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17》: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2020-12-22 澎湃新聞

電影《1917》: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2020-08-14 1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來自專輯通識日曆

2020年的奧斯卡有一部熱門影片,它就是英美兩國合拍的戰爭電影《1917》,一舉奪得包括最佳攝影在內的3項大獎。

| 電影《1917》劇照

圖片來源:sohu

《1917》是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電影,故事主線是兩個英國士兵穿越德軍戰壕,給前線送去停止進攻的指令。它不同於一般的戰爭片,沒有殘酷、血腥的拼殺場面,但全片採用長鏡頭的拍攝手法,讓觀眾跟隨主演的視線和腳步,一起參與到派信任務中,真切感受戰場的驚心動魄。

簡單的電影劇情背後,不僅是對戰爭的深刻反思,而且充滿著災難面前人性救贖的意味。這種救贖還與主演在送信途中的見聞相呼應,營造出強烈的戰爭美學。

最令人動容的,是同伴死後,活著的士兵接過送信任務,路上遇到敵軍追擊,緊迫關頭他跳入湍急的河流,恢復意識後發現身旁櫻花如雪,他想起同伴曾說過,故鄉也有如此唯美的景色。最後他踏著浮屍上岸,在踉蹌尋路中,他聽到一位士兵的歌聲:

「我只是一位可憐的流浪者

獨自穿越這個世界

在我所去的那片光明的土地上

沒有疾病,辛勞或危險

我將回家去看看母親

還有所有我所愛的人

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這首《遊蕩的異鄉人》(Wayfaring Stranger)是英國的傳統民間歌謠。在戰地唱起,歌者的音色中,還有聆聽的士兵眼中都帶著一股悲涼。起身後,這些士兵就要上陣殺敵了,戰爭膠著,生死未卜,回家遙遙無期。

所幸,那位士兵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一路狂奔,在最後一刻把信送到了前線指揮官手中,阻止了這場進攻戰,因此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

電影故事到這裡結束了,但歷史沒有,還有下一場戰爭等待著他們,直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在歐洲大陸倖存的英國士兵才踏上了回家的路。

這場戰爭摧毀了歐陸的幾個主要帝國,英帝國也元氣大傷,面臨解體。正如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所說:「整個歐洲的燈光都在熄滅。」

但是,對於經歷過的每一位士兵來說,這場戰爭又意味著什麼?

他們是逝者、傷者、倖存者,都曾被狹隘、自私,又彼此對立的國家機器裹挾,最終連同他們的國家深陷於戰爭泥潭。可是,在戰場外,他們依然是一個個普通人,一個個思念母親的孩子,抑或是被深愛的妻子的丈夫。可是,在戰爭面前,所有打動人心的故事都不值一提。

電影《1917》結尾,接到指令的指揮官對士兵說,結束戰爭唯一的方法,是戰鬥到最後一刻。這名指揮官不是不愛惜自己軍隊的士兵,但他深知,停止進攻不意味著和平的到來,因為國家之間沒有和解,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價值理念。

1918年11月11日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而是下一次更慘烈的戰爭前的中場休息。

所以在國家之下,一批又一批普通人被迫穿上軍裝,踏上徵程,在戰場上廝殺過後,成為新的逝者、傷者、倖存者。等待他們的,難道只有一朵鮮紅的虞美人花嗎?

電影《1917》把殘酷戰爭下渺小而偉大的人性揭露出來,借士兵之口告訴他們的國家:「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參考文獻

電影《1917》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美] L·S·斯塔夫裡阿諾斯,董書慧 、王昶 、徐正源(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原標題:《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電影,1917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希望是我們回家的唯一方向 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流浪地球》
    會啊,只要你數三、二、一抬頭,就能看見爸爸了電影《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在2019年的大年初一,火熱上映,這是一部披著普世情懷的國產科幻電影。然而,宇宙之路危機四伏,為了拯救地球,為了人類能在漫長的2500年後,抵達新的家園,流浪地球時代的年輕人挺身而出,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在這部電影裡,不存在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充滿了正能量,堅定地表現出,只要你對自己充滿希望,對未來充滿希望,有責任感、有大愛,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英雄。因為我們都要回家,沒有了大家,小家安在?
  • 《1917》,一部「冷靜」的戰爭電影,卻拿到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電影《1917》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兩位名不見經傳的英國演員喬治·麥凱和迪恩·查普曼,他們的知名度無法與片中客串出演的那些大牌明星相提並論。電影中演員的表演也完全沒有傳統戰爭電影中所慣用的煽情手法,並沒有刻意去展現士兵的勇敢和無畏,而是竭力還原在恐怖的戰場環境下人類的真實的情感。
  • 《1917》,詩一般的電影
    正當我們要為他定性為一個文藝片電影的時候,突然畫風一變,山姆大叔連續執導了007的最新2部作品《大破天幕殺機》(Skyfall)和《幽靈黨》(Spectral), 並且票房成績都相當不錯。但是2部分別是6.0和6.3的分數,也說明影迷麼對山姆大叔的動作片執導水平不太感冒。
  • 「世界再大我要回家」公益電影《好好回家》在德州開機
    公益電影《好好回家》在德州舉行開機儀式,明星幫(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公益電影《好好回家》在德州平原縣恩城鎮小東屯村舉行開機儀式 。《好好回家》的導演王玉姣說,「影片表達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中父母給予足夠的愛,孩子無心之舉卻導致自己整個人生甚至家庭都發生巨變,想通過這部影片告訴觀眾孩子多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多關注孩子內心的想法,彼此多溝通」。
  • 高分必看電影1917!用長鏡頭帶你看透戰爭的殘酷
    影片名稱:1917豆瓣評分:8.5分影片時長:119分鐘 綜合影評:好於89%愛情片1917主要演員————1917這是一部關於滅亡與拯救的電影,這類題材是經典戰爭電影的核心矛盾。在競爭激烈的頒獎季裡,這部《1917》無疑是除去《寄生蟲》外的最大黑馬:不僅在多個獎項評選中飽受影評人的青睞,更是在第七十七屆金球獎上爆冷拿下「最佳劇情片」與「最佳導演」,並收穫10項奧斯卡提名。
  • 論「一鏡到底」製作技術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這部119分鐘的大片,採用「一鏡到底」製作技術,憑藉這一技術,影片《1917》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聲音和最佳攝影大獎。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一鏡到底」的製作方法,並談談他給這部電影帶來的價值。1、什麼是「一鏡到底」?電影《1917》是一部改編自真人故事的戰爭電影,由夢工廠製作。
  • 專家解讀電影《1917》
    它,就是戰爭題材影片《1917》。8月7日,電影《1917》登陸國內院線,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首周末票房3686萬元,豆瓣評分8.5分,淘票票評分8.8分。和其他同類型影片不同的是,「一鏡到底」成為了《1917》最大的賣點,也成為了最大的爭議。
  • 《流浪地球》一部成功的電影需要什麼?
    2月17日13:00,上映13天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票房達到36.58億元,成功追趕上《紅海行動》,成為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二名。而同在17日晚,《流浪地球》官微宣布,北美上映11天,攬獲382萬美元票房,成為近五年中國電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紀錄。
  • 淺析電影《流浪地球》的人物
    同是未來式的科幻片,不過個人更喜歡流浪地球,格局更大,不再拘泥於善惡、陣營,而是絕對理性的作出對整個人類族群最穩妥的決策,但同時整部片子也充斥著滿溢的悲壯感。比如飽和式救援,在整個族群的存亡面前,個人的犧牲微乎其微、不足為計,要做的只是在最快的時間內最高效的完成任務。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抗爭高維絕對力量的代價是巨大的。
  • 拿下金球獎的《1917》,這部電影只有一個長鏡頭?
    據說,在收到電影劇本之前,狄金斯並不知道導演要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收到劇本後劇本第一頁就寫著:「這是一個長鏡頭」。薩姆·門德斯和羅傑·狄金斯在拍攝現場。而之所以要「一鏡到底」,導演說是想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麼什麼叫「一鏡到底」?
  • 震撼靈魂的拯救-電影《流浪地球》觀後感
    這源於一部關於拯救主題的電影。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講述了一個正能量故事。未來的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即將耗盡能量毀滅,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改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噬。為了自救,人類啟動流浪地球計劃,在地球表面建造出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機,推動地球脫離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去往新家園。
  • 《1917》領跑英國電影學院獎,皮特祝英國「單身快樂」
    當地時間2月2日晚間,有「英國奧斯卡」之稱的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Awards)在皇家艾伯特音樂廳舉行頒獎典禮。英國導演薩姆·門德斯的戰爭片《1917》拿下了最佳影片、導演、攝影、美術指導、特效、音效和最佳英國電影共七項大獎,延續著其自金球獎以來的良好勢頭。
  • 談「一鏡到底」的製作手法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在2019年,薩姆·門德斯導演又拍攝了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從兩個普通士兵的戰場經歷出發,來回顧這段戰爭歷史。電影《1917》講述的是發生在一戰期間的故事,大批英國士兵駐紮在興登堡線的戰壕中,只有16歲的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接受上級任務,他們要穿過道道封鎖、穿過屍體遍布的橫野和德軍隨時的襲擊,去前線送情報。
  • 電影《流浪地球》當下心理分析之:流浪地球兩千五百年
    《流浪地球》於2019年2月5日(農曆大年初一)在中國內地上映。內地總票房46.55億人民幣,是一部引發全民觀影熱潮的電影。由此可見,《流浪地球》滿足了中國內地廣大觀眾的某些心理需求,才導致了它的高票房,因此通過對電影的分析就可以看見中國集體無意識心理的當下狀態。
  • 英國電影學院獎揭曉《1917》狂攬7獎
    原標題:奧斯卡重要前哨站英國電影學院獎賽果揭曉,《1917》狂攬7獎薩姆·門德斯成為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華金·菲尼克斯。蘿拉·鄧恩摘下最佳女配角獎。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賽果揭曉,薩姆·門德斯導演的戰爭題材電影《1917》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7項大獎,成為本屆大贏家。因為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投票成員大部分也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成員,就是有資格票選奧斯卡各獎項賽果的人,所以英國電影學院獎也被視為奧斯卡重要前哨站。
  • 英國電影學院獎頒獎《1917》獲7項榮譽成大贏家
    1905電影網訊近日,素有英國奧斯卡之稱的英國電影學院獎揭曉。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的一戰影片《1917》得到了7項大獎,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在這7個獎項中,《1917》拿到了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堪稱完美。
  • 看了電影《流浪地球》,怎麼評價流浪地球計劃
    看了電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計劃,這個計劃的名稱起的太消極。流浪,指的是四處漂泊,居無定所。而人類終極目標是遷移到適合居住的地方,是有明確目的地的。為什麼不叫遷徙地球計劃、轉移地球計劃、新家園計劃、光年之旅計劃、重生地球計劃,為什麼偏偏叫流浪,電影名字可以這樣叫,但作為電影裡的聯合政府,讓地球流浪,這就太消極了。對比一下火種計劃,聽聽火種這個名字,充滿了重生的希望。流浪地球裡最缺的是什麼,是希望。為什麼流浪地球的名字讓人失去希望,人類失去希望,聯合政府起名字的能力要擔一半責任,誰起的。
  • 《流浪地球》票房破31億 電影局:科幻電影裡程碑
    宋歌表示,北京文化這幾年從《戰狼2》《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和《流浪地球》中發現了幾個規律。首先,中國電影的題材和類型仍有很多空白留待創新,我們要在這些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與突破;第二,電影的價值觀一定要是主流價值觀,宣揚讓整個社會和民眾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第三,要用觀眾喜歡的電影語言和最先進的電影技術來拍攝、製作電影。
  •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電影之崛起
    《流浪地球》,講的就是以為是主演結果是龍套的吳京,在中國農曆新年這一天,率領著地球人開著地球拋棄太陽,然後教唆兒子在木星上點了個超級大炮仗的勵志親子故事!近年來,一批高質量的國產優質電影開始在票房和口碑上贏得觀眾的認可,如《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捉妖記1》,尤其是《我不是藥神》這部影片,直擊當下社會的痛點,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在2018年成為一部現象級的影片,而這部電影除了徐崢的名氣稍稍大一些,其餘都是些非當紅的藝人。
  • 《1917》一鏡到底
    我把2020年度個人最佳電影給了《1917》(雖然是2019年的電影),該片最大的亮點就是給觀眾呈現了一個一個半小時的,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長鏡頭的神奇電影。所以《1917》敢用「一鏡到底」來呈現,我不禁要為大洋彼岸的薩姆·門德斯導演起立鼓掌——能有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同樣要感謝是導演和劇組的不懈努力。那接下來是我個人對使用「一鏡到底」這個拍攝手法所拍攝的電影,在表現力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點的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