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原名弗拉基米爾·伊裡奇·烏裡揚諾夫,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他的革命生涯坎坷曲折,卻矢志不渝,曾三次被捕入獄,兩次遭到流放,兩次流亡國外,但他從未放棄對俄羅斯發展道路的探索。同時,吉人自有天相,總會遇到貴人相助,化險為夷。比如流亡在奧匈帝國的波羅寧,遇上了同志奧地利社會民主黨議員維·阿德勒的妙法營救,列寧逃過了生死一劫。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在奧匈帝國的波羅寧,一個農婦向當地憲兵隊報告了一起「驚人的事件」:一個「俄國佬」跑到山上,在那邊寫著什麼——顯然是在繪製波羅寧的戰略地圖。7月25日,一個憲兵上士搜查了列寧的住所,並將土地問題手稿等沒收,還命令列寧第二天去新塔爾克州長官公署聽候處理。
第二天,列寧應召前往,卻被誣告從事間諜活動,在那裡他被逮捕。警察局找不出列寧為沙皇政府從事間諜活動的任何證據,但他們仍然願意聽信有關列寧與俄國進行頻繁聯繫的謠言,因此一直關押著列寧。在當時兩國交戰情況下,間諜嫌疑的罪名很有可能被草率處決。另外,沙皇政府也企圖藉機加害列寧。沙皇內務部副部長通知西南戰線司令官,說列寧有可能關押在克拉科夫監獄內,如果俄軍一旦攻陷這裡,務必將列寧搜索逮捕,解送回國。
據《列寧全集》第26卷記載:7月26日,應召來新塔爾格警察局,在那裡被捕並被關進地方監獄第5號牢房。7月26日-8月6日,被囚禁在新塔爾格監獄中,仔細考慮布爾什維克黨在帝國主義戰爭爆發以後的任務和策略;同被關押的農民談話,向他們提出訴訟的建議,為他們寫申訴狀、聲明等。7月26日和31日之間,多次受審。7月27日-8月6日,娜·康·克魯普斯卡婭每天去新塔爾格監獄探望列寧並設法營救他。7月29日,娜·康·克魯普斯卡婭致函奧地利社會民主黨議員維阿德勒,請求設法營救列寧出獄。8月1日,娜·康·克魯普斯卡婭用波蘭文致函在利沃夫的奧地利社會民主黨議員赫·迪阿曼德,請他急電克拉科夫的師部法庭,說明他本人認識列寧,可以為列寧作擔保。8月3日,維阿德勒和赫·迪阿曼德同奧匈帝國內務部交涉,為列寧作擔保。8月5日,列寧的案件因無起訴根據而告結束。
列寧被關押期間,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繼續思考著布爾什維克黨的發展和鬥爭的策略,同時還為同被關押的農民階級兄弟提筆寫申訴狀和聲明等,這就是我們敬愛的偉大的革命者列寧的胸襟。這期間,列寧的親屬們和布爾什維克組織十分焦慮擔心,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營救列寧。他們向波蘭和奧地利的社會民主黨人及進步人士寫信、拍電報,要求他們幫助救援列寧。其中,列寧夫人娜·康·克魯普斯卡婭致函奧地利社會民主黨議員維·阿德勒,請求設法營救列寧出獄。同時,他們還分別與有關當局交涉,做擔保,抗議逮捕列寧,要求釋放。但是,奧匈帝國除了懷疑列寧從事間諜活動外,也對他的布爾什維克身份感到不安,因此想藉故一直關押他,不願釋放。
一戰時,奧匈帝國與德意志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於同盟國陣營,俄羅斯帝國與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和義大利王國等國屬於協約國陣營。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人、奧地利國會議員維・阿德勒得知列寧被捕情況後,巧妙利用奧匈帝國十分希望沙皇國家內部產生紛亂的心理,從而使俄國力量得到消耗,這樣奧匈帝國在戰爭中就可以處於有利地位。於是,阿德勒直接去面見奧地利總理,告訴他,列寧是堅決反對沙皇政府的,絕不會作沙俄的間諜。而且,列寧一直在從事反對戰爭的活動,一直在摧毀著沙皇統治的基礎。因此,釋放列寧,讓列寧繼續他的活動,對奧地利政府是有好處的。
奧地利總理問:「您確信列寧是沙皇政府的敵人嗎?」阿德勒回答:「閣下,這是肯定的。同您比較起來,他是沙皇更加不可調和的死敵。這點沙皇也清楚。阿德勒充分利用敵對雙方動機的陰暗心理策略起到關鍵的作用,不久,列寧的案件因無起訴根據而告結束。列寧從新塔爾格監獄獲釋,逃過了一場生死劫,返回比亞韋-杜納耶茨村,後來列寧攜全家前往瑞士。沙皇當局的陰謀也隨之破了產。(文/蔡駟 圖/網絡) (文/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