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中央集權制和城邦制的較量

2021-01-07 楓橋陌客

帝國,指的是一種國家政治形態,一般指那種人口眾多,國土面積廣袤,經濟軍事實力強盛的國家。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多個對後世有著強大影響力的帝國。

比如中國歷史上的唐宋王朝,西方古代史上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等,這些國家的誕生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

但是,在歐亞大陸的兩端,幾乎同時出現過兩個帝國,這兩個統一的帝國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類文明,佔據著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兩個帝國就是東方的秦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這兩個帝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設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一、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誕生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誕生,是中西方文明史上的重要裡程碑事件。前面說過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有影響力的大帝國,但是在這些帝國之間比較,基本沒有哪個帝國影響力能與這兩個帝國相提並論。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建立有相似之處,也有個各自的特點,今天就分別探析這兩個國家構建歷程。

1.秦漢帝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秦國,春秋戰國時期是最靠西的諸侯國,是最偏僻的地方,屬於蠻荒之地。《史記》中對秦國的描述是:「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會盟,夷翟遇之……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偏僻的國家,最後統一了中國。秦國的崛起一方面是地處蠻夷,通過不斷抵禦外來侵擾,使自身逐漸壯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帝國內部實施的大刀闊斧的改革。

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推崇法家思想,決定以法家的治國思想實施變法改革,「不法古,不修今……世事變而行道異也」。

商鞅提出軍功爵制,「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激發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他還建議把都城建在有利於戰備的地理位置,決定遷都鹹陽,推行戶籍制度,推行縣制。

商鞅的一系列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強盛,軍隊戰鬥力顯著提高,秦國軍隊在戰爭中所向披靡,秦國逐漸有了統一六國的基礎。這時的秦國猶如初升的太陽,終於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王朝是短暫的,歷時二世就滅亡了,但漢帝國繼承和發展了秦王朝的政治遺產,經過統治者的勵精圖治,漢武帝時期,漢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達到鼎盛。

2.羅馬帝國——從撮爾小邦到地跨歐亞非

羅馬帝國源於羅馬共和國,它最早是誕生於義大利半島的羅馬文明,公元前7世紀末,埃特魯斯坎人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塔克文王朝,公元前510年,由於統治者的暴虐無道,被羅馬人推翻,建立了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的統治者屋大維被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由此,羅馬文明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全盛時期地域廣闊,地跨歐、亞、非三大陸,西抵大西洋,東至幼發拉底河上遊,南達北非,北至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海。

德國的歷史學家特勞斯在《羅馬史》中這樣描述羅馬帝國的誕生:「它的誕生並非深謀遠慮的擴張政策所致,而是將近百年來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3.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構建的不同之處

秦王朝的統一似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春秋戰國的各諸侯國混戰,無非是想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在秦帝國之前,中國有商周等統一的國家形式。

而春秋戰國的混戰不過是宗法分封制弊端的顯現,這種戰亂的現象是不正常的,所以,百姓渴望統一的呼聲也最強烈。最終,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走向強盛,最終統一六國。

羅馬帝國的誕生,是源於本身生存的需要所發展起來的,它一邊通過多次的徵服戰爭擴大自己的疆域,一方面通過軍隊的駐紮,來維護疆域的統一。

羅馬帝國是由崛起於拉丁姆平原的羅馬城邦所建立起來的,它本是義大利半島無數小城邦的之一,缺乏秦漢帝國君臨天下、治理蠻夷的統治觀念,經過與周圍城邦的不斷戰爭,最終形成橫跨三大洲的帝國。

二、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國家維繫

經濟是一個國家基礎,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是維繫國家發展方向的綱領。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政治形態,政治和文化建設是一個國家維繫發展的重要手段。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分別位於東西兩個大陸,兩國分別代表了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但毫無疑問,兩個大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種強有力的政治制度。

1、從中央到地方,三公九卿與郡縣制

秦國經過變法圖強,逐漸統一了六國,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政治制度,為了方便管理,首先在全國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修建馳道,統一車輛尺寸,這些措施的實施方便了這位功蓋三皇,德高五帝的秦帝國的統治者在全國推行他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制定和推行用來管理這個大帝國的政治制度,他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來治理地方事務,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的官員制度,建立了由皇帝直接管理的官僚體制。

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強化了中央集權,確立和鞏固了他的權力世襲思想,《史記》記載秦始皇認為:「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以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當然,秦王朝並沒有如秦始皇所願,它傳承二世就滅亡了。但是,秦始皇制定政治制度被漢帝國所繼承。漢帝國採取了更強有力的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漢朝的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統治,郡守和縣令由中央任命,漢朝施行「推恩令」弱化地方勢力。

到漢武帝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均達到鼎盛時期,後來東漢王朝的崛起仍然保持了帝國的統一和發展,漢帝國長達四個多世紀的統治,其政治制度對後世帝國的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2、元首制,羅馬帝國的政治維繫

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與秦漢帝國完全不同,羅馬帝國在中央採用的元首制,元首制沒有明確的元首繼承機制,切斯特所著的《羅馬帝國》中這樣描述道:「真正的世襲是不存在的,元首及官員的權力來自於羅馬人民。」

實際上元首制仍是共和制的一種形式,羅馬帝國採用的這種元首制,為羅馬帝國的政治統治產生了不利影響。

羅馬帝國在地方上施行行省制,英國歷史學家麥可在著作《羅馬史》中說:「西西里島成為羅馬的第一個海外行省,羅馬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母邦之外的帝國主義時代。」

羅馬帝國施行行省制是為了處置被徵服地區,每個行省由總督全權管理,這種形勢下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管理方式,羅馬帝國的興盛有賴於各個行省的發展水平,同時對這些地區的控制需要中央安排戍軍,這造成了後期國家政權極不穩定,成為後期羅馬帝國長期淪為軍人專政。

三、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思想建設

1、儒家思想的歷史機遇,秦漢帝國的意識形態探索

秦漢時期的思想文化統一,為後世封建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秦朝建立後,秦始皇為了統一社會思想,先後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進行兩次的焚書坑儒,兩次焚書坑儒造成了大量的文化典籍的消失,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浩劫。

但這種文化措施,對後世王朝的文化建設起到了一定的啟發,即國家的發展需要尋找一個適合國情的積極的文化做引領。

漢初為了恢復生產,國家推崇黃老之學,漢武帝即位後,強化政治和文化建設成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建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文化政策,他的政策本質上是繼承了前朝的觀點。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策略,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秦漢帝國的文化發展方向奠定了東方文化具有鮮明的儒家思想的特性。

2、基督教的誕生與發展,羅馬帝國的思想維繫

羅馬帝國的思想建設和秦漢帝國有很大的不同,宗教,是維護羅馬帝國的統治的重要支柱。羅馬文化原本是泛希臘文化的一支,羅馬利用多神教作為社會管理的工具,君士坦丁大帝以後,基督教逐漸成為羅馬帝國的主流宗教,並逐漸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版圖上發展起來,它成為了羅馬帝國遺留給歐洲的文化遺產,基督教有普世理念也有著強烈的排他性,教會與政府之間成為一個聯合又對抗的矛盾體,基督教依靠羅馬帝國發展起來,歐洲長期籠罩在基督教廷勢力的範圍之下。

四、總結

東西兩個大國的崛起,都擁有著廣袤的土地,眾多的人口,促進了不同文化的融合,從兩個國家的政治體系建設上,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國家發展的不同,也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秦漢帝國的內部逐漸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使得國家高度集中統一,這種體制雖然歷經朝代更替,但都逐漸延續下來,儒家思想歷久彌新,也體現了儒教的包容性。羅馬帝國雖然歷經改革,但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制度,這為羅馬帝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參看文獻:

1.《史記》

2.《羅馬史》

3.《秦漢史》

相關焦點

  • 古羅馬、秦漢帝國,互不相識的兩國,為何像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兄弟
    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雄踞東西方的兩大帝國,公元2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的疆域幾乎和現在的美國一樣遼闊,其轄區內所統治的人口也達到1億。而同時期的東漢王朝,也正值巔峰時期,人口也達到5600萬。
  • 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秦漢唐宋或者明清,你覺得哪個最強大?
    對於朝代,想到的估計就是那幾個輝煌的朝代,秦漢唐宋或者明清,究竟哪一朝哪一代才是中國的歷史巔峰?估計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史學家業至今爭論不休。大家一起來看看,你覺得哪個朝代最強大!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國土面積340萬平方公裡。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蜀漢三個時期,共歷三十一帝。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兩漢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 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和波斯帝國改宗伊斯蘭教有什麼區別?
    波斯帝國,在古代威名赫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當波斯帝國的版圖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裡的時候,我國還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印度處於十六雄國時期,而歐洲則只有古希臘的城邦散發著文明的光輝。至於後來將地中海變為內湖的羅馬帝國,當時不過只有羅馬城一隅之地。
  • 東羅馬帝國為啥又叫拜佔庭帝國,原來和德國有關係,理由很可笑!
    提到東羅馬帝國,人們就會想到這個國家還叫做拜佔庭帝國。那麼,東羅馬帝國為啥叫做拜佔庭帝國呢? 原來,這個國家的名字和德國有關係,理由非常可笑!東羅馬帝國起源於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是在公元前27年建立的, 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 羅馬帝國極盛時,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說起西方古代史,就不得不提到兩個名字:"希臘"和"羅馬",這兩個名字代表了西方的古典時期。不過,相比於只在西方古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希臘,羅馬這個名字在歷史的長河裡就源遠流長了。在西方歷史上,一共有好幾個以羅馬冠名的的帝國,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其中三個分別以羅馬這一名號為自己命名的帝國,來看看他們之間存在什麼樣的聯繫和區別。
  • 作為歐洲第一個帝國,羅馬帝國建立時我國是哪個朝代?
    不過我們常說的羅馬是指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時代。羅馬共和國是於公元前510年建立的,當時羅馬人驅逐了羅馬王政時代最後一位暴君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之後沒有再立國王,國家權力由元老院、執政官和庫裡亞大會分享。其中庫裡亞大會有一定比例的平民參加,體現出共和的意義。
  • 解讀《簡讀中國史》3、為何中國打匈奴,卻把羅馬帝國搞沒了?
    史學界通常把中華帝國被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秦漢帝國,隋唐帝國和明清帝國。當時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是世界上唯二的兩個大帝國,所以人們總是拿他們兩相比較,挺有意思。諸侯國秦與羅馬城邦的誕生時間僅僅相差了3年,秦用了500年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羅馬用了700年,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秦漢帝國存在了441年,羅馬帝國存在503年,壽命很相近,領土大小也很相近,都是500萬平方公裡左右。當時兩個沒有任何直接交往的大帝國,卻有這麼多的神同步,背後與一個大的歷史背景有關。
  • 權謀、霸業與帝國美夢,最後的羅馬帝國復興皇帝
    公元565年,是一個蠻族入侵狂潮結束之後,羅馬帝國徹底拋棄復興希望的一年。兩顆曾經在殘存羅馬世界上空的巨星,在這一年的3月和11月分別離開了人世,從此以後,東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再也沒有光復環地中海的統一羅馬帝國的雄心。東羅馬帝國,曾經差一點就要光復羅馬帝國的世界。
  • 羅馬帝國遷都,加速了帝國的分裂,卻成就了工商業文明的誕生
    羅馬帝國的遷都基本分別為三步走,第一步首先將君士坦丁堡打造為了東西方的貿易中心,第二是將君士坦丁堡打造為羅馬帝國的經濟中心,第三部才是完成遷都,在君士坦丁堡建立起宮殿,並形成政治中心,這也是君士坦丁堡完成從經濟中心走向政治中心的蛻變,從而使羅馬帝國由地緣劣勢轉為地緣優勢的一個過程,君士坦丁堡藉助地緣優勢和商業優勢成為了羅馬帝國的雙重堡壘。
  • 歷史上的驚人相似,羅馬帝國與阿拉伯帝國,都毀於引入的蠻族之手
    這些文明中,由於地緣關係的影響,中華文明與古印度文明相對來說較為獨立,因此中華文明歷史上經常保持著二元帝國形式。在這一點上古印度文明與中華文明恰恰相反,在歷史上多次遭受其他民族入侵,導致古印度文明很快被其他民族文明所同化。相對於古印度和中國,中東、歐洲地區的三大文明圈卻不相同。
  • 彪悍的羅馬帝國為何竟折在日耳曼人手裡?
    文/王凱迪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我們對於古代西方羅馬帝國繁榮景象的直觀感受。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囊括了今天的大半個西歐地區,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統一規模的大帝國,今天的西歐各國在文化、法律的諸多方面都保留著深厚的羅馬印記。
  • 羅馬帝國的禁衛軍之禍
    任何讀過羅馬帝國史的人,大概都會注意到圍繞皇位的繼承,發生過多少由禁衛軍直接操盤的血腥慘劇。    反觀華夏,帝位繼承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嫡長子繼承之基本原則,後在實施中雖也出現過問題,甚至嚴重偏離過原則,但至少已有一個基本原則,藉此可大大減少權位更替中的不確定性和爭鬥。如何解釋華夏和羅馬帝國這一顯著的不同?
  • 解讀《簡讀中國史》3、為何中國打匈奴,卻把羅馬帝國搞沒了?​
    史學界通常把中華帝國被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秦漢帝國,隋唐帝國和明清帝國。當時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是世界上唯二的兩個大帝國,所以人們總是拿他們兩相比較,挺有意思。諸侯國秦與羅馬城邦的誕生時間僅僅相差了3年,秦用了500年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羅馬用了700年,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 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同羅馬帝國在阿德裡亞堡決戰,羅馬被擊敗
    匈奴是中國漠北的一個遊牧民族,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左右的戰國時期,秦漢時強盛起來,人口約為200萬。秦漢時期,匈奴多次入侵河套、山西以及河北等地,對秦漢北部邊疆構成了嚴重威脅。秦始皇曾派大將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萬裡長城,以抵禦匈奴騎兵。
  • 羅馬尼亞,和羅馬帝國到底有什麼關係?
    公元前27年,屋大維加冕為皇帝,羅馬帝國誕生。到公元180年,帝國版圖達到最大,整個地中海被其領土包圍,變成了帝國的內湖。羅馬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北部邊境是多瑙河,而河北岸的達契亞人經常越過多瑙河騷擾帝國領土。這些達契亞人驍勇善戰,即使是在凱撒和屋大維時代,羅馬人都沒有能夠徵服他們。
  •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菜茵河邊,一條大道從東南通向西北。幾輛馬拉的貨車在緩緩行駛。「站住!檢查貨物!」當馬車經過一所路邊的房子時,兩個持槍的武裝人員攔了上來。原來,這所房子是一個關卡,過來的這兩個人是來收稅的。「先生!」
  • 【卓識】1495年 「帝國改革」與神聖羅馬帝國和平秩序建構之制度困境的反思
    1495年沃爾姆斯帝國議會所確立的「帝國改革」是維護帝國「永久和平」的重要措施,也奠定了其後神聖羅馬帝國憲法政治制度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我國學者幾乎沒有對此專述論及,沒有進行深入地探究和論析。本文試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依據相關原始文獻,反思和論述1495年沃爾姆斯帝國議會及其決議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在中世紀晚期和平秩序建構的意義及其制度困境,以期更為明晰地認識「帝國改革」與和平秩序的建構,進而明確神聖羅馬帝國憲法政治的發展及其制度基礎。
  • 羅馬帝國的終結者——匈人阿提拉和日耳曼人
    匈人,因「阿提拉帝國」和「上帝之鞭」而載入史冊,帝國以其首領之名而命名,「上帝之鞭」則是歐洲人對匈人的稱呼,由此可以反映出匈人給歐洲人帶來的「震撼」!歐洲人在了解中國歷史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匈人」很可能就是漢朝時期西遷的「匈奴」,這也是後來廣為流傳的漢朝擊敗匈奴,匈奴入侵導致羅馬崩潰的由來。
  • 帝國史丨羅馬:西方帝國之母(下)
    羅馬帝國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普世帝國。圖為義大利首都羅馬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的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遺址,該劇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鬥獸或奴隸角鬥的地方,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
  • 羅馬帝國興衰史 圖拉真遠徵帕提亞 高盧戰記 帝國疆域擴張
    然而個人則對古羅馬的另一個時期充滿了興趣,那邊是羅馬帝國時期(更具體是說帝國建立到五賢帝時期),相比共和國時期而言,帝國時期的作品數量就直轉之下,少之又少(也可能是我了解不多,不是很知道),當然這也和帝國最強盛時羅馬在歐洲確立了絕對統治地位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