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曾冠以皇帝稱號的近五百人,其中名氣最大的秦始皇,而謎團最多的也是秦始皇,從他的生,到他的死,以及身後繼承人的選擇,歷史記載也不盡相同,更讓人不解的是始皇帝嬴政為秦王36載,在皇帝位11年,竟從未有過關於他王(皇)後和後宮妃子的一點介紹,甚至他的帝陵也不像之前國君陵寢那樣呈現國君、王后、夫人等多中心的狀態,而是只有一座高大的墳墓,充分顯示了一冢獨尊的特點。
水一白下面就試著根據歷史記載的蛛絲馬跡來推測一二,如有不同見解還望不吝賜教。
一、秦國的王后們
我們先來看一些秦國國君之前選擇妃子都有些什麼特點吧。
有一個成語叫「秦晉之好」,其本意就是說春秋時代秦、晉兩國的多次婚嫁,這既是國與國之間相互交好的表現,也是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制約。這種國與國之間聯姻的現象在秦秋戰國時期還是非常普遍的,不過晉國在戰國時期已經不復存在了,秦國君主又會將目標轉向哪個國家呢?
還記得電視劇《羋月傳》嘛,那個威風八面的羋八子,後來大名鼎鼎的宣太后,她就是一位正宗的楚國貴族女子。算起來,秦始皇應該是她的玄孫。
當時的宣太后權力非常大,他的兒子昭襄王直到很晚才開始掌權。在宣太后掌權期間,為了鞏固楚國外戚的勢力,她就又選了一個楚國宗室女,嫁給了兒子秦昭襄王,即葉陽后。這種風氣在後來的漢朝也得以延續,比如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就為孫子漢景帝選了一個薄姓女子做正妃,漢武帝的第一任皇后也是他親姑姑館陶公主的女兒陳氏。
後來,秦楚聯姻就更加緊密了。秦孝文王(安國君)的王后是楚國貴族女子華陽夫人,而在秦國的楚國質子熊完則娶了昭襄王的女兒,生下了昌平君,後來,熊完回楚國成為了楚王,昌平君和母親則留在了秦國。
不過,由於華陽夫人無子,不得不收養子楚的時候,楚女為後的局面就改變了。
子楚,本名異人,是安國君眾多兒子之中不受寵的一個,很早就被送去趙國當質子,後來認識了呂不韋,才扭轉命運。他的正妻趙姬,原本是呂不韋的姬妾,生於趙國商賈之家,二人結合之後生下了嬴政。
所以,當子楚接替孝文王即位的時候,他的王后是趙國人趙姬,而沒有延續楚人的「傳統」。
二、嬴政的王后
從秦國王后的選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也是政治婚姻的一種體現。一般來說都是掌權的太后為維護自身和母國的利益,來選擇母國的貴族女子作為繼承人的妃子。
那麼,秦王嬴政即位之後,是不是也是由他的母親趙姬來為他選妃呢?
似乎並不然。
一來,當時掌權的依舊是華陽夫人;二來,趙姬出身商賈之家,並不具備趙國貴族血統。所以,嬴政的婚姻很可能還是由養祖母華陽夫人來操持,由表叔昌平君來負責選擇適合的楚國貴族女子。這個女孩很可能就是公子扶蘇的母親,秦王嬴政的王后人選。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後來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會假借公子扶蘇和名將項燕的名頭,很可能就是因為扶蘇是楚人之後。
三、為什麼秦王后沒有歷史記載?
問題的關鍵很可能出在秦滅六國以及昌平君反水上面。
昌平君是一個生在秦國、長在秦國的楚人,他的父親是楚考烈王,母親是秦昭襄王的女兒。由於華陽夫人的關係,昌平君當上了秦國的重臣,他還曾經參與了平定嫪毐之亂。毫無疑問,他是華陽夫人及秦王后的重要倚仗。
不過,隨著華陽夫人的去世以及秦國對其他六國滅國戰的發起,像昌平君這樣的其他國家王族、貴族之後就不可避免地會被邊緣化了。終於,在一次朝議之上,昌平君因意見與秦王嬴政相左,就被安排去了郢陳安撫楚民。結果,到了郢陳之後,心懷不滿的昌平君公然舉起反秦大旗,後來又與名將項燕一起為楚國續命。
雖然昌平君最後還是兵敗身亡了,但他此舉無疑會直接影響到秦王后的地位。華陽夫人的去世、昌平君的失勢,已經讓秦王后的生存空間非常狹小了,再加上這次昌平君的叛秦之舉,我們有理由推測,秦王嬴政就是在此時廢后的。公子扶蘇很可能也是受此影響,遲遲未被選中當繼承人,後來更是被派駐到了北疆。
從此以後,感受到傷害的秦王嬴政便終身未再立後了。至於包括胡亥母親在內的其他妃子,她們當中的不少人應該也都是六國貴族女子,不受重視、沒有記載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有人推測胡亥的母親是趙國貴族,這個可能性也不能說沒有,只是沒有那麼大。主要是胡亥的年紀要相比扶蘇小很多,以當時秦趙的關係,聯姻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小的。除非胡亥還有一個同父同母的親生哥哥,並且比他年紀大很多。這樣也可以更好理解秦三世子嬰是「二世兄子」的說法了。
在二世胡 亥即位以後,也沒有尊太后的記載,是不是說明胡亥之母也已經因為六國被滅的原因,被秦始皇廢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