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接到胡亥的假聖旨,不是草率地自行了斷,而是太情緒化了!

2020-12-19 鑑說歷史

從聖旨本身來說,扶蘇接到的是百分之一百的真聖旨。在扶蘇不知道秦始皇已經駕崩的情況下,他根本無法識破假傳聖旨這件事。在不知道秦始皇已死的前提下,扶蘇根本沒勇氣造反。因為,如果秦始皇活著,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既然這樣,接到聖旨只有死。不過這件事也確實反映出扶蘇極端畏懼秦始皇的問題。蒙恬就建議扶蘇寫個奏摺再問問,最壞情況也不過就是再來個聖旨要求他必須死而已,怎麼樣也不會更糟。可惜扶蘇太畏懼秦始皇,當時就自殺了,確實有點兒冤。

其次,始皇帝滅六國,北擊匈奴南服百越後開始妄想長生不老,因而不立儲君;公子扶蘇勸諫焚書坑儒,與始皇帝意見相左,遂被「發配」長城兵團做監軍(從始皇帝的能力來看,絕對是分得清諸公子賢明與否的,讓扶蘇來長城兵團,本人更傾向於是戍邊歷練乃至立下戰功以便更名正言順的即位。

而且長城兵團有蒙恬的輔佐與教導,《史記》在記載沙丘之變時,李斯參與謀劃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害怕丞相之位被蒙恬頂替,因此始皇帝很可能下了一步大棋,安排好了後事;然後便是沙丘之變,一封賜死的詔書從天而降。太子申生的故事比公子扶蘇要早了400多年,但二人的經歷卻相當「相似」,至少,可能在扶蘇看來,自己也成了父親始皇帝眼中的太子申生。再者,秦統一六國過程中,楚人是做過非常強大而有效的抵抗的。始皇帝把相關記錄全和諧了,但仍然會有難以掩蓋的一些事情,非把楚這塊拼圖塞進去才合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那時候的人相信如果有誰能推翻秦朝,必然是楚人,而且必然不會是齊人。扶蘇作為一個身份敏感的公子,在他自己看來,隨時可能會被始皇帝幹掉,他自己很可能一直都有這種「賜死聖旨隨時到來」的覺悟。所以才會被人鑽了空子。蒙恬的拖時間只是想弄清楚皇帝讓他們死的真正原因,趙高是早有預謀,李斯做這種事卻是臨時決定的,沒有任何史料證明李斯和趙高有勢力,他們之所以能對別人下命令說到底還是因為有皇帝玉璽借著他的名義。

當然拖時間確實有可能會讓他們的陰謀暴露,但那都是後話了,是我們站上上帝視角去看待問題,不能代表當事人立場,起兵造反也是我們設想假如扶蘇不從會怎麼樣的其中一種可能,當然還有假死,派幾個人回鹹陽查看情況等等,然而事實上那時候還沒天下大亂,秦國制度運行正常,起兵造反沒有虎符合體做不到,偷虎符皇帝行蹤不定找不到,自己做虎符沒有專業人員就沒有工藝,假死會被補刀,拖時間蒙恬試過了被抓了,蒙毅回來後質疑了被囚禁了,找幾個人偷偷回鹹陽需要身份憑證以及官員寫的去鹹陽理由,這個官員需要承擔連坐責任,一定會對這幾個人進行排查。

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突破使者圍堵找個山躲起來好,不過對方也可能下海捕文書,不明事情的官員為了自己不被連坐只好去抓人,雖然扶蘇有人心,但始皇的命令誰也不敢違抗也是當時的事實。當賜死的詔書到來時,扶蘇甚至可能都沒有懷疑過詔書的真偽。以為,在前往長城兵團監軍之前,與父皇的不歡而散,才是一直積壓在扶蘇內心中的秤砣,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始皇帝病逝於沙丘,扶蘇再沒機會解開這個心結,於是,400多年之後,我們又看到了一個類似太子申生的悲劇。李斯、趙高聰明終被聰明誤,只是可惜了蒙恬、蒙毅兄弟和奮六世之餘烈的大秦帝國。

最後,扶蘇本身就是一個孝順賢明的人,而最重要的是不夠狠,心地太善良了,所以秦始皇才讓他去前線感受一下為什麼要以法家思想治國,並不是只講感情,要是他夠狠的話,夠理智、沒那麼多情緒化的話,基本就明白蒙恬說的話才是接近真相的,有了蒙恬和三十萬大軍,李斯趙高胡亥能這樣囂張嗎?歸根究底,不是草率的問題,而是太情緒化,分不清事實,然後就放棄治療了。另外,趙高李斯這招篡改聖旨抓的關鍵也是厲害,知道這個是扶蘇的弱點,而且吩咐使者下保險,不停地催促,這些心理戰術,對於扶蘇來說,已經夠用了。

聲明:本文內容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無任何攻擊或詆毀行為,望諒解!)

相關焦點

  • 扶蘇為何接到假詔書後立刻自盡?答案藏在《羋月傳》中
    ——《史記》公元前 210年,「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始皇死在了出巡路上,遺命傳位公子扶蘇。然而,重臣趙高為獨攬大權,說服李斯篡改始皇遺詔,擁戴公子胡亥繼位,還將送給扶蘇的繼位詔書改成了讓扶蘇自盡。據《史記》記載,扶蘇接到假詔書後,大哭一場便自殺了。哪怕一旁的大將蒙恬拼了命地攔著,也沒能挽回這位秦始皇長子的生命。
  • 指鹿為馬,亡秦者胡,胡亥是如何讓秦國滅亡的
    有人是說胡亥的篡改的。在司馬遷《史記》記載,秦始皇出遊那年他50歲了,帶著胡亥出去,結果半道上,秦始皇死了。死了之後李斯趙高就擁護胡亥為新皇帝,用來保證他們的權利。死後秘不發喪, 丞相李斯趙高,假傳詔書然後傳給公子扶蘇,責怪他經常散發不利於朝廷安定的言論, 將大公子扶蘇賜死。(司馬遷寫這段的歷史寫的是 假傳聖旨殺死扶蘇,但是並沒寫,秦始皇到底傳位給誰?
  • 秦始皇叫嬴政,為什麼他兒子叫胡亥、扶蘇?大多數人不知道
    但是近日有網友提問:秦始皇叫嬴政,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扶蘇呢?難道這倆孩子還不是親生的嗎?不然幹嘛一個姓「扶」,一個姓「胡」嗎?其實,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扶蘇和胡亥都是嬴姓,趙氏。而名字正確的叫法應該是趙扶蘇、趙胡亥。第一,嬴政的叫法本身就是個錯誤。我們老說秦王嬴政,秦始皇嬴政的,但事實上這是一個錯得離譜的叫法。
  • 秦始皇雄武一世,手下將相如雲,胡亥為何能登上皇位?
    他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扶蘇為人正直,很看不慣他的一些行為,他擔心扶蘇即位後殺了他。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沙丘平臺逝世。趙高勾結了丞相李斯,打算擁立隨行的胡亥。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隱瞞秦始皇的死訊,偽造詔書逼死了扶蘇和蒙氏兄弟(蒙恬、蒙毅),並殺了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兒女,掃清障礙之後,胡亥回鹹陽登基了。
  • 扶蘇是李斯的東床快婿,為何還要聽趙高的立胡亥為帝?有何陰謀?
    沙丘宮變在歷史上是一個很讓人痛恨、悲哀的事情,痛恨的是趙高小人弄權,篡改始皇帝遺詔,廢扶蘇,立胡亥為帝;悲哀的是,作為扶蘇老丈人的李斯竟然附逆,讓扶蘇慘死,傲視山東六國十幾年的秦帝國就此走上了下坡路,最後李斯自己還被腰斬於市。為什麼李斯會如此選擇呢?胡亥究竟比扶蘇好在哪裡?
  • 胡亥、李斯、趙高,大秦帝國是怎樣毀在了這三個人手裡的?
    於是這三個人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而那扶蘇和蒙恬兄弟是絕對不能留了,於是又偽造了一份給扶蘇的詔書說:「扶蘇做為人子而不孝順,賜劍自殺!」「將軍蒙恬和扶蘇一同在外,做為人臣而不盡忠,一同賜命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寫好後,用皇帝的玉璽把詔書蓋章封好,讓胡亥的門客到上郡向扶蘇和蒙恬去宣讀假詔書。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何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
    始皇帝在駕崩前給公子扶蘇寫了一封蓋有皇帝璽印的詔書,讓扶蘇回鹹陽主持喪禮,秦始皇是讓公子扶蘇繼承帝位,但詔書被中車府令趙高扣留,隨後趙高同始皇帝幼子胡亥、丞相李斯謀劃篡位,開始篡改詔書,改立幼子胡亥為太子,並另外寫了賜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的詔書,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
  • 李斯那麼聰明,為何不幫賢明的扶蘇,而幫昏庸的胡亥繼位呢?
    在面對帝國繼承人的選擇上,他幫胡亥,而不助扶蘇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地位。為何這樣說呢?從根本上講,扶蘇和李斯不是一路人,也走不到一塊去!如果扶蘇登上皇帝寶座,第一個倒黴的就是大秦丞相李斯,原因有3點:1、治國之道不同。扶蘇以儒治天下,而李斯是法家代表。
  • 為了皇位,胡亥幾乎殺光兄弟姐妹,為何卻留下扶蘇兒子子嬰沒殺?
    駕崩前夕,秦始皇下詔,命公子扶蘇趕回鹹陽主持喪事。很明顯,秦始皇是將皇位傳給了扶蘇,要他回鹹陽繼承大統。但中車府令趙高卻與扶蘇的心腹蒙恬兄弟不對付。為了防止扶蘇繼承後自己死於非命,趙高連拉攏李斯,修改了詔書。他們扶持公子胡亥繼位,並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不孝,蒙恬不忠,逼二人自殺。
  • 歷史名人故事:胡亥對趙高言聽計從,與李斯三人達成共識
    即便是給扶蘇的詔書,也未明確他是太子,只是按當時習慣,誰主持先皇帝的葬禮,誰就是皇位繼承人。那麼請問,趙高口中的太子,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心理暗示,其實趙高在給胡亥一個既成事實的心理暗示。他脈脈含情地看著他,說:您是太子啊,多大啊,皇帝已經死了,您就是新皇。這個心理暗示的好處是大大的,胡亥之前或許還會有些膽怯,可這麼一暗示,就顯得名正言順。從來不曾聽聞過,人對天地義的事會有過懷疑。
  • 扶蘇胡亥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冠以皇帝稱號的近五百人,其中名氣最大的秦始皇,而謎團最多的也是秦始皇,從他的生,到他的死,以及身後繼承人的選擇,歷史記載也不盡相同,更讓人不解的是始皇帝嬴政為秦王36載,在皇帝位11年,竟從未有過關於他王(皇)後和後宮妃子的一點介紹,甚至他的帝陵也不像之前國君陵寢那樣呈現國君、王后、夫人等多中心的狀態,而是只有一座高大的墳墓
  • 秦始皇從來沒傳位扶蘇,看看右丞相馮去疾的做法,你就明白了
    控制著胡亥,人們都說胡亥是非法上位的;擁有發聖旨的權力,人們都說這聖旨是偽詔。他們靠什麼繼續控制帝國中央政府呢?任何權力鬥爭,都會牽涉一個站隊的問題,站在你一邊的人多,你才會勝利;否則你殺了對方,只是給對方償命罷了。如果右丞相馮去疾之類的人都不會默認這種事實,趙高李斯且不說能不能殺掉扶蘇,就算殺掉了,有什麼價值?
  • 扶蘇為什麼要自殺?明明坐擁大將蒙恬,以及30萬大軍
    就好比今天我們文章的主人公,秦始皇的長子,也是在王位爭奪中自殺的可憐人——公子扶蘇。那位儒雅的扶蘇公子在遙遠的地界,看完了父皇給他的遺詔,身邊有好友蒙恬的陪伴,可他卻義無反顧地自殺了。一個小小的聖旨真的能輕易奪人性命嗎?讓我為您慢慢說道。長子扶蘇的一生扶蘇,秦始皇的長子,母親是楚國的貴族,他的出身尊貴,是許多人羨慕的。
  • 秦始皇「發配」公子扶蘇卻頗為蹊蹺,嬴政此舉實為明降暗升!
    秦王但如果仔細分析下這次「發配」,卻頗為蹊蹺:首先公子扶蘇去的地方,並不是一無是處。北方邊塞條件當然非常艱苦,但是職責卻是重要無比!這給了胡亥、李斯、趙高三人可乘之機,立馬擬定假的詔書讓這個心腹大患自殺。假的詔書發出之後,其實他們也不是很有把握,要讓手握重兵的扶蘇和蒙恬馬上接詔自殺,覺得他們也沒有那麼傻。扶蘇和蒙恬兩人統領著30萬的大軍在帝國北疆,那實力可是妥妥的,如果扶蘇一拒絕,就憑趙高他們的實力完全無法對抗。因此,策劃這個計劃的三人一直是很心虛的,他們只是在下一招險棋!
  • 存亡時刻:扶蘇之死與秦始皇生命的最後幾天 第四更
    其實,在始皇帝駕崩之後,趙高勸誘胡亥矯詔,並不是十分順利的。趙高對胡亥說: 始皇帝已然駕崩,沒有給其他兒子封王留詔,獨獨給了扶蘇。扶蘇一來,您就沒有立錐之地了!雖然阿六認為趙高所言不實,然而當時這話落在胡亥的耳朵裡,卻不可謂沒有分量。
  • 秦始皇駕崩,李斯選擇趙高,幫助胡亥上位
    秦始皇在位期間,整合了六國,手下大將謀士,當真不是不少啊,蒙氏一族都是武將出身,李斯又位居丞相之位,能夠為秦始皇出謀劃策。說到李斯的智慧和格局,就不得不說一下,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幹出了什麼大事。李斯選擇了趙高,也就相當於拋棄了大公子扶蘇,幫助胡亥上位。秦始皇臨終前,已經把遺詔立好了,正文中就是扶蘇繼位,成為下一任秦朝皇帝。只是李斯沒有這麼做,反而和趙高一塊把遺詔改成了胡亥。
  • 秦二世胡亥,可能是個背鍋的
    胡亥是最小的一個(應該是有記載的最小的一個,不太可能是所有皇子中最小的一個)。2.胡亥如何上位?胡亥小時候跟著時任中車府令的趙高學習獄法,趙高是小胡亥的老師。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在沙丘宮平臺,貼身宦官趙高一是怕諸多皇子為爭奪皇位而引發戰亂,二是心裡有自己的小九九,便決定秘不發喪,而後說服丞相李斯一同篡改秦皇遺詔,逼死準皇位繼承人扶蘇,擁立胡亥繼位,當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
  • 扶蘇公子:大秦帝國復興的最後希望
    一稱公子扶蘇,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後期的陳勝吳廣起義,打著的為扶蘇公子正名的旗號。歷史對這位太子的記載並不公道,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是寥寥數筆,卻還是側寫旁描。所以,我們想要完整地了解這位扶蘇太子,在今天的確是一件難事。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因不滿一些儒生的復古言論,在李斯的煽動下,於鹹陽坑殺了四百六十餘名儒生。
  • 秦二世幾乎殺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為何留下扶蘇的兒子子嬰?
    聲明:本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秦國的皇位與胡亥原本無緣,可是由於父親第五次巡遊天下,他跟著出來放風,結果父親突然死去,他幸運的繼承了秦國皇后。胡亥的幸運,源自於背後的黑暗操作,因為父親的遺詔是由大哥扶蘇繼承皇位。
  • 奸佞小人趙高禍國亂政,發動政變殺死秦二世胡亥,被子嬰一劍斃命
    談秦說漢(350)奸佞小人趙高禍國亂政,發動政變殺死秦二世胡亥,被子嬰一劍斃命把只做了46天秦王的子嬰稱為秦三世似乎有點不嚴肅,他不是皇帝。趙高逼迫丞相李斯合謀立胡亥成為二世皇帝後,建議其大開殺戒清除隱患,胡亥居然想都沒有想就同意了。先是矯詔賜死了公子扶蘇,這事還能理解,畢竟扶蘇對其皇帝位有影響。又賜死手握重兵的軍事棟梁蒙恬,清除支持公子扶蘇的軍事支持。又派使者殺死了曾經忠誠於秦始皇的上卿蒙毅。治國安邦的文臣武將,被他一次性搞定,權力迅速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