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時刻:扶蘇之死與秦始皇生命的最後幾天 第四更

2020-12-25 偷閒志

前文指路:

存亡時刻:扶蘇之死與秦始皇生命的最後幾天

存亡時刻:扶蘇之死與秦始皇生命的最後幾天 第二更

存亡時刻:扶蘇之死與秦始皇生命的最後幾天 第三更

胡亥其人,可說他昏庸,懦弱,偏信佞臣,貪圖享樂,但他有一個優點非常突出。

那就是特別愛慕父親。

其實,在始皇帝駕崩之後,趙高勸誘胡亥矯詔,並不是十分順利的。

趙高對胡亥說: 始皇帝已然駕崩,沒有給其他兒子封王留詔,獨獨給了扶蘇。扶蘇一來,您就沒有立錐之地了!

雖然阿六認為趙高所言不實,然而當時這話落在胡亥的耳朵裡,卻不可謂沒有分量。

那麼胡亥是怎麼回答的呢?

胡亥說:確實如此。然而我聽說,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親死了,沒有給諸子封王,我又有什麼可說的呢?

趙高又說:不不不,如今天下之權,掌握在你、我和丞相的手裡,希望您好好籌謀把握,況且別人當自己的臣下和自己當別人的臣下,被人控制和控制別人,怎麼能同日而語呢?

胡亥又答道: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才疏學淺,資質平庸,彊因人之功,是能力不勝任:三者逆德,天下不服,無論自身還是國家,都有傾覆的危險。

胡亥被趙高教唆之後,一度是想拒絕的,拒絕的理由,次次都提到了父親。

要聽爸爸的話,這點胡亥是很在意的。

不過,胡亥終歸還是依趙高之言殺了扶蘇,抗了父命,這些話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大的說服力了。

那麼還有其他證據麼?

讓我們看看嬴政死後胡亥的表現吧。

發布喪告之後,中止阿房宮的建設,調70萬人修築父親的陵墓。第二年,又提議增加始皇祠廟裡用來祭祀的牲畜數量,增加山川各種祭祀的禮儀,討論推尊始皇廟號的事。

效仿父親巡遊,「盡刻始皇所立刻石」,而且還勤於思考(笑)主動發現了一個問題:始皇帝當年刻碑文的時候,都是自稱皇帝,而不是始皇帝,如今自己也承襲了皇帝的封號,這麼一來,後世看這些碑文,沒準還以為是始皇帝的後嗣刻的,白白安了功德到別人頭上,豈不影響壯哉吾父之光輝形象?於是,除了在碑文旁邊表達了自己的讚頌膜拜追隨崇敬之心以外,還細細說明了始皇立碑的前因後果,必不使一條功績漏於始皇。

或許,胡亥並不理解嬴政巡遊的意義,也並不理解嬴政其他的政策和手段,也就談不上認不認可嬴政的執政理念。

但是,胡亥一定是認可父親,認可始皇帝這個人的。

這樣的胡亥,在嬴政面前,大抵不單單有父子倫常的尊重,還有發自內心,時常表露出來的認可和依賴。這會讓嬴政覺得,這個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針辦事。雖然他沒有突出的才能,但可控性好,讓始皇帝對變幻莫測的未來局面有了一絲安全感。

扶蘇呢,他個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能力都已經很成熟了,也有強有力的擁護者。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扶蘇已經顯示出對儒家的同情,靠攏和維護。如果是太平盛世也就罷了,在社會矛盾仍然激烈的情況下,扶蘇極有可能因為對儒的傾向,重歸周的舊制,那樣,嬴政這輩子基本上就白幹了。

扶蘇和嬴政的政見相異,而扶蘇的勢力又真的能助他貫徹異見,所以他的優勢也反而變成了劣勢。

所以,對嬴政來說,與其選擇一個倒行逆施的扶蘇,還不如選擇一個認可自己的胡亥。

那麼認可父親的胡亥,真的追隨始皇帝的執政理念了麼?

很大程度上,是的。

對外,」外撫四夷,如始皇計」,對內,在胡亥執政初期,其實他還是沿用了嬴政的廷議制度。而遍觀胡亥整個執政時期(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法家思想不動搖,集權主義不改變,皇帝老父親遺留的任務是一定要完成的。乃至於後來還發生了一段非常荒誕的對話。

在陳勝吳廣、項梁、魏咎相繼起義之後,各地叛軍呈沸騰之勢,按下葫蘆又起了瓢,從關中發往各地的平叛軍隊絡繹不絕,於是左相李斯,右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三位重量級人臣共同倡議:盜賊多都是因為戌邊、運輸、勞作的事情太辛苦,賦稅太重。我們請求暫停阿房宮的修建,減少戌邊兵役和運輸徭役。

而二世對此的回應中,有一段是這樣的:先帝出身於諸侯,兼併了天下,天下已經平定,對外排除四方外族以安定邊境,對內修建宮室來顯示成功的得意,你們都看到了先帝功業已經就序。而現在我登位兩年的時間,盜賊紛起,你們不能禁止,又想要終止先帝所要做的事情。這樣做,對上不能報答先帝,其次也是不為我盡忠盡力,你們還憑什麼身處高位呢?

???

即便只是說辭,胡亥你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想到把父命搬出來,阿六著實佩服。

在嬴政的設想中,未來的繼承人只要擁護他的執政理念,不改弦更張,他留下的顧命大臣們自會各行其是,完成歷史使命。

而始皇帝留下的班子確實是過硬的。面對時局,李斯二馮都提出了正確的對策,武將章邯更是平叛的好手,如果二蒙未死,更是一為定國大將,一為輔內良臣。如果胡亥依靠的是他們,大秦帝國尚有前景可圖。

這樣,遠遠好過一個「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的扶蘇依仗蒙氏集團和朝中勢力,懷著對儒家思想的推崇,將嬴政多年的勵精圖治直接化為泡影,重回周之分封大夢。

一個被人牽著扶著慢慢往前挪的庸才,遠好過一個大手一揮開歷史倒車的老司機。

扶蘇之於秦,或如王莽之於漢。

綜上,當是時,未定之局,最宜交與胡亥。

只是,始皇帝沒有料到,胡亥最終並沒有扶著自己留給他的拐杖,而是完全倚靠了趙高。

那麼,始皇帝對趙高和胡亥的親近,會沒有察覺麼?

自然是有的,趙高給胡亥當老師,本來就是嬴政促成的。但是,嬴政在世時,胡高雖然親密,胡亥卻不太可能對趙高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畢竟,胡亥當時應該對嬴政言聽計從才對。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趙高頂多排老二,被始皇帝老大奪去了絕大部分光輝。

胡亥對趙高徹底信任,其實應該是在趙高 「矯詔」,為胡亥「謀奪」皇位之後。

怎麼說?

讓我們再深挖一下矯詔事件。

《秦始皇本紀》中,詔書的內容是:與喪會鹹陽而葬

《李斯列傳》中,詔書的內容是: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

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了。

然而同樣在《李斯列傳》中,第二次提到詔書的時候,卻有了新的版本:與喪會鹹陽而立為嗣。

哎呀呀,這不就明確說了,始皇的詔書就是傳位詔書了麼?那麼前面的推導豈不是被全盤推翻?

別急,讓我們看看原文。

「(趙)高乃謂丞相(李)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鹹陽而立為嗣。」

立嗣這個版本,與前兩個版本有了根本性的不同,而它唯一一次在《史記》出現,正是趙高對李斯傳達的。

那麼,其實這件事情完整的圖景可能是這樣的:

始皇給扶蘇的原詔中,只提及參加葬禮而並沒有立嗣,但趙高卻對李斯謊稱始皇要立扶蘇為嗣。

明言扶蘇為後嗣,不是更增加勸說李斯的難度了麼?

其實不然。

只有讓李斯認定扶蘇會上位,與扶蘇親厚的蒙氏才有可能威脅到李斯的地位,這才能夠勸動李斯支持自己誅殺扶蘇和蒙恬。如果本來就是胡亥上位,李斯沒必要冒這個大不韙。既然扶蘇不上位,自然蒙氏也不會被太過重用,那麼自己還是朝堂的一把手。

另外,排除蒙氏這個異己,雖為趙高矯詔最大的動因,卻絕不是趙高矯詔最大的好處。

是了,在拉攏李斯之前,趙高可是先勸誘胡亥的。如果始皇帝本意就是令胡亥繼位而非扶蘇,那麼趙高其實也對胡亥撒了謊。

這就奇怪了,左不過皇位都是胡亥的,而自己是胡亥的親近之人,這個謊撒的有什麼意義麼?

太有了。

試想,老父親傳位給自己,和老師為自己謀奪帝位,能一樣麼?

這一通操作,使得趙高和胡亥徹底成了一根繩子上的螞蚱。

要想獲得最親密的關係,達成最堅固的共同體,最好的辦法就是分享同一個秘密,犯下同一個罪過,最好是大逆不道的那種。

如果這就是事實,那麼我不禁懷疑:始皇帝,真的就只留下這一封詔書麼?

這封詔書,留給他遠在邊疆的長子,只讓他回來參加葬禮。

對其他公子,乃至對顧命的重臣,未來的領導班子,都沒有任何交代。

是他病的太重,實難顧全麼?

如果是這樣的話,他首先應該做的,難道不是明確繼承人麼?其次是明確顧命大臣,再次才是對親人的囑咐與交代。

那麼,如果始皇帝的身體狀況只允許他下達一封詔書,那麼這份詔書必然是為立嗣而頒發的正式書面憑證,而非讓長子回來參加葬禮。

是了,趙高既然能把這份給扶蘇的詔書按下不發,難道就不能把其他詔書匿下不表麼?

如果,始皇帝留下了很多詔書,其中第一封是給胡亥的傳位詔書,一封是關於顧命大臣的班底安排,一封是叫長子回來參加葬禮,還有幾封是安排諸子,而趙高匿下了其他詔書,只把扶蘇那封示於人前,整件事情就解釋的通了。

是的,這只是一個猜測,但這是一個不和《史記》已錄內容衝突的猜測。

而且這個猜測也並非全然沒有旁證。

《趙正書》是近些年才面世的文獻資料,目前被收錄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在《趙正書》中,嬴政死前,是與群臣公開議立過太子的,左相李斯和右相馮去疾向始皇提議,立胡亥為接班人,始皇也公開表示同意。

當然,《趙正書》的可靠性目前史學界還眾說紛紜,並未統一。但對於立嗣一事,我覺得不妨取之,因為,《趙正書》的相關記載看似與《史記》不同,但其實並不矛盾,甚至互為補充。議立胡亥為嗣是真,矯詔殺死扶蘇蒙恬也是真,二者以合適的邏輯鏈條串聯起來,就能完美融合,臻於史實。

表面看來,趙高是在拉攏李斯為胡亥謀得帝位,其實帝位本就是胡亥的,趙高也無意替換帝國的繼承人,只是在利用胡亥和李斯為自己排除異己,誅殺與自己對立的蒙氏集團。

可是誅殺一個蒙氏集團就夠了麼?趙高覺得不夠,他只是一個中車府令,說白了,還是內宮系統的官兒,比之李斯,馮去疾,馮劫等,根本上不了臺面,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他們才是理所應當,名正言順的顧命大臣。自己雖是胡亥的老師,但單憑這點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乃至位極人臣麼?

當然不行。

所以,在欺騙李斯之前,趙高先欺騙了胡亥,還是雙重反轉,一石二鳥的那種欺騙。本來帝位就是胡亥的,偏說不是,說完不是再攛掇他「矯」奪帝位。本來他與胡亥的關係還到不了息息相關的地步,還有擋在他前面的顧命大臣,但趙高偏偏匿下了始皇帝原本的託孤顧命之詔,還假意和胡亥站在一起,為了他冒天下之大不韙,胡亥自然從此對他死心塌地,言聽計從。

矯詔之矯,先對胡亥矯,再對李斯矯,最後才是對扶蘇蒙恬矯,對天下矯。

多年前胡亥就是秦始皇心目中的繼承人備選,這是毫無疑問的。只是,嬴政也確實曾對扶蘇抱以重望,又一直沒有公開確立太子。再加之趙高詐稱欽定之人乃是扶蘇,所以胡亥即便得位,打內心中就認為自己得位不正,所以遍殺諸子群臣,也進一步成為了孤家寡人,更助長了趙高專權。

矯詔屬實是千古奇謀。

從後續的記載來看,趙高也確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佞臣,他是真正想殺死君主,取而代之的。甚至付諸了行動,最終殺死了胡亥。胡亥死後,趙高曾有自立之念,可惜發現朝中反對他的人太多,於是又操縱朝局,立子嬰為王,還在楚漢日盛,秦國大廈將傾之際,在天下重歸分封的未來圖景裡,為自己稱王封侯做出謀劃。不說別的,趙高作為一個出身隱宮,曾獲重罪之人,其野心之大,膽識之高,確實令人嘆為觀止。

趙高雖身在胡亥集團,其實第一個負的就是胡亥。趙高要鞏固權寵,寵自然是胡亥的寵,權自然是胡亥賦予的權,但是趙高其人,觀其手段,其實天然是站在胡亥的對立面的。或許早在趙高最初的規劃中,無論是貴為天子的胡亥,還是權傾朝野的李斯,不過都是他奪權上位的跳板,說好聽一點,也就是臨時盟友。

始皇帝沒有想到,他一世英名,沒有栽給外敵,沒有栽給權臣,沒有栽給兄弟,臨了臨了,栽給了內官趙高。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何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在第六次巡遊到平原津時已經患病,但是始皇帝忌諱提到死,跟隨巡遊的大臣們也不敢提到死的事情,之後始皇帝的病情日益加重,於是寫了一封蓋有皇帝璽印的詔書準備送給公子扶蘇,遺詔的內容就是讓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回鹹陽主持喪事,秦始皇的意思就是讓公子扶蘇繼承帝位,但是詔書雖然寫好並封好,但還沒有送出去,是放在中車府令趙高代替符璽郎掌管印璽符節事務的地方
  • 秦始皇終於死了
    如果生命由權力決定,老百姓的日子才真正叫暗無天日,當然權力的爭鬥會更殘酷。        秦始皇終於死了。        公元前210年七月,死於沙丘,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        有許多跡象顯示,秦始皇必須死了。雖然他掌握著最高權力,但他的命運恰恰掌握在別人的手裡。
  • 如果秦始皇沒死或者皇位傳給扶蘇,秦朝還會滅亡那麼快嗎
    如果秦始皇沒死或者皇位傳給扶蘇,秦朝還會滅亡那麼快嗎?在秦始皇去世後的三年,秦朝就滅亡了。而滅了秦朝的也正是劉邦和項羽兩位英雄。雖然歷史沒有回頭路,但是小編今天還是想要假設一下,如果他沒有死,而是一直當政的話,那項羽和劉邦能夠將秦朝滅亡嗎?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從三個方面來探討一下,如果秦始皇還在的話歷史將會怎樣呢?其實在劉邦和項羽之前,還有一件對於秦朝的滅亡有推動性作用的事件,那就是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
  • 扶蘇公子:大秦帝國復興的最後希望
    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蒙恬還建造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裡」,「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秦始皇為什麼要大怒,除了他性格殘暴剛愎自用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扶蘇所言乃「柔慈」之語,在這位祖龍眼裡,這位長子與自己的行事路線格格不入。細思扶蘇的勸諫之言,可謂中規中矩,合情合理。
  • 秦始皇叫嬴政,為什麼他兒子叫胡亥、扶蘇?大多數人不知道
    眾所周知,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者,他身上帶有太多的傳奇色彩,至今秦始皇陵尚未開棺,或許等到那一時刻,這些秘密也就會水落石出吧。但是近日有網友提問:秦始皇叫嬴政,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扶蘇呢?難道這倆孩子還不是親生的嗎?不然幹嘛一個姓「扶」,一個姓「胡」嗎?
  • 扶蘇為什麼要自殺?明明坐擁大將蒙恬,以及30萬大軍
    「這句話大概是想要表達王朝有大變化之時,總會有人的生命軌跡出現變化。就好比今天我們文章的主人公,秦始皇的長子,也是在王位爭奪中自殺的可憐人——公子扶蘇。那位儒雅的扶蘇公子在遙遠的地界,看完了父皇給他的遺詔,身邊有好友蒙恬的陪伴,可他卻義無反顧地自殺了。一個小小的聖旨真的能輕易奪人性命嗎?讓我為您慢慢說道。
  • 秦始皇「發配」公子扶蘇卻頗為蹊蹺,嬴政此舉實為明降暗升!
    大家都知道秦國公子扶蘇作為秦始皇的皇子,他也是一個很了解秦始皇性格和處事方法的人,也深得始皇帝喜愛。但卻不能審時度勢、隱忍不發,多次忤逆秦始皇的意思,甚至直諫焚書坑儒的弊端。所以秦皇一怒之下將他「發配」邊疆。
  • 秦始皇死亡之謎終於揭開?郭沫若:被人用鐵釘釘死!
    而關於秦始皇的死亡之謎,似乎就很少有人關注。而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另一部分史學家則認為,秦始皇死得實在蹊蹺,很可能是被人謀害,屬於非常正常死亡。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什麼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
    不是不想反抗,也不是不想支持扶蘇上位,而是因為蒙氏家族根本沒有反抗的資本!秦始皇生前,就對太子扶蘇持有警戒之心,對皇族宗親一直採取限制措施,避免做大威脅政權穩定。為了避免之前皇族宗親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悲劇,秦始皇稱帝後並沒有分封皇室子弟為王拱衛皇權,而是採取內廷、外廷、皇族三者相互制衡方式維持政權穩定,三者代表人物分別為趙高、李斯、扶蘇。為了防範扶蘇提前上位逼宮,秦始皇把扶蘇派去戍邊。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迅速聯手,控制了政局。
  • 秦始皇從來沒傳位扶蘇,看看右丞相馮去疾的做法,你就明白了
    如果右丞相馮去疾之類的人都不會默認這種事實,趙高李斯且不說能不能殺掉扶蘇,就算殺掉了,有什麼價值?退一萬步說,所謂無可奈何接受事實的前提是:普遍人都默認這種事實,所以他只能無奈接受。如果普遍人都反對這種事實,趙高、李斯就因為拿著玉璽就可以為所欲為了?任何政治鬥爭,不是武俠小說中的奪權,它永遠牽涉一個站隊的問題。
  • 《史記》裡記錄許多皇后,怎麼沒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誰?扶蘇胡亥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冠以皇帝稱號的近五百人,其中名氣最大的秦始皇,而謎團最多的也是秦始皇,從他的生,到他的死,以及身後繼承人的選擇,歷史記載也不盡相同,更讓人不解的是始皇帝嬴政為秦王36載,在皇帝位11年,竟從未有過關於他王(皇)後和後宮妃子的一點介紹,甚至他的帝陵也不像之前國君陵寢那樣呈現國君、王后、夫人等多中心的狀態,而是只有一座高大的墳墓
  • 秦始皇死前一抬頭,見天相大異,他說:怪不得,原來是朕要死了
    不過秦始皇雖然是近乎神人的存在,但再牛的人也會死,秦始皇也難逃一死。然而人固有一死,秦始皇倉促離世給人留下很多懸念,《史記》中記載的是,秦始皇壽命到了,病死了,死前還給兒子留下遺書。當然官方的記載不能說就靠譜,民間的傳說也不能說沒道理,秦始皇病死的時候才五十歲,按照他煉丹的虔誠,應該不止這個壽數,而且死得倉促,遺書是可以偽造的,所以千百年來各路史書對他的死議論紛紛。趙高殺死秦始皇的可能性很大,因為趙高曾經跟蒙家兄弟結仇,差點被弄死,後來因為秦始皇的偏袒他才逃過一死。
  • 扶蘇為何接到假詔書後立刻自盡?答案藏在《羋月傳》中
    ——《史記》公元前 210年,「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始皇死在了出巡路上,遺命傳位公子扶蘇。然而,重臣趙高為獨攬大權,說服李斯篡改始皇遺詔,擁戴公子胡亥繼位,還將送給扶蘇的繼位詔書改成了讓扶蘇自盡。據《史記》記載,扶蘇接到假詔書後,大哭一場便自殺了。哪怕一旁的大將蒙恬拼了命地攔著,也沒能挽回這位秦始皇長子的生命。
  • 《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插圖增訂版)》作者: 李開元
    鄭莊公生活在秦始皇500年前的春秋時期,但是兩個人面對的問題卻很相似。秦始皇一生都生活在一種無形的壓力之下,給予他這種壓力的不是秦國的外敵,反而是他的親人,他的祖母、母親、表叔、兒子。當秦始皇面對這些他的至親之人的時候,或許要比面對東方六國的百萬大軍還要苦惱吧。鄭莊公最後挖出黃泉與母親見面,但是秦始皇卻沒能做到。
  • 郭沫若質疑秦始皇死因:是被此人用鐵釘釘死的
    秦始皇確實是有癲癇的症狀,並且也有腦膜炎的症狀,這一點史書上有過記載。然而不管是癲癇病還是結核性腦膜炎,前者不會致命,而後者也絕對不會僅僅幾天時間就要人命,一般都是需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而這段時間足夠秦始皇回到鹹陽並且處理好後事。而史書上記載的是秦始皇是突然間就病死的,因此可以排除這兩種疾病。
  • 秦始皇死得很倉促,他的死因也有很多種猜測
    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的時候去世了,歷史上關於他的死因有很多說法。很多人都認為秦始皇是因為之前所吃的丹藥,產生副作用才會死的;也有人認為秦始皇是因為舟車勞頓去世的;還有關於趙高聯合胡亥殺害秦始皇的說法。秦始皇本身就是一個存在爭議的人,他一統七國雄才偉略自然不必說,不過除此之外,他大肆屠殺也是殘忍決絕。那麼秦始皇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小編一一道來。第一種說法是秦始皇死於疾病。秦始皇在一次東巡的時候被六國的死士刺殺,當時有一個死士直接用錘子向他轎子後面的地方砸了過來,瞬間將地面砸碎,如果不是被人阻止,恐怕秦始皇就被砸成了肉泥。
  • 扶蘇接到胡亥的假聖旨,不是草率地自行了斷,而是太情緒化了!
    從聖旨本身來說,扶蘇接到的是百分之一百的真聖旨。在扶蘇不知道秦始皇已經駕崩的情況下,他根本無法識破假傳聖旨這件事。在不知道秦始皇已死的前提下,扶蘇根本沒勇氣造反。因為,如果秦始皇活著,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既然這樣,接到聖旨只有死。不過這件事也確實反映出扶蘇極端畏懼秦始皇的問題。
  • 秦二世幾乎殺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為何留下扶蘇的兒子子嬰?
    胡亥的幸運,源自於背後的黑暗操作,因為父親的遺詔是由大哥扶蘇繼承皇位。但是太監趙高勾結丞相李斯,篡改了遺詔,胡亥則昧良心與他們二人苟且,最終將皇位竊取。在確定了扶蘇自殺後,三個惡人拉著秦始皇爛得面目全非的屍體與一車臭魚,匆匆忙忙趕回鹹陽即皇帝位。之後,做賊心虛的太監趙高,開始煽動同樣做賊心虛的胡亥,把屠刀砍向了三十多個無辜的兄弟姐妹們。
  • 秦始皇到底怎麼死?郭沫若堅持認為是非正常死亡
    隨行等人自然會想到身體在高溫中會加速腐爛,為了掩蓋屍臭,他們「以毒攻毒」,用更臭的爛魚爛蝦味加以遮蓋,不知情的人估計會認為秦始皇是個「重口味」的人,這種辣眼睛卻不失為明智的做法確實遮蓋住了秦始皇屍體味道。
  • 秦始皇死亡之謎:死前曾發生三件怪事,到底哪一個是真的?
    所以,秦始皇的死,基本上可以排除被仇敵刺殺的可能。關於秦始皇的死,現在有三種說法:第一,因為前著名文學家、詩人、歷史學家郭沫若寫過一本歷史懸疑小說《秦始皇之死》,按照郭老的設定,故事的結尾,人們在秦始皇的耳中發現了一根幾寸長的鐵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