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客兒」微信公號:skdyh8
歷史上最恨文字獄的人,莫過於文人本身。隨之轉而將文字視為至上之物的,也是文人本身。實際上,以舞弄文字為至高雅趣是否正確,又是另一回事了。有時,某些執政、從政的人,一開始就很討厭專門舞文弄墨而別無他技的人,隨後才升格為文字獄,對這樣的兩種事應當區別對待。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最出名也最有影響的只有六家,即儒、墨、道、法、名、陰陽。此外還有兵家、農家、縱橫家、雜家等等。餘下的那些「家」哪裡去了?有的由於學問多餘而無用,自行消亡了;有的則因主張太怪太偏,被正常人躲開了。例如當時那位一度名氣很大的楊朱,提倡「唯我論」,提出過「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的「先鋒」之論,誰敢將此定為國策?正常人厭惡他,未必沒有道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踐踏了很多有價值的文化典籍,迫害了不少有真學問的文化人,固然都有罪過。但只因使人厭煩而被封殺的文或人,也是有的。以秦始皇為例,一開始他何嘗大大發狠,他也曾請來一些「博士」——帶頭的就是淳于越——討論社會體制改革問題。這位淳于博士不僅觀念陳腐,還嘮嘮叨叨大講古老經典的神聖性,秦始皇厭煩了。他一開始只是焚書並未坑儒,讓他賭氣下令坑儒的恰恰是由於兩個儒生(一個姓侯,一個姓盧)騙了他,詐稱能為他弄到長生不死藥,後來又捲款潛逃。此外還有包括這兩人在內的一些儒生暗中咒罵秦始皇,這才引起了坑儒。起初要坑的儒並不多,無非就那麼幾個。是因為儒生們貪生怕死,「交代、揭發」了越來越多的人,共計460多個,包括很多並不反對秦始皇的人。這些人統統被坑了,但將那場文字獄都歸罪於秦始皇,而不追究一下儒生本人有無可厭可恥之處,似也不客觀。討厭儒生的人中也有真正的上品之儒,如諸葛孔明先生。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曾鄙夷過這樣的儒生:「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這樣的「文字厭」,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近於文盲,但對有才能的文化人一開始還是尊重的。有一次他卻用棍棒狠狠打了一個他很器重也很有文化水平的人。此人名叫茹太素,時任刑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副部長。原由如下:有一次,明太祖召開高官會議評議時政。耿直的茹太素雖然說的是道理,但卻用了一萬七千字講他的意見,其中大多是形容、渲染。實際上只講了四件事,有五百字就可以了。難怪明太祖煩了,痛打茹太素一番。事後反覆聽了茹太素一番話,覺得有理,於是又撫慰又賞賜。不過,朱元璋也有因為不耐煩而發昏的時候,為了一個字或一句話而大開殺戒的事也不乏。有人寫了「光天之下」和「天生聖人,以身作則」的拍馬文章,被朱元璋誤解為「光天」是譏刺他當過和尚,聖人與僧人諧音,「作則」與「作賊」諧音,就把他們統統殺了。「文字厭」雖然和「文字獄」相近,有時甚而有因果關係,但兩者的性質畢竟不同。所以我認為:無論到什麼時候「文字厭」都與文人自身的毛病有關。至於文字獄,則無須為其辯解和開脫。眼下是文人廝說廝寫的時代,有的話有用,有的話多餘而無用,只能讓正常人討厭。至於因作秀過甚而引來禍患,就是雙重的悲劇了。【來源:《同舟共進》2008年第2期 文/毛志成(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中國作協專家組成員)】註:本公號所推送的圖文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qq:2434476002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