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和東漢之間的大儒劉歆利用【五德相生說】來改造古史系統。
其實也是秦漢的方士和儒生為了適應統治者的不同階段的需求,用【五德始終說】來編排各種古史系統的習慣行為。那怎麼儒生們怎麼就成了算命的了?
1,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在大一統的社會背景下,運用陰陽五行的思想,創立政治學說和政治制度,來為秦漢時期各個歷史階段的統治集團服務。
2,陰陽家和方士在秦漢成就了若干政治制度,博士和儒生由分到合,接受了陰陽家和方士,成為了漢代的經學。
3,漢代的經學轉入【讖緯】而讖緯又是什麼呢?
讖緯:神秘的語言,神學說,假託神仙聖人預言吉兇。
這樣的故事在古代非常多,比較有名的就是
【熒惑守心】害死了當朝宰相:翟方進。爆漏了漢代思想的黑暗面。
兩漢的經學:漢學
清朝的文字獄,讓讀書人的全部心思集中在裡故紙堆裡,學問完全脫離了人生實用,也就畸形了,偏枯了,但是也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們幫助人們認識了若干未經前人揭出的史實。他們特別注意兩漢的經學,長期搜集,整理資料,把看不清的兩漢學術,指出了大概的輪廓。
清代學者本來只是反抗【空談心性的宋,明理學】但是在他們深刻研究漢學以後,竟然看到了黑暗的內幕,權威的漢代學術是建立在【宗教迷信】之上。
這要重新來看劉歆做了什麼?
劉歆站在最高學術上鼓吹,王莽站在最高政治地位上推動,這事情對於王莽奪取漢室政權必然有若干的有利條件。可是這件事發生在西漢,隨著王莽政權的滅亡,古文經應該也隨著覆滅,但是到了東漢,古文經反而更加昌盛,奪了今文經的正統。今文經本是孔子學派的傳承,為何變得怪力荒誕,就要從【方士和儒生的結合】這個角度來看。方士和儒生的結合也是造成兩漢經學的主因。
方士的興起
方士的興起是在戰國時代的燕齊地方。這些地方靠海,給人以無限的幻想,認為可以通過修煉而得以長生不老,離開社會而獨立永存,取得與上帝同等的地位。
燕是河北及向北「含一部分東北地區」,齊是山東地區。
歷代帝王修仙長生,在《紅樓夢》這部小說中,賈府賈敬有官在身,仍是熱衷煉丹長生,最終因服用丹藥而亡。
鄒衍一派的陰陽家,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學說,要人們一切行為不違背自然界的規律。
秦始皇在方士和陰陽家的引導下,接受了玄學文化。
儒生在這個背景下,為了靠近中央政權,不得不創造一套神秘的東西。
從秦到漢,鄒衍的【五德始終說】為朝代更替提供了理論基礎。
那問題來了,朝代到底是不是按照【五德始終說】更替的呢。那就要簡單的屢一下。
首先要確定一下,【五德始終說】可以迎合皇帝的意圖,使得皇帝的作為和上帝的作為可以緊密的聯繫,這裡的上帝,是我們本土的上帝,不是外國的上帝,千萬不要混淆。皇帝的神性越濃厚,地位越優越,民眾也越容易被麻痺。這種可以鞏固自己的統治的思想逐漸超越了方士對皇帝的影響。法式正途的官吏都要在儒生中選拔。
西漢之末,劉歆整理皇家圖書,發現許多古代的史料,想表彰他們,本來這是一件盛舉,但是學術性的東西,是皇帝不需要的,一定要插入對皇帝有利的東西才能借的政治的力量。
所以劉歆在《左傳》裡加進【新五德始終說的】的證據,又做了一部《世經》來證明王莽的正統,光武帝就用《赤伏符》受命,而讖緯一類妖妄怪誕的東西就大量產生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難分。
皇帝無論用宗教,還是用上帝的主宰,或用五行學說,總能用方法來證明自己是【真命天子】
那麼每個儒生和官吏也就成了默默的幫助皇帝代天行道的孔子的徒孫。
儒生和皇帝之間相互成就,相互成全。
皇帝需要什麼,儒生就供應什麼,而這些供應都是由「聖經」和「賢傳」裡出發的,實際上卻是從方士的思想裡借取的。
那問題來了:漢武帝以後為什麼不多見方士了?
原來是:儒生們已經儘量方士化,方士們要取得政治權利也相繼歸到儒生的隊伍中去了。
兩支隊伍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相互融合了。
那今文家和古文家,並不是思想不同,只是形式不同,版本內容不同。
古文家掌握了大量的古代資料,今文家的讖緯論妖妄怪誕過於荒謬,實在無法取得儒生們的信仰。反而顯得訓詁派更加客觀,這個學術的思想主流,秦漢起,東漢盛,魏晉衰,宋後歷朝查禁。#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