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永樂:李光耀管治經驗對香港的啟示

2020-12-23 大公資訊

    文/孔永樂

  3月23日,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辭世,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以及多國元首領導紛紛對李光耀的離世表達深切哀悼,並讚揚李光耀一生對新加坡及亞洲地區的貢獻。李光耀在短短數十年間將新加坡建設成安全、整潔及高效率的先進國家,在房屋、交通運輸、教育醫療等多方面皆在國際上達到高水平的美譽。本文只集中李光耀對媒體的看法與要求,同時讓讀者思考香港的一些現實情況。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期間,新加坡正處於政治轉變中。李光耀分析,由於歷史因素個別英文媒體中的新聞從業員深受他們上司的英國主編及記者的影響,未能透徹了解西方的價值標準與本地固有文化之差異。例如,受西方教育的一群對社會及政治制度的議題上經常以個人利益超越群體利益。同時,華文、印度泰米爾文或其他語言的本地報紙,則以讀者的群體利益為出發點,並無新加坡意識。

  李光耀認為,大眾媒體(特別在新發展國家的傳媒)應該塑造一種良好的社會氣氛,讓市民積極學習新知識及相關技能,從而提升社會的人口勞動力,最終令社會不斷向前邁進。若然傳媒只是不斷抨擊及嘲諷現有政府及自己的領袖,而政治人物卻未能有相應的回應及聲明,這樣市民永遠得不到官方信息,大眾也不懂得如何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更重要的是,在自由及民主的社會裡,不同傳媒可以抱?不同的觀點,然而卻不能在民主選舉前刻意歪曲候選人的信息,誤導大眾的政治決定。

  1959年,李光耀在距離大選投票前兩星期,逐一列出某些西方記者的報導。在《李光耀回憶錄》中,李氏指出個別媒體報導的偏見已經達到明目張胆的地步。李光耀批評,他們的最終目的只是維護個人或某些群體的商業利益,而不是真正捍衛新聞自由或獲取資訊的權利。李光耀當選後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1971年,李光耀親自到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傳媒研究所(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向西方人士解說新加坡政府與傳媒角色及關係的一些看法:新加坡是一個新發展國家,需要有穩定的工作紀律、專業知識,以及在科學及科技上有踏實知識的人才能有效幫助國家發展。西方新聞經常聚焦有示威及暴力傾向的年輕人。這種取向對新發展地區的社會及經濟進展毫無建樹。在心理學的角度上,個別大眾會仿效在電視或報紙上看到的新聞。若然大眾在新聞上知道騎劫民航客機或綁架外交官能圖利,世界其他地方定必陸續出現類似情況。在此角度看,不停報導暴力示威的年輕人只會激發更多暴力示威行為。有效的措施與處理騎劫客機新聞相似,傳媒應將焦點聚集於失敗騎劫者之刑罰,這裡才能阻嚇同類事件相繼發生。

  作為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指出他只能表達自己對新加坡媒體的要求。他無權幹擾外國傳媒如何報導及整理新聞,除非他們對新加坡的有關報導內容並不真確及全面。這時,負責任的政府必須辯駁,表達正式的政府立場。否則,新加坡政府的聲音便會在眾說紛紜中淹沒。

  現在,香港的情況如何?讀者能否在大眾傳媒中吸收新資訊、掌握新技能,繼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抑或,讀者每天閱讀煽情但欠缺分析的單面信息,而當中的信息對改善人民生活及社會經濟發展毫無幫助?香港社會發展也處於轉型期,近年來在各項社會指標如住屋、教育、醫療、退休保障、興建鐵路機場新跑道等都需要客觀及專業的評論意見。

  筆者的憂慮是,香港的傳媒好像漸漸失去了提供善意或具建設的批評。同時,傳媒正削弱一些傳統文化觀及社會態度。本地的大眾傳媒好像正營造一種氣氛,青年無需要學習知識,也無需要注重紀律及尊重其他社會團體及專業人士。任何青年都可以在聲稱的「公民社會」裡對各種專業課題提供權威及唯一的「意見」方案,從而左右政府的施政方針。

  「佔中」發生後,我們更要思考大眾媒體能否採取市場上任意放任的態度。記者或評論員是否可以單憑感覺或構想便將個人感受表達出來,過程中毋須考慮法律或社會道德觀?我們是否容許報紙大老闆或總編輯有權決定想登什麼就什麼?若然報紙經常容許煽動社會動亂或宗教民族仇恨的文章刊登,雖然文責自負,但傳媒老闆或總編輯需要負擔法律責任嗎?若然傳媒的報導、評論和照片令社會引起動亂,甚至人命傷亡,傳媒老闆及新聞從業員是否需要負擔法律責任?西方傳媒曾引刊登諷刺回教的漫畫,觸發社會騷亂及無辜市民人命傷亡。梵蒂岡也罕有地表態抨擊個別西方媒體,令世界充滿矛盾和動亂。

  新加坡的例子顯示,政府對人民道德要求是一回事,但法律的執行才能有效改變人們的各種態度。例如人們需要將工資一部分存入退休基金,不能只顧現在的享樂。在傳媒的範疇上,如何平衡言論自由與社會利益之權益是重要的問題。以讀者的角度看,香港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傳媒也毋須刻意學習某一個地區或國家而失去本身的風格。香港的經濟結構、人口比例、族群團體均不斷變化。香港需要借鑑世界各地的例子,鞏固傳媒與政府社會的良性互動。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一生為新加坡人民帶來彌足珍貴的卓越經濟成果,同時亦給予世界各地政治領袖不少難得的管治經驗可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孔永樂:區選後的香港政治局勢
    在年輕選民積極投票下,這次區議會選舉中不少資深議員落選,而毫無政績、選舉經驗及明確政綱的年輕候選人卻能當選。香港政治選舉年輕化是否良好發展方向?欠缺清晰政綱及政績下仍能當選是否一個好的政治制度?  筆者認為,年輕代表能夠勝出選舉,並不是他們擁有卓越工作能力及政績。他們勝出原因可能由於香港選民不太滿意現時政治僵局及原有代表。青年參選讓選民感到「改變」及「朝氣」的政治印象。
  • 中國平安榮獲2020年度「香港公司管治卓越獎」
    原標題:中國平安榮獲2020年度「香港公司管治卓越獎」
  • 李光耀談香港:新加坡做的最正確的事 就是打壓了房地產
    隨著戰後東亞如日本、臺灣等地區的崛起,新加坡時任總理李光耀敏銳察覺到東亞石油產品消費的大量需求,並意識到新加坡可通過加工原油獲得巨大利潤。1960年代,李光耀果斷決定新加坡要大力發展石化產業。僅花了20多年時間,沒有一滴原油的新加坡,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石油貿易樞紐和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
  • 2020年度香港公司管治卓越獎公布獲獎名單
    原標題:2020年度香港公司管治卓越獎公布獲獎名單
  • 「李光耀被死亡」幕後嫌兇找到了!一個未滿16歲的男生
    新加坡從一個只有二百多萬人的毫無經濟活力的殖民地,經過數十年的有效管治,成為今天人口近五百萬的亞洲經濟重鎮,長期主政的李光耀當然有許多寶貴經驗可傳諸後輩,《回憶錄》因此彌足珍貴。非常明顯,李光耀希望通過讓「老中青」(最年輕的一位僅二十五歲)的記者暢所欲問的訪談,以淺白的語言把他的治國理念和經驗,作為正在成長中的新加坡人的教材,希望他們「憶苦思甜」,了解開國先輩們如何克服種種困難,把新加坡從第三世界殖民地提升至第一世界富裕國家!
  • 中國人壽榮獲2020年度「香港公司管治卓越獎」
    近日,2020年度「香港公司管治卓越獎」評選結果揭曉,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憑藉近年來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出色表現,榮獲「香港公司管治卓越獎」(「主板公司-恒生指數成份股公司」類別)。
  • 俠客島:十九大上中央再提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 意味深長
    最近,尤其在香港和國際上,不少輿論都在討論這個「全面管治權」是什麼意思。甚至有外媒信誓旦旦地解讀稱,這或許意味著未來中央將對香港進行「鷹派」式的管治。 因此,我們可以好好聊聊這個「全面管治權」到底是什麼意思,未來將如何影響香港施政。
  • 執政科學化:甕安由亂到治的經驗與啟示
    在我國整個改革都在向深層次推進的今天,認真總結甕安由亂到治的經驗,不僅對思考如何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問題,而且對進一步探索發展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的中國如何完善權力結構及其制度安排,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科學發展,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 寒竹:《8·31決定》彰顯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
    1997年中國政府收回香港之後,對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政策,給予香港高度的自治。如果僅僅從自治的程度看,香港地區的自治權比有的聯邦制國家州政府的自治權還要廣泛。由於香港高度自治的原因,一些政治反對派把香港錯誤地理解為一個不受中央政府管治的政治實體。
  • 從童年讀懂李光耀
    日前,新加坡前總理、內閣資政李光耀逝世,享年91歲。為什麼新加坡這樣一個「沒有天然資源的彈丸小國」(李光耀語)當年會在「東南亞民族新興國家的冷酷世界裡求存成功」?其實,國人一直對李光耀情感複雜內心矛盾,因為這位「新加坡國父」時而力挺中國,時而又曝出「中國威脅」……究竟該怎樣讀懂李光耀?我又從書架取下《李光耀回憶錄》(兩冊,以時間分為1923-1965、1965-2000,臺灣世界書局版)。這書是前年去臺灣在茉莉臺大店買的,背回來後立馬開讀,可當初只是挑著讀我最關心的新加坡獨立以及後來經濟發展的章節,讀罷便一直束之高閣。
  • 李光耀:任何國家都無法阻擋臺灣回歸,兩岸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歐美國家與我們文化是迥然不同的,歐美的經驗可以借鑑,但是,不能將這些經驗拔得過高。蘇聯和東歐雖然也是歐洲國家,與我們的傳統文化迥然不同,但是他們與我們一樣,都曾經實行過計劃經濟,現在,我們已經放棄計劃經濟了,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計劃經濟方面,蘇聯和東歐沒有借鑑意義了,然而,他們失敗的教訓,值得我們深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借鑑,這就是研究蘇聯史和東歐史的意義之所在。
  • 李光耀為何推廣華語?因為,用普通話對新加坡非常有利
    然而李光耀確實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始終關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趨勢。李光耀立刻開始推行「講華語運動」。港劇在免付費電視臺必須改以華語配音播出,新加坡各家中文廣播電臺也改以華語為聽眾播出新聞、娛樂和音樂節目,禁播方言節目。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明星們(包括成龍、四大天王劉德華等)拍電影是準備了粵語版和普通話版本就是面向東南亞的新加坡等市場。
  • 黃靖:李光耀的政治遺產核心在制度化
    李光耀先生去世,舉世哀悼。李光耀之所以受世人敬重,在於其領導下的新加坡獲得成功。新加坡1965年建國後,迅速從東南亞最大的「貧民窟」發展為亞洲最先進、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國家。回望歷史,實現這樣的巨變原因何在?新加坡立國之初,冷戰正酣。隨著越戰的不斷升級,意識形態主導的中美對立,影響著亞太發展的戰略格局。
  • 新加坡闢謠「李光耀去世」:總理公署官網被黑
    新華社發新加坡總理公署18日發表公告,稱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病情進一步惡化,病情危重。李光耀病重消息傳出後,引發世界關注。總理公署網站遭襲今年91歲的李光耀於上月5日感染嚴重肺炎,被送入新加坡中央醫院接受治療。此後多次傳出他已逝世的謠言。新加坡總理公署17日發表公告說,李光耀的病情因感染而惡化。
  • 阻燃矽膠管的等級性能特點介紹——東莞永樂廠家
    阻燃矽膠管是一種新型實用性產品,在混煉膠練膠的時候除了添加硫化劑之外還需要添加阻燃劑,使阻燃劑擴散至整個矽膠體內再通過擠出機擠出產品。目前阻燃矽膠管等級有UL-94-HB、UL-94-V1、UL-94-V2、UL-94-V0等級,在明火中燃燒數秒直至產品明顯燃燒抽掉火源,產品能在30秒鐘內自行熄滅,因為矽膠燃燒後為固體狀所以並不會有燃燒物掉落的情況發生。
  • 李光耀評價習近平:曼德拉級別人物 有鋼鐵般意志
    李光耀歡迎中國和美國建立外交關係及中國與日本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也歡迎中國和英國達成香港1997年歸還中國的協議。他特別讚賞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四個「現代化」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認為「中國四個現代化成功,對整個亞洲及地處東南亞的新加坡都有好處。中國經濟成長將為整個區域製造穩定和刺激貿易與投資」。「中國繁榮了,各國就多了一個好的貿易夥伴。」
  • 孫興傑:香港廉政公署的經驗與啟示
    無論現任還是卸任的官員都難以逃過廉政公署的法眼,雖然讓政府很難堪,但是卻讓民眾對香港的法治充滿信心。香港的「廉潔之都」的美名端賴廉政公署。就在三十多年前,香港卻是世界有名的腐敗之都。英國媒體關於香港的報導超過七成都與腐敗有關,彼時的香港腐敗不是什麼新聞。
  • 澳門廿載|永樂戲院:曾連結一代飄零的中國人
    從澳門的實踐經驗來看,「一國兩制」「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這篇文章講述澳門回歸前後以電影、粵劇為代表的內地藝術文化在澳門發展傳承的故事。永樂戲院。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圖澳門鏡湖馬路85號,坐落著一間有67年歷史的老戲院,其外牆懸掛著一塊霓虹招牌——永樂大戲院。
  • 永樂全部「吞下」北京大中
    本報訊(記者張良)昨日,永樂(中國)電器銷售有限公司和北京大中電器有限公司在香港共同宣布,雙方已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並在約定期限內通過股權置換的方式實現永樂與大中的合併。這意味著今後國內家電連鎖企業將會由現在的四分「天下」轉變為國美電器、蘇寧電器和永樂電器三「足」鼎立的局面。
  • 基辛格寫給李光耀的最後一封信 中英文
    通過堅持素質教育、打擊貪腐和任人唯賢,李光耀和他的同事們將新加坡人均年收入從1965年獨立時500美元的提高到今天的約5萬5000美元。在一代人的時間裡,新加坡成為了國際金融中心、領先的東南亞智慧大都市,同時新加坡擁有區域內主要的醫院,也是國際會議最青睞的舉行地點。新加坡能做到這些是因為一直堅持非凡的務實主義:給傑出人才提供職業機會,鼓勵他們到世界各地學習先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