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能從楚國小吏躍升到秦帝國丞相,可見其確實聰明。在面對帝國繼承人的選擇上,他幫胡亥,而不助扶蘇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地位。
為何這樣說呢?從根本上講,扶蘇和李斯不是一路人,也走不到一塊去!如果扶蘇登上皇帝寶座,第一個倒黴的就是大秦丞相李斯,原因有3點:
1、治國之道不同。扶蘇以儒治天下,而李斯是法家代表。
李斯師從荀子,是戰國末期集法家之大成者,以「法」治國的理念以深入到他骨子裡,這一生都不可能再改變。
公子扶蘇從小接受儒家文化薰陶,他的理想是以「寬仁」治天下,跟法家理念是絕不相容的。理念之爭,在當時是十分慘烈的,焚書坑儒就是李斯一手造成的。
如果扶蘇上位,李斯的丞相之位絕對不保!至於會不會清算他之前對儒士的暴行,就看扶蘇是不是真的仁慈了。
2、親疏之別。扶蘇更親近蒙氏兄弟,對李斯較為疏遠。
公子扶蘇寬厚待人,與蒙氏兄弟的關係最好,即便當面頂撞了始皇帝,被貶到邊疆為監軍,還是蒙恬在身邊教導和護衛,可見二人關係之親密。
因為治國理念的不同,扶蘇與李斯的矛盾顯而易見,平常走到一起去,那關係可想而知,不是死敵已經算是不錯了,反正絕不會是朋友。
3、李斯私心太重。
李斯的成功,是因為他看透了「兩鼠論」,而「兩鼠論」的核心,就是不擇手段,努力上進,是自己永遠處於權力的中心,只有這樣才能安心地享受一切。
如果扶蘇上位,就會動搖李斯的根本,到那時,他根本無法反抗。所以,當危險來臨時,最好的處置辦法,就是把它消弭於萌芽時。
放到這件事上說,就是決不能讓扶蘇繼承皇帝位!這就是李斯努力的方向,所以當趙高找到他時,他很痛快地就答應了。
秦始皇東巡突然暴斃,只給扶蘇留下一道立即回京操辦喪事的詔書(意思明顯就是選擇了扶蘇做繼承人)。可是宦官趙高卻秘而不發,私下找到李斯密謀篡改遺詔,擁立胡亥上位,只說了兩句話,就戳到了李斯的痛處,使得一國丞相乖乖就範。
《資治通鑑》高曰:「君侯材能、謀慮、功高、無怨、長子信之,此五者皆孰與蒙恬?」
趙高一開始就找到了李斯的性格弱點,知道他私心重,尤其對自己在秦帝國的權勢地位看得比命還重。
因此,也不廢話,開口就拿他和蒙恬作比較。如果按照始皇帝的遺詔輔佐公子扶蘇繼承了皇帝之位,李斯在才能、謀略、功績、威望以及扶蘇的信任程度方面都不及蒙恬,那丞相之位必然換人。
到那時,你想要全身而退,保住富貴和性命都不可能。現在胡亥公子就在大營中,你我聯合就能助他登上皇位,就是立了從龍大功,到時丞相之位沒人再和你爭,豈不是一舉兩得,皆大歡喜?
李斯此時已心亂如麻,一邊是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始皇帝,一邊是自己未來的榮華富貴,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自私戰勝了忠義,他還是向趙高妥協,馬上與其合謀,偽造始皇帝的旨意,立胡亥為太子。
為絕後患,又另外炮製一份詔書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死了扶蘇。不久之後,蒙恬、蒙毅兄弟相繼自裁。
李斯如願以償,丞相之位保住了,但他沒想到的是趙高的狠毒和二世皇帝的昏庸。秦始皇好不容易創建的大好基業就毀在二人手裡,他最終也沒逃脫命運的審判,被腰斬於市,為之前的自私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