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怎麼就成了算命的?讀顧頡剛《秦漢的儒生與方士》,原來如此

2021-02-08 瑜論新知

西漢和東漢之間的大儒劉歆利用【五德相生說】來改造古史系統。

其實也是秦漢的方士和儒生為了適應統治者的不同階段的需求,用【五德始終說】來編排各種古史系統的習慣行為。那怎麼儒生們怎麼就成了算命的了?

1,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在大一統的社會背景下,運用陰陽五行的思想,創立政治學說和政治制度,來為秦漢時期各個歷史階段的統治集團服務。

2,陰陽家和方士在秦漢成就了若干政治制度,博士和儒生由分到合,接受了陰陽家和方士,成為了漢代的經學。

3,漢代的經學轉入【讖緯】而讖緯又是什麼呢?

讖緯:神秘的語言,神學說,假託神仙聖人預言吉兇。

這樣的故事在古代非常多,比較有名的就是

【熒惑守心】害死了當朝宰相:翟方進。爆漏了漢代思想的黑暗面。

兩漢的經學:漢學

清朝的文字獄,讓讀書人的全部心思集中在裡故紙堆裡,學問完全脫離了人生實用,也就畸形了,偏枯了,但是也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們幫助人們認識了若干未經前人揭出的史實。他們特別注意兩漢的經學,長期搜集,整理資料,把看不清的兩漢學術,指出了大概的輪廓。

清代學者本來只是反抗【空談心性的宋,明理學】但是在他們深刻研究漢學以後,竟然看到了黑暗的內幕,權威的漢代學術是建立在【宗教迷信】之上。

這要重新來看劉歆做了什麼?

劉歆站在最高學術上鼓吹,王莽站在最高政治地位上推動,這事情對於王莽奪取漢室政權必然有若干的有利條件。可是這件事發生在西漢,隨著王莽政權的滅亡,古文經應該也隨著覆滅,但是到了東漢,古文經反而更加昌盛,奪了今文經的正統。今文經本是孔子學派的傳承,為何變得怪力荒誕,就要從【方士和儒生的結合】這個角度來看。方士和儒生的結合也是造成兩漢經學的主因。

方士的興起

方士的興起是在戰國時代的燕齊地方。這些地方靠海,給人以無限的幻想,認為可以通過修煉而得以長生不老,離開社會而獨立永存,取得與上帝同等的地位。

燕是河北及向北「含一部分東北地區」,齊是山東地區。

歷代帝王修仙長生,在《紅樓夢》這部小說中,賈府賈敬有官在身,仍是熱衷煉丹長生,最終因服用丹藥而亡。

鄒衍一派的陰陽家,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學說,要人們一切行為不違背自然界的規律。

秦始皇在方士和陰陽家的引導下,接受了玄學文化。

儒生在這個背景下,為了靠近中央政權,不得不創造一套神秘的東西。

從秦到漢,鄒衍的【五德始終說】為朝代更替提供了理論基礎。

那問題來了,朝代到底是不是按照【五德始終說】更替的呢。那就要簡單的屢一下。

首先要確定一下,【五德始終說】可以迎合皇帝的意圖,使得皇帝的作為和上帝的作為可以緊密的聯繫,這裡的上帝,是我們本土的上帝,不是外國的上帝,千萬不要混淆。皇帝的神性越濃厚,地位越優越,民眾也越容易被麻痺。這種可以鞏固自己的統治的思想逐漸超越了方士對皇帝的影響。法式正途的官吏都要在儒生中選拔。

西漢之末,劉歆整理皇家圖書,發現許多古代的史料,想表彰他們,本來這是一件盛舉,但是學術性的東西,是皇帝不需要的,一定要插入對皇帝有利的東西才能借的政治的力量。

所以劉歆在《左傳》裡加進【新五德始終說的】的證據,又做了一部《世經》來證明王莽的正統,光武帝就用《赤伏符》受命,而讖緯一類妖妄怪誕的東西就大量產生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難分。

皇帝無論用宗教,還是用上帝的主宰,或用五行學說,總能用方法來證明自己是【真命天子】

那麼每個儒生和官吏也就成了默默的幫助皇帝代天行道的孔子的徒孫。

儒生和皇帝之間相互成就,相互成全。

皇帝需要什麼,儒生就供應什麼,而這些供應都是由「聖經」和「賢傳」裡出發的,實際上卻是從方士的思想裡借取的。

那問題來了:漢武帝以後為什麼不多見方士了?

原來是:儒生們已經儘量方士化,方士們要取得政治權利也相繼歸到儒生的隊伍中去了。

兩支隊伍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相互融合了。

那今文家和古文家,並不是思想不同,只是形式不同,版本內容不同。

古文家掌握了大量的古代資料,今文家的讖緯論妖妄怪誕過於荒謬,實在無法取得儒生們的信仰。反而顯得訓詁派更加客觀,這個學術的思想主流,秦漢起,東漢盛,魏晉衰,宋後歷朝查禁。#人文#

相關焦點

  • 秦朝所謂的儒生其實是句罵人的話,這種人被秦始皇坑殺掉真的不冤
    秦朝所謂的儒生到底什麼意思呢,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事情說到這裡,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坑掉的人以方士為主,那麼,後世為什麼一定要稱之為坑儒呢,難道坑掉的這456個人裡面,除了若干方士之外,剩下的就全是孔孟的門徒,即後世所謂的儒生嗎。其實這裡面有個認識上的誤區。
  • 儒生的劣習與皇上的厭惡
    他一開始只是焚書並未坑儒,讓他賭氣下令坑儒的恰恰是由於兩個儒生(一個姓侯,一個姓盧)騙了他,詐稱能為他弄到長生不死藥,後來又捲款潛逃。此外還有包括這兩人在內的一些儒生暗中咒罵秦始皇,這才引起了坑儒。起初要坑的儒並不多,無非就那麼幾個。是因為儒生們貪生怕死,「交代、揭發」了越來越多的人,共計460多個,包括很多並不反對秦始皇的人。
  • 小到錢幣大到教育——韓國社會無處不在的儒生精神
    儒生精神是最具代表性的韓國傳統精神之一,有許多韓國學者將這一精神比喻成仙鶴,也有韓國詩人將其比喻成「梅蘭竹菊」,表明了儒生精神在韓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本報今天將化抽象為具體,以儒生精神的若干代表人物事跡為主,對日常生活、教育等領域中觸手可及的儒生精神加以介紹。◆儒者俠道——趙光祖軼事
  • 如果坑的是術士,那扶蘇為何要為儒生求情
    一聽到這話,正在吃大閘蟹的李斯立刻跳了起來,指著淳于越的臉就是破口大罵,並且表示淳于越這幫人就是讀書讀傻了!李斯建議,應該把這幫人讀的這些書都給燒了,讓以後的老百姓都不要去讀這一類的書。因此秦始皇下令,將各國的史書都給燒了,只留下了《秦記》,此外《詩》、《書》這一類的書,也都被秦始皇收繳給燒掉了。
  • 桑弘羊、霍光與儒生:鹽鐵會議前後的政治鬥爭
    他作為內朝官員不便出面,於是支持來自基層的儒生賢良、文學,借力打力,通過他們在這次會議上攻擊桑弘羊的政治主張達到削弱對手的目的。桑弘羊、霍光儒生集團如何登上政治舞臺除霍光、桑弘羊兩方以外,鹽鐵會議還有第三股政治力量——儒生。
  • 此人在儒生帽子裡撒尿,當皇帝後寫了首詩,一共23字成千古名句
    漢武帝劉徹傑出的詩人,漢光武帝劉秀是當世有名的儒生,但是西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卻是個實實在在的文盲,他只識字數千,他討厭儒生,還做出在儒生帽子裡撒尿的行為,甚至罵人都只是用「豎儒」這樣的話,因為他實在是想不到更多的罵人的話了。
  • 儒生趙綰和王臧,為武帝出力頗多,卻遭到殘忍對待
    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漢武帝是西漢的第七位皇帝,也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君王。此事一出,立刻引發了軒然大波,要知道竇太后乃是黃老之道不折不扣的鐵桿支持者,本來就對儒生十分不待見,甚至還出現過儒生轅固生入圈鬥豬的荒唐戲,令景帝都不敢多言。 結果現在兩個儒生居然敢和自己唱反調,還鼓動孫子彈劾自己,這在法理和感情上都是令竇太后無法承受的。
  • 揭秘花到荼蘼的晚明浮華社會 儒生男子流行穿女裝
    揭秘花到荼蘼的晚明浮華社會 儒生男子流行穿女裝時間:2016-07-23 18:50   來源:牛遊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揭秘花到荼蘼的晚明浮華社會 儒生男子流行穿女裝 明朝初期,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對於歷代君主縱慾禍國的教訓極其重視,稱帝以後,宮室器用,一從樸素,唯恐過奢,傷財害民
  • 韓國傳統韓屋,一日儒生韓服體驗超有fu
    此次造訪光州,當然也不能免俗地前往歷史悠久的月峰書院一遊,體驗一日儒生的修身養性之道。月峰書院最早座落於光山郡的望川祠是以供奉高峰的牌位為主,1646年才搬遷至現址,並在1654年被當時朝鮮王孝宗賜名為月峰。數百年來,經過無數次的整修,甚至一度慘遭拆毀,終於在1941年再次重拾往日秀麗幽靜的校舍風貌。
  • 儒生的一席話,差點葬送大好河山;幸得此人點醒,免遭滅頂之災
    楚漢之爭時,楚軍兵圍漢王於滎陽,漢軍將敗,急切間,漢王聽信儒生之見,差點釀成大錯!說客誤國楚漢之爭時,楚漢相持於滎陽。隨著戰爭的進行,楚軍四面出擊,襲擊著漢軍的糧道。漢軍糧草見底,漸漸的難於相持。首先是駁斥儒生的謬論。他是這麼說的。商湯打敗夏桀,封其後於杞;武王討伐紂王,封其後於宋,是基於商湯和武王隨時可以控制這些人,必要時可以殺掉他們這個前提下。請問漢王可以隨時殺掉項羽嗎?
  • 臺政治人物愛算命 處處可見其與方士「勾肩搭背」
    原標題:臺政治人物愛算命 處處可見其與方士「勾肩搭背」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日前自爆,命理師曾為她算過命,稱其有「總統命」,這則消息昨天在臺灣島內引發熱議。   事實上,愛算命、相信風水之說的臺灣政治人物,遠不止蔡英文這一位。
  • 國師夢碎:被皇權逐步徵服的秦漢思想家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秦漢思想家們的變化--芥川龍之介秦漢皇朝的思想家們,滿懷著烏託邦理想與使命感,奮不顧身地投入到「周秦之變」當中,推動中國從文明共同體轉型為大一統帝國。而迎接他們的,卻是淪為犬儒的命運。苦難輝煌的時代
  • 趣讀歷史6:大秦,坑儒事件的始末
    怎麼這麼威風?左右隨從一齊仔細辨認,當中有一個認出來的,回答說:陛下,這是左丞相李斯。始皇聽了,冷哼一聲:好一個左丞相,果然是威風!隨從也聽出了始皇的不爽,也不敢搭話,就這麼回去了。偏有不懂事的隨從,回去後把這事傳給了李斯。
  • 李白被一個儒生的譏諷,他笑著寫下一詩,成了千年來罵人的絕唱!
    有一次李白去到山東,恰好遇見了那群死板的儒家學派的人,因為他們不能接受李白向各各學派都學習的事,所以,他們就一直嘲笑李白,但是李白卻不生氣,還笑著寫了一首詩,名字叫《嘲魯儒》,內容的大致意思是說這些儒生什麼都不會,也不知道好好學習,努力去增長自己的知識,也根本不懂國家大事,為國家做不了什麼貢獻,李白也勸他們還不如回家種田,李白這罵人不帶髒字也是很厲害的,其實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白的學術是很精湛的,是相當厲害的
  • 讖緯之學在秦漢之際的發展合流
    「讖」是方士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現象作為天命的徵兆編造出來的隱語或預言;《說文解字·言部》:「讖,驗也,有經驗之書。」類似於一個預言。「緯」對「經」而言的,經就相當於規律,是經典,而緯,則是對經書的解釋。既然經書不能改變,那就用緯來解釋經書,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這叫做緯。
  • 怎麼看窮算命富燒香,這個說法
    窮算命富燒香,這是過去農業社會的說法,現在好像不太一樣。現在窮人富人怎麼分的呢?城市中月入一兩萬的算是窮人還是富人?至少不太窮吧,他們中也有很多人常常找算命先生算一下。其實,不管是徐子平還是邵康節骨子裡都是儒生。現在,很多找先生算命的都是紅塵中的紅男綠女,這些未必是窮人,但是人生遇到了困難武人可以傾訴。所以只有求助於在中國有千年傳承的命理。只不過這個行業是個灰色地帶,很多人即使算了,也不會到處張揚。
  • 楊 華:秦漢帝國的神權統一 ——出土簡帛與《封禪書》、《郊祀志》的對比考察
    對相關問題,前賢已從不同角度有所研究,例如,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5]林富士《漢代的巫者》、[6]李零《秦漢禮儀中的宗教》《秦漢祠畤通考》、[7]周振鶴《秦漢宗教文化景觀的變遷》、[8]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9]魯惟一《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10]楊天宇《秦漢郊禮初探》、[11]王柏中《神靈世界秩序的構建與儀式的象徵:兩漢國家祭祀制度研究》、[12]楊英《祈望統一
  • 論史文章●葛兆光讀《顧頡剛日記》:歷史學家能承受多大的政治壓力
    關注請點擊左上角藍色「深圳市書法院」論史文章●葛兆光讀《顧頡剛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