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2021-01-08 肥猴歷史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菜茵河邊,一條大道從東南通向西北。幾輛馬拉的貨車在緩緩行駛。「站住!檢查貨物!」當馬車經過一所路邊的房子時,兩個持槍的武裝人員攔了上來。原來,這所房子是一個關卡,過來的這兩個人是來收稅的。「先生!」商人下車恭敬地說,「我們一路上已經交過好多次貨物稅了。」「不行還得繳」先生,您看,我這裡有十一張稅單呢!」商人賠著笑臉,呈上了一疊稅單。

這些都是別的諸侯殿下的,」收稅的看也不看,不耐煩地說,走過咱們殿下的領地,就得向咱們殿下繳稅」商人無可奈何,伸手摸著自已的錢袋,愁眉苦臉地說「從美因茲到科隆只有很短的一段路程哪,可我已經交了十二次稅啦!」「哦,你是到科隆去的!前邊還要經過一位殿下的領地呢!」收稅的接下了一大疊銀幣,一邊叮可噹噹地敲著,一邊喃喃地說,「算你交好運,一路上有這麼多關卡保護你通過。

要是碰上騎土,嘿嘿,這馬車和貨物全是他們的了!說不定,你的命也要賠上呢!」美因茲到科隆只有二百公裡左右的路程,各諸侯國卻設的命也要陪上呢!」下了十三個關卡收稅。這樣四分五裂,德國的工商業還能順利發展嗎?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們又相互競爭著過香廊荒淫的生活,拼命地對農民、礦工、手工業者和城市貧民進行搜括,一般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加上那些名為「騎士」實為強盜的傢伙到處武裝搶劫,老百姓的日子簡直很難過下去了。這就是十五、十六世紀時代的德意志。德國和英國、法國不同。英、法在十五世紀已經建立了統一的國家,而德國依然諸侯林立,劃地割據,各自為政。

德意志的諸侯大致有以下幾種:一種是選侯國,勢力最大,能夠選舉德意志皇帝,這種選侯國共有七個一種是大諸侯國,共有十幾個一種是小諸侯國,竟有兩百多個。所有請侯國。加起來,共有三百個左右,所以,當時德國的老百姓說,一年有多少天,德意志就有多少請侯國。

此外,還有獨立的帝國騎士,他們是一家一戶一小塊領地,共有一千餘家!請候國的貴族們靠削領地的人民來維持豪華的生活;騎士沒有職業,領地又小,但卻要過奢侈的腐朽生活,便靠搶劫為生了當時的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題域很大,包括現在的德國、捷克、匈牙利、奧地利、土、荷蘭、盧森堡、比利時,以及法國東部、波蘭西部和東北部等地區。

皇帝查理是西班牙國王的外孫,他又繼承了西班牙的王位,這樣,屬於他的版圖還包括了西班牙和它在美洲的殖民地,以及義大利南部和地中海的西西里島,因此號稱是一個「在他的領土上太陽從不落山」的皇帝。

但是,查理皇帝是靠賄路各大選侯國的國王而上臺的,權威畢竟有限,德意志內部仍然諸侯林立,各自獨霸一方,呈現著四分五裂的局面。四分五裂的局面又加深了羅馬教皇對德意志帝國的控制。教會佔有的土地佔全國三分之一,許多主教當上了請候。

在七大選侯國中,竟然有三個國王就是主教。為了加重對德國農民的剝削,教會制定了所謂「什一稅法」。什麼叫「什一稅」呢?就是說,無論農民生產什麼東西,都要把十分之一上交給教會。

「什一稅」的名目可多哪!有「大什一稅」,收取穀物的十分之一「小什一稅」,收取蔬菜的十分之、一「血什一稅」,收取家禽的十分之ー「酒什一稅」,收取葡萄酒的十分之一「草什一稅」,收取牧草的十分之ー;「墾什一稅」,凡是開墾出來的東西都要收十分之一,等等。

教會裡的那些主教甚至公開地說:「德意志是教皇的奶牛。」如果教會要錢的話,只要向德國人民榨取就是了。為了加重對德國人民的壓迫,教會還制定了異端法」,設立了「異端裁判所」。到處密布間課、偵探,對人民進行特務統治。凡是對教會有所懷疑的,就作為異端分子」抓去拷打,成千人被活活燒死。

更可惡的是,教會規定異端分子」的財產律歸告密者所有。於是,間諜和偵探們又發了大財。德意志人民十分不滿祖國的四分五裂,更強烈不滿諸侯和教會的雙重剝削和雙重壓迫,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敬改革運動和農民大起義,像火山一樣,就要在德國爆發了。

相關焦點

  • 「無羅馬」的德意志封建聯合為什麼起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是「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客觀地講,伏爾泰的評價確實過激,最多只能表現神聖羅馬帝國末年的狀態,而不能用來形容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不過伏爾泰對神聖羅馬帝國「無羅馬」的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神聖羅馬帝國本質上就是個德意志封建領主聯合體。
  • 奧地利:曾經作為德意志的老大,為什麼卻沒有成為德國的一部分?
    兩國的歷史淵源,還是要從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小伯爵說起。1250年,歐洲最強大的君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駕崩,帝國進入大空位時期,德意志地區分裂為300餘個事實上獨立的小邦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居民以德意志民族為主,奧地利公國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東南部邊境通過一系列精妙絕倫的政治聯姻與領土合併
  • 《德意志帝國》深刻介紹「德意志...
    《德意志帝國》精簡而深刻地介紹了「德意志道路」的歷史,非常值得我們了解、反思。德意志民族的崛起,並不是像多數西方國家一樣,靠擴張或殖民掠奪發家;相反,自從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依賴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內部拉動,成為了一個歐洲強國。同時,帝國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政策的成功與失敗,也在其後的「二戰」、冷戰和歐洲一體化中產生了深沉的迴響。「新思·觀察家精選」系列之5。
  • 除了容克貴族,曾經還有這樣一個神秘組織控制著德意志帝國
    德國歷史上曾經有三個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和納粹德國。小猴之前曾介紹過在德意志帝國政壇佔據壟斷地位的容克貴族,他們的名字很有特色(請查閱小猴之前的文章)。除了容克貴族,德意志另外一個神秘組織則幾乎長期壟斷了國家的軍隊。
  • 為何說每個德意志人都是希特勒,軍國主義怎麼在德國泛濫成災的
    德意志民族在軍事上的強盛主要源於祖先日耳曼人的優秀基因。公元3至6世紀,日耳曼人跟著「民族大遷徙」的浪潮,一路遊牧來到西歐。通過長期對衰敗的古羅馬帝國的打擊和背叛,德意志民族最終被統一在「神聖羅馬帝國」之下。然而好景不長,自從黃金詔書頒布後,德意志民族再次四分五裂。
  • 德意志人和和日耳曼人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德意志人德國的主體民族,是德意志統一前後形成的一個民族概念。他們屬於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是古代日耳曼族中的一些部落經過長期融合形成的。從公元3世紀開始,日耳曼部落大舉南下,約在公元5世紀末,日耳曼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後來分裂,而分裂出來的東法蘭克王國確立了今天德國領土的雛形,後來東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即德意志第一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在中期開始走向封建割據,到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德意志人的意識形成。
  • 巴伐利亞王國: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奧利地、普魯士成為唯二有希望統一德意志的邦國。巴伐利亞雖然沒有能力統一德意志,但卻是德意志各邦中僅次於奧、普的第三大邦國。那麼巴伐利亞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王國成立
  • ...國家隊所在國家的中文名:德意志戰車所在的國家為什麼有多個名稱?
    二.德國的音譯來自本民族語言 跟很多國家國名的音譯使用英語發音不同,我們對德國的音譯是使用其本民族語言——德語Deutchland,即德意志。
  • 德意志人居蘇臺德地區近千年,為什麼卻被捷克一夜間趕走了?
    ▲ 1937年德語區(綠色)分布,捷克境內的四周被德意志民族環繞一、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的移民蘇臺德地區得名於中歐國家捷克北部的蘇臺德山脈,隨著民族遷徙和政治變遷,它成為包括蘇臺德山區在內,捷克領土上德意志人聚居的馬蹄形山區的總稱。
  • 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
    這個概念的形成實際上是從1871年德意志這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出現後才開始的,包括俾斯麥時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希特勒時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國以及今天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他屬於國家政治理念。另外,奧託一世還進軍義大利南部,挑戰拜佔庭帝國,雖然沒有成功,但獲得了拜佔庭對他的地位的承認,從此成為了歐洲大陸最有實權的國王,以德意志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為基礎建立起了德意志民族羅馬帝國。而到了1155年,腓特烈一世把德意志民族羅馬帝國直接改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 風口變換下的轉型升級之道:從條頓騎士團到德意志第二帝國
    好在,作為德意志貴族出身,赫爾曼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私交甚篤,還長期擔任皇帝的外交官和顧問,因此爭取到了當時歐洲最強大世俗王權的支持。此前,神聖羅馬帝國與波蘭人聯手,共同組建「北方十字軍」,討伐今天波蘭北部、波羅的海沿岸一帶的古普魯士人。但這一軍事行動遭到了普魯士人的頑強抵抗,戰事幾經拉鋸。
  • 【卓識】1495年 「帝國改革」與神聖羅馬帝國和平秩序建構之制度困境的反思
    在一般意義上,「改革」一詞蘊涵了「革新」和「進步」之意,自1495年開始的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改革」也可以作如是理解。其目的,如該條例的「序言」所述,是「保障、促進、維護神聖帝國和德意志民族的普遍和平」。《永久和平條例》共12條[22],其中前11條主要是對該《永久和平條例》的地位、作用、效力以及違反後果的強調,而第12條則是對於《永久和平條例》之效力的限制性規定:不能依此條例而廢除帝國現存的其他法律。依據《永久和平條例》,所有公開的武力自衛和武力性的私力救濟在全帝國範圍內被禁止和廢除(第2條)。
  • 查理曼稱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形塑
    ④  奧託一世稱帝之後,皇帝主要來自德意志地區,與此前皇帝出自加洛林家族不盡相同。從與德意志民族的關係來看,962年的稱帝事件似乎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方向。但是962年的奧託稱帝不僅與德意志民族相關,而且與加洛林家族的聯繫也非常密切,奧託本人有意識地繼承查理曼於800年建立的加洛林帝國。
  • 象徵教權的黑鷹紋章,為何在德意志頻頻更改,背後有何「陰謀」?
    (一)羅馬帝國的黑鷹,變成了政治權利的標識黑鷹被西方人所尊崇早在古羅馬時代就已經開始了,那個時候的鷹被看成能夠展現天空和太陽神聖力量的動物,以此為標誌,象徵著統治世界。無論是德意志的皇帝還是基督教的教皇,都把鷹當做一種標誌,基督教更是把「耶穌升天之路」,寓意鷹的返老還童。鷹同時代表了世俗政權和教會,既代表著繼承權力的合法性,同時也代表著基督教在世俗的神聖。(二)為何德意志的鷹頻頻更改?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並建立中央集權當時的普魯士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就是一個強大的邦國,到了可以跟掌控皇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相對抗。可是,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德意志地區以360多個邦國林立的狀態存在,因為這樣八分十裂的均勢態勢對他們有利。
  • 難以定義的德意志(上)
    腓特烈大帝在波茨坦王宮中演奏長笛。原文出自他的代表作之一《德國人》(TheGermans),該書副標題為「一個民族的雙重歷史」(DoubleHistoryofaNation),更能預示全書基調的是它的寫作時間:1941年。路德維希在1929年採訪過墨索裡尼,1931年還在莫斯科採訪過史達林。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隨著對奧地利的勝利,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萊茵邦聯;在對普勝利後,將整個德意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德意志眾國,第一次在同一面旗幟下作戰"。萊茵邦聯和大革命帶來的民族主義,第一次讓"德意志人",產生了一個統一國家的構想。隨著1812戰爭的失敗,拿破崙帝國體系走向了崩潰。1815維也納會議上,王朝再次君臨歐洲大地。
  • 從德意志內戰到歐洲大混戰,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
    「三十年戰爭」發生於17世紀上半葉,由德意志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發展為席捲歐洲的大混戰,對歐洲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常認為這是歐洲從中世紀跨入近代社會的轉折,是歐洲歷史上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了歐洲神權大統一的局面,打破了傳統的基督教帝國觀念,使得近代主權國家意識開始誕生。三十年戰爭是歷史上迄今為止最錯綜複雜、涉及衝突最多的戰爭之一。
  • 三十年戰爭:德意志內戰演變成全歐混戰,推動了國家主權意識形成
    歐洲歷史上有一場重要的戰爭,它耗時長久,從1618年開始,到1648年結束,整整持續30年;它牽涉甚廣,當時歐洲的主要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英格蘭、瑞典、丹麥、西班牙全部涉足其中,造成了歐洲歷史上的第一次全歐混戰;它背景複雜,一開始是神聖羅馬帝國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發生利益衝突,引發了宗教戰爭,最後卻由於各個國家的政治與利益搏奕,蛻變成爭霸戰爭;它影響深遠,一方面使主戰區德意志民族
  • 奧地利和德國都說德語,也是同一個民族,為何不是統一的國家?
    日耳曼人並不是一個民族的概念,而是民族的混合體,其中包括了很多的民族部落,還有法蘭克人,不過從整體上來看,如今奧地利人以及德國人他們的語言都是德語,而且歷史上也都屬於同一民族,那為何二者不是統一的國家呢?這一切還要從一千多年以前,神聖羅馬帝國時代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