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老街居民李世凡給記者介紹利濟橋曲拱。 記者 王亞同 攝
江津區朱楊鎮板橋社區的溶溪河上,有一座建成於清朝道光年間的古橋——利濟橋。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古橋因地處「上連瀘州,下通重慶」的陸道要津而商賈雲集,給當地百姓帶來了近兩百年興旺。
經歷近200年滄桑後,古橋依然屹立,並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建築,這得益於當地百姓世代接替的守護。6月26日,記者來到這裡,目睹了老橋的風採,感受當地百姓執著的「老橋情節」。
「一橋三名」有典故
100餘米長的板橋老街,兩側是木板,石板路凹凸不平。與老街緊鄰的一座石拱橋,就是利濟橋。它由5個曲拱支撐,中部略高,似「長虹臥波」;橋側雕欄斑駁,隱隱有浮雕和字跡。
朱楊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古橋於清乾隆末年由鄉人募谷籌資修建,1826年落成。起初,官方將其命名為「利濟橋」,不久,地方士人為逢迎主持建橋的縣令,改名為「萬古橋」;然而周邊百姓卻不以為然,認為其由石板築成,稱為「板橋」最恰當。這樣,「一橋三名」就此傳開。
古橋給古鎮帶來近200年興旺
80歲的板橋老街居民蘇武林,現在在老街上經營著一間雜貨鋪,專賣菸酒糖茶等日用品。蘇武林說,「自古以來,經過板橋鎮的這條官道就相當於重慶和瀘州之間的『高速公路』,利濟橋就相當於高速路上的特大橋!」
橋通路通,商販越來越多,人口不斷聚集,在利濟橋周圍自發形成了村落,繼而成為一座小鎮。
「板橋老街就是因橋而興。」老街商戶李世凡說,橋頭附近的客店在上世紀中期還有20餘家,老字號「天生旅館」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歇業。
如今,雖然板橋鎮的交通優勢不再,但板橋老街每逢農曆三、六、十趕場的習俗,一直持續至今。每逢趕場日,李世凡家的服裝店可收入上千元。
石龜石碑藏身牆中躲過劫難
古橋歷百年風雨而不垮,源於世代老街居民世代接力的守護。
在利濟橋橋頭蘇成新家裡,記者見到了一個石龜和一座石碑,據說,這是古橋建成時的鎮橋之物。現在石碑被砌成了一面牆,而石龜則被藏進了夾壁牆裡。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蘇武林老人為記者解開了疑惑。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古蹟、文物曾作為「四舊」被毀。當時利濟橋附近的文昌廟和牌坊均被拆毀了,古橋上的圖案、石雕也被鑿了下來。
眼看著利濟橋旁的石龜和石碑有可能遭難,蘇林生急紅了眼,怎麼辦?那時,他正在蓋房子,緊急之中他想到了主意——把這兩件鎮橋之物砌到牆裡。對於這一秘密,老街居民對外都守口如瓶。
上個世紀90年代,蘇林生把房子賣給了蘇成新。去年,蘇成新將石碑表面的石灰刮掉,石碑又重見天日。
上世紀末的一年,當地遭遇洪水,老街130戶居民全部緊急上陣排洪,最終古橋安然無恙。一直以來,板橋老街居民還自發地對古橋附生植物進行定期清理,在汛期加強觀察和保護。
2000年9月,利濟古橋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建築。目前,板橋社區組織了3名保護員專門看守。「我們要把古橋當成老壽星一樣呵護,要一代接著一代守護它!」朱楊鎮板橋社區負責人陳澤榮說。
來源: 重慶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