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的真相是什麼?如果坑的是術士,那扶蘇為何要為儒生求情

2020-12-25 歷史鑑賞者

伴隨著《大秦賦》熱播,最近秦始皇又被大家挖出來好好涮了一遍。劇中很多雷人地方這裡就不提了,只提一件事,那就是大量流民居然逃入了秦國。

這是要鬧哪樣?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難道大家都不知道是怎麼個情況嗎?老百姓成為了百分百為國家服務的機器,所有生活、工作全部都要服從於國家的大政方針。

也就是說當時秦始皇要一統六國,那麼老百姓們每家每戶必須得996沒日沒夜地為這一方針服務。農民拼命種田交糧,工人拼命創造工藝品,士兵拼命訓練打仗,總之百姓們沒有私生活,你想下班躺沙發上休息一下,那就是違背了秦始皇的大政方針,是要拖出去打屁股的。

此外秦國的法律非常嚴厲,稍微犯點錯,可能都要送去砍腦殼。其他六國法令鬆散,也因此秦國能一統六國。但是六國的老百姓們是腦袋被門擠了嗎?全都想著要移民去給秦始皇做長工嗎?

這裡就牽扯出一個很宏大的問題了,秦始皇,是不是一位暴君。除了戰爭殺人以外,秦始皇身上最容易讓人抨擊的一件事,那就是焚書坑儒了。

一、焚書坑儒是真的沒辦法洗白。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大家各顧各的,看似一盤散沙,但是那個時代是允許老百姓們講話的。不會出現一言不合就打爛你的嘴的情況。

因此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知識大爆發的一個時代。但是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1、焚書。一次聚餐活動中,秦始皇手下的博士齊人淳于越一邊啃雞腿,一邊表示,這個郡縣制確實不是個好東西,他希望秦始皇能夠學習商周時期,給子弟們搞分封制。

一聽到這話,正在吃大閘蟹的李斯立刻跳了起來,指著淳于越的臉就是破口大罵,並且表示淳于越這幫人就是讀書讀傻了!

李斯建議,應該把這幫人讀的這些書都給燒了,讓以後的老百姓都不要去讀這一類的書。因此秦始皇下令,將各國的史書都給燒了,只留下了《秦記》,此外《詩》、《書》這一類的書,也都被秦始皇收繳給燒掉了。

我就想問一下,六國的歷史就不是歷史了嗎?為啥只留下《秦記》呢?其實李斯出的這是一個餿主意,那是對秦國文化的不自信。秦始皇用武力統一了全國,也想要自己的文化能夠武力地統一全國,這可能嗎?如果你是落後的文化,又怎麼去取代先進的文化呢?

2、坑儒。這是很多人想要洗白秦始皇的地方,因為他們經過多方考證,表示,秦始皇坑殺的可不是什麼儒生,而是正兒八經的術士。

術士是秦始皇弄來煉丹的,可是這幫傢伙一直在公款吃喝,就是不幹正事兒,花了那麼多錢,最後一顆仙丹都沒弄來。而且秦始皇對他們很尊重,可他們卻私底下卻在說秦始皇的壞話,於是秦始皇發火了,就把這幫人給坑了,而且一口氣坑了460人。

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史記》

這顯然是斷章取義的一種說法,因為《史記》原文裡提到了術士,所以他們就只認術士,可是原文裡還提到了文學方術士,這該怎麼解釋呢?而且還說明了,想要讓這幫人幫助他將天下治理成太平盛世,你說術士怎麼治理天下?為啥這幫人會忽略這些文字呢?

此外,扶蘇給出了非常準確的答案,這幫人也自動給忽略了: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記》

扶蘇的意思是,天下剛剛完成了一統,讀書人們大多都是學習孔子的儒學,現在你秦始皇如此嚴懲他們,那天下恐怕不能安寧。

人家扶蘇因為說了這句話,從而被秦始皇罰去了邊疆,難道你們還是可以自動忽略嗎?扶蘇在為儒生們求情,如果秦始皇不坑他們,扶蘇求個啥?

所以說我個人認為,這460人裡面,肯定是有術士的,但是也肯定是有儒生的。不要只看到術士,就故意忽略了儒生,這麼看歷史還不如不看,光憑自己的臆想也可以創造故事。

二、秦始皇並沒有把事情做絕,這是真的。

秦始皇雖然焚書,可是不是所有書都給焚燒掉。為啥?因為除了《秦記》以外,還有很多實用性很強的書籍。

比如說醫學、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等方面的書籍,那是流傳下來的。這些書籍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可以創造實用價值。

學習這些書籍,那是有利於國家建設的,你可以成為醫生,農民,牧場主,工人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建設國家的人。

而學習商周時期的歷史,包括《詩》、《書》這一類哲學的書籍,不僅無法給國家創造既得利益,反而不利於秦始皇的統治。

因為這些學科會讓人們開始反思封建統治的合理性,一旦反思這種事情的人多了,那秦始皇的好日子可就到頭了,這是秦始皇絕對不允許的。

同樣的道理,秦始皇也只是坑了部分儒生和術士,他並沒有把天下所有的儒生和術士都給抓來坑了。為啥?因為這幫人在鹹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這地方是最容易出事的地方。

一旦他們當中有人開始搞煽動工作的話,那所產生的影響,遠比在千裡之外的農村,要嚴重得多。

總結:焚書坑儒是事實,可一統六國也是事實。

天下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暴秦就是暴秦,至少在漢朝人筆下的史書裡,秦始皇就是個暴君。但是我們可以否認秦始皇的一切嗎?當然也是不可以的。

如果不把秦國打造成一個戰爭機器,那麼秦國就不可能完成一統六國的重任。正是由於秦始皇的這種作為,所以使得後世幾千年來,若干英雄好漢,都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

這一功勞,說破天也抹不去,所以說我認為秦始皇還是有功於華夏的,光靠這一點,就足以名垂青史了。至於那些被坑的儒生,只能打個招呼說抱歉了,反正秦始皇也下去陪他們打牌了。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扶蘇為什麼要自殺?明明坐擁大將蒙恬,以及30萬大軍
    自幼在宮中被好好撫養的他,也學了許多聖人道理,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論扶蘇:「扶蘇為人仁」 「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由此可見,扶蘇是個在優渥環境中順風順水長大的有才公子。或許是因為他是秦始皇的第一個孩子,身邊人都寵愛他,也可能是因為從小讀書太多,他性子很寬厚,這為他之後的遭遇埋下了伏筆。
  • 焚書坑儒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是因為秦始皇殘暴不仁討厭儒家嗎?
    那麼,焚書坑儒這件事,真的就是一件徹頭徹尾的壞事,沒有一點正面意義嗎? 其實也未必。 雖然從後世的角度來看,焚書坑儒是一場文化浩劫。但如果我們考慮到當時時代背景的話,這個所謂的暴行,其實是非常有正面意義的。秦始皇是第一個位打下這麼多地盤,拿下這麼多土地的皇帝。
  • 扶蘇公子:大秦帝國復興的最後希望
    一稱公子扶蘇,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後期的陳勝吳廣起義,打著的為扶蘇公子正名的旗號。歷史對這位太子的記載並不公道,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是寥寥數筆,卻還是側寫旁描。所以,我們想要完整地了解這位扶蘇太子,在今天的確是一件難事。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因不滿一些儒生的復古言論,在李斯的煽動下,於鹹陽坑殺了四百六十餘名儒生。
  • 讀過史書才發現,焚書坑儒這個概念,像一起針對秦始皇的碰瓷事件
    而諸侯對天子的義務,精神上要聽話,行動上要上貢、出力。那怎麼維持這種關係呢?起初,周王室的威嚴如日中天,讓各諸侯畏服;姬姓諸侯佔據絕對優勢,外姓諸侯不敢造次;同時,周公姬旦還制訂了全套的「禮樂」,在思想層面把天子與諸侯、諸侯與公卿間的規矩敲定下來。在當時的技術、交通條件下,分封制對傳播華夏文明起到了積極作用。
  •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為何要打項燕和扶蘇的旗幟,為何國號為楚?
    秦二世元年七月,大澤鄉爆發了起義,起義的頭領是陳勝和吳廣,二人打著項燕和扶蘇的旗號,一路攻城略地,很快便到達陳縣,在陳縣稱王,國號張楚。為何陳勝吳廣起義時要打著項燕和扶蘇的旗號,為何建國的國號會是張楚呢?
  • 李斯那麼聰明,為何不幫賢明的扶蘇,而幫昏庸的胡亥繼位呢?
    在面對帝國繼承人的選擇上,他幫胡亥,而不助扶蘇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地位。為何這樣說呢?從根本上講,扶蘇和李斯不是一路人,也走不到一塊去!如果扶蘇登上皇帝寶座,第一個倒黴的就是大秦丞相李斯,原因有3點:1、治國之道不同。扶蘇以儒治天下,而李斯是法家代表。
  • 焚書坑儒只是一個傳說?
    仔細排查歷史,在司馬遷之前,也不存在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指控,司馬遷在《史記》中講的只是「焚詩書,坑術士」,直到公元317年面世的偽造的孔安國本《尚書》中,才第一次出現「焚書坑儒」這個詞。種種證據讓柯馬丁提出,是漢朝的儒生篡改了這一切,他們通過製造「焚書坑儒」的悲劇傳說,為儒生階層建立起道德優越感,也形成了儒生的身份認同,又通過修訂乃至篡改先秦文本,確立了漢朝的合法性。
  • 秦始皇期望皇位傳萬世,術士說:我知道誰會滅亡秦國
    如果按照西方人的視角來看秦始皇,那簡直是完美的英雄:一統九州,還完成了度量衡的統一,推行了小篆,讓大一統的思想深入人心,永久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是,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在儒家的眼中,秦始皇卻被視為暴君,遭到口誅筆伐。
  • 儒生的劣習與皇上的厭惡
    實際上,以舞弄文字為至高雅趣是否正確,又是另一回事了。有時,某些執政、從政的人,一開始就很討厭專門舞文弄墨而別無他技的人,隨後才升格為文字獄,對這樣的兩種事應當區別對待。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最出名也最有影響的只有六家,即儒、墨、道、法、名、陰陽。此外還有兵家、農家、縱橫家、雜家等等。餘下的那些「家」哪裡去了?有的由於學問多餘而無用,自行消亡了;有的則因主張太怪太偏,被正常人躲開了。
  • 教科書中有3件事純屬胡編,為何大家仍深信不疑?專家:書讀少了
    因為學生們缺少深究問題的能力和渠道,教科書教什麼就是什麼,但有的時候,教科書也不一定完全正確,比如這3件事就純屬胡編。 首先並不是後世的歷史學家否定經典,《史記》所說的「燒火秦宮」並不一定是指阿房宮,更多的可能是指「鹹陽宮」,後世的許多典籍和文章都是根據錯誤理解上建立的,比如說《阿房宮賦》,把阿房宮說的有板有眼卻並非史實,為何這麼說呢?
  • 齊國不戰而降,大秦賦劇終,為何?
    齊國不戰而降,大秦賦劇終,為何!大秦賦為何只拍到齊亡,嬴政問鼎帝尊?因為天下凝一之後,秦帝國開始走下坡路。這是創作秦帝國歷史劇的導演所不願呈現的。無論是大秦帝國這部歷史巨作的作者,還是歷史劇的導演,其目的都是在為始皇帝正名,亦或是為世人還原一個真實的始皇帝。
  • 《秦始皇》⑤ | 焚書坑儒背後的秘密竟然是它?
    其次,君王依法執政,賞罰必須分明,要做到鐵面無私,任人唯賢。如果觸犯法律,即便是與秦始皇有血緣關係或親密關係,也要遭到處罰。與此同時,任何人都不可以說君王的不是。 這種以人為本的理論雖有理有據,但已經脫離了荀子的學說。
  • 那是你沒能看懂原著,吼是對大秦的愛
    (01)焚書坑儒小時候聽過的關於秦始皇最大的罪狀就是焚書坑儒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所謂的焚書坑儒無非就是一場騙局,是西漢那幫儒生編出來博取同情的,整件事其實並不複雜,史書上也都有記載,只不過是不斷的被人添油加醋罷了。焚書坑儒是兩件事,先說焚書這件事,焚書這事兒的確是有,但是焚的只是私人藏書,醫藥卜筮種樹之書等都不在焚毀之列。
  • 扶蘇接到胡亥的假聖旨,不是草率地自行了斷,而是太情緒化了!
    從聖旨本身來說,扶蘇接到的是百分之一百的真聖旨。在扶蘇不知道秦始皇已經駕崩的情況下,他根本無法識破假傳聖旨這件事。在不知道秦始皇已死的前提下,扶蘇根本沒勇氣造反。因為,如果秦始皇活著,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既然這樣,接到聖旨只有死。不過這件事也確實反映出扶蘇極端畏懼秦始皇的問題。
  • 李斯被腰斬的時候,滿朝文武大臣為什麼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呢?
    而李斯的謀略也是讓秦始皇能夠一統六國成為這天下的霸主,而李斯也因此被稱為「千古一相」,但是誰能想到這個在兩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到頭來卻換的個身死家滅的下場,李斯說時候死的非常的悽慘,他曾經自己制定了刑罰,而又自己遭受了自己定下的刑罰而死,死的時候滿朝文武百官都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甚至還有人覺得李斯是該死的,那為什麼這些人對李斯都這麼的冷酷呢?
  • 歷史上的」焚書坑儒「是由誰提出來的?它有怎樣的歷史背景?
    歷史上的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獨斷專行,做了不少慘絕人寰的事,今天我們就聊一下「焚書坑儒」這件事。焚書坑儒源於當時秦始皇頒布的「焚書令」,」焚書坑儒「是秦朝滅亡以後後人因為尊崇儒術而把秦朝的焚書令這一引發的事件概括並有一定程度上的諷刺而概括地名稱。
  • 秦始皇「發配」公子扶蘇卻頗為蹊蹺,嬴政此舉實為明降暗升!
    秦王但如果仔細分析下這次「發配」,卻頗為蹊蹺:首先公子扶蘇去的地方,並不是一無是處。扶蘇被下放到邊疆,但是職位卻是30萬大軍的監軍,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那裡是和秦國名將蒙恬一起共事。這就讓人不難猜測,秦始皇此舉對扶蘇實為明降暗升!外人看來是因為扶蘇出言頂撞,因此對其進行處罰,實則是讓其去軍中歷練,掌握軍中實權,以求在自己駕崩以後有一個得力的皇子,能來順利接替自己的皇位。但人算不如天算,始皇因急病駕崩。
  • 旬邑:飛越石門山,航拍扶蘇廟
    石門寺坐北朝南,為封閉的四合院,一條道路從山下一直通到寺廟內。正中是大雄寶殿,供奉著釋迦摩尼佛;東側為地藏殿,西側為觀音殿,左右對稱,風格一致。 從西向東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