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

2021-01-08 騰訊網

843年,法蘭克王國皇帝路易一世的3個兒子在凡爾登籤訂了《凡爾登條約》,將法蘭克王國分裂為三部分,東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

855年,中法蘭克王國再次分為三部份,分別是北部的洛泰爾王國、中部的勃艮第王國及南部的義大利王國。

870年,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籤訂了《墨爾森條約》,瓜分了洛泰爾王國勃艮第王國兩地,而義大利王國則繼續維持現狀。籤訂《墨爾森條約》後的義大利王國國土主要包括義大利半島北部的倫巴底,成了現代義大利的雛形,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則分別奠定了現代德國和法國的國家基礎。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在內的西歐各國實際上曾經都是一家人。他們都有共同的祖先,日耳曼人。《凡爾登條約》和《墨爾森條約》的籤訂,預示近代西歐國家開始形成。

東法蘭克王國所處的領土,是一片被徵服不久的地區,相對比較落後,主要包括薩克森、奧斯特拉西亞、阿勒曼尼亞、巴伐利亞和卡林西亞,具體疆域大致相當於今天德國東北地區以外的領土、奧地利、還有瑞士。

東法蘭克王國保存了加洛林家族的統治,仍然實行世襲分封制度,王位由加洛林家族成員繼任。然而,與此同時,地方勢力也在不斷崛起,王權面臨嚴峻的挑戰。到了10世紀初,已經形成了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巴伐利亞、士瓦本、洛林、圖林根等獨立自治的公國,他們不受王權的約束,加洛林家族的統治名存實亡。911年,東法蘭克王國的最後一位君主路易三世駕崩。路易三世沒有子女。當時,分別以四大日耳曼部落為母體的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四大公國逐漸強大起來,他們不願意看到國家權力重新集中到加洛林家族手裡,沒有選擇加洛林家族成員繼任國王,而是從各個公國中推選國王繼位。就這樣,從公國中推選國王的方式逐漸在東法蘭克王國內部形成了慣例,形成了新的王位繼承制度,完全結束了加洛林家族的統治,東法蘭克王國的歷史到這個時候事實上已經結束了。從911年開始,這個國家雖然名義上仍然被稱為東法蘭克王國,然而事實上,史學界普遍認為這時候的東法蘭克王國是德意志國家的開端,我們更加習慣於稱呼這個國家為德意志王國,他們的國王也被稱為德意志國王。

在這裡我們也簡單說一下。今天我們說的德意志指的是德國這個國家。這個概念的形成實際上是從1871年德意志這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出現後才開始的,包括俾斯麥時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希特勒時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國以及今天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他屬於國家政治理念。但在1871年前並沒有德意志這個國家概念存在,這裡提到的德意志實際上是一個區域概念,是指以日耳曼人為主體、說德語、受日耳曼文化影響的所有區域的一個結合,主要包括今天的德國、奧地利、瑞士還有其他德語區,這種概念一直到1871年,第一個真正意義的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產生才結束。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提到的德意志本身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區域概念。

由於東法蘭克王國實際上到911年就已經結束了,所以在下文中,我會用德意志王國這個名稱代表東法蘭克王國這個國家實體。

然而,新的王位繼承制度並沒有給德意志王國帶來穩定,各個公國為了謀取更多的特權和利益,或結盟,或背叛,或勾心鬥角,或互相攻伐,而王權在這裡則顯得蒼白無力,極度虛弱,沒有人把王權當回事。

比如,實力中等的巴伐利亞、士瓦本、洛林、圖林根公國擔心實力最強的薩克森公國亨利一世當選國王會損害他們的利益,於是他們聯合起來推選實力最弱的法蘭克尼亞公國康拉德一世繼任國王,以便於控制。亨利一世則因為自己沒有被推選為國王,耿耿於懷,公然挑釁王權,經常發動叛亂,出兵攻打法蘭克尼亞公國。而在亨利一世任國王期間,為了獲得各公國等地方勢力的承認和支持,他向各公國等地方勢力下放了各種特權。比如,為了讓康拉德一世不對王位做任何要求,他允許法蘭克尼亞公國完全自治。這導致了,亨利一世統治期間各個地方部落、公國勢力不斷壯大,割據一方,而他自己名為國王,卻只能依靠自己的領地進行統治,王權力量非常有限,國家的動亂也在不斷加劇。

內憂未除,外患已至。亨利一世統治期間還要面臨來自東邊的馬扎爾人的入侵。馬扎爾人也就是今天的匈牙利人,他們有點類以於古代中國北方的匈奴人和突厥人,被稱為馬上的民族,善於騎射,驍勇善戰。事實上,從10世紀開始,馬扎爾人就一直是德意志王國東邊的最大威脅。本身德意志王國的步兵在馬札爾人騎兵面前就沒有任何優勢,再加上王國內部王權衰弱,不能集中力量對付外敵,導致德意志王國軍隊完全不是馬扎爾人的對手。康拉德一世統治時期,德意志王國軍隊就一次次地敗在馬扎爾人手裡,康拉德一世也因此非常苦惱。為了對付這股最強捍的敵人,亨利一世在薩克森東部興建了許多城堡,並組建了大量騎兵。經過多次交戰後,終於在933年,亨利一世在圖林根的裡阿德附近擊敗了馬扎兒人,打破了馬扎兒人不可戰勝的神話。然而,這只是暫時阻止了馬扎爾人對德意志王國的入侵。他們是被打敗了,但沒有受到重創,他們正在準備再次發動對王國的入侵,來自馬扎爾人的威脅並沒有解除。

直到一個人的出現,徹底結束了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建立起了一個稱霸歐陸的龐大帝國,這個人就是奧託一世。936年,薩克森公國奧託一世被推選為德意志王國國王,他即位後做了兩件事。

首先,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部落或公國勢力。

937 年,奧託一世聯合中等貴族打敗了由法蘭克、巴伐利亞、洛林等公國以及以他的異母兄弟唐克馬爾為首的薩克森大貴族組成的反國王聯盟,完全控制了巴伐利亞。939 年,奧託一世聯合士瓦本在法蘭克、洛林聯手發動反國王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完全控制了士瓦本、法蘭克尼亞和洛林。

這樣,奧託一世即位沒有幾年,便將實力最強大的薩克森、士瓦本、法蘭克尼亞、洛林和巴伐利亞五大公國直接或間接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削弱了地方部落或公國的實力,建立起了強大的中央集權,鞏固了國王的權威和統治。

其次,對外積極擴張,擴大領土。

950年奧託一世率軍東擴,徵服了屬於今天捷克地區的波希米亞公國。

951年,奧託一世通過聯姻控制了義大利。

955年,奧託一世率領德意志王國波希米亞聯軍在萊西費爾德戰役中,大敗馬扎爾人,馬扎爾騎兵幾乎全軍覆沒,從此解除了馬扎爾人的威脅。

961年,趁義大利動亂之機,奧託一世率領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徵服了義大利。

962年,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為奧託一世加冕。奧託一世獲得了羅馬皇帝的稱號,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皇帝。同時,與教皇籤訂《奧託特權協定》,根據協定規定,教皇絕對效忠皇帝,教會繼承人選由皇帝決定,皇帝的權利高於神權,這個協定開創了由皇帝確立教皇繼承人選的先例。為了維持他對教皇的控制,他又兩度進軍羅馬。另外,奧託一世還進軍義大利南部,挑戰拜佔庭帝國,雖然沒有成功,但獲得了拜佔庭對他的地位的承認,從此成為了歐洲大陸最有實權的國王,以德意志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為基礎建立起了德意志民族羅馬帝國而到了1155年,腓特烈一世把德意志民族羅馬帝國直接改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同俾斯麥時代的德國和希特勒時代的德國並稱為德意志歷史上的三大帝國。腓特烈一世時期,對外,六次出兵義大利;對內,腓特烈一世試圖駕馭那些桀驁不馴的公國等地方勢力,通過把大的公國領地分割成多塊,削弱地方力量,強化王權。比如,1156年,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從巴伐利亞公國分裂出來,形成了一個新的公國。

在腓特烈一世時期,神聖羅馬帝國達到了顛峰,疆域超過100萬平方公裡,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人口最多的時候也達到了2300萬,實力之雄厚,在歐洲大陸上,堪稱無敵。

然而,歷代國王都面臨一個同樣的難題,也就是如何管理義大利。德意志和義大利之間路途遙遠,中間隔著阿爾卑斯山脈,德意志王國很難直接管理。德意志軍隊打敗了義大利人,佔領了當地,義大利人就服從德意志的統治。但是,只要軍隊一撤走,地方貴族、教會等又宣布脫離德意志。阿爾卑斯山脈的存在,又大幅增加了調動軍隊幹預的難度。大量的軍費開支,守衛邊疆以及鎮壓國內反抗勢力的需要,又決定了德意志不可能在義大利當地長期駐紮軍隊。這就導致,雖然德意志國王多次出兵義大利,但一直沒有辦法對義大利進行有效的控制。

從經濟效益上來講,出兵義大利顯然是一筆風險大、收益低的買賣,那麼為什麼歷代德意志國王仍然會不斷地出兵義大利呢?

中世紀以前的歐洲是一個宗教至上的地區,宗教主要通過對人們精神領域的統治,麻痺人的思想,讓人民服從他。他的統治範圍不只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而是幾乎整個歐洲地區。當時,在歐洲地區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天主教。天主教和歐洲地區的人民都認為,只有羅馬皇帝才是世界上唯一合法的人類的最高統治者,也只有他能統治整個天下。而在義大利羅馬的羅馬教會的教皇是上帝在人間的宗教事務代表,只有受到教皇加冕的人才能被稱為羅馬皇帝,所以教權是大於王權的存在。德意志王國國王雖然是一方領袖,但他所能統治的只有在德意志王權所能觸及到的領土和當地的德意志人民。即便他徵服了義大利,也只能被稱為義大利人的國王。只有受到教皇的加冕,才能名正言順地成為羅馬皇帝,成為天下共主。有了這個稱號,他就有權統轄一切基督教王國,是信奉基督教的古代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者。而要想得到加冕,你先要徵服義大利地區。所以,即便條件再艱難,基本上每位德意志國王上臺後都會出兵義大利,想重演一遍去義大利的加冕禮,以此為無尚光榮。

然而,連年的戰爭不僅給義大利人民帶來痛苦和災難,也給德意志民族帶來不幸。他們把有生力量都消耗在戰爭上,往往顧此失彼,疲於奔命,王權的力量在歷次對義大利的徵戰中逐步消耗待盡,開始變得衰弱。隨著王權力量的衰弱,更多的挑戰也隨之而來。

王權衰落首先引發的問題就是,各個公國等地方勢力對王權沒有了畏懼之心,地方勢力相互攻伐,引發內戰,甚至公然與王權對抗。

1174年,薩克森獅子亨利就拒絕參加腓特烈一世對義大利的軍事行動。

1212年,腓特烈二世被迫將波希米亞從公國升級為王國。

1255年,巴伐利亞公國發生內戰,分裂成若干個公國,直到1506年才重新統一。

第二個問題是,德意志王國沒有公認的王室繼承法。

在德意志王國建立初期,國王是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巴伐利亞這四個公國中推選。這就導致,一旦國王去世,往往造成在王位的人選上產生糾紛,導致王國內部各公國等地方勢力的內戰或者陷入無政府狀態,而各個公國們則藉此鞏固他們的基礎,甚至變為更加獨立的統治者。例如,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後,各個代表自己利益的王公貴族對王位人選一直爭論不休,直到1273年才確立了新的王位人選。而這20年的時間,因為沒有國王,陷入無政府狀態,各諸侯、騎士和城市間的紛爭和內訌也連綿不斷,謀劃在王國內部獲得更多的特權。

同時,在這種國王繼承人選舉制度下,已經繼位的國王需要維護國王的權威,要麼就戰勝那些反對的諸候,要麼贏得多數諸侯的擁戴,而代價往往是下放更多的利益或者給更多的特權。

比如,腓特烈二世就同意將波西米亞公國晉升為王國,承認波希米亞王位由貴族選舉產生,德意志國王不加以幹涉,波希米亞王國可在德意志王國範圍之外,享有獨立地位,自鑄貨幣等權利。因為波西米亞公國是德意志王國中影響力最大的勢力,他的態度對選擇誰做國王,或者某個國王的王位是否能坐穩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在前面我們提到,神聖羅馬帝國是以德意志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阿爾卑斯山脈橫亙在這兩個王國之間,在那個交通非常落後的時代,顯然給管理這個帝國出了一道難題。在腓特烈二世時期,腓特烈二世把更多的精力用於管理義大利地區,而對德意志地區的管理則交給各大公國或主教。所以,為了讓各大公國或主教能更盡心盡力地協助自己管理國家,腓特烈二世在《神聖諸侯契約》和《世俗諸候法案》中,把制定關稅、鑄幣和設防的權利交給各大公國和主教。再加上,腓特烈二世更多的重視義大利而輕視了對德意志的管理,導致各大公國和主教的不滿。

就這樣,皇帝在德意志的權力威望逐漸衰落,而淪為與一般德意志地方勢力無異的小領主。到了12世紀至13世紀期間,皇帝只能靠家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聯姻取得王位,缺乏強大的王室領地作為稅收來源和王權擴張的基礎,對於皇帝名義上可向帝國內成員收取的只有定額軍事徵收稅。與此相反的是,地方諸候則擁有越來越多的特權,有越來越多的諸候實質上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完全獨立主權的國家。表面上看來,神聖羅馬帝國還是一個由各成員國集結成一個核心「國家」的帝國,實際上卻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鬆散的「邦聯組織」。

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頒布了皇帝詔令,這個詔令也稱為「黃金詔書」。「黃金詔書」的頒布主要確認了兩個事情。第一,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需要由當時權勢最大的三個主教和四個王國或公國組成的7個選帝候承認才能有效,也就是所謂的選帝候制度。第二,選帝侯在其領地內政治獨立,可以自行制定稅收政策和徵稅、鑄造貨幣或發行貨幣、開採鹽鐵等礦產資源、擁有獨立的最高司法裁判權和監督帝國的職權。

神聖羅馬帝國是由王國、公國、侯國、宗教領地、貴族領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騎士領地等地方政權組成的君主制度國家,國家主權在帝國中央政府。隨著「黃金詔書」的頒布,國家主權開始由中央政府轉移到地方政權,地方政權可以有自己的法律、政策、貨幣、甚至軍隊,實行完全自治,帝國政府不能干預。各個地方政權為了爭奪更多的特權,勾心鬥角,矛盾重重,讓帝國變得更加鬆散,加劇了帝國的分裂危機。到了17世紀初期的哈布斯堡王朝時期,這樣的地方政權已經增加到390個,名義上他們都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但實際上,他們各自為政,割據一方,儼然已經成為了獨立的邦國,這時候的神聖羅馬帝國已經淪落為一個由眾多邦國組成的鬆散聯盟,名存實亡。

哈布斯堡家族曾試圖改變這種現狀,想要在帝國內部重振皇權,然而遭到了很多邦國的反對,引發了帝國內戰,戰爭不斷擴大,最終導致了一場席捲整個歐洲的三十年戰爭。

相關焦點

  • 三十年戰爭:德意志內戰演變成全歐混戰,推動了國家主權意識形成
    歐洲歷史上有一場重要的戰爭,它耗時長久,從1618年開始,到1648年結束,整整持續30年;它牽涉甚廣,當時歐洲的主要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英格蘭、瑞典、丹麥、西班牙全部涉足其中,造成了歐洲歷史上的第一次全歐混戰;它背景複雜,一開始是神聖羅馬帝國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發生利益衝突,引發了宗教戰爭,最後卻由於各個國家的政治與利益搏奕,蛻變成爭霸戰爭;它影響深遠,一方面使主戰區德意志民族
  • 神聖羅馬帝國法國大革命捅了神羅的命根子
    這不,撇開早就君主立憲的英國不談,大老遠的北美洲,一群殖民者後代起來造反,在1783年打跑英國佬,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未來的世界頂尖霸主——美利堅合眾國就此誕生。
  • 太平天國與軍閥割據
    可能有朋友會問,太平天國和清末民初出現的軍閥割據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其實,他們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曾國藩集團與晚清政局》華文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65頁) 此外,在地方督撫中,湘淮軍政集團成員或密切相關者佔了半數以上:「其時,全國總督缺額十名,巡撫缺額十五名,現僅以太平天國革命爆發時的道光三十年與標誌其失敗的同治三年為例加以考察。道光三十年十缺總督旗人佔其四,漢人佔其六;十五缺巡撫旗人佔一缺,漢人佔十四缺。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羅馬由王政時期的一個小城,在建城後的數百年裡不斷擴張,並經過三次與迦太基的布匿戰爭,最終羅馬在共和國時期成為了地中海地區的霸主。 羅馬共和國晚期,由於著名的凱撒大帝,和當時同樣具有強大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兩大政治家龐培和克拉蘇聯手,組成了著名的"前三頭同盟",將元老院的權力奪了過來。
  • 魔鬼聖經:三十年戰爭中的一本書,「神權」與「人權」的激烈碰撞
    前言:在三十年戰爭中,瑞典軍隊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腹地展開了進攻。在戰爭中瑞典擊敗普魯士,獲得了捷克的控制權,同時義大利部分諸侯也蠢蠢欲動,隨時預備進攻奧地利,這迫使奧地利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王這一頭銜,而奧地利國王也由此卸任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職。
  • 三國鼎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結果,從分裂割據走向統一的過渡
    這時候,由於中央政府對地方過度放權,所以使土地兼併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直至三國鼎立結束,持續36年。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局面。3、關東軍討董卓190年,關東地區諸州郡牧守紛紛起兵,討伐董卓。他們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號稱「關東軍」。董卓迫於關東軍的威脅,避免并州黃巾截斷後路的危險,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並驅趕百姓西行,臨行前董卓的士兵大肆劫掠焚燒,使洛陽周圍一空如洗。192年長安發生兵變,司徒王允與董卓的部將呂布合謀刺殺了董卓。
  • 從德意志內戰到歐洲大混戰,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
    「三十年戰爭」發生於17世紀上半葉,由德意志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發展為席捲歐洲的大混戰,對歐洲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常認為這是歐洲從中世紀跨入近代社會的轉折,是歐洲歷史上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了歐洲神權大統一的局面,打破了傳統的基督教帝國觀念,使得近代主權國家意識開始誕生。三十年戰爭是歷史上迄今為止最錯綜複雜、涉及衝突最多的戰爭之一。
  • 從阿爾薩斯公爵到奧匈帝國皇帝,梳理哈布斯堡王朝的興衰脈絡
    哈布斯堡王朝是歐洲歷史上最強大以及統治疆域最廣的王室,曾先後統治阿爾薩斯領地、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王國、奧地利-匈牙利、西屬美洲領地和瑞士阿爾高州等處。其巔峰時期,是歐洲毋庸置疑的頂級霸主,甚至曾迫使天主教法國選擇與奧斯曼土耳其秘密媾和,其威勢可見一斑。
  • 瑪蒂爾達:既是英國公主,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后,還曾成為英女王
    瑪蒂爾達是英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女性,既是英格蘭公主,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后,還曾短暫當過英格蘭女王。那麼瑪蒂爾達度過了一個怎樣傳奇的人生,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英格蘭公主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后1114年瑪蒂爾達嫁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后。亨利五世外出巡視時,瑪蒂爾達被任命為攝政,培養了她的從政經驗。1120年瑪蒂爾達最親的弟弟威廉·艾德林去世,她成為英格蘭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1125年亨利五世病逝,瑪蒂爾達於是返回英國。
  • 歐洲黑歷史:700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竟然是靠倒插門娶富婆騙來的!
    哈布斯堡家族也因此得名。阿道夫一世能當上皇帝,與皇帝傳承制度有很大關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不是世襲,而是選舉,有七大選帝侯,先皇歸天后,大家湊到一起投票選舉下一任皇帝。奧託卡爾二世吃虧在是個波西米亞人,且兵強馬壯,那些選帝侯唯恐他上位後做大有為之君,把其他領地兼併了,所以堅決不選他。
  • 查理曼稱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形塑
    早在1964年李祖訓先生出版《神聖羅馬帝國》之時,便對此有所說明。他說:「在史學界中,對神聖羅馬帝國開始的年代有公元800年和公元962年兩說。」李祖訓先生本人採取了後一種說法,「神聖羅馬帝國從公元962年開始建立」。①其實,在民國時期,就以962年說最為流行,偶有800年說者。
  • 以假亂真:神聖羅馬帝國的「馬丁·蓋爾歸來」
    布蘭登堡是113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洛泰爾二世為了向易北河以東開拓版圖,並抵禦斯拉夫人西進而創設的邊區。布蘭登堡藩侯擁有自主招募軍隊、開拓疆土的權利,是帝國東北重鎮,國內數得上號的強大諸侯。這樣的大人物在下葬了20多年後死而復生,聽起來太過匪夷所思。
  • 「無羅馬」的德意志封建聯合為什麼起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是「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客觀地講,伏爾泰的評價確實過激,最多只能表現神聖羅馬帝國末年的狀態,而不能用來形容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不過伏爾泰對神聖羅馬帝國「無羅馬」的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神聖羅馬帝國本質上就是個德意志封建領主聯合體。
  • 歷史上羅馬人民的國王是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沒有加冕卻被歸入...
    清音閣歷史用幽默的語言帶你了解廣義西歐國家歷史,歡迎關注和留評 前幾篇說了幾個名正言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今天來說說不那么正統的一位,也是「羅馬人民的國王」。
  • ...歷史|哈布斯堡|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阿爾布雷希特二世
    拿破崙稱霸歐洲,靠的是戰無不勝的軍隊;希特勒徵服歐洲,依仗的也是強有力的軍隊,但在歷史上,有一個家族徵服歐洲,靠的確實婚姻,因此有人戲稱他們是「用下半身徵服歐洲」!而且這個家族做了六百多年帝王,歷史悠久,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這個家族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哈布斯堡家族!
  • 【卓識】1495年 「帝國改革」與神聖羅馬帝國和平秩序建構之制度困境的反思
    海因茨·杜赫哈特(Heinz Duchhardt)教授將1495年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制度發展的「轉捩點」。本文試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依據相關原始文獻,反思和論述1495年沃爾姆斯帝國議會及其決議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在中世紀晚期和平秩序建構的意義及其制度困境,以期更為明晰地認識「帝國改革」與和平秩序的建構,進而明確神聖羅馬帝國憲法政治的發展及其制度基礎。
  • 羅馬帝國滅亡後,變成了現在哪些國家?數量驚人,整整43個!
    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建立於公元前27年,滅亡於1453,綿延國祚1000多年。國土面積非常大,跨越歐、亞、非三大洲,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羅馬帝國的歷史分成兩個階段。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 打遍歐洲無敵手,穩居一百年歐洲霸主
    那法國波旁王朝到底強大到什麼程度?一句話概括:打遍歐洲無敵手,穩居一百年歐洲霸主。公元1618年,在種種因素的促使下,歐洲爆發了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混戰,史稱三十年戰爭,交戰一方是以法國為首的新教國家,盟友有英國都鐸王朝、瑞典瓦薩王朝等,另外一方是已經稱霸歐洲近300年的神聖羅馬哈布斯堡王朝,盟友有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德國霍亨索倫王朝等。
  •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菜茵河邊,一條大道從東南通向西北。幾輛馬拉的貨車在緩緩行駛。「站住!檢查貨物!」當馬車經過一所路邊的房子時,兩個持槍的武裝人員攔了上來。原來,這所房子是一個關卡,過來的這兩個人是來收稅的。「先生!」
  • 歐陸戰爭61914攻略大全 新手少走彎路技巧總匯[多圖]
    歐陸戰爭61914這款歐陸戰爭系列第六部佳作,我們將面對全新戰爭挑戰,新戰役冒險,本站18183小卷子為大家準備了相關技巧內容,希望各位能夠喜歡哦,一起來看看吧~ 歐陸戰爭61914攻略大全 新崛起的帝國已經不再滿足舊世界的殖民地分配,他們摩拳擦掌準備一較高下,而戰爭只是利益糾纏的必然產物。 而整個世界都沒有想到戰爭會發展到如此龐大的地步。 興登堡、魯登道夫、貝當、福熙、黑格等軍事天才是否能終結整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