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韓國大學信息盡在韓國大學聯盟微信公眾號,輸入大學名稱即可自動獲得回復
更多最新資訊,請點擊最下方的【閱讀原文】
業務合作洽談請添加微信號(同QQ號)46830
韓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儒教思想影響深遠。這個人口5千萬的國家在科技、文化、經濟等領域均走在世界各國之前列,若沒有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作為支撐則難以實現,這種精神被稱作儒生精神。和以往所說的「書生氣息」不同,儒生精神裡包含一種大義凜然的「俠客氣息」,為了真理和國家大義不惜犧牲自己,甚至獻出寶貴生命,這種精神還包含了自強不息,捨己為人等普世價值觀以及為了追求真理,不被外界事物所幹擾的求真精神。儒生精神是最具代表性的韓國傳統精神之一,有許多韓國學者將這一精神比喻成仙鶴,也有韓國詩人將其比喻成「梅蘭竹菊」,表明了儒生精神在韓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本報今天將化抽象為具體,以儒生精神的若干代表人物事跡為主,對日常生活、教育等領域中觸手可及的儒生精神加以介紹。
◆儒者俠道——趙光祖軼事
趙光祖畫像 [圖片=網絡]
趙光祖(1482年—1519年),字孝直,號靜庵,是16世紀李氏朝鮮的著名思想家及政治家,朱子學派的代表者。他在己卯士禍中被朝鮮中宗賜死,後來在朝鮮仁宗登基後獲平反。1570年官方頒布的《國朝儒先錄》把趙光祖列為「朝鮮四賢」之一。
趙光祖為朝廷的改革貢獻了畢生之力,強調著世間不變的正義。然而走在時代的前面往往會與社會大局衝突,連慄谷李珥都惋惜道:「天既不行其理想,為何生之?」就連現在也有人會通過趙光祖的一生去尋找什麼是有意義的人生。在正義面前,從不妥協讓步的趙光祖,才是讓我們對人生之路進行思考的偉大人物。
在哲學上,趙光祖持「理一元」論,認為「理為主而氣為理之所使」,「理」不為「氣」所動。他把「理」看成是第一性的,「氣」是「理」的派生物。在認識論上,他主張「知行合一」,提出感覺是人們對客觀的物質世界的反映這一合理見解。在倫理觀上,他主張「性善說」,認為「性無不善,而氣稟不齊,人之氣不善,氣之使也」,即人的天性都是善的,人之不善是由於人們所稟的「氣」不齊而產生的。趙光祖的哲學理論對韓國傳統哲學做出了最恰當的闡釋,成為儒生精神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高麗理學的創始人——鄭夢周
鄭夢周畫像 [圖片=網絡]
在韓國歷史之中,說起「忠節」二字,多數人會首先想到高麗末期的忠臣——鄭夢周。這位六百餘年前就已經過世的人,至今還被人們尊為「忠節」的表率。
1337年11月22日,鄭夢周出生於永川,24歲時在三場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名聲大振;1367年,鄭夢周成為成均館「博士」;1375年,升為「大司成」,從此開始大力振興儒學。鄭夢周在成均館任「博士」之職時,主要任務是傳授儒學典籍。鄭夢周對儒教經典《朱子集注》有著極深的研究,他對當時為數不多的儒家經典的註解與此後由中國大量傳入朝鮮半島的儒家著作思想高度一致,因此人們稱他為高麗理學的創始人。
1377年,鄭夢周作為使臣被派往日本,他以出眾的才識與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力壓日本眾臣,成功地把數百名戰俘帶回了祖國;1392年拒絕叛軍首領李成桂之子李元芳邀請鄭夢周與他們一同建立新王朝時,作為「忠誠」一詞的化身的鄭夢周用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丹心歌》毅然拒絕變節:
此身死了死了,一百番更死了
白骨為塵土,魂魄有也無
向主一片丹心,寧有改理與之
如此亦如何,如彼亦如何
城隍堂後垣,頹落亦何如
吾輩若此為,不死亦何如
《丹心歌》表明了鄭夢周對祖國的忠心,即使捨去生命,也不會讓自己的忠節遭受玷汙。李芳遠說服鄭夢周失敗後,就在善竹橋將鄭夢周殺死,這一天便是1392年4月4日。三個月後,李成桂登上王位,建立了朝鮮王朝。鄭夢周至死還在捍衛自己的祖國,據說他的氣節影響了身死的地方,以至於他死後,血跡也不曾消失,橋的附近還長滿了代表忠節的青竹。人們每當經過善竹橋時,都會感受到鄭夢周的忠義,因為他的那種氣概與忠義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
◆「死六臣」精神永流傳
死六臣公園內的「不二門」 [圖片=李劍 記者]
儒生精神在朝鮮歷朝歷代的大臣身上均有體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在韓國歷史上享有極高盛譽的「死六臣」。
1455年,朝鮮少年國王李弘暐(朝鮮端宗)被其叔父首陽大君李瑈(朝鮮世祖)篡位。被篡位後,端宗被幽禁於昌德宮。成三問、樸彭年、何緯地、於應孚、李塏、柳誠源六位大臣效忠端宗,密謀恢復端宗王位,後因謀洩被殺。史稱他們這些人為「死六臣」,他們的節義精神受到全社會的敬仰。在首爾市鷺粱津地區,有為紀念這六位忠臣而建立的「死六臣歷史館」,他們的儒生精神將被世代韓國民眾敬仰。
◆錢幣上的儒生精神
面值500韓元的硬幣正反面 [圖片=李劍 記者]
鶴在東方文化中常被認為是高貴和長壽的象徵。朝鮮半島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並將其本土化,韓國人認為鶴「不吃腐敗的事物,寧願餓著也不盜食穀物」,具有孤傲的氣節。再從鶴的外形看,白羽黑冠,步履規整,恰如身著白衣,頭戴黑紗帽的儒生。因此,儒生們穿的白衣也被稱作「鶴氅衣」,而文官的官服上也繡有「鶴」的圖案。可見,無論是外形還是內在氣質「鶴」都代表了朝鮮儒生的精神。另外,鶴在韓國民間也具有長壽的意義,是人們最喜愛的動物之一,因此「鶴」成為錢幣中唯一入選的動物圖案,也是眾望所歸。
◆韓國家長對傳統禮儀教育的重視
去年熱播的韓國親子真人秀《超人歸來》中也能經常看到韓國的家長在孩子剛懂事的時候,帶領他們去類似中國私塾的學堂——鄉校接受禮儀教育,傳統儒教中待人接物,長幼尊卑等教育也從這裡開始。鄉校是韓國歷代傳承儒教、祭祀孔子與諸聖賢的地方教育機構,至今已有878年的歷史。如今,鄉校在韓國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韓國親自真人秀節目《超人歸來》中三胞胎正在聽候書堂先生的教誨 [圖片=KBS網站截圖]
走進鄉校課堂,最具代表性的畫面是一位年過花甲的儒士帶領學生們讀《四字小學》:「父生我身,母鞠我身。腹以懷我,乳以哺我。以衣溫我,以食飽我。恩高如天,德厚似地。為人子者,曷不為孝。」老師念一句,學生重複一句,教室裡迴蕩著朗朗的讀書聲。
《四字小學》是韓國鄉校的教材之一,書中的文字是漢字,每句下面都有韓語的譯文,並配有插圖。學生在學習期間,不僅要會讀寫,領會文中的含義,而且要拿出實際行動,養成良好習慣。例如,「父母使我,勿逆勿怠」,「行必正直,言則信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損人利己,終是自害」等。在韓國,每年寒暑假鄉校都會為中小學生開課,教他們忠、孝、仁、愛等道德規範和各種行為準則。這些學生大多來自附近的村鎮,不少韓國人也在孩子放暑假時,將他們送回老家的鄉校學習。鄉校的開設對於儒生精神的傳承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如今遍布在全國的200多所鄉校仍然發揮著社會教化的功效。
◆結語
儒生精神對於韓國社會和韓國人日常行為的影響極為深遠,其思想已經融入這個民族的血液,成為國家發展和人生道路重要精神能源。在物質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儒生精神面仍然能夠成為許多韓國人標準的生活規範,順應時代潮流、經久彌新,這一點顯得彌足珍貴。儒生精神與世界範圍內的普世價值觀相吻合,在傳統精神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之中,對於韓國社會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