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爾薩斯公爵到奧匈帝國皇帝,梳理哈布斯堡王朝的興衰脈絡

2020-12-16 有魔氣歷史

哈布斯堡王朝是歐洲歷史上最強大以及統治疆域最廣的王室,曾先後統治阿爾薩斯領地、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王國、奧地利-匈牙利、西屬美洲領地和瑞士阿爾高州等處。其巔峰時期,是歐洲毋庸置疑的頂級霸主,甚至曾迫使天主教法國選擇與奧斯曼土耳其秘密媾和,其威勢可見一斑。

從中世紀崛起,歷經法蘭克王國、德意志王國後,哈布斯堡家族於11世紀初在阿爾高州(瑞士北部)建立鷹堡(即哈布斯堡),因此而得名。那麼曾經盤踞於今天法、德、瑞士三國邊境的哈布斯堡家族是如何發展壯大,進而稱霸歐洲,乃至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的呢?本文就讓我們一起梳理這個統治時間長久、跨越空間遼闊的家族興衰沿革吧。

起源:從法蘭克阿爾薩斯出發

隨著古羅馬的衰落,帝國逐漸分為東西兩部分。然而在「3世紀危機」的衝擊之下,很快西羅馬帝國就開始瓦解了。此時日耳曼人的一支強大部落法蘭克趁機擴展地盤,先後戰勝了匈人、阿瓦爾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至公元496年,法蘭克王克洛維將領土擴展至阿爾薩斯和瑞士北部,徵服了盤踞此地的日耳曼部落阿勒曼尼人(又稱阿拉曼人)。進入公元6世紀,阿爾薩斯成為了哈布斯堡家族先祖的領地,其先祖為法蘭克阿爾薩斯地方公爵。

公元800年,法蘭克加洛林王朝君主查理加冕稱帝,史稱「查理大帝」。然而盛極而衰,僅僅幾十年之後《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法蘭克帝國完結。此時的阿爾薩斯成為中法蘭克的領土,卻很快遭到了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的瓜分,並於870年的《墨爾森條約》中將其併入神聖羅馬帝國(由東法蘭克演變而來)的士瓦本公國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哈布斯堡家族先祖從阿爾薩斯出發,逐步擴張至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即將書寫自己家族的歷史畫卷。

崛起:在瑞士北部建立鷹堡

在攫取了瑞士北部之後,斯特拉斯堡主教維爾納(哈布斯堡家族先祖)選址建立鷹堡,家族因此得名,並以其為基地逐漸擴張到了整個東法蘭克地區。此前,德意志(前身是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託一世於公元962年被教皇加冕,重拾起法蘭克帝國查理曼大帝的昔日榮譽。到了腓特烈一世(又稱紅鬍子,巴巴羅薩,希特勒進攻蘇聯的代號取自於此)時期,又將國號更改為神聖羅馬帝國。歷經波折,在經歷了奧託王朝、法蘭克尼亞王朝和霍亨施陶芬王朝之後,德意志地區陷入了大空位時期,這就給盤踞於鷹堡之中的哈布斯堡家族提供了絕佳歷史機遇。

頗為有趣的是,哈布斯堡家族之所以得以登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非源於武力徵服,而是多方勢力妥協的結果。原來,自神聖羅馬帝國進入大空位時期以來,盜賊橫行、秩序混亂,嚴重衝擊了羅馬教會對各地區的控制,教皇格列高利十世深感恐懼。於是,他於1273年下令要求德意志地區各路諸侯如若不能消除分歧,則必須推舉出一位新的皇帝以維持秩序穩定。在各方勢力中,勢力最強的當屬波西米亞,然而其餘諸侯並不願意服從於這樣一位強勢君主,因此挑中了貌似人畜無害的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就這樣,神聖羅馬帝國進入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時期。

壯大:在德意志茁壯成長

在德意志諸侯們看來,一位出身瑞士北部貧瘠山區的小小伯爵,理所當然的會成為自己所扶持的傀儡,然而55歲的魯道夫絕非等閒之輩,他早前就曾想方設法地謀求從教會手中奪回祖產,如今已然成王(未加冕稱帝,但按慣例已然稱其為神羅皇帝),自然要「一飛沖天、一鳴驚人」。魯道夫首先亮劍的對象就是德意志諸侯中實力最強的波西米亞領主鄂圖卡,他吞併了後者大片領土,並以武力、購買、脅迫、聯姻等手段佔據了奧地利境內大片土地。不僅如此,魯道夫的兒子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在未被議員(由諸侯領主們擔任)和教皇認同的情況下,竟然憑藉自己的實力平定叛亂、攫取帝位。

然而,哈布斯堡家族的壯大之路很快就遭受到了一個挫折。前文提及,當年魯道夫的帝位是由德意志諸侯們共同推舉的,這就意味著整個帝國版圖之內的領主貴族勢力依然十分強大。當阿爾布雷希特一世遇刺身亡之後,所有具備選舉權的諸侯開始合謀打壓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到了波西米亞的查理四世執政期間,這一舉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查理四世通過頒布法令的方式,直接剝奪了哈布斯堡家族選帝侯的資格。

轉移:以奧地利為家族基地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恰在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神聖羅馬帝國王位的一個世紀裡,新崛起的瑞士聯邦開始不斷往北擴張,進而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基地鷹堡的淪喪。所幸,鑑於魯道夫一世和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兩代人的努力,家族底蘊猶在。從此以後,哈布斯堡家族的基地正式由位於瑞士的鷹堡轉移到了奧地利的維也納。先輩留下的領土是如此的遼闊,以至於該家族在奧地利和施蒂利希的基礎之上持續擴張,並於14世紀中葉開始自稱「大公」。

哈布斯堡家族之所以自稱「奧地利大公」,是為了與德意志選帝侯進行抗衡,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身份。當然,這個稱號自然未被皇帝查理四世所承認。於是哈布斯堡家族開始了兩手準備、兩份計劃。一方面他們將奧地利公國和外奧地利公國分別歸屬不同的家族成員,為未來做準備;另一方面又拋出一份神秘文件,以此彰顯該家族崇高的基督教地位。前者是為了以防不測,後者則是進一步增強奧地利大公繼承帝位的法理性。從此以後,開枝散葉和神化血統成為哈布斯堡王朝後繼者們樂此不疲的把戲。

登頂:加冕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15世紀初,波西米亞爆發胡斯戰爭,當時雖然距離馬丁·路德改革還有一個世紀之久,波西米亞(即捷克)民眾卻已經開始要求教會改革,並且為發動了具有農民起義、宗教改革和民族解放三重屬性的戰爭。胡斯戰爭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視作威脅,他為此四處求援,哈布斯堡家族族長、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五世(後來的神羅、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趁機提出條件,得以迎娶皇帝的女兒,並掌握了匈牙利的王位。就這樣,哈布斯堡家族重登神聖羅馬帝國帝位,並同時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匈牙利王國以及波西米亞王國的君主。

在平定內亂之後,哈布斯堡王朝立即派兵前往匈牙利以抵禦奧斯曼人,成為歐洲基督之盾。然而由於阿爾布雷希特染上痢疾,不治而亡,導致局勢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雖然奧地利公爵和神羅皇位被阿爾布雷希特的堂親腓特烈三世所繼承,但哈布斯堡家族唯一擁有匈牙利以及波西米亞國王的遺腹子拉迪斯勞斯在出生不久便被人所害了。從此腓特烈三世和馬加什一世圍繞奧地利公爵和匈牙利國王的位置經過了數次爭鬥。

腓特烈三世承襲了其先祖魯道夫四世的天賦,對家族血統的高貴充滿信心,並將家譜上溯到了羅馬凱撒大帝和特洛伊國王普裡阿摩斯的身上。他堅信哈布斯堡家族將徵服全世界,卻數次被維也納民眾圍困在王宮之中。為維護血統純潔的近親結婚導致腓特烈三世眾多子女中只有兩個僥倖存活,他為此不得不慎重考慮兒子馬希米利安(又譯馬希米連)的婚事。

散葉:聯姻西班牙和匈牙利

在腓特烈三世的安排下,馬希米利安與已經破產的勃艮第公爵「大膽的查理」之女瑪麗聯姻,由此將勃墾第公國併入哈布斯堡家族的版圖之中,為下一步攫取荷蘭打通了道路。接著馬希米利安和瑪麗之子,英俊的菲利普於1496年迎娶了西班牙王儲(女)胡安娜,並將瑪麗嫁妝勃艮第公爵領地一同贈送給了西班牙王室,自此西班牙進入哈布斯堡王朝時期。同時,馬希米利安的孫子費迪南一世(日後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迎娶了波西米亞郡主安妮,並將孫女瑪利亞郡主嫁於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

正因如此,在馬希米利安的安排下,他的另外一個孫子查理五世(即西班牙卡洛斯一世)時期,哈布斯堡王朝已經成為歐洲霸主。自此,一個囊括了西屬尼德蘭(荷蘭和比利時)、西班牙、薩丁島、西西里島、那不勒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阿爾薩斯、勃艮第和西屬美洲殖民地的巨大王朝出現了。到了1526年,查理五世的弟弟,費迪南一世又趁奧斯曼無法長期佔據匈牙利之機,以匈牙利王路易的姐夫身份繼承了匈牙利、摩拉維亞和波西米亞的王位。一個如此龐大的王朝橫亙在歐洲版圖之上,同時為了對付新教徒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入侵,還在不斷的對外徵伐,這讓同為天主教的法國感到寢食難安,這讓其不惜與奧斯曼人暗地結盟以對抗奧地利人。

衰落:精神與血脈的淪喪

查理五世的霸業一定程度上是歷代哈布斯堡家族四處聯姻,但馬丁·路德改革同樣於此時展開。新教的不斷壯大最終導致1524-1526年德國農民戰爭,神聖羅馬帝國許多諸侯藉助路德宗發展割據勢力。到了查理五世後期,心力憔悴的他選擇退位,將帝位和奧地利均留給了弟弟費迪南一世。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奧地利都維持著對新教的寬容,直至1618年。

捷克的第二次「擲出窗外事件」徹底激化了帝國內部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矛盾。這迅速演變成為德意志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之間的內戰,並迅速將各主要歐洲國家裹挾在內。英國、俄國、瑞典、丹麥等新教和東正教國家選擇支持新教諸侯,西班牙、波蘭等哈布斯堡姻親國家選擇支持天主教諸侯和皇室。羅馬教宗自然站位天主教一方,而同為天主教的法國卻為了對抗哈布斯堡王朝而力挺新教陣營,至於為了爭取獨立地位的荷蘭也做出了相同的選擇。從1618年開始,這場哈布斯堡家族對法國算舊帳的戰爭一直打到1648年大家都筋疲力盡了才籤署一系列條約,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標誌著歐洲均勢秩序的建立,也意味著哈布斯堡王朝皇權至上精神和羅馬教會的天主教唯一精神在歐洲廣遭質疑。另外,為了保持家族血統的純正,哈布斯堡皇室長期近親結婚,這導致家族後代的身上出現了許多遺傳疾病。更為重要的是許多哈布斯堡家族成員都出現了絕嗣情形,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引發法國波旁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年),並最終以波旁王朝獲勝而終結;1740年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絕嗣又引發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所幸旁支哈布斯堡-洛林王朝成功頂住了壓力。

然而自此以後,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的地緣態勢基本以防守為主,逐漸從「歐洲之盾」蛻變為「布娃娃帝國」。在此後爆發的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哈布斯堡-洛林王朝都是失敗的一方,甚至神聖羅馬帝國的帝號都被強制摘除。普魯士的崛起,更促使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統一的計劃之外。1867年,為化解普奧戰爭對帝國的衝擊,奧地利帝國又改稱奧匈帝國,建立了奧地利-匈牙利二元統治模式,卻於半個世紀之後的一戰中失敗,慘遭肢解。自此,哈布斯堡家族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

綜上所述,哈布斯堡家族上承法蘭克時代、中接神聖羅馬帝國鼎盛時期、下啟大航海時代背景下的歐洲新秩序建立,是一個對歐洲乃至世界起到過深遠影響的國家。早期的哈布斯堡先祖們披荊斬棘,先後建立鷹堡、奧地利等家族基地,得以兩度登頂神羅帝位,並成為歐洲霸主。然而過分的迷戀血統高貴,卻未能緊隨時代的步伐,最終在宗教改革和大航海的大背景下失去了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優勢,最終遭到絕嗣和流亡的命運,徒嘆奈何。

相關焦點

  • ...歷史|哈布斯堡|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阿爾布雷希特二世
    這個家族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雖然統治的是德意志地區,但卻源自法國。11世紀初,這個家族在瑞士境內建立鷹堡,即以哈布斯堡為名。從 1273年,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到1918年奧匈帝國瓦解,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時間長達645年之久。那麼哈布斯堡家族是怎麼用「下半身徵服歐洲」的呢?
  • 奧匈帝國末代皇帝,一個決定令帝國滅亡,密謀復闢被流放荒島而死
    奧匈帝國在近代歷史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1867年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聯合組成,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哈布斯堡王朝從1526年開始統治匈牙利王國,1804年開始統治奧地利帝國。1867年,奧地利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聯合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奧匈帝國誕生。
  • 奧匈帝國,一個沒有思想的國家?
    Taylor寫的《奧匈帝國史》稱呼為一個沒有思想的國家。A.J.P.Taylor是站在民族國家立場去批評奧匈帝國,但是他批評的方式是認為奧匈帝國沒有思想。奧匈帝國的皇帝弗蘭茨·約瑟夫活得很久,所以奧匈帝國基本上可以等同於弗蘭茨·約瑟夫的國家。而在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文主義傳統的哈布斯堡家族,這位弗蘭茨·約瑟夫屬於資質中等偏下的一位。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奧匈帝國在極盛時,不論是從領土、人口、工業、農業、軍事等各個方面都位居前列,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強國。1900年,奧匈帝國還加入了八國聯軍,擊敗清王朝,攻陷北京城。15世紀,當哈布斯堡家族奪取帝國皇帝的尊號,並不斷向外擴張時,便不可避免地與這些異族發生衝突。1494年,奧地利公爵迎娶米蘭繼承人,一部分義大利拉丁人隨之加入到奧地利公國;1620年,波西米亞(捷克)被奧地利吞併,捷克地區的斯拉夫人被併入奧地利。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1900年,奧匈帝國還加入了八國聯軍,擊敗清王朝,攻陷北京城。這種頑疾深入奧匈帝國的骨髓中,使其內部矛盾叢生。而這個問題的根源就深埋在帝國歷史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九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時期。15世紀,當哈布斯堡家族奪取帝國皇帝的尊號,並不斷向外擴張時,便不可避免地與這些異族發生衝突。1494年,奧地利公爵迎娶米蘭繼承人,一部分義大利拉丁人隨之加入到奧地利公國;1620年,波西米亞(捷克)被奧地利吞併,捷克地區的斯拉夫人被併入奧地利。1683年,奧斯曼帝國崛起並向歐洲擴張,他們摧毀了匈牙利王國,一直打到維也納城下。
  • 哈布斯堡王朝最偉大的君主,建立第一個日不落帝國,活到58歲去世
    哈布斯堡既是歐洲歷史上一個家族,也是歐洲歷史上一個朝代。按照歐洲歷史的命名規則,家族名字就是朝代名字,因此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朝代就是哈布斯堡王朝。查理五世生於公元1500年,父親是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員腓力,祖父是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後來神聖羅馬與西班牙達成政治聯姻,腓力迎娶了西班牙特拉斯塔馬拉王朝的女王胡安娜一世,兩人生下了查理五世。
  • 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曾經的歐洲霸主,卻總是被新崛起強國打崩!
    單從名字就能看出,奧匈帝國包含奧地利和匈牙利,又被稱為雙元帝國。但大家也許不知道的是,奧匈帝國正式的稱呼應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超級長。一戰時期的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明白奧匈帝國是怎麼形成的。
  • 極簡外國史:哈布斯堡王朝以前的奧地利往事
    此後,盤踞中東歐的西哥特人、勃艮第人等日耳曼部族也相繼受到匈奴人的打擊,為了尋找新的家園,他們紛紛湧入羅馬帝國境內,尋求羅馬皇帝的保護。 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帝國一分為二,奧地利名義上被劃歸到西羅馬帝國境內,事實上它早已成為東哥特人任意馳騁的新家園。 434年,令歐洲人聞之色變的阿提拉大帝成為新的匈奴王。
  • 哈布斯堡家族:掌控歐洲800多年的王室,是如何崛起和衰弱的?
    16世紀的時候,哈布斯堡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橫跨四大洲的日不落帝國。從中世紀到一戰以前,歐洲大部分都屬於君主治理,當時的貴族領主不計其數,如哈布斯堡家族古老又強大的家族卻再無第二個。一、"鷹"堡之能,能在聯姻我們現在的德國本來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曾是神羅的主要政治地區。
  • 哈布斯堡人七百年
    相比英、德、俄,另一個帝國卻顯得非常低調,這就是統治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1905年這個王朝舉行了瑪麗亞·特蕾莎騎士團一百五十周年慶典,慶典給美泉宮留下兩幅尺寸巨大的油畫,但在規模上完全不能跟其他帝國相比。20世紀初當霍亨索倫王朝、羅曼諾夫王朝分別迎來二百、三百周年慶典時,哈布斯堡王朝卻早在1882年就已經慶祝過自家統治奧地利六百周年了。
  • 原本存在矛盾的奧地利和匈牙利,為何後來會自願合併為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國徽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快速崛起,控制了整個神聖羅馬帝國提起奧匈帝國,就不得不提奧地利;提起奧地利的「發家史」,就不得不提到神聖羅馬帝國。當時的奧地利還只是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一個邦國而已。隨著時間的推移,出身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開始快速崛起,並通過各種手段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就奠定了奧地利公國形成的基礎,也成了奧地利走向輝煌的前奏。
  • 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國旗奧匈帝國國徽  簡介  奧匈帝國是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的「二元君主國」(Dual-Monarchic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地於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享有自治權;對外事務方面(外交和國防)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該國的國家格言是:Indivisibiliter ac Inseparabiliter(拉丁語,不離不棄)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
  • 奧匈帝國是什麼意思?是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合稱嗎?丨維制教育分
    1867年,為了化解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的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對帝國內強大的匈牙利貴族做出妥協,宣布將奧地利帝國更改為所謂共主邦聯──奧匈帝國,匈牙利地區在理論上升級為奧匈帝國內部的一個王國,並擁有自己的國王(在奧匈帝國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匈牙利國王始終由奧匈帝國皇帝兼任),議會和海關系統等
  • 皇朝早期史——哈布斯堡在瑞士(1000-1500)
    行至山下,只見隧道入口之上赫然刻著——「哈布斯堡」。1918年11月11日,在貢比涅停戰協定籤署的同一天,一個經久而輝煌的皇朝也宣告終結。直到卡爾一世退位,哈布斯堡和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共有24人出任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君主,還有不少成員統治過西班牙、葡萄牙、尼德蘭、南義大利、墨西哥等地。
  • 為何古代西方國家稱帝國,而中國卻稱王朝,兩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為何古代西方國家稱帝國,而中國卻稱王朝,兩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人類文明發展到如今,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各不相同的人種,文明之間,也誕生了差異非常大的文明,在歷史上東西方都曾經建立過龐大的國家和政權,但是細心的讀者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國會常常以王朝稱呼
  • 德語世界裡的「公爵」,身份地位相去懸殊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身亡,繼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故事,中文世界的讀者也都不會陌生。奧地利的大公頭銜是從14世紀的奧地利公爵魯道夫四世(1339 —1365)開始的。他原本就是公爵(Herzog),為何要加一個前綴「大」呢?這要往前推一點:1356—1357年,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四世在紐倫堡召開帝國議會,最後頒布了《黃金詔書》,明確規定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政體和皇帝選舉規則,設立了七個選帝侯(即享有皇帝選舉權的大貴族),但這其中沒有奧地利公爵。
  • 哈布斯堡家族:被「瘋女胡安娜」的詛咒環繞?
    因為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是非常有名的,喜歡歐洲歷史的朋友知道這個家族在歐洲當了六百年帝王,他們家最厲害的就是獲得權力靠的不是武力,而是聯姻。極盛的時候今天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西班牙,葡萄牙,還有義大利,甚至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這些地方都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 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最後時光:王儲夫婦魂斷塞拉耶佛
    然而,這個故事你猜得到開頭,能不能猜到結尾? 貴庶通婚這種事 在說這個故事之前,必須要先說一下貴庶通婚的事。 歐洲貴族的爵位體系是非常森嚴的。皇帝、國王、大公、公、侯、伯、子、男到騎士降序排列。爵位級別多了,貴族就自然而然地分出了等級。
  • 出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是他們家下人
    所以,我們可以將其認為是對於國家元首的一種稱呼,實際地位可能甚至還不如公爵。要知道歐洲王室之中是非常看重血統的,不是說親王就比公爵厲害,像摩納哥這種不入流的自封王室 ,可能連人家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個伯爵都比不上。相較而言,四大公國裡面的列支敦斯登和盧森堡,其實出身都要比摩納哥公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