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4月9日,下午3點10分,瑞士蘇黎世火車站。一群衣著破舊,提著破爛手提箱的乘客登上了一列開往德國邊境的火車。列車到達德國邊境城市哥特馬丁根後,這行人下車換上了停在鐵軌上的另一列火車,一節封閉的車廂,這列火車將取道瑞典開往目的地俄國彼得格勒。在這列火車上,坐著以後無產階級偉大的導師、俄國十月革命的領導者列寧。
那為什麼列寧會選擇一列德國的列車選擇在這個時候回到俄國呢?這背後又有怎樣的秘密與曲折呢?
一、德意志帝國的困境
一戰進入1917年以來,德國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前一年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俄國在東線的夏季攻勢讓帝國疲於應對,東線的盟友奧匈軍隊幾乎在布魯西洛夫攻勢中被俄軍打殘,帝國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大量軍隊挽救奧匈帝軍隊。雖然西線的英法也沒佔到什麼便宜,但在海上經過日德蘭海戰,德國海軍依然被封鎖在港口,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什麼作為,大英帝國仍牢牢地控制著制海權,勝利的天平逐漸向協約國傾斜。
此刻,德國與英法在西線經過兩次大戰後雖然仍舊處於對峙狀態,但東線的俄國雖然實力不強,但依然牽制了德國的大量兵力,如何能夠快速解決俄國,最好是能與俄國結盟或者讓俄國能夠退出戰爭。此時的俄國其實也是內外交困,國內千瘡百孔,對外戰爭一塌糊塗,傷亡達到150萬,況且俄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中最落後的農業國,國內還保持著農奴制度,因此,如何搞垮俄國,繼而讓俄國退出戰爭,專心在西線對付英法成為了德國參謀部重點工作之一。
二、瑞士的神秘人物
在瑞士蘇黎世,利馬特河後面有條狹窄、古老的小巷中,有一棟平常的房子,這是一個修鞋匠的家,房子的二樓住著一個不起眼的俄國人,他並不引人注目,每天上午9點會準時出門去圖書館,中午12點10分會準時回家,12點50,他又會準時離開去圖書館直到晚上6點圖書館關門。自1907年以來,他已經離開他的祖國整整10年了,但就在不久前,傳來了他的國家發生革命的事,沙皇被迫下臺,臨時政府已經建立了,很多流亡在外的革命者得以回到祖國投身革命,但並不包括他和他的那些戰友們,不久前,他的戰友託洛茨基在回國的路上被英國扣留在了某個集中營,顯然,他和他的戰友們是祖國不受歡迎的人物。這個神秘的人就是後來十月革命的領導者列寧。
三、帝國的奇謀
在一戰爆發後的三年以來,德意志帝國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政治原則,資助了很多俄國在歐洲的流亡革命人士,這其中既包括布爾什維克,也包括其他各個政治方向的人士。但此時,當俄國二月革命的消息傳來,德國人無疑是失望的,因為掌權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宣布俄國將繼續參加戰爭直至勝利,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也與帝國斷絕了關係,準備加入協約國一方。
在此危急關頭,帝國參謀部經過仔細權衡,決定將不受俄國政府歡迎的激進派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送回俄國,並資助他回國後能夠發動革命以使俄國退出戰爭。
此刻的列寧其實也是心急如焚,回國的道路千萬條沒有一條走得通。協約國的英法領土上已經投了他的黑名單,各個口岸嚴厲盤查房子布爾什維克回國,而要走同盟國回去就必須要穿過德奧,但這是俄國的交戰國。當德國的橄欖枝伸過來時,列寧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用一列享有治外法權的封閉列車將他和他的戰友送回俄國。
四、封閉的列車
德國的魯登道夫將軍可能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決定在後來能掀起一場令世界為之震撼的大風暴。在排除眾議,決定同意列寧的要求後,一輛特殊的列車停在了德瑞邊境,車廂的地板上由一條粉筆線隔開,一邊是俄國領土,一邊是德國的包廂。
列寧踏上了這節車廂,同行的還有其他31人,其中只有列寧、季諾維也夫和拉狄克三人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同時,據傳德國政府還給了列寧10萬金盧布用於回國後的革命經費,並承諾每月都會提供同樣金額的盧布,一共1000萬金盧布。
1917年4月16日,當列車開進彼得格勒的芬蘭火車站時,成千上萬的工人和衛隊在《國際歌》的歌聲下迎接這個一周前還住在修鞋匠家裡的男人。他們將他擁上了一輛裝甲車,他向他的支持者們發表了回國的第一篇演說。
不久後,在列寧的領導下,震驚世界的十月革命爆發了,同時列寧的蘇維埃政府也宣布退出了一戰,同時與德國籤訂了和平協議。從德國發出的那輛如炮彈般的列車最終擊中了目標,不過,德國卻沒有撐到戰爭的勝利。
五、爭議
在後來的歲月中,特別是蘇聯解體後,關於列寧藉助德國列車回國的這一事件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說成了是列寧的汙點,甚至說列寧是德國的奸細。其實,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俄國國內在二月革命後,臨時政府很快就失去了民心,特別是俄國依然在參加一戰,國內民眾的生活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而且布爾什維克在國內多年的活動已經在工人和農民中已經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列寧的回國不過是拉響了革命的引線。而德國呢,送列寧回國的目的並不是出於同情布爾什維克,只不過是二月革命並沒有讓俄國退出戰爭,其實德國資助的並不只有布爾什維克,頗有些兩邊押注的做法。正因為布爾什維克是當時俄國最激進的政黨,德國知道只有送回列寧才能掀起俄國更大規模的革命,最後迫使俄國退出戰爭,東線得以抽調兵力集中對付英法。無論列寧回國的做法是否有爭議,這在當時這也只能是唯一的選擇。
只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進入1918年,德國國內經濟崩盤,國內發生革命,在前線的德軍連補給都陷入了困難,對面的英法軍隊在美國的支持下躲在戰壕吃熱乎乎的麵包和罐頭。同時,美國天真的總統威爾遜也向德國承諾,只要投降,可以用十四條平等地對待德國,所以,當戰火還未燒到德國境內的時候,德國最終選擇了投降。不過,後來的巴黎和會大家都知道了,法國要把德國往死裡弄,美國無可奈何,和會成了分贓大會,也為20年後德國納粹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