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的一天,凜冽的寒風吹入輝煌的維也納,悠揚的音樂隨其徜徉於天空,人們紛紛走出古老的建築,稀落的廣場一時充盈了起來,沒人說話,沉重的空氣壓在每個人的肩膀上,靜無聲息處,有人唱起了歌,緊接著第二個人也唱起了歌「上帝保佑皇帝弗朗茨,我們偉大皇帝弗朗茨。我們祈求皇統久長,我們祝願好運常伴,願那桂冠永垂不朽,勝利花環歸於他。皇帝祝福遍布國土,人民幸福如盛開鮮花。看他們團結如手足,兄弟之情高於一切,不分貴賤同享幸福,後世為您唱讚歌。上帝保佑皇帝弗朗茨,我們偉大皇帝弗朗茨。上帝保佑皇帝弗朗茨,我們偉大皇帝弗朗茨!」
人群中,有人開始落淚,也有人開始歡呼,一個月以來,戰敗的消息正悄無聲息地摧毀著這座偉大的城市,摧毀著這個偉大的帝國。
如果非得為這一切找個原因的話,帝國應當反思四年前的塞拉耶佛,當普林西比的子彈飛出槍膛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似乎已不可逆轉。因為帝國的皇儲斐迪南鮮血直流、當場死亡。
讓我們回到1857年,回到奧匈帝國誕生的前夕,那時的歐洲,變化正悄然而至。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普魯士王國迅速崛起,一時間威震歐洲,這讓身為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他馬上意識到奧地利與匈牙利結盟的必要,可是讓誰去說服安德拉希呢?他的目光停留在了皇后茜茜身上。
於是,茜茜周旋於奧地利皇帝與匈牙利安德拉希伯爵之間。對這兩個曾彼此敵視的男人來說,茜茜是他們唯一都能夠另眼看待並予以信任的人。1867年2月,奧匈帝國在一片歡呼聲中登上歷史舞臺,四個月後,弗蘭茨·約瑟夫和茜茜加冕成為了匈牙利的國王和王后。
之後的數十年,奧匈帝國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帝國擁有排名歐洲第三的領土與人口,排名第四的工業與資源儲備,而農產品種類之繁多、和原油產量之豐富超越擁有精緻農業的法國和以糧食出口為導向的俄羅斯,位居全歐之冠;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甚至雄踞世界第一。但這輝煌的一切都因一戰的慘敗而不復存在,1918年的夏天,奧匈帝國的天空依舊明朗,但戰事對帝國已越來越不利,凝重的空氣飄蕩在帝國的都城,民族主義者的不滿掩藏在每個人的心中,自帝國參戰以來,經濟幾近崩潰,由奧地利引進的開放性政策一步步被取消,一批批軍士走上戰場不復歸來,帝國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中華麗的破船,稍有海浪或者火苗,它就隨時沉於大海或付之一炬。10月28日,帝國境內的捷克首先打破現狀,宣布獨立,匈牙利緊隨其後。
之後,各地紛紛相應獨立,短短數月之內,宣布獨立的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四年,足以摧毀一切,包括一個帝國,戰敗的奧匈帝國必須面對懲罰,帝國各地傳來獨立的消息,一夜之間,帝國分崩離析,建立51年的奧匈帝國走進帷幕。
今年,奧匈帝國覆滅整整一百年。當我們重新審視那個短命的帝國時,不得不著迷於它迅速瓦解的原因。不可否認,無主體民族是奧匈帝國走向瓦解的元兇。
縱觀與之並立的其他歐洲傳統大國,德意志、法蘭西、俄羅斯均有自己的主體民族,這是國家是否具有凝聚力的根本所在,反觀奧匈帝國,民族紛雜,佔比最高的日耳曼人(11.85%)和匈牙利人(15.60%)總和也難以達到整個帝國人數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帝國中央政府很難平衡各民族利益,而且各個民族分布於帝國各個地區,往往是中央政策一出,各地區嘴仗不斷,地區對中央政府很難認同。
更糟糕的是,即使佔帝國統治地位的日耳曼人與匈牙利人在各自所屬部分也未佔絕大多數,在奧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佔36%,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數。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維尼亞人和義大利人都試圖在奧地利部分獲得更大的發言權。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同時也向匈牙利人的統治挑戰。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還爭取與新成立的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王國合併。相對於在奧地利部分的德國統治者來說,匈牙利的統治者更不願交出他們的權利。如此錯綜複雜的民族必然引起相互交流問題,官方語言的確定則自然而然成了一件棘手的問題。
哪些語言是官方語言?少數民族希望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以及教育他們自己的語言,1897年4月5日奧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亞將捷克語和德語作為同等的內部官方語言,結果受到整個帝國德國民族主義者的抨擊,最後這位首相被解僱。
其次,奧地利與匈牙利長期以來的矛盾是帝國解體的重要原因。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奧地利和匈牙利勢均力敵,各有各自的議會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權力理論上是至高的,但實際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一戰期間,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地區的共同政府由一個共同部長會議組成,這個共同部長會議的成員包括三個部長(財政、軍事和外交),兩個地區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兩個議會各派出一個代表團,各六十人分別對共同部長會議的財政計劃及其他議案討論,這樣每個地區政府對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響力,兩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權力交叉往往導致摩擦和低效率,每個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決定有很強的影響力,而每個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個機會來擴大它們自己的權力。從1867年開始兩個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最大的爭執是關於每個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納多少費用的問題。在帝國組成初期,奧地利部份負擔帝國總體開支百分之七十,匈牙利部分負擔百分之三十。這個問題每十年進行一次協商,而每次協商都造成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從1900年代中開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議會中民族主義者佔多數和組織政府開始,這個爭議問題造成了一個持久性的憲法危機。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這個問題在一個「始終如舊」的基礎上暫時獲得解決,匈牙利負擔比率僅上升到36.4%。這些種種矛盾為日後帝國的解體埋下了隱患。
表面強大無比、風光無限的奧匈帝國,只需一個導火索,如果說1914年的塞拉耶佛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索的話,一戰的戰敗則無疑是奧匈帝國瓦解的導火索。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沒有當年的一戰,奧匈帝國順利挺進21世紀的話,以奧匈帝國地區來算,奧匈帝國GDP應該在1.18萬億左右,這在歐洲僅次於德法英、義大利俄羅斯與西班牙,位列第七,在世界上排名第15,勝過墨西哥,略遜於西班牙。
1921年馬德拉群島海潮澎湃,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卡爾孤獨地遊走在海邊,他抬頭望著遠方,歐洲大陸不再顯現,巨大的海潮吞噬著海灘,發出的聲響吞噬著他的咳嗽聲,一年前,他曾因覬覦匈牙利王位而被流放至此。他曾那麼希望恢復王位,他曾那麼渴望重現榮光,直到今天,直到這絕望的小島,他依然熱衷於復闢。1922年,在奧匈帝國覆滅四年後,年輕的末代皇帝卡爾因肺炎死於馬德拉群島,他謀求復闢的心停止了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