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一個沒有思想的國家?

2021-02-13 經濟觀察報書評

作者=呂利

本文由作者在經濟觀察報·書評沙龍「世紀末的維也納——德意志歷史的另一個出口」上的主題演講整理而成

19世紀幾乎定義了我們所認識的所有思想,無論是左派、右派,還是反動主義。對於19世紀,我們無法把它看作一個純粹只是比我們早100年、或者說發生在四代人或者五代人之前的事件並予以平視。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處在被19世紀所定義的環境之下,我們不僅面對著被19世紀所定義的環境,而且在這個環境裡面,我們所有的困惑、所有的問題,其實19世紀的人已經提出來了。

但是在這一個定義了我們思想的19世紀,卻有這麼一個國家,被研究這個國家的最普及的一份通史類著作,也就是A.J.P. Taylor寫的《奧匈帝國史》稱呼為一個沒有思想的國家。A.J.P.Taylor是站在民族國家立場去批評奧匈帝國,但是他批評的方式是認為奧匈帝國沒有思想。

奧匈帝國的皇帝弗蘭茨·約瑟夫活得很久,所以奧匈帝國基本上可以等同於弗蘭茨·約瑟夫的國家。而在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文主義傳統的哈布斯堡家族,這位弗蘭茨·約瑟夫屬於資質中等偏下的一位。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歷史上,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弗蘭茨可能也常被認為是一個平庸的皇帝,但他的平庸更多的是相對於拿破崙而言的,而與拿破崙的摩擦是每一個歐洲君主在那個時期都經歷過的事情,因此我們很難用這一點去衡量他有多麼平庸。單純從歷史層面來看,弗蘭茨顯然不是哈布斯堡王朝歷史上比較光彩的一位君主,他最主要的問題是把神聖羅馬皇帝的頭銜丟了,所以被拿破崙趕出了德意志。但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弗蘭茨對於他在中歐的帝國實際上是非常用心的,他在位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本領,就是他不但會經常地巡訪這個中歐帝國的各個地區,而且他對每個地區的法律傳統乃至當地的植被、氣候、文化、語言都有著一種百科全書式的了解,以至於他去每一個地方視察的時候,在和當地人討論本地知識的時候不會露怯,這是一個哈布斯堡君主國在失去了他作為一個普世的中世紀帝國身份之後,在統治中歐時所應當具備的一種多元主義的統治風格,但是在弗蘭茨·約瑟夫的身上,我們看不到這種百科全書式的知識表達,弗蘭茨·約瑟夫本身是一個非常沉默寡言的人,他對各種各樣的事情似乎都沒什麼態度。我們一般都會知道約瑟夫·羅特寫的《拉德茨基進行曲》,在那部小說裡弗蘭茨·約瑟夫本質上是一個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形象,他根本不記得主角是在索爾菲雷諾戰役上救了他的救命恩人的兒子還是孫子,甚至有時候會把恩人的兒子記成索爾菲雷諾的英雄本人。他即便知道自己記錯了,也沒有辦法非常明確地說我還記得你對我的大恩大德,我一定會幫你把事辦好,他不會這麼說的,這是所不允許的。這就是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個人的習慣,他才智平庸,而且從統治哈布斯堡君主國這樣一個非常繁重的要求來看,可能只是中等偏下的統治者。但是他非常好的適應自己平庸的且需要他儘可能保持沉默的統治風格,因此他統治的奧匈帝國也跟著一起變成了沉默的沒有思想的國家。這當然是A.J.P.Taylor作為奧匈帝國的反對者對奧匈帝國歷史的概括。

如果我們仔細看一看19世紀有沒有什麼可以跟馬克思、恩格斯並列的來自於奧匈帝國的思想家,可能很難數得出來。但是我們如果看20世紀有多少人是在奧匈帝國的廢墟裡出來的,這個就很有的說了,比如說哈耶克,還有波蘭尼。在德語文學界,兩個來自奧匈帝國的作家,約瑟夫·羅特和羅伯特·穆齊爾,他們兩個人書寫的關於奧匈帝國體制內人物的作品都成了20世紀德語經典文學著作,一個是《沒有個性的人》,另一個是特羅塔家族兩部曲。我們如果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奧匈帝國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雖然奧匈帝國在19世紀是一個沒有思想的國家,但是在20世紀非常意外地誕生了一些遍布文理各個領域、非常具有前瞻性、而且影響經久不衰的思想家。那麼,為什麼一個在20世紀生產出如此豐富思想的國家19世紀卻被認為是沒有一個思想的國家?

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問,如果說一個國家有思想的話,那指的是什麼呢?除了能夠產生思想家之外。如果像馬克思這樣的思想家,他們到處跑,他到底是哪一國的思想家呢?比如你能根據馬克思出生在特裡爾,就說特裡爾是一個特別有思想的城市?這其實很難說,你沒辦法用一個地域去標識這種思想。

當我們說一個國家在19世紀不太有思想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在說的是這個國家在19世紀缺乏明確的國家意志。但我們怎麼去知道一個國家有意志?很簡單,一個國家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有一套非常明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後根據這個方案進行執行,各種各樣的社會資源調配起來、集中起來達到這個目標,那這個國家就是有國家意志的。這是我們所認為的19世紀一個有思想的國家該有的樣子,那麼奧匈帝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在這種意義上,它就是一個沒有思想的國家。法國的核心問題在於需要建立一個後拿破崙的、後革命的政治體制,可以是君主國,可以是個共和國,但問題是怎樣讓這個國家運轉起來,怎樣建立一個近代的法蘭西國家。至於德國,如果說19世紀有一部德國史的話,其主題只可能是怎樣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什麼是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以及怎樣讓德意志國能夠生存下來甚至變強大。它需要貫徹這種國家意志,需要完成這個任務,所以它需要讓德皇在凡爾賽加冕,我們認為這樣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有意志了,德意志帝國不但有意志還有力量。

那奧匈帝國呢?你能說19世紀奧匈帝國的核心問題在於吞併波士尼亞嗎?你能說19世紀奧匈帝國的思想要去抵制奧斯曼對歐洲的侵略嗎?這些戰略動作要麼時代太早,要麼時代太晚。奧匈帝國無法用這樣的宏觀意志去概括,它不能像玩遊戲一樣,整天夢想著一個偉大的王朝、一個偉大的帝國、一個偉大的國家走上崛起之路。奧匈帝國不是一個可以像玩遊戲一樣去運轉或者被運轉的國家。

我們知道,奧匈帝國常被視為民族國家時代的一個異類,它對猶太人的吸引力就是一個顯例。在東歐,針對猶太人的民粹衝突,往往是一種完全去中心化的農村排猶運動,也就是發生農村地帶的pogrom。這種農村式的pogrom和村舍社會以及農耕制社會是有密切關係的。那麼在東歐的邊緣地帶能夠把農耕制社會打破的唯一政治力量是誰呢?就是哈布斯堡和奧匈帝國。所以猶太人對奧地利皇帝統治的維也納是有一種向心力的。這種向心力在1836年到1840年通過所謂的斐迪南皇帝的鐵路(就是北方鐵路)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個鐵路連接了奧屬加利西亞和維也納,它的本意並不是為了連接當地的人口,因為它最初並不是一條客運線路,而是為了連接加利西亞鹽、鐵、煤。但是東歐的猶太人希望能夠逃脫那種針對他們的敵意,以及在暴亂的火種突然被點燃的時候發生的pogrom,而這條斐迪南皇帝的鐵路的終點站就是維也納城東邊的利奧波德城。於是,猶太人開始大量在這一帶聚集起來,以至於到了19世紀中期,整個利奧波德城作為維也納附近的一個城區,人口40%左右都是猶太人。這些猶太人從帝國邊陲湧入帝國的核心,從事第三產業。而他們在社會風俗、文化、宗教上不願意與當地的德意志人同化。這些猶太人作為一個新興的城市階級,很大程度上定義了維也納這樣一座近代城市的色彩,也就是跟現在我們所謂的多元社會非常像的一種狀態。很多不同的族群雖然在信仰或者一些非常根本的原則上有很大的分歧,但是又在一個勉強運轉的所謂草臺班子的體制之下共同生活下去。這在19世紀是非常特別的現象。這是它社會的多元性。

剛剛說到的那條鐵路,一開始是為了把煤、鹽和鐵帶進維也納,這種鐵路的開發其實和英國的早期鐵路開發完全是不一樣的。英國早期鐵路開發本質上是運河的一種替代,所以在早期的時候,蒸汽汽車還沒有發明出來,但是鐵路已經發明出來了。因為可以用馬車沿著鐵軌去用了,其實很簡單,這就是一種所謂健康的資產階級所要做的,想要造釘子只要找到有鐵、煤的地方就可以了。英國非常幸運的是布裡斯託附近鐵和煤都不缺,所以說想造釘子很簡單,只要修一條小鐵路,把煤礦、鐵礦、煉鐵廠和最後工廠連在一起就可以了,這是一種健康的資產階級的一種非常緻密的發展形式,我只要做好這些東西自然就可以發財,因為我有足夠的辦法可以讓自己的產品成本降低,所以更有競爭力。但是奧匈帝國不一樣,奧匈帝國工業鐵路從一開始第一條鐵路就強調非常遠距離的運輸機制,它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發展本國家或者本地區代表性的某一種稟賦,而是要把多種稟賦集中在一起,這就是奧匈帝國作為多元一統的國家在19世紀歐洲一個非常大的特色。法國和德國本質上都是兩個,雖然它在成為一個國家之前都是非常強大的地理上的異質性,但其實他們真的被統一之後發現經濟要素和地理差異沒有那麼大,不像奧地利。

奧匈帝國是一個非常不同的概念,你在北部,加利西亞都是工業原材料,再往南一些,在波希米亞有最集中的工業地帶,而維也納是一個最大的交通和消費樞紐,帝國必須在這些不同的資源和稟賦之間實現調配與流轉。至於匈牙利是整個歐洲的糧食出口大國,尤其是在19世紀20世紀初甚至超過了俄羅斯。那麼再往南,斯洛維尼亞有什麼稟賦?那就是的裡雅斯特。的裡雅斯特就是哈布斯堡的深圳和香港,是中歐的最大貿易港。

這樣一來就不難發現,當我們討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時候,對於英國和法國,我們都會把它們當成沒有地理色彩的國家,一個扁平的經濟體,理解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在討論奧匈帝國經濟的時候,我們不可能迴避地理,因為它就是一個建立在非常高度的地理多元性和多樣性之上的一個跨地區政權,這就是它的工業發展路徑。它的資源稟賦是多樣的,而市場去向也是多樣的。高林先生說奧匈帝國的企業有時候應對奧斯曼的需求,有時候滿足俄羅斯的需求,那是因為它的不同的經濟區本身擁有非常廣泛的經濟渠道,它不像英國、法國,或者像德國那樣建一個關稅區來儘可能地抵制英國產品的傾銷。理解奧匈帝國需要一種非常全盤的經濟考慮,必須考慮這個國家不同地區的稟賦,以及來自不同國家的經濟機會,比如波希米亞的工業本身就是非常依賴德國的指導,同理,如果你是匈牙利或者南斯拉夫地區的一些手工業和紡織業,你當然要面對來自奧斯曼的需求,這都是非常理所應當的。當然,如果你想要實現工業化的話,要把原材料運到波希米亞,再賣到奧斯曼去,這是奧匈帝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在19世紀非常獨特的一點。這是它作為一個經濟體的多元性。

 

  

這樣的一種多元性還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其實對於20世紀的地球科學也有非常大的啟發性。不知道在座的諸位有沒有讀過羅伯特·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該書第一章第一段講述的是一個大西洋洋面的低壓槽怎樣向東移動,從一個非常宏觀的地理學概念引入了1913年8月份維也納一個非常和諧的夏日。它需要用一種非常宏觀的宇宙級別視角去解釋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對英國人來說根本不叫事,因為英國人他們只要見面聊的第一句就是今天天氣怎麼樣。維也納人不一樣,他一定要從宏觀的大西洋低壓槽和來自于波希米亞的冷空氣開始,談它怎麼樣在維也納製造一個和煦的夏日。這背後其實有一點非常有趣的是所謂氣候概念,這個概念最早其實是來自於奧匈帝國官方做出的科學研究。他們做出這種科學研究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奧匈帝國是一個非常多樣化的國家。其他的國家,比如說英國和俄羅斯、美國也是可以進行跨區域研究,進行非常多樣化的地球研究。因為美國的邊界是非常開放的,他的心態是一種探索未知的一種心態。而英國和俄羅斯的心態本質上不存在所謂的地區或者區域性研究,他們都是洲際國家,如果你要理解大英帝國所有殖民地的氣候類型,或者說你要去理解俄羅斯帝國所有邊疆區域的氣候類型,這在本質上和研究整個地球有什麼區別呢?奧匈帝國沒有殖民地,但是它的面積要大於民族國家,這讓它在19世紀成為了地理學和經濟學上非常有趣的一個「中觀研究」概念的發祥地。而且最有趣的是這個帝國的政府非常有意識地去資助中觀研究。它可能不一定非常有創造性、實用性,它可能就是像林奈給植物命名一樣,本質上就是搜集,你只要把這個所有的植被,把這個國家各種各樣的氣象形態搜集起來就可以了。他不解答這種問題,他只是解釋既有的現象,但是奧匈帝國政府非常強有力地支持這種研究。因為他知道,首先,如果你不贊助這種研究的話,就會有人,比如說波希米亞人或者說匈牙利人他們就會做出研究,然後他們就會把你的這種多樣性解釋為我們捷克和匈牙利差別這麼大,為什麼還能在一個國家呢?為什麼統治他們的還是我們皇帝呢?多樣性研究很容易最後這樣變成一個素材,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這種宣傳的制高點我們不去搶就會被人搶,所以說他們非常強調地球科學研究的支持。

    

回溯歷史,哈布斯堡這個家族有非常強大的人文主義傳統,比如說在1830年代的時候,當奧地利帝國科學院開始正式資助對於境內不同氣候類型調查的時候,當時的學者在進行文獻綜述的時候特點所引用的人是什麼人?就是16世紀後半期到17世紀初最有人文主義氣息的神聖羅馬皇帝所資助的那些人員,比如克盧修斯。克盧修斯就是從奧斯曼土耳其向歐洲引進了鬱金香的人,他的本職工作是皇帝在維也納的御醫,而且他在維也納建立了奧匈帝國或者奧地利帝國第一座皇家植物園,它是第一個對於境內的所有帝國統治境內所有的植物進行搜集的機構。

還有克卜勒和第谷,我們知道他們都是天文學家,專門解釋天象,但事實上他們的工作並不是解釋解釋天象。他們受僱於哈布斯堡宮廷的時候,他們的主要工作其實就是類似於佔星術的這麼一個作用。當然並不是像董仲舒那樣天人感應,但是他們做的其實差不多,不會直接說這顆星主奧斯曼要折一員大將,而是會判斷這顆星今年在金牛座,說明今年波希米亞會多雨,他們這種天文學觀察其實也是一種氣象學研究。這麼一看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奧地利帝國像這樣一種多元一體的現實存在以及對這種現實存在的研究,本質上來說不能解釋比如說我們怎樣去建立一個強大的,怎樣把這樣元素凝聚在一個強大的國家,存在一個什麼目的。他不像德意志那樣,民族國家是需要被統一的,或者像法蘭西一樣,因為一個統一的國民國家已經成型了,我們需要想辦法穩健地統治它。哈布斯堡不存在這個問題,哈布斯堡統治中歐已經幾百年了,中歐一直都這個樣子。如果這個體系的問題沒有擴大,為什麼我們要去改進它?但是為了迎合這種非常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他們開動了上層建築的宣傳和文化生產機器,鼓勵了我之前提到的那種重解釋和搜集、而不是重工程學意義上的問題解決或者重基礎科學意義上的體系化詮釋的研究範式,儘管後者在我們看來是更有突破性、更有思想性的。這種範式要回答的是,為什麼這麼多氣候區要聯合起來,為什麼我們這麼多的民族要聯合起來,為什麼我們這麼多的植被區域要聯合起來。

那麼在這樣的一種意識形態之下,如何解釋奧匈帝國存在呢?其實很簡單,軍事上面如果你們捷克人不跟奧地利人一起,不跟匈牙利人聯合的話,就抵禦不了德國人。很有意思的是,1848年革命之後,青年波希米亞黨的其中一派,也就是後來主政的一派,就是這個觀念。他們在鬧完革命之後發現不行,如果捷克人獨立的話,那德意志人分分鐘就要把我們滅掉。這是一個軍事上的認識,在經濟上面以及氣候的認識就是奧匈帝國有多種多樣的植被、氣候、物種和物產,我們只有把它們聯合起來才可以實現最優化的配置。如果捷克人獨立的話,那斯柯達除了德國人還賣給誰呢?你們獨立了之後,你們怎麼去的裡雅斯特呢?

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奧匈帝國的意識形態是什麼?它的思想其實就是一種解釋性的思想,而不是一種解答性的思想。奧匈帝國不是沒有思想,只是我們現在對於19世紀的定義已經排除了這種思想被當成思想看待的可能性。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20世紀會認為奧匈帝國是一個非常怪異的國家,但是進入21世紀之後我們只要仔細反思就會發現,所有國家的政治體制似乎和奧匈帝國都有相同之處。國家的統治往往不是基於啟蒙式的社會契約,而是像休謨在《論原初契約》裡面說的一樣,它就是一個風俗,一個傳統解釋。它並不源自我們的選擇,事實上我們從來沒有選擇過國家,只是我們正好在這個國家,國家正好建立在我們之上,這是哈布斯堡和我們現代國家在我看來一個曾經被刻意忽視,但又逐漸被發現的一個聯繫。

這又回到了另外一點上,就是哈布斯堡的人文主義傳統。哈布斯堡是一個非常重視天主教,非常重視宗教信仰的一個國家,但是同時王朝也非常重視人文主義。在19世紀反教權的鬥爭非常普遍,但是在奧匈帝國我們會發現其實自然科學和宗教,實際上是實現了一種統一的。因為當你實際去研究它的一草一木的時候,其實你研究的這個國家就已經是一個人類社會的某一個部分,形成了一個集體,為了達成一個目的而組成這麼一個建構。它本質上就變成了一種從自然中生長出來,類似宇宙之一部分的存在。在我看來這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思想,在他看來國家先天性地存在那裡。我們可以說因為有了要建立德意志這麼的一個目標才有了俾斯麥,但是在奧匈帝國的語境之下,我們只能說因為有了哈布斯堡才有了中歐。在我看來,這就是為什麼哈布斯堡君主國在20世紀會被當成一個沒有思想的國家,但在21世紀應該會在越來越多的人心中喚起一種同情和同理心。

經濟觀察報書評

eeobook

閱讀有難度的文章,每天成長一點點

合作及投稿郵箱:eeobook@sina.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

紙城。有趣,但不低俗;嚴肅,卻不正襟危坐。這裡有一些拒絕無病呻吟的文藝生活,一捧拿得起放不下的審美趣味,或者再加一點無傷大雅的吃喝玩樂。歡迎入住紙城,讓我們輕盈、透明地生活在別處。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關注paper-city

相關焦點

  • 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國徽  簡介  奧匈帝國是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的「二元君主國」(Dual-MonarchicUnion)、「共主邦聯國家」。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地於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享有自治權;對外事務方面(外交和國防)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該國的國家格言是:Indivisibiliter ac Inseparabiliter(拉丁語,不離不棄)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
  • 一戰過後,龐大的奧匈帝國解體,變成了哪些國家?
    對於奧匈帝國,中國人最為深刻的是,他們曾經組成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破壞了圓明園很多景觀,成為中國人最為深刻的記憶。一戰過後,奧匈帝國解體了,那麼變成了哪些國家?(奧匈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國內有奧地利、西班牙、匈牙利、勃艮第諸國,這些國家在法理上都是獨立國家,但是同奉一位君主作為國家元首
  • 奧匈帝國末代皇帝,一個決定令帝國滅亡,密謀復闢被流放荒島而死
    奧匈帝國建立後,與英國、法國、德國、俄國並列為歐洲五大強,但奧匈帝國的國祚卻相當短暫,只經歷了兩代皇帝共51年。奧匈帝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在一戰中戰敗,但鮮為人知的是,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卡爾一世的一個決定,直接導致了帝國滅亡。
  • 波蘭立陶宛聯盟、奧匈帝國及歐盟
    歷史上歐洲人曾採用三種形式來完成歐洲的統一;帝國(武力擴張)、王朝聯盟(婚姻)及歐盟(經濟政治聯盟。) 一,歐洲歷史上的六大帝國沒有統一歐洲。 (波蘭名模) b,奧匈帝國。
  • 奧匈帝國亡國一百年祭 | Booker不客
    >人群中,有人開始落淚,也有人開始歡呼,一個月以來,戰敗的消息正悄無聲息地摧毀著這座偉大的城市,摧毀著這個偉大的帝國。四年,足以摧毀一切,包括一個帝國,戰敗的奧匈帝國必須面對懲罰,帝國各地傳來獨立的消息,一夜之間,帝國分崩離析,建立51年的奧匈帝國走進帷幕。今年,奧匈帝國覆滅整整一百年。當我們重新審視那個短命的帝國時,不得不著迷於它迅速瓦解的原因。不可否認,無主體民族是奧匈帝國走向瓦解的元兇。
  • 奧匈帝國是什麼意思?是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合稱嗎?丨維制教育分
    1867年,為了化解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的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對帝國內強大的匈牙利貴族做出妥協,宣布將奧地利帝國更改為所謂共主邦聯──奧匈帝國,匈牙利地區在理論上升級為奧匈帝國內部的一個王國,並擁有自己的國王(在奧匈帝國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匈牙利國王始終由奧匈帝國皇帝兼任),議會和海關系統等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所以說,塞爾維亞不是無辜的小白兔,而奧匈帝國則更像是一個君子。01.大而不強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正式名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這是一個舊王朝和老帝國,但當時卻遭遇到了民族國家的挑戰。
  • 十九世紀末的奧匈帝國風情
    奧匈帝國裡耶卡的一條街道。奧匈帝國是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的世界強國之一,曾有過輝煌的文明。最強盛之時可以和美、英、法、德、俄並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國在一戰後分崩離析,也是唯一一個在一戰後解體的世界強國。奧匈帝國,裡耶卡,考索大街。裡耶卡現屬於克羅埃西亞。
  • 奧匈帝國(英語:Austria-Hungary;...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奧匈帝國(英語:Austria-Hungary;... 奧匈帝國(英語:Austria-Hungary;... Rankovic 09-25 07:23 奧匈帝國(英語:Austria-Hungary;德語: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語: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立憲制二元君主國,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而解體
  • 一戰時期,比日本還強大的奧匈帝國哪裡去了?
    眾所周知,1914年6月28日發生的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但是一戰爆發後,唱主角的仿佛只有德國,同盟國陣營中的其他國家存在感很低,仿佛不存在一樣。奧匈帝國作為遇刺事件的受害方,在戰場上好像也沒鬧個多大的動靜來。真的是因為實力不濟,難以彰顯自身的存在感嗎?從各方面看,奧匈帝國並不是一個弱茬,當年八國聯軍的陣營中就有這個國家。
  • 地圖看世界;波蘭立陶宛聯盟、奧匈帝國及歐盟
    歷史上歐洲人曾採用三種行式來完成歐洲的統一;帝國(武力擴張)、王朝聯盟(婚姻)及歐盟(經濟政治聯盟。)一,歐洲歷史上的六大帝國沒有統一歐洲。羅馬帝國(500萬平方公裡)、查理曼帝國(179萬平方公裡)、神羅(55萬平方公裡)、拿破崙帝國(本土85萬平方公裡)、納粹帝國(69.8萬平方公裡)、蘇聯(歐洲部分約539萬平方公裡)。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英國剛經歷「日不落帝國」的榮光,威震大洋;法國依然是傳統強國;俄國作為歐洲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雄踞於歐洲東北;德國是新興工業強國,實力不容小覷。而與這四國並列的,還有一個強盛的帝國——奧匈帝國。然而帝國雖然「新生」,但隱疾並沒有被徹底解決。複雜的民族矛盾猶如陰影一般,依然籠罩在帝國統治者心頭。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英國剛經歷「日不落帝國」的榮光,威震大洋;法國依然是傳統強國;俄國作為歐洲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雄踞於歐洲東北;德國是新興工業強國,實力不容小覷。而與這四國並列的,還有一個強盛的帝國——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在極盛時,不論是從領土、人口、工業、農業、軍事等各個方面都位居前列,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強國。
  • 位居世界八大強國之列的奧匈帝國在一戰時為何連塞爾維亞都打不過
    當時奧匈帝國在歐洲可以說是一個大國其國土面積排在俄國和德國之後位居歐洲第三,奧匈帝國不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且國境內的軍工業也排名世界第四,在當時的奧匈帝國和英、法、德、美、俄、意、日並列為世界八大強國。而我們反觀塞爾維亞只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一個內陸小國,從國力上來講和奧匈帝國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交戰卻損傷慘重。
  • 原本存在矛盾的奧地利和匈牙利,為何後來會自願合併為奧匈帝國?
    在文章的開篇部分,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奧匈帝國全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這一帝國是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合併而成的,而並非奧斯曼帝國與匈牙利王國的共同體。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願意攜手並進,組成一個全新的國家呢?
  • 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曾經的歐洲霸主,卻總是被新崛起強國打崩!
    單從名字就能看出,奧匈帝國包含奧地利和匈牙利,又被稱為雙元帝國。但大家也許不知道的是,奧匈帝國正式的稱呼應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超級長。一戰時期的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明白奧匈帝國是怎麼形成的。
  • 列寧在奧匈帝國遇同志維·阿德勒妙法搭救,逃過生死一劫
    比如流亡在奧匈帝國的波羅寧,遇上了同志奧地利社會民主黨議員維·阿德勒的妙法營救,列寧逃過了生死一劫。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在奧匈帝國的波羅寧,一個農婦向當地憲兵隊報告了一起「驚人的事件」:一個「俄國佬」跑到山上,在那邊寫著什麼——顯然是在繪製波羅寧的戰略地圖
  • 奧匈如何把德國提前拉入了戰爭漩渦,自己也被解體,真正的豬隊友
    而奧匈帝國呢,打完一戰之後,乾脆就沒了,這是怎麼回事?後來又分裂成哪些國家了呢?由於近親結婚導致的生育率下降,到19世紀哈布斯堡家族的地盤只剩下了奧匈帝國,但在當時這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國家了。當年的奧匈帝國包括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與斯洛伐克的全部,羅馬尼亞、波蘭、前南斯拉夫、義大利的一部分。
  • 除了英國和愛爾蘭,歐洲還有哪些國家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國家?
    英國,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但它本來的名字是「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沒有「北」。英國與愛爾蘭本來是一個國家,只不過在信仰上英國信新教,而愛爾蘭則是天主教。英國曾努力讓愛爾蘭放棄天主教,無奈最終失敗了,於是愛爾蘭的獨立不可避免。
  • 塞爾維亞發展史:一個歐洲帝國的誕生與瓦解
    導語:塞爾維亞是東南歐國家中少數走社會主義路線的國家,與我國的社會制度有著同氣連枝的關係。拋開歷史上的兄弟情分,現在的塞爾維亞與從前的南斯拉夫不能同日而語。如今的塞爾維亞在東南歐屬於一個小國,他特立獨行的社會制度與周邊歐洲國家明顯區分開來,因此在危機來臨時,歐盟是不可能施手援救,他只能依託與他同氣連枝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