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家長們都會發現,寶寶出生後到一定月份,就開始喜歡吃手指頭。很多父母看到寶寶吃手就馬上阻止,其實這是不對的。
那麼,寶寶吃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要不要阻止呢?
吮吸反射
0~4個月的小寶寶時常吮吸手指是很正常的,因為寶寶生來就具有吮吸反射,以便出生後能順利吮吸母乳。這種能力與生俱來,在孕期做B超時就能時常看到寶寶在吃手。
感知行為
吃手是寶寶在出生後3-4個月時最重要的感知行為,寶寶在吃手的時候能夠加強觸覺,嗅覺和味覺的刺激,促進神經功能的發展,還能鍛鍊手部的靈活性和手眼的協調性,這是寶寶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
處萌牙期
4個月左右的寶寶開始長牙,長牙初期的寶寶會啃手指,摩擦牙床,來減輕牙齦的痛癢情況。可以給寶寶用牙膠、添加顆粒狀輔食可有效緩解牙齦痛癢的情況。
緩解壓力
小寶寶也會有心理壓力?其實就是寶寶以吃手的方式,來應對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起到鎮靜的作用。就像一些成人緊張時會抖腿、摳手指、抓頭髮一樣。
對於周歲以內的寶貝來說,吃手是生長發育中的一個必然階段。吃手是了解世界、感知世界的最佳途徑。不讓周歲內寶寶吃手可能阻礙寶寶發育,得不到以下四大好處,會讓寶寶變笨哦!
對世界最早的認知和自信心
因為嬰兒期的寶貝都是通過口腔來探知世界的。如果父母在三個月內開始阻斷寶貝吃手,寶貝的心理髮育將受到非常大的影響,長大以後容易變得自信心不足、多疑和膽小。
快樂穩定的情緒
對於小寶貝而言,吃手可以消除寶貝的不安、煩躁、緊張,具有鎮靜作用。吸手指能給他帶來舒服感,他們可以從吮吸手指中,獲得某種快感,即使母親不在身邊,吃不到奶頭他也能從中得到安慰。
越吃手以後越聰明
寶貝在吃手的時候,能加強觸覺、嗅覺和味覺刺激,促進神經功能發展,這是寶貝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
鍛鍊手眼協調性
吃手指的過程能夠鍛鍊寶貝手部的靈活性和手眼的協調性。
特別提醒:1歲以內小寶寶不吸手指反而不正常。
吸吮是每個寶貝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如果家中的寶貝到了6個月大還沒有任何吸吮手指的行為出現,那反而可能是異常行為。
家長需要多多觀察,甚至可以試著牽寶貝的手,放到他的嘴邊,讓他嘗試自己吸吸看。
還有如果寶寶處於15個月齡,還在經常吃手的話,家長就要注意一下了。
因為這時寶寶已經開始有自己的小思想,如果嘈雜的環境下,寶寶靠吃手才安靜下來,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安全感,爸爸媽媽就要看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情緒影響了寶寶。
營造好的環境
一旦發現寶寶吃手指頭,就要多關心寶寶身心的發展,努力營造可讓他安心成長及遊戲的環境。
讓寶貝享受吮吸的快樂
媽媽要儘可能用母乳餵養寶貝,讓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樂。如果要斷奶,要及時添加輔食和配方奶,逐漸過渡,讓寶寶有一個適應過程,切忌突然斷奶,讓寶寶感到焦慮和沒有安全感。
用健康輔食代替
專業人士建議,如果寶寶吃手已成習慣,可以用糖果及餅乾取代,讓寶寶戒掉。
轉移注意力
家長可利用轉移寶寶注意力的方式,例如:陪寶寶玩玩具,畫畫等,這都是可讓寶寶戒掉吃手的好方法。多給寶寶一些關愛與照顧,相信你的寶寶會很快忘了吃手的癖好。
給寶寶選擇一些抓握的玩具
口欲期階段,爸媽要有意識給寶寶選擇一些吸引孩子並且便於抓握的玩具,如撥浪鼓、捏響玩具等。最初用玩具觸碰寶寶手,讓寶寶感受不同玩具不同質地。
寶寶手張開後,可將玩具放入寶寶手中,當寶寶握緊後再慢慢抽出。也可讓寶寶用手去觸碰不同物體,這其實也是早期教育的感知活動。
訓練寶寶手的抓握能力
手指開閉訓練:媽媽可在寶寶吃飽且心情愉快的時候,一邊跟寶寶說話或唱歌,一邊輕撫寶寶小手,將寶寶手指一根一根打開,再合攏,反覆進行。
刺激抓握訓練:媽媽可把一個寶寶喜歡的玩具放到寶寶能夠抓到的地方,鼓勵寶寶去抓。記得不要太遠,以免寶寶抓不到而氣餒。
強化按摩訓練:媽媽可每天給寶寶做手部按摩操,按摩的部位可以是手指的背部腹部及兩側,但重點是指端,因為指尖上布滿了感覺神經,按摩指端能刺激大腦皮層發育。
多陪陪寶寶
爸爸媽媽要多摟抱、多陪伴寶寶,仔細分辨寶寶的各種要求,滿足他的各種需要,有條件的媽媽可以為寶寶做撫觸按摩,睡前給寶寶講輕鬆愉快的故事,讀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寶寶愉快地入睡,時時感到安全、幸福、滿足。
最後要提醒一點,如果孩子吃手已經把手弄傷破皮、骨骼變形,家長一定要及時採取強制措施制止孩子吃手。
可以在孩子的手指上塗抹一些孩子不喜歡但對身體無害的藥膏、醬料,也可以提前給孩子換成吮吸奶嘴,避免過度吮吸手指給孩子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