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
英語:Austro-Hungarian Empire
德語:Österreich-Ungarn
馬扎爾語:Osztrák-Magyar Monarchia
奧匈帝國國旗
奧匈帝國國徽
簡介
奧匈帝國是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的「二元君主國」(Dual-Monarchic Union)、「共主邦聯國家」。在這段時間裡,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聯盟,這個聯盟的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的王冠領地」(德語: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在這情況下,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國王均是同一個人。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地於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享有自治權;對外事務方面(外交和國防)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該國的國家格言是:Indivisibiliter ac Inseparabiliter(拉丁語,不離不棄)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它的首府設在維也納,是當時僅次於俄羅斯帝國的歐洲第二大國,人口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及德意志帝國,居於第三位。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內政主要由組成它的十一個主要民族之間的商議所決定。當時歐洲各地民族獨立思想不斷發展,雖然奧匈帝國在其成立期間不斷有民族起義和其它糾紛,但在它所存的約50年間整個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實現了現代化,許多開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領土構成
一般將奧匈帝國的領土分為兩個部分:內萊塔尼亞(Cislethania)和外萊塔尼亞(Translethania)。
狹義的內萊塔尼亞僅指萊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奧地利,但廣義的內萊塔尼亞還包括斯洛維尼亞、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加裡西亞和達爾馬提亞等地區。這部分被統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與領地」。
外萊塔尼亞,即萊塔河以東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還包括斯洛伐克、特蘭西瓦尼亞、克羅埃西亞。這部分領土被統稱為「聖史蒂芬的王冠領地」。聖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國王,他後來被尊為聖人。
行政區劃
內萊塔尼亞的王國和領地包括:
波希米亞王國 (Königreich Böhmen)
達爾馬提亞王國 (Königreich Dalmatien)
加裡西亞-洛多梅裡亞王國 (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奧地利公國(包括上奧地利和下奧地利) (Erzherzogtumen Österreich Österreich ob der Enns und unter der Enns)
布科維納公國 (Herzogtum Bukowina)
卡林西亞公國 (Herzogtum Kärnten)
卡尼鄂拉公國 (Herzogtum Krain)
薩爾茨堡公國 (Herzogtum Salzburg)
西裡西亞公國 (Herzogtum Ober- und Niederschlesien)
施蒂利亞公國 (Herzogtum Steiermark)
摩拉維亞侯國 (Markgrafschaft Mähren)
蒂羅爾和前阿爾卑斯地區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und Land Vorarlberg)
濱海省份 (Österreichisches Küstenland)
外萊塔尼亞包括:
匈牙利王國 (Königreich Ungarn)
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 (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阜姆(裡耶卡)自由市 (Stadt Fiume)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 (Bosnien und Herzegowina)屬於獨立的帝國直轄省份,由匈牙利和奧地利共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