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北電出明星,中戲出演員,上戲出網紅?
今年的藝考中,童星趙今麥考取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專業第一,張子楓考取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業第三。劉家禕、周奇等因出演《小歡喜》而被關注的小演員也被北電錶演專業錄取。
一邊是童星進入北電中戲刷屏社交媒體,另一邊也有素人在製造「藝考神話」:杭州第十四中學學生夏夢同時考取北電、上戲、中傳三校的影視表演專業第一,在中戲也考取第五名。關於北電和中戲「哪家強」的討論也應時升溫。
「上戲出網紅」的流傳度和認同度遠不如前兩句,而「中戲出演員,北電出明星」之所以能廣為流傳,也是有不少現象支撐的。
在B站上搜索關鍵詞「中戲「,出現在首頁頂部的是一支播放量超140萬的群像視頻,標題叫「中戲,教出來的是演員」,除此之外,多支中戲男女演員的群像混剪視頻也都擁有數十萬播放量。
而在B站搜索關鍵詞「北電」時,檢索出的熱門視頻多為三類:北電「高顏值」學生、北電明星八卦以及北電導演作品。
在知乎上,「如何看待『中戲出演員,北電出明星』這句話」的提問也得到了200+回答,而高贊答案也往往傾向於認可這句話。
大眾對北電、中戲反覆比較的熱情背後,其實是一種觀眾對好演技的強烈呼喚。在遭受大量偶像跨界演戲、爛演技、配音劇的荼毒後,觀眾渴望具備優秀臺詞功底、表演技巧和敬業精神的專業演員,「科班出身」成為一根救命稻草。

但不少觀眾沒注意到的是,好作品做需要的「科班人才」並不僅限於表演專業,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背後需要導演、編劇、美術、攝影、演員、配音等各種職能相互配合。看起來只培養了明星的北電,其實同樣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導演。

行業泡沫期的影視創作粗製濫造帶來的,必然是市面上幾乎所有演員作品口碑的下滑。市場規律並不會因為演員來自北電還是中戲而對他們區別對待。

在這一意義上,北電中戲是命運共同體。什麼時候能夠讓觀眾沉浸在故事裡,忘記「科班」、「學歷」甚至是「演技」,或許才是北電中戲培養人才最成功的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