保質期,由生產廠家通過實驗確定,質監和食藥等主管部門通過抽檢進行監督。
專家表示,大米存放的時間越長,其營養價值會越來越差。因此,不要一次購買大米太多,以一個月吃完為宜。此外,大米外包裝袋上,一般均會提醒貯存條件為通風、陰涼和乾燥處。無論是否在保質期內,發現大米受潮和黴變,就不能繼續食用。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