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靈命主義下臺灣教會的神學貧乏(轉貼)

2021-02-22 馬鞍山恩約

泛靈命主義下臺灣教會的神學貧乏(轉貼)

這是在奇摩知識區中,筆名『耶穌基督』的人(此人根本不信主),所轉貼的文章。但因為他並未說明這文章來自何處,只說那是轉貼。所以我也無法提出作者名稱。但因這文章內容是正確的,對很多現今臺灣教會中流行的現象提出批判,所以我依然貼出來,做為大家的反省。

基督徒經常以為未信主的人不知道生命的意義;

其實,他們自己十之六七也說不出生命的意義。

有時候,甚至比未信主的人更茫然。

我們必需承認,

他們往往只是學到了一堆術語、歌曲和許多標準答案。

我們也要質問,什麼是「屬靈」的真諦?

觀之四十多年來的臺灣教會,基於政治、歷史與文化傳統等的種種因素,

也呈現出了一種類似的「泛靈命主義」現象。這種泛靈命主義的本質,

也不只是對靈命的肯定與重視,它更發展為一種言必歸靈命的高調。

它以狹隘定義下的靈命為唯一的價值,也用來衡量及評估一切。

它經常對於「屬靈」與「屬世」有明確的二元劃分。

因而,對於社會關懷、政治參與、文化重建、專業化的知識、以及學院式的

神學探究,臺灣許多教會也總是看不到它們有什麼明顯的重要性。

因為,它們都不是以所謂的「靈命追求」為主要的內涵或訴求。

試問,這種口口聲聲的靈命至上,確實是「屬靈」的真諦嗎?

而聖經的教導竟是這樣一種疏離了社會、文化、神學

以及世界知識的「屬靈」嗎?

泛靈命主義的骨子裡其實是反神學的。

它若有所謂的「神學」,那就是一種「靈命學問」

然而,「靈命學問」卻只是一種狹隘化的神學。

它的本質是以內在靈命增長為目標的對聖經靈修式的默想。

但卻由於通常缺乏紮實而周延的神學基礎與聖經分析,

以至於有時反而成為產生神學偏差與狹隘化屬靈觀的根源。

而泛靈命主義 ,無論是它的「解」經或是屬靈視野都是狹窄而充滿預設結論的

雖然也經常會談到事奉與教會復興,但其本質往往也只是「靈命學問」

的擴大與應用。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來說,「靈命學問」是「小寫」的教會復興,

而教會復興則是「大寫」的「靈命學問」。

在如火如荼的靈恩運動下,這種屬靈視野窄化的現象更是嚴重了。

幾乎整本聖經都指向敬拜、讚美、禱告與聖靈的充滿。

知識與神學只有工具性的價值,

是從屬於所謂的靈命與教會事奉的「奴婢」。

更嚴重的是,

泛靈命主義經常從自己或他人的屬靈經驗中得出神學性的必然判斷。

這些屬靈箴言與警句當然有其實用的價值。但顯然都將信仰嚴重簡單化了。

更不幸的是,這些簡單化的「靈命學問」往往最容易流於絕對化,

並成為阻礙生命、信仰與神學成長的框框。

因為,它們與所謂的「教條」之間只不過是一線之隔。

臺灣的這種泛靈命主義曾經有過最劣質化的發展,就是教會圈內

充斥著追求「屬靈」與「經歷」的氛圍與術語,

以及達成此一目標的成套的標準答案。

它一方面帶來對社會、政治與文化的疏離;

另一方面,它也喜歡懷疑別人是新派、魔鬼、思想有問題或貪愛知識,

有時甚至還要求其他的教會領袖作信仰告白。

表面上,它好像是靈命更新,實質上,它是靈命更新的真正死敵。

但弔詭的是,臺灣的泛靈命主義有一個自以為平衡與整全的虛偽面貌。

它並不會承認自己對理性活動有所冷漠或排拒。

但如果您問它教會的增長之道,只會得到一個標準答案,

就是「禱告、禱告、再禱告」。

幾乎任何一個喊不出這樣口號的教會領袖 ,都曾感受到莫大的心理與外在壓力。

請寬容我們似乎不「敬」的說道,「禱告」兩字已經聖化到一個地步,

它似乎是另一種形式的符咒了。

然而,明顯地,禱告的本身沒有任何的神聖與能力,泛靈命教會過度地高舉

原本只有「過程」地位的活動,自然易於出現一種「目的淪喪」的危機。

長此下去 ,與其說是信仰基督,無寧比較象是「禱告教」或「敬拜讚美教」了!

泛靈命主義也絕不承認自己對知識的輕蔑。

但諷刺的是,臺灣許多神學院卻競相自我標榜是「不貪愛知識」的神學院。

其實,四十多年來,臺灣從來沒有出現過真正「貪愛知識」的神學院;

臺灣教會也未曾呈現過什麼「知識」成果可以讓我們貪愛;

至於西方神學圈怎樣貪愛著知識、又貪愛著那些知識,

絕大多數的教會領袖其實也是一知半解的。

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的說,

在未來的五十年內,臺灣教會都不可能出現貪愛知識的神學院。

相反地,只會繼續嚴重的智能不足與神學貧乏。

這些神學工作者如此的自我矮化是不可原諒的。

四十多年來,泛靈命主義在臺灣教會的最大成就,

就是造就了這麼一大批貶抑神學、扭曲神學、窄化神學、

甚至反對神學的神學工作者。

結果,神學院的設立雖是一間間增多了,

但臺灣的神學貧乏不僅沒有改善,反倒是日甚一日了。

無論是第幾「波」的靈恩運動,它最在意的還是一種類似於審美的、

內在而神秘的「高感度接觸」。

理性不僅被視為一種對靈界既無「知」又無「力」的世俗活動;

甚至在某些靈恩派領袖的詮釋下,理性竟然還變成了要綑綁的「鬼」。

就在這樣的心態與氛圍下,靈恩派所設立的「神學院」的真相可想而知了。

對於那些不搭調的異議信徒或教會,

靈恩運動者最喜歡給人扣上一個「理性派」的帽子,

說他們「放不下自我」、「沒有讓聖靈自由作工」。

泛靈命主義(尤其是靈恩派)似乎沒有體會到,它事實上已經將信仰

推入一種與實証主義和主觀主義相類似的陷阱。

泛靈命主義的危機之一,就是在「體驗主義」的絕對主導下,

使得對上帝的「經驗」嚴重地失去了神學知性的省思、檢證與評價。

然而,狂醉之後終究要面對悽冷的清晨。

它也面臨了類似於神秘主義的困境,

就是在所謂的「充滿」之後只得等待另一次更大的「充滿」境界。

無奈,如今一種缺乏省思、檢證與評價的情感宣洩,

竟成了所謂的教會復興景況!

~~~

您,能反駁嗎?

有能力用聖經反駁嗎?

還是,您自己原本觀念,根本已經是偏差的了?他所說的,才是對的?

許多臺灣教會,已經走入嚴重的偏差而不自知,還興奮於所謂的復興。

任何復興,若不是根基於正解聖經、回歸真正上帝真理,

那麼,未來,常常只是一場空而已。

復興,從回歸真理開始。

阿們。

*後記

奇摩知識區的基督教區,並不是個學習正確基督真理的好地方。

那裡,根本是群魔亂舞,一大堆邪魔歪道假借基督徒名義,散布各種錯誤言論。

如果信仰還未堅定,並不適合前往那裡。

但是,如果信仰夠堅定,倒是可以前往一看,看看自己有無方法,可以從聖經做出駁斥與答辯。

不一定要公開發表,就當作對自己信仰的考試題目好了。

如果不知如何回答,或是對他們所說的內容有疑問的話,歡迎大家在這裡做進一步討論。

*有人提供了這篇文章作者的資料

《邁向臺灣神學的建構》臺北,校園出版社,1992/12 作者葉仁昌

(小小羊)

相關焦點

  • 《中國教會史》之 改革宗神學與華人教會歷史素描
    《中國教會史》之 改革宗神學與華人教會歷史素描
  • 上海教會神學日:為神學教育奉獻
    據上海基督教兩會透露,近年來上海教會的神學日奉獻呈遞增趨勢。神學日奉獻是華東神學院神學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之一。2013年該奉獻金額超過五百萬,2014年的奉獻金額仍在統計中。除上海教會神學日奉獻之外,信徒平日的奉獻也是神學教育經費的重要來源。據了解,上海教會的神學日為每年三月份的第三個安息日和主日。
  • 改革宗神學與華人教會歷史素描2中國教會史(錄音+文字)
    他大講這些,所以我在讀神學的時候,來回在他的車上,上了好幾課的社會公益,非常重要。畢業後在臺灣華神任教,之後1980年代在費城中華基督教會做主任牧師,繼承了我的父親。之後,又回到華神,後來又回到費城任三一基督教會任牧師,2010年代又回到華神任院長。另外一位跟我們同時代的是黃穎航,他是香港大學物理學的博士,才來威斯敏斯特讀,讀完之後,他在華神任教多年系統神學,也拿了第二個博士。
  • 系統神學和歷史神學,無足輕重之學科?(下)
    (上);系統神學和歷史神學,無足輕重之學科?(中)。系統神學和歷史神學,無足輕重之學科?(下)——再思神學、信仰與權威結合之前的討論,我們可以把基督徒信仰中的權威次序歸結如下(見圖1),並藉以分析一些常見的實例:
  • 什麼是成功神學?
    一、 什麼是成功神學成功神學的源頭是「積極思想」,「積極思想」的原理認為,在人的潛意識裡,有一種非常龐大的潛能,支取這龐大的潛能的方法是「強烈而固定地思想」,如生病了,就積極地想,想,想,最後就會好。想發財,就想,想,想最後就會致富。
  • 福音派教會應該怎樣看待靈修神學
    這幾年靈修神學在神學院中很盛行。報據我的了解,靈修神學是從天主教神父盧雲極力提倡的。天主教是異端,在華人教會中推動天主教的東西,是否有不妥之處?請問福音派教會應該怎樣看待此事?答:你的問題,先從第一個重點來提:天主教是異端嗎?天主教裡面有沒有異端的教訓呢?天主教有沒有錯異的神學思想?有!
  • 什麼是過程神學?
    他是神,換句話說,他扶助貧乏人,勝過富足人。解放神學在拉丁美洲的羅馬天主教也有根源。它的崛起被視為是對普遍貧困和拉丁美洲社會分化的響應。促進解放神學的一個有影響力的書是Gustavo Gutiérrez神父的A Theology of Liberation(1971年)。解放神學的倡導者呼籲舊約先知的支持。
  • 系統神學和歷史神學,無足輕重之學科?(上)
    廣義而言,其他神學學科也是回應神的啟示、運用神的話,但教牧神學/實踐神學要特別處理信徒在生命和教會生活中的問題,具體涉及聖經輔導、在文化處境中傳福音、教會敬拜秩序等等。一般而言這些學科都會彼此影響,擁有詮釋學循環的關係。
  • 謝文鬱 | 教義與神學
    基督徒在自己的教會生活中需要分辨教義與神學的區別。許多教會因為混淆兩者的區別而紛爭不已,在信徒中間造成很多困惑。比如,有人把自己的神學思考上升為教義,強行要求其他信徒像接受教義那樣接受某種自己喜歡並符合自己思維習慣的神學。這種強行做法往往會引起教會內的紛爭。又如,有些教會強調教義,認為神學思考會衝擊教義,從而壓制信徒的獨立神學思考。如此等等。
  • 【深度文章】我為什麼反對成功神學
    而他自己卻住著新加坡最豪華的房子,開著最奢華的轎車,過著最奢靡的生活。我無法想像,如果是耶穌,他會讓自己的門徒忍飢挨餓,而自己花天酒地。幾乎而無一例外地,這些信奉成功神學的所謂牧師,最終都拜倒在金錢的魔掌之下,也都因為經濟犯罪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 系統神學和歷史神學,無足輕重之學科?(中)
    他一定會馬上打消這樣的念頭,畢竟他們都是專家,都是所謂「大佬」,而他和這些物理學家比起來還只是一個量子力學的「萌新」,出錯的一定是他自己,不會是那些科學家,且他們的理論早就被無數專家、「大佬」們檢驗過,這就更大大降低了他們出錯的可能性。筆者藉此想說明的是,一位信徒在科學領域很可能同樣會保持這樣的「謙卑」,但一遇到神學,他「啟蒙運動的思想」就爆發了,他懷疑一切的精神不時就會興起。
  • 美國國際神學研究院 華文部手冊和申請入學
    除以英文教學外,特設華文教授的神學教育課程,栽培全球各地蒙 主呼召獻身的華人事奉者。學院宗旨本院以歸元神學思想為本、致力於發揚本於神、依靠神、歸於神的思想體系、 旨在裝備各地教會同工、神學教師,在神學學術領域中,借著神學教育事工、發掘學生獨立的研究能力,竭盡天職、廣傳福音, 擴展神國。
  • 什麼是歸正神學?
    而之前的信仰偉人,也沒有像加爾文那樣去進行大型整理的工作。 之後的各種大型信條,也都是以加爾文整理出來的東西為基礎,再進行更深入的討論而已。 今日的各種系統神學書籍,也大多以加爾文的體系為基礎。 事實上,加爾文的體系,就是回歸聖經的體系,就是原本聖經與教會的體系。 六、 難道加爾文不會錯?當然會!
  • 教會歷史與聖樂(下)
    敬拜學院│教會歷史與聖樂(下)該文章轉載自 | 聖樂綜論(一) 羅炳良 著今日歌曲 | . .七、英國改教及其他改教運動(1548~1700) 英國改教雖有不榮譽的地方,在神學上沒有太大的突破,但民眾的力量是漸進的,衛斯利的復興在音樂及教會發展都是漸進的,很直接的影響美洲的教會,在聖樂上也是最穩健的推展,而英國也因此成為宗教合唱的王國。
  • 基礎系統神學--神學是什麼?
    神學是什麼?    神學是認識上帝的研究活動。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位永活的真神,基督徒研究神學的目的。
  • 改革宗信仰與中國教會合一(1)_下
    改革宗信仰與中國教會合一(1)_下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_文字:Lily姐妹我在當時非常改革宗的趙天恩牧師、陳濟民博士、周永健博士,他們都在想中國神學研究院的意向
  • 巴特的婚姻與神學
    護士出身的可茲包慕沒有受過大學教育和神學訓練,但作為巴特的私人助理,深度參與了巴特的創作,並成為巴特的終生「伴侶」。神學方面,不可對神不忠;而巴特喜歡自由派(新派)神學之父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可謂犯了屬靈的淫亂。
  • 全州大學「神學」介紹
    韓國街頭巷尾也會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教會、聖堂,定期會有人自願前去祈禱、禮拜,結識好友。高校學生也有很多信教者,很多著名高校如延世大學、梨花女子大學等也都是基督教理念辦學的院校,宗教、神學等字眼也更是習以為常,甚至有相關的大學專業用以培養基督教領域的人才。
  • 專業推送—神學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一個相當冷門卻十分有趣的專業—神學    神學是一門很神奇的專業,非常冷門,咱們國內所開設這門專業的大學也不過幾十所,它所包含的內容廣,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文學都有所涉及。神學研究一般來說可以分為釋經學學科、教會歷史、系統神學和實踐神學(教牧神學)幾個部分。
  • 後現代衝擊下,教會準備好迎接挑戰了嗎?
    換句話說,自由神學將神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一筆抹殺,只一味強調信仰的「臨在性」(immanence)。李察·尼布爾曾Richard Niebuhr一針見血地批評道,自由神學的基督教乃是「一位沒有義憤的神,在一位沒有十字架的基督的協助下,將沒有罪的人帶入了一個沒有審判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