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藝考中,童星趙今麥考取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專業第一,張子楓考取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業第三。劉家禕、周奇等因出演《小歡喜》而被關注的小演員也被北電錶演專業錄取。
一邊是童星進入北電中戲刷屏社交媒體,另一邊也有素人在製造「藝考神話」:杭州第十四中學學生夏夢同時考取北電、上戲、中傳三校的影視表演專業第一,在中戲也考取第五名。關於北電和中戲「哪家強」的討論也應時升溫。
坊間流傳一句話:「中戲出演員,北電出明星」,這句話的甚至被寫進了中戲、北電的維基百科頁面,且接了一句「上戲出網紅」,一條「演技鄙視鏈」躍然紙上。
「上戲出網紅」的流傳度和認同度遠不如前兩句,而「中戲出演員,北電出明星」之所以能廣為流傳,也是有不少現象支撐的。
比如TFBOYS成員中,考取了中戲第一的易烊千璽,不久便憑藉《少年的你》獲得金像獎最佳新演員,而考取了北電錶演系的王俊凱,則尚未斬獲權威演技獎項;今年的素人「考霸」夏夢同時考取北電、上戲第一,卻只在中戲獲得第五,也被認為是中戲「標準更高」的一個表現。
而毒眸整理歷年數據得出,「北電出明星」尚且算有依據,但中戲相比北電是否更容易「出演員」則有待商榷,又或者說,中戲和北電在輿論場中被賦予的標籤,其實源於院校培養目標和觀眾對演員期待之間的某種錯位。
中戲出演員,北電出明星?
在B站上搜索關鍵詞「中戲「,出現在首頁頂部的是一支播放量超140萬的群像視頻,標題叫「中戲,教出來的是演員」,除此之外,多支中戲男女演員的群像混剪視頻也都擁有數十萬播放量。
這類群像中出現的中戲校友既有陳寶國、張涵予、姜文、倪大紅、陳道明等戲骨,也有鄧超、段奕宏、秦昊等實力中生代,新生代也出現了劉昊然、董子健等青年演員;女演員則以鞏俐、章子怡、袁泉、陶虹、劉敏濤等出鏡頻率較高。
而此類視頻的留言區,一定少不了這句評論:「北電出明星,中戲出演員。」
而在B站搜索關鍵詞「北電」時,檢索出的熱門視頻多為三類:北電「高顏值」學生、北電明星八卦以及北電導演作品。
比如標題上書「北電小花」的女演員周也安利視頻播放量達190萬,「北電小花孟子義」、「北影顏值逆天的藝考考生」等視頻播放量也達數十萬;同時由於吳磊、關曉彤、王俊凱、宋祖兒等流量生花均為北電在校生,明星學生相關的北電視頻播放量也很可觀。
另一對該話題較為關心的輿論場是知乎,北電和中戲話題關注者分別有24000人和9000人,被討論得較多的話題,依然是兩所學校之間的對比。
在知乎上,「如何看待『中戲出演員,北電出明星』這句話」的提問也得到了200+回答,而高贊答案也往往傾向於認可這句話。
答主「開到荼蘼花事了」統計了北電、中戲、上戲三校演員截至2016年的獲獎情況後寫道:「可以看出無論最佳男女主角還是配角,中戲都是第一的。如果再加上歐洲三大,中戲還是第一再加上話劇的話,中戲也是妥妥的碾壓!再看看國內飛天金鷹白玉蘭三大電視獎項,三所院校也是中戲領先。」
相比對老戲骨、中生代同樣關注的B站和知乎,豆瓣小組的討論更集中於兩所院校的新生代演員。近期熱帖中,有豆瓣網友提出「中戲肉眼可見被北電吊打了」。
理由是頂級90小花鄭爽、楊紫、周冬雨,95小花關曉彤,00小花張子楓都在北電,而同期的中戲小花張雪迎、李蘭迪、任敏、蔣依依等在人氣、商業價值上顯然都有差距。熱評也表示同意:「中戲女演員資源確實虐,在演小配角。」
《清平樂》中的任敏
從上述三個平臺的輿情來看,網友基本還是認同了「中戲出演員,北電出明星」這句話。若從較為「科學」的角度去判斷兩所院校的「明星」和「演員」培養情況,也有數據可以作證:
新京報曾統計2015年北電、中戲明星畢業生在「新財富明星資本權力榜」的上榜人數,北電24人上榜,前十佔據5席,上榜者人均財富2.57億元;中戲12人上榜,人均財富9000萬。
而2015年後進入「流量時代」,楊冪、劉亦菲、鄭爽等北電校友依然長紅,近五年內入校的關曉彤、吳磊、張子楓等新生代小生強勢崛起,北電明星學生在商業價值方面也進一步走高。
北影96明星班合照
而毒眸統計了2005年以來,兩所學校表演系學生獲得的重磅演技獎項。可以看出儘管中戲在此方面的優勢已經不如90年代鞏俐、夏雨大放異彩時那樣大,但最近15年內中戲獲得的電影「三金」、電視劇「三大」最佳演員獎盃數為41座,領先於北電的32座。
因此無論是輿論印象還是「實績」比拼,「北電出明星,中戲出演員」似乎都有一定的數據支撐。
明星VS演員?影視演員VS話劇演員
但如果對兩所院校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便會覺得兩校學生畫風的差異不足為奇——顧名思義,「中央戲劇學院」與「北京電影學院」分別是為「戲劇」與「電影」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培養專業人才的院校。
中央戲劇學院對演員的培養方向更傾向於話劇演員,其官網發布的教學理念寫道:「把中央戲劇學院建設成『以戲劇藝術教育為主體、特色鮮明、國際一流的藝術院校』」;而北京電影學院則是「專門培養電影專業人才」。
基於不同的辦學宗旨,兩所學校表演專業的招生標準與課程設置也並不相同。
除了共同的表演系,中戲還面向不同戲劇類型設置了戲劇文學系、音樂劇戲、歌劇系等院系,比如仝卓畢業於中戲歌劇系、演員張新成畢業於中戲音樂劇系;北電則圍繞電影開設錄音系、攝影系、美術系、動畫學院等院系,臺詞功底出色的黃渤就是錄音系的學生。
中戲公布的2019屆畢業生就業創業質量報告中提到,19屆529名本科生中,有36人籤訂了就業協議,「畢業生籤訂協議較多的單位是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部分表演系學生流向國話、人藝自然意味著,有機會成為影視明星的中戲畢業生本就少於北電。
中戲官網校友頁
兩所院校對表演系學生的要求也因表演形式而所有區分。多年前的一期《快樂大本營》中設置了北電、中戲、上戲「互懟」環節,代表北電的楊冪吐槽了中戲學生「話劇腔」,模仿對方說話的強調並問:「你累嗎?」
臺詞正是引發北電中戲評價差異的一個重要指標。
與中戲演員在臺詞課和舞臺上練就深厚的功底不同,北電明星趙薇被常年吐槽口齒不清、楊冪的鼻音引人出戲,鄭爽在《演員的誕生》舞臺上說話吞字、臺詞粘連的表現甚至被配音專業UP主專門做視頻批評。
《演員的誕生》中鄭爽演技被熱議
一位畢業於中戲的資深編劇告訴毒眸:「為了培養戲劇人才去考慮的話,對臺詞功底、聲音、形體要求更嚴格,包括站在舞臺上的人,他的頭和身子的比例,和你站在攝影機前的人,腦袋和身子的比例,以及在攝影機前人的臺詞、形體,這些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同時這位編劇也認為,「中戲出演員」的說法有失偏頗:「我覺得不能說站在舞臺上、能把臺詞一遍說下來的就是好演員;站在攝影機前,臺詞一遍說不過的就不是好演員。比如說周冬雨,她即興的東西非常多,在鏡頭前非常有感染力,但是你要讓她去演一個話劇,是不是就有點難為她?」
《少年的你》中的周冬雨
但無論北電和中戲如何被比較,這兩所院校仍然穩坐TOP2寶座,常常被並列討論的上海戲劇學院儘管也有徐崢、胡歌這樣閃耀的明星校友,王景春這樣的柏林影帝,但論及向演藝圈輸送演員、明星的數量都難與北電和中戲相比。
討論中戲北電時,觀眾在期待什麼?
當人們宣稱「北電出明星」的時候,也並不是否認北電錶演專業學生的演技表現,而是他們的明星身份往往奪去了太多目光。
2016年以專業、文化分數雙料第一考入北電的關曉彤,作為「鹿晗女朋友」的身份更引人關注,此外她在《奔跑吧》中因為會解二元一次方程而被誇學霸也令人覺得匪夷所思,連續輸出《鳳囚凰》《極光之戀》《甜蜜暴擊》等驚天爛劇後,口碑跌至谷底。
但關曉彤並非一無是處,她憑藉《好先生》拿到過白玉蘭最佳女配角獎,近來在《二十不惑》中的演技表現也算過關,張藝謀導演作品《影》中的青萍,完全可以稱作近年關曉彤的代表角色。只是當名氣、話題和流量蓋過了作品,演技的不穩定發揮就更容易被觀眾所詬病。
《影》中的關曉彤
而當大眾稱讚「中戲出演員」時,也並非對所有中戲學子戴上「演技濾鏡」,過去有「中戲之恥」唐嫣,如今有張銘恩、屈楚蕭等「中戲五虎」的口碑翻車。甚至是被封為中戲名師的劉天池,也被觀眾質疑教學方法太激進,總是逼著演員大吼大叫。
大眾對北電、中戲反覆比較的熱情背後,其實是一種觀眾對好演技的強烈呼喚。在遭受大量偶像跨界演戲、爛演技、配音劇的荼毒後,觀眾渴望具備優秀臺詞功底、表演技巧和敬業精神的專業演員,「科班出身」成為一根救命稻草。
但不少觀眾沒注意到的是,好作品做需要的「科班人才」並不僅限於表演專業,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背後需要導演、編劇、美術、攝影、演員、配音等各種職能相互配合。看起來只培養了明星的北電,其實同樣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導演。
1956年北京電影學院正是改制後,培養的導演就成為中國電影導演中堅力量,張暖忻、謝飛、吳天明等北電60年代畢業生構成了第四代導演的主體。
中國第四代導演之一謝飛
80年代從北電畢業的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第五代導演在90年代拍攝出的電影作品不僅斬獲了歐洲三大電影獎項,甚至4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創造過華語影史上至今未能突破的輝煌。
電影導演方面,北電一直穩定輸出,近年知名校友還有賈樟柯、王小帥、婁燁、曹保平、王全安、管虎、烏爾善、程耳、寧浩等導演。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北電新一代青年導演在網劇方面也有所建樹。北電導演系03級的劉暢拍出了高分青春劇《最好的我們》,04級的田裡拍出了《河神》、05級的呂行拍出了《無證之罪》。
網劇《最好的我們》,豆瓣評分8.9
作為影視戲劇方面最好的兩所藝術院校,中戲、北電各揚其長,發揮科班優勢、打造質量過硬的作品才是正常流程,而引發觀眾對演技甚至藝術院校關注的直接原因,反而是市面上大量影視作品質量堪憂,演員表演不盡人意。
新京報統計了2017~2020年明星藝考生作品豆瓣分數,發現絕大部分明星的作品分數都在6.0~6.9這一區間,唯一突破7分的只有中戲的胡先煦,平均分數7.1分,北電中戲學生在近年作品這一維度上,幾乎沒有差距。
行業泡沫期的影視創作粗製濫造帶來的,必然是市面上幾乎所有演員作品口碑的下滑。市場規律並不會因為演員來自北電還是中戲而對他們區別對待。
在這一意義上,北電中戲是命運共同體。什麼時候能夠讓觀眾沉浸在故事裡,忘記「科班」、「學歷」甚至是「演技」,或許才是北電中戲培養人才最成功的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