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秦漢思想家們的變化?
我們生活所需的思想,說不定在三千年前就已枯竭。我們也許只是在舊的柴禾上添加新的火焰而已。
--芥川龍之介
秦漢皇朝的思想家們,滿懷著烏託邦理想與使命感,奮不顧身地投入到「周秦之變」當中,推動中國從文明共同體轉型為大一統帝國。而迎接他們的,卻是淪為犬儒的命運。
苦難輝煌的時代東亞大陸的地形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交流通道
得益於沙漠和雪山的庇佑,稚嫩的中原文明在東亞大陸度過了幸福的童年時光。當埃及、西臺和亞述等勢力在另一世界殺紅眼,商周貴族們仍悠然自得地。他們或用銅器蒸煮蠻夷頭顱,或駕戰車到遠方封邦建國。縱使犬戎將天子權威蹂躪成黍離之悲,各諸侯國也只是在霸主監護下,進行一場場烈度有限的君子之戰。
可在春秋戰國之交的百餘年間,諸夏各國的博弈卻變得無所不用其極,各種規則底線皆被拋諸腦後。這一黑化過程是如此令人憤慨,以至於鴻儒顧炎武都要在《日知錄•周末風俗》篇中抒發自己的義憤。中原文明遂如孩童成長為莽撞少年一般,步入了殺人盈野的戰國時代。
殘酷的戰國時代是思想的黃金期
當令人髮指的暴行成為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種種原本堅若磐石的真理信條也就隨之瓦解。在亂世中朝不保夕的先民,必須靠自己的獨立思考,來重建對世界的認知。一個諸子爭鳴、大放異彩的思想黃金期,也就順理成章地到來。
今人論及諸子百家,往往煞有介事地將其分為儒、墨、法、道等流派。其實,「法家」、「道家」等名詞,只是漢代知識分子在總結先秦學術成果時,為方便分類而發明的概念。只有儒墨兩家具備明確的師承關係或相對嚴密的組織度,其他諸子之關係則頗為複雜。如莊子思想實與老子迥異,而韓非卻對老子之道頗有鑽研,還被司馬遷欽定為「歸本於黃老」。
大部分思想流派只得出了一個結論
風光無兩的學界巨子們,並不像古希臘同行般沉迷邏輯思考。其才智幾乎都被用於解決一個宏大問題:如何為禮崩樂壞的中原文明,尋找重建秩序的歷史出口?
對此,爭吵不休的思想領袖們給出了驚人一致的答案:天下必須統一!
標榜兼愛非攻、充滿草莽氣息的墨家,振臂高呼「尚同」。傳承殷周典籍、注重小共同體構建的儒家,斷言天下「定於一」。連逍遙自在的莊子,也在慨嘆「道術將為天下裂」時,委婉表明了對統一的嚮往。為將這一理想變為現實,各派人馬皆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轉向秦國。
將關東六國視為蠻夷的秦國 成為了思想家的試驗田
孔子在秦國外亂轉 還是對秦國提出了表揚
諸子關注並看好秦國,可上溯至孔子時代。終生未踏上秦土的至聖先師,曾向齊景公稱讚秦國可成王業。戰國時代的儒生,亦與秦國保持一種雖若即若離卻又眉來眼去的關係。從雲夢秦簡的《為吏之道》來看,秦政權曾以儒家口吻要求公務員修身養性、安貧樂道、父慈子孝。而大儒荀子,亦稱讚秦國內政已近乎完美。儒家尚且如此,其他學派與秦國進行更加親密的合作,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編制戶籍、興修工程、上陣殺敵等方面,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乃是墨家。墨者團體在墨子死後山頭林立,諸多重視理論的派別依舊混跡關東。但崇尚功利的從事派卻大舉西進,同樸實尚武的秦政權一拍即合。該派之影響在秦惠王時達到鼎盛,湧現出唐姑果、腹黃享等深得秦君信任的風雲人物。
墨家對秦國的幫助 不弱於戎狄的輸入
墨家雖在基層建設上任勞任怨,卻並不能為秦國獻出提綱挈領的治國方針。商鞅等法術之士遂乘虛而入。令秦君知曉了如何通過利出一孔的法治政策,並與精密高效的官僚系統去役使人民、爭霸天下。憑藉關東遊士的效忠與優越的地緣環境,孱弱的秦國成長為可怕的戰爭機器,一步步把六國逼向滅亡的深淵。
決定歷史走向的節點已然臨近,雜糅道法的黃老之學果斷下山摘桃,意欲為即將形成的大一統帝國充當國師。深受黃老影響而又熱衷養士的秦相呂不韋,親自組織人手為未來的始皇帝勾勒治國藍圖,其成果便是先秦典籍中體例最為完備的《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凝聚著戰國士人指導王權的夢想
在這部以黃老學說為主幹、博才百家之長的書中,呂不韋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激賞的觀點。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嬴政,天下乃蒼生萬民之天下,絕非君主的私產。百姓擁立君王,是為了擺脫無秩序的處境從而使自己得益。君主應信任賢臣讓,政體自然運轉,實現無為而治。還要尊師勸學,以正義之師統一天下。
呂不韋的思想,代表了當時知識分子渴望馴服並指導王權的共識。這一共識便是後世書生所尊奉的「道統」的起源。他之所以敢向君上提出如此多要求,不僅是因為自己貴為「仲父」,更因為秦國政治在其生前具有極強的柔性。從雲夢秦簡的《日書》來看,當時秦政權對六國故地的習俗與價值體系還頗為容忍。勸說秦君順應天下讀書人之心,也就似乎尚有把握。
教會嬴政君主權謀的韓非 也是慘死獄中
但秦始皇在親政後,讓仲父慘死巴蜀。還在吞併六國之餘,對各學派卸磨殺驢。教會嬴政君主權謀的韓非,也是慘死獄中。本為天下顯學的墨家,迅速銷聲匿跡。靠收徒教學度日的儒家,更是被秦帝國蹂躪再三。連本被秦政權容忍的六國舊俗,也成了皇帝眼中的「惡俗」和各級官吏整改的對象。秦始皇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暴烈殘酷的手段,抹平關東與秦本土的文化差異。消滅六國遺下的社會聯結紐帶,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皆實現一元化統治。
急不可耐的倒行逆施,與無休無止的工程勞役,沒有實現秦統治者的野心。反而激起了不可調和的官民矛盾與文化衝突。看似強大的秦朝二世而亡。而一介匹夫卻破天荒地成了君主,在野國師們有了新的打交道對象。
秦國的千秋萬世終於被戍卒們的竹竿給捅了下來
劉邦的屌絲出生 讓野生國師們看到的機會
劉邦能完成從流氓到皇帝的逆襲,著實應感謝他所鄙夷的儒生。正因儒墨兩家在戰國時代發明出上古聖王向身份低微的賢人禪讓君位的歷史,才使大批民眾破除了對貴族血統的迷信,從而能夠接受一位出身草莽的天子。而劉邦的死敵項羽,則在自封西楚霸王和殺害義帝的過程中,沉重打擊了六國王室的殘餘勢力。不經意間為劉邦稱帝提供了神助攻。
雖已貴為天子,漢初諸帝卻並不能為所欲為。關東同關中依舊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迫使漢帝分封一個個尾大不掉的王國,去實行間接統治。在中央朝廷內部,大批老臣宿將已搖身一變成為裂土封侯的功臣集團。高祖、文帝在其眼中只是大哥和晚輩。如此條件之下,秦始皇那專斷暴躁的治國之術已不合時宜。漢家皇帝需要新的措施來穩固根基尚淺的江山。黃老之學瞅準時機,再次出擊。
漢初的皇帝們 依然要與諸侯共治天下
能言善辯的陸賈及時向劉邦獻上《新語》,勸其無為而治,放手委任群臣治國。不以勤政之名去集權專斷、改弦更張。同時他也指出,君主統治天下的關鍵在於施行仁義、效法先聖,而非立下不世之功。這實則是在承認王國和功臣的現實權益之餘,駁斥他們居功自傲乃至犯上作亂的理由。使皇帝的統治能更加安穩。如此一來,各派力量皆被擺平,黃老之學順利榮升官方意識形態。
但歷史之後的走向卻對黃老一派愈發不利。隨著時間推移,元老重臣相繼去世,東西方文化差異日漸縮小,漢朝皇帝的實力與野心卻不斷滋長。賈誼、晁錯等少壯派官僚,也對朝廷在北胡南越和王國問題上的軟弱乏力忍無可忍。及至漢武帝登基,黃老之學已淪為淮南王劉安等地方勢力抗拒中央侵逼的最後防線。新的國師若想揚名立萬、功成身退,就要使自己的學說。既能滿足劉徹的擴張野心,又能保證自身不被可怖的皇權戕滅。
黃老之說 在漢朝的盛世並為持續多久
大儒董仲舒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他點明漢朝的歷史使命就是完成對前朝的撥亂反正,開創太平盛世。而太平的硬性指標則是對內統一風俗法度、對外使四夷臣服。故為此而進行的制度改革與武力徵伐,皆天經地義。如此為君分憂而又義正辭嚴的學說,自然令漢武帝欣喜若狂,儒學的至尊地位就此確立。
可董仲舒在這套忠君愛國的學說裡,卻為不甘心任皇權擺布的知識分子留有退路。他雖肯定了專制統治,卻仍贊同儒家傳統的禪讓理論。而他提出的天人感應學說,雖令君權顯得神聖,卻也讓知識分子能藉助災異與天意來敲打皇權。這使儒生們在西漢後期掀起了驚天狂瀾。
董仲舒的思想中尚存有抑制皇權的成分
鹽鐵會議為儒生抨擊漢朝暴政提供了舞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無疑是漢武帝的得意手筆。此舉不僅能統一思想,還能為種種窮兵黷武、聚斂民財的行為披上合理而溫情的外衣。但他意想不到的是,正因自己虛偽地將儒學捧上了天,讀書人才敢在他死後,理直氣壯地用官方國學,去抨擊漢朝政治中各類不符合仁義理想的暴政。
受命託孤的霍光,於公元前81年召開鹽鐵會議。企圖借調整治國方針的旗號,來打擊以割百姓韭菜而聞名的政敵桑弘羊。不料大會變為參會儒生公開洩憤的舞臺,以孔孟虛名行亡秦惡政的西漢朝廷,被批得體無完膚。桑弘羊在辯論中的大敗虧輸,也不能令霍光高興。因為漢朝執政者已注意到,自己的官威頭銜,皆不能恐嚇怒火中燒的讀書人了。三年之後,儒生眭弘甚至運用董仲舒之學,藉口發生災異,要求漢皇帝禪位讓賢!
五德終始說進一步瓦解了西漢統治的合法性
用於塑造統治合法性的思想工具,竟變成他人逼宮的理論武器!西漢皇朝這才發現自己上了賊船,雖氣急敗壞卻也只能順應儒者的要求,逐步剔除政治制度中的非儒家成分。甚至詔告四海宣布自己再受天命。
可這些措施,並不能改變集權專制的本質,也就無法緩解因土地兼併、小農破產和既得利益者貪得無厭而釀成的統治危機。但在儒生們看來,改制無效,只說明漢家氣數將盡。
漢朝的正統性開始受到了動搖
既然天厭劉氏,那麼為了拯救百姓、實現太平理想,就只得另請高明。野心勃勃的外戚王莽應時而起,將自己打扮成踐行純正儒家政治的救星,大肆蠱惑人心。他還夥同學問大家劉歆進行考證,宣布漢室是擁有火德的堯帝後代。而王氏則是與土德匹配的舜帝後裔,各類自然現象皆說明火德將盡。根據五德相生理論與求賢禪讓之說,王莽當代漢而立!
如此荒誕不羈的邪說,在已被烏託邦理想衝昏頭腦的儒生眼中,卻是完美無缺!在萬眾擁護之下,王莽最終奪得帝位。劉歆則被他封為名正言順的新朝國師+嘉新公。此情此景,足以令天下讀書人熱淚盈眶。以文教訓誡皇權的夙願儼然實現,天下太平的理想自然也即將成真。可歷史卻對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又開了個令人悚然的玩笑。
王莽其實是披著道德外衣的權力巨獸
光武帝的上位 給野生國師們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熱衷復古的新朝皇帝與學者出身的國師,非但沒能拯救苦不堪言的百姓,還徹底毀滅經濟秩序,搞得天下大亂。當迷信讖緯的劉秀經過多年徵戰,再次一統天下,全國人口已從近六千萬跌至1400萬。空前慘烈的人口大滅絕,將儒生的政治理想擊得粉碎。
看似崇高的理想竟是個可怕的笑話,再奢望用知識指導皇權也就沒有必要。與其亂發牢騷,不如好好稱讚東漢得來不易的安定局面,以不辜負這個時代。於是,一位以維護漢家聲譽為己任的思想家登上歷史舞臺,他便是大名鼎鼎的王充。
王充創作《論衡》並不是為了抨擊迷信
今人往往對王充頗有好感,覺得這位敢於批判天人感應理論與讖緯學說的大家,是那個迷信瀰漫的時代中罕見的具有科學和反專制思想的巨人。然而,王充的真實目的,卻與啟迪民智或抨擊專制大相逕庭!
他在《論衡•須頌》篇中直言:大漢身為「聖國」卻名聲不佳,皆因俗儒惡意中傷朝廷。自己寫書之目的就是為漢朝打抱不平!
他在《宣漢》篇中指出:儒生所嚮往的周代,在主上賢明、禮樂教化、國土面積等指標上皆不如漢。也不知他們有何臉皮以古非今。
而在《自然》篇中,他更是赤裸裸地表示:齊桓公尚且用人不疑,在命管仲主持朝政後就不再過問。若上天在把統治權交給皇帝後還加以警示,那皇天的品行豈不是不如齊桓公?
王充機關算盡 還是沒讓自己發達起來
由此可見,王充反對天人感應等學說的目的,僅僅是獻媚皇帝。畢竟人君所畏懼的只有上天。若他能證明天災人禍皆與天命無關,上天根本不會對君主進行考核,那皇上還需要下詔罪己嗎?知識分子還能搖唇鼓舌,幹預政治嗎?如此一來,自己豈非為皇帝去掉一塊心病?!
只可惜,王充的種種努力,並未給他帶來君上垂青與高官厚祿。終其一生都未能飛黃騰達。可他的思想卻證明,一心要當國師的秦漢知識分子,已逐漸淪為替君權塗脂抹粉的犬儒。到了東漢後期,縱使昏君、外戚與宦官將百姓逼上造反的絕路,讀書人也要誓死保衛桓靈二帝。至此,他們已在專制皇權面前徹底跪下。
東漢皇帝已把讀書人變為權力的奴隸
這一跪就是近兩千年!縱使後世士大夫擁有了據說能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待遇,並被各路野生宋、明粉津津樂道至今。他們也不再擁有當年漢儒那樣,敢為了政治理想而去舌戰公卿乃至改朝換代的膽氣。
重振皇權:隋代政治實踐的目的與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