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指路:
存亡時刻:扶蘇之死與秦始皇生命的最後幾天
存亡時刻:扶蘇之死與秦始皇生命的最後幾天 第二更
存亡時刻:扶蘇之死與秦始皇生命的最後幾天 第三更
胡亥其人,可說他昏庸,懦弱,偏信佞臣,貪圖享樂,但他有一個優點非常突出。
那就是特別愛慕父親。
其實,在始皇帝駕崩之後,趙高勸誘胡亥矯詔,並不是十分順利的。
趙高對胡亥說: 始皇帝已然駕崩,沒有給其他兒子封王留詔,獨獨給了扶蘇。扶蘇一來,您就沒有立錐之地了!
雖然阿六認為趙高所言不實,然而當時這話落在胡亥的耳朵裡,卻不可謂沒有分量。
那麼胡亥是怎麼回答的呢?
胡亥說:確實如此。然而我聽說,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親死了,沒有給諸子封王,我又有什麼可說的呢?
趙高又說:不不不,如今天下之權,掌握在你、我和丞相的手裡,希望您好好籌謀把握,況且別人當自己的臣下和自己當別人的臣下,被人控制和控制別人,怎麼能同日而語呢?
胡亥又答道: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才疏學淺,資質平庸,彊因人之功,是能力不勝任:三者逆德,天下不服,無論自身還是國家,都有傾覆的危險。
胡亥被趙高教唆之後,一度是想拒絕的,拒絕的理由,次次都提到了父親。
要聽爸爸的話,這點胡亥是很在意的。
不過,胡亥終歸還是依趙高之言殺了扶蘇,抗了父命,這些話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大的說服力了。
那麼還有其他證據麼?
讓我們看看嬴政死後胡亥的表現吧。
發布喪告之後,中止阿房宮的建設,調70萬人修築父親的陵墓。第二年,又提議增加始皇祠廟裡用來祭祀的牲畜數量,增加山川各種祭祀的禮儀,討論推尊始皇廟號的事。
效仿父親巡遊,「盡刻始皇所立刻石」,而且還勤於思考(笑)主動發現了一個問題:始皇帝當年刻碑文的時候,都是自稱皇帝,而不是始皇帝,如今自己也承襲了皇帝的封號,這麼一來,後世看這些碑文,沒準還以為是始皇帝的後嗣刻的,白白安了功德到別人頭上,豈不影響壯哉吾父之光輝形象?於是,除了在碑文旁邊表達了自己的讚頌膜拜追隨崇敬之心以外,還細細說明了始皇立碑的前因後果,必不使一條功績漏於始皇。
或許,胡亥並不理解嬴政巡遊的意義,也並不理解嬴政其他的政策和手段,也就談不上認不認可嬴政的執政理念。
但是,胡亥一定是認可父親,認可始皇帝這個人的。
這樣的胡亥,在嬴政面前,大抵不單單有父子倫常的尊重,還有發自內心,時常表露出來的認可和依賴。這會讓嬴政覺得,這個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針辦事。雖然他沒有突出的才能,但可控性好,讓始皇帝對變幻莫測的未來局面有了一絲安全感。
扶蘇呢,他個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能力都已經很成熟了,也有強有力的擁護者。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扶蘇已經顯示出對儒家的同情,靠攏和維護。如果是太平盛世也就罷了,在社會矛盾仍然激烈的情況下,扶蘇極有可能因為對儒的傾向,重歸周的舊制,那樣,嬴政這輩子基本上就白幹了。
扶蘇和嬴政的政見相異,而扶蘇的勢力又真的能助他貫徹異見,所以他的優勢也反而變成了劣勢。
所以,對嬴政來說,與其選擇一個倒行逆施的扶蘇,還不如選擇一個認可自己的胡亥。
那麼認可父親的胡亥,真的追隨始皇帝的執政理念了麼?
很大程度上,是的。
對外,」外撫四夷,如始皇計」,對內,在胡亥執政初期,其實他還是沿用了嬴政的廷議制度。而遍觀胡亥整個執政時期(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法家思想不動搖,集權主義不改變,皇帝老父親遺留的任務是一定要完成的。乃至於後來還發生了一段非常荒誕的對話。
在陳勝吳廣、項梁、魏咎相繼起義之後,各地叛軍呈沸騰之勢,按下葫蘆又起了瓢,從關中發往各地的平叛軍隊絡繹不絕,於是左相李斯,右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三位重量級人臣共同倡議:盜賊多都是因為戌邊、運輸、勞作的事情太辛苦,賦稅太重。我們請求暫停阿房宮的修建,減少戌邊兵役和運輸徭役。
而二世對此的回應中,有一段是這樣的:先帝出身於諸侯,兼併了天下,天下已經平定,對外排除四方外族以安定邊境,對內修建宮室來顯示成功的得意,你們都看到了先帝功業已經就序。而現在我登位兩年的時間,盜賊紛起,你們不能禁止,又想要終止先帝所要做的事情。這樣做,對上不能報答先帝,其次也是不為我盡忠盡力,你們還憑什麼身處高位呢?
???
即便只是說辭,胡亥你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想到把父命搬出來,阿六著實佩服。
在嬴政的設想中,未來的繼承人只要擁護他的執政理念,不改弦更張,他留下的顧命大臣們自會各行其是,完成歷史使命。
而始皇帝留下的班子確實是過硬的。面對時局,李斯二馮都提出了正確的對策,武將章邯更是平叛的好手,如果二蒙未死,更是一為定國大將,一為輔內良臣。如果胡亥依靠的是他們,大秦帝國尚有前景可圖。
這樣,遠遠好過一個「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的扶蘇依仗蒙氏集團和朝中勢力,懷著對儒家思想的推崇,將嬴政多年的勵精圖治直接化為泡影,重回周之分封大夢。
一個被人牽著扶著慢慢往前挪的庸才,遠好過一個大手一揮開歷史倒車的老司機。
扶蘇之於秦,或如王莽之於漢。
綜上,當是時,未定之局,最宜交與胡亥。
只是,始皇帝沒有料到,胡亥最終並沒有扶著自己留給他的拐杖,而是完全倚靠了趙高。
那麼,始皇帝對趙高和胡亥的親近,會沒有察覺麼?
自然是有的,趙高給胡亥當老師,本來就是嬴政促成的。但是,嬴政在世時,胡高雖然親密,胡亥卻不太可能對趙高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畢竟,胡亥當時應該對嬴政言聽計從才對。
趙高頂多排老二,被始皇帝老大奪去了絕大部分光輝。
胡亥對趙高徹底信任,其實應該是在趙高 「矯詔」,為胡亥「謀奪」皇位之後。
怎麼說?
讓我們再深挖一下矯詔事件。
《秦始皇本紀》中,詔書的內容是:與喪會鹹陽而葬
《李斯列傳》中,詔書的內容是: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
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了。
然而同樣在《李斯列傳》中,第二次提到詔書的時候,卻有了新的版本:與喪會鹹陽而立為嗣。
哎呀呀,這不就明確說了,始皇的詔書就是傳位詔書了麼?那麼前面的推導豈不是被全盤推翻?
別急,讓我們看看原文。
「(趙)高乃謂丞相(李)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鹹陽而立為嗣。」
立嗣這個版本,與前兩個版本有了根本性的不同,而它唯一一次在《史記》出現,正是趙高對李斯傳達的。
那麼,其實這件事情完整的圖景可能是這樣的:
始皇給扶蘇的原詔中,只提及參加葬禮而並沒有立嗣,但趙高卻對李斯謊稱始皇要立扶蘇為嗣。
明言扶蘇為後嗣,不是更增加勸說李斯的難度了麼?
其實不然。
只有讓李斯認定扶蘇會上位,與扶蘇親厚的蒙氏才有可能威脅到李斯的地位,這才能夠勸動李斯支持自己誅殺扶蘇和蒙恬。如果本來就是胡亥上位,李斯沒必要冒這個大不韙。既然扶蘇不上位,自然蒙氏也不會被太過重用,那麼自己還是朝堂的一把手。
另外,排除蒙氏這個異己,雖為趙高矯詔最大的動因,卻絕不是趙高矯詔最大的好處。
是了,在拉攏李斯之前,趙高可是先勸誘胡亥的。如果始皇帝本意就是令胡亥繼位而非扶蘇,那麼趙高其實也對胡亥撒了謊。
這就奇怪了,左不過皇位都是胡亥的,而自己是胡亥的親近之人,這個謊撒的有什麼意義麼?
太有了。
試想,老父親傳位給自己,和老師為自己謀奪帝位,能一樣麼?
這一通操作,使得趙高和胡亥徹底成了一根繩子上的螞蚱。
要想獲得最親密的關係,達成最堅固的共同體,最好的辦法就是分享同一個秘密,犯下同一個罪過,最好是大逆不道的那種。
如果這就是事實,那麼我不禁懷疑:始皇帝,真的就只留下這一封詔書麼?
這封詔書,留給他遠在邊疆的長子,只讓他回來參加葬禮。
對其他公子,乃至對顧命的重臣,未來的領導班子,都沒有任何交代。
是他病的太重,實難顧全麼?
如果是這樣的話,他首先應該做的,難道不是明確繼承人麼?其次是明確顧命大臣,再次才是對親人的囑咐與交代。
那麼,如果始皇帝的身體狀況只允許他下達一封詔書,那麼這份詔書必然是為立嗣而頒發的正式書面憑證,而非讓長子回來參加葬禮。
是了,趙高既然能把這份給扶蘇的詔書按下不發,難道就不能把其他詔書匿下不表麼?
如果,始皇帝留下了很多詔書,其中第一封是給胡亥的傳位詔書,一封是關於顧命大臣的班底安排,一封是叫長子回來參加葬禮,還有幾封是安排諸子,而趙高匿下了其他詔書,只把扶蘇那封示於人前,整件事情就解釋的通了。
是的,這只是一個猜測,但這是一個不和《史記》已錄內容衝突的猜測。
而且這個猜測也並非全然沒有旁證。
《趙正書》是近些年才面世的文獻資料,目前被收錄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在《趙正書》中,嬴政死前,是與群臣公開議立過太子的,左相李斯和右相馮去疾向始皇提議,立胡亥為接班人,始皇也公開表示同意。
當然,《趙正書》的可靠性目前史學界還眾說紛紜,並未統一。但對於立嗣一事,我覺得不妨取之,因為,《趙正書》的相關記載看似與《史記》不同,但其實並不矛盾,甚至互為補充。議立胡亥為嗣是真,矯詔殺死扶蘇蒙恬也是真,二者以合適的邏輯鏈條串聯起來,就能完美融合,臻於史實。
表面看來,趙高是在拉攏李斯為胡亥謀得帝位,其實帝位本就是胡亥的,趙高也無意替換帝國的繼承人,只是在利用胡亥和李斯為自己排除異己,誅殺與自己對立的蒙氏集團。
可是誅殺一個蒙氏集團就夠了麼?趙高覺得不夠,他只是一個中車府令,說白了,還是內宮系統的官兒,比之李斯,馮去疾,馮劫等,根本上不了臺面,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他們才是理所應當,名正言順的顧命大臣。自己雖是胡亥的老師,但單憑這點就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乃至位極人臣麼?
當然不行。
所以,在欺騙李斯之前,趙高先欺騙了胡亥,還是雙重反轉,一石二鳥的那種欺騙。本來帝位就是胡亥的,偏說不是,說完不是再攛掇他「矯」奪帝位。本來他與胡亥的關係還到不了息息相關的地步,還有擋在他前面的顧命大臣,但趙高偏偏匿下了始皇帝原本的託孤顧命之詔,還假意和胡亥站在一起,為了他冒天下之大不韙,胡亥自然從此對他死心塌地,言聽計從。
矯詔之矯,先對胡亥矯,再對李斯矯,最後才是對扶蘇蒙恬矯,對天下矯。
多年前胡亥就是秦始皇心目中的繼承人備選,這是毫無疑問的。只是,嬴政也確實曾對扶蘇抱以重望,又一直沒有公開確立太子。再加之趙高詐稱欽定之人乃是扶蘇,所以胡亥即便得位,打內心中就認為自己得位不正,所以遍殺諸子群臣,也進一步成為了孤家寡人,更助長了趙高專權。
矯詔屬實是千古奇謀。
從後續的記載來看,趙高也確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佞臣,他是真正想殺死君主,取而代之的。甚至付諸了行動,最終殺死了胡亥。胡亥死後,趙高曾有自立之念,可惜發現朝中反對他的人太多,於是又操縱朝局,立子嬰為王,還在楚漢日盛,秦國大廈將傾之際,在天下重歸分封的未來圖景裡,為自己稱王封侯做出謀劃。不說別的,趙高作為一個出身隱宮,曾獲重罪之人,其野心之大,膽識之高,確實令人嘆為觀止。
趙高雖身在胡亥集團,其實第一個負的就是胡亥。趙高要鞏固權寵,寵自然是胡亥的寵,權自然是胡亥賦予的權,但是趙高其人,觀其手段,其實天然是站在胡亥的對立面的。或許早在趙高最初的規劃中,無論是貴為天子的胡亥,還是權傾朝野的李斯,不過都是他奪權上位的跳板,說好聽一點,也就是臨時盟友。
始皇帝沒有想到,他一世英名,沒有栽給外敵,沒有栽給權臣,沒有栽給兄弟,臨了臨了,栽給了內官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