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斯處回到胡亥行帳中,趙高是這麼復命的:以太子令喝之,焉敢不從!這句話,仔細看來,趙高應答的原話包含這麼幾層意思。首先他抬高了胡亥的身份。我們知道,現在的胡亥僅僅是死人嬴政的小兒子,他是公子胡亥。太子一說,是嬴政到臨時那瞬才恍然察覺的漏洞。此人極度想成仙,根本忘記了人會死這一茬。即便是給扶蘇的詔書,也未明確他是太子,只是按當時習慣,誰主持先皇帝的葬禮,誰就是皇位繼承人。那麼請問,趙高口中的太子,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心理暗示,其實趙高在給胡亥一個既成事實的心理暗示。他脈脈含情地看著他,說:您是太子啊,多大啊,皇帝已經死了,您就是新皇。這個心理暗示的好處是大大的,胡亥之前或許還會有些膽怯,可這麼一暗示,就顯得名正言順。從來不曾聽聞過,人對天地義的事會有過懷疑。既是受命於天,自要放手一搏。這一放手下面所有的通道就已經打通,水到渠成已是必然。
除了這個心理暗示,趙高的這一說辭也顯示了此人的通達人性。歷朝帝王都在重複重複再重複地向世人強調:朕乃天子!可實際上呢,什麼狗屁天子,還不就是一個人,吃喝拉撒樣樣跑不了,喜怒哀樂也少不掉。話說回來,連普通人都忌諱別人比自己厲害比自己強,又何況是站在雲端的帝王?歷來帝王們最忌憚的就是身邊的臣子功高蓋主或功高震主。嬴政是始皇帝,即便當代文人的速度再快。我想短十一年時間也不夠他們寫出什麼帝王之術,以及破解防備帝王之術的指導書吧。所以說,趙高此刻說話的藝術就完全是他原創。他充分地了解了帝王的這點特性。後人們也因他受益,轉載的轉載,盜版的盜版。以至於出了許多中國帝王權謀之術等的書籍,有了「將才非比帝王術,朝野遍地是埋伏」云云。他從小事做起,明明是他舌翻蓮花,擊中李斯軟肋對其示弱再誘以重利,可其中的過程他隻字不提,只用一句「以太子令喝之,焉敢不從!」來應對胡亥。
讓後者這個白痴樂翻天,且將這種做視天下我一人的自我感覺良好進行到底。趙高趙高,又是趙高。寫到這裡估計看的人會問:你怎麼總是這麼誇趙高?其實,我的確是在誇趙高。這個傢伙半生傳奇青史留名,相對史書中僅出現某某人於某年某月攻破某城擒獲「守將」中的守將兄,又或者那些某人,某地人,曾任何職。這樣空泛的記載要強上許多。趙高、胡、李斯三個人已達成共識,那麼就要展開實際行動。他們以嬴政的口物寫了另一封書,蓋上符璽,讓使者快馬加送去扶蘇那。這是明面上做的事,暗地裡的應該還不止。扶蘇、蒙在哪呢?上郡,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北一帶。偽從沙丘也就是今天的北一帶發出。我翻了下地圖,這兩個地方離得還真不近,就算走直線也要橫越過山西陝西,當然,政隊伍是一直向陝西進發著的。我們就給傳信使者十天時間吧,這距離,馬不停路的話勉強能送到。十天的時間不長不短,但是已經足夠某些人搞些小動作。
晃詔書被使者送到扶蘇手中,扶蘇看到詔書內容當時就哭了。他得很傷心詔書的內容大致如下:扶蘇,你和蒙恬駐守上十幾年,沒有功勞。你還天抱怨不能回鹹陽當太子,你這樣的兒子太不孝順了,現在我讓你自殺。蒙作為大將,知道你的所作所為卻不規勸,也要自。當然,死之前蒙把兵權全交給將王離。扶蘇看完哭著就要拔劍自,蒙恬手快一把拉住,對他說:「先不要自殺,小心有許,你先上疏問問,確認以後再死不遲。」扶蘇繼續哭,說:「父親要兒子死,這還需要再問嗎?」說著,就趁蒙不注意抹了脖子。扶蘇死了,蒙恬堅決不肯自殺。使者讓他交出兵權,就把蒙括關了。這兩位一個死一個囚,可都不是普通人物潤。一是嬴政長子,一是手握二十萬重兵的大將,他們都不是普通販夫走卒,這樣兩位就這麼弱?想讓人怎麼捏都行?蹊蹺啊,太蹊蹺了。
詔書是假的,這個蒙恬早就看出來,要不就不會明確提醒扶蘇「安知其詐乎?「原因很簡單,這封以嬴政口吻寫的,並蓋了符璽的詔書,說的都是瞎話。詔書說扶蘇和蒙恬駐守邊關十幾年而沒有功勞,這不對。蒙恬在上郡是十多年了不假,可扶蘇是什麼時候來上郡的?在始皇三十五年,嬴政坑儒完,扶蘇就上疏提意見說,父親大人,你這樣做不太好吧。嬴政一怒,就打發扶蘇去上郡做監軍。到現在才不過兩年多。還有,蒙恬是絕對有功的,扶蘇也是。什麼叫趁蒙恬不注意就自殺了?蒙恬那麼一位縱橫沙場的大將,身手矯健是自然的。他要制住扶蘇這樣一位養尊處優的皇子易如反掌。為什麼頭一回能拉住第二回怎麼就拉不住了呢?
唯一的可能一就是有人阻止了蒙恬,阻止蒙恬第二次拉住扶蘇。這個人的名字叫王離,身份是蒙恬的副將。此人或許不太出名,但他有個很厲害的祖父王剪。當年贏政能兼併天下,在外戰上主要就靠王與蒙恬。現在王早亡,王離繼承家風依然任職軍中職位方面卻只是區區副。詔書最後說讓蒙恬死前把兵權全部交給副將王離。為什麼偏偏就是王離呢?二十萬大軍啊,除了大將蒙恬外,大小軍官那麼多,為什麼偏偏詔書就是說把兵僅交給王離?發動沙丘之謀的三個人,胡亥不論,他只是枚棋子,李斯趙高都是厲害角色他們要做這樣逆天的大事,自然會準備周全,有句話叫成者王侯敗者寇,這事情旦不成那是會殺頭滅族的啊。李斯這樣老謀深算,怎麼會打無把握之僅。所以十幾天傳語的時間內,暗地裡他一定做了什麼一一勾結王離。
這個不難辦到,蒙恬一倒王離自然可以坐回祖父大將的位置。李斯投其所好以此為酬勾結王離。由此,再回顧使者拿出那封詔書當眾宣讀的時候,那場面必定是驚風密雨極其緊張。毫不誇張說,屋子裡的幾個人:扶蘇、蒙恬、王離、使者、在讀詔書聽詔書,屋外面恐怕埋伏了絕不止五十刀斧手。這樣一來,就很好解釋了,扶蘇自殺一是這入性子烈,受不了委屈。還有他是被逼的。而蒙恬就有些耐人尋味了,既然扶蘇死了,詔書又明確讓他自殺,他不但不自殺,使者還有旁邊虎視眈眈的王離竟然都不敢代勞,而只是將他削去兵權關押這又怎麼講?這就和整個蒙氏一族在大秦的影響和地位有著很大的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