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容克貴族,曾經還有這樣一個神秘組織控制著德意志帝國

2020-12-17 小猴講歷史

德國歷史上曾經有三個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和納粹德國。小猴之前曾介紹過在德意志帝國政壇佔據壟斷地位的容克貴族,他們的名字很有特色(請查閱小猴之前的文章)。除了容克貴族,德意志另外一個神秘組織則幾乎長期壟斷了國家的軍隊。

這個組織就是德國軍官團,由於1871年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統一了德意志,德國軍官團又稱為普魯士軍官團。

條頓騎士團的白底黑十字

儘管這個群體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組織,但是他們都是繼承於歐洲中世紀三大騎士團之一的條頓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全稱「耶路撒冷的德意志聖瑪麗醫院騎士團」,最初以德意志騎士為主體進行對異教徒的徵服。後來,耶路撒冷和騎士團總部阿科相繼陷落,條頓騎士團開始了僱傭兵生活。

普魯士軍官團

對於這樣一群好勇鬥狠的騎士們來說,除了為金錢替別人作戰之外,他們還對領土有著濃厚的興趣。終於,條頓騎士團於1285年建立起以普魯士為中心的騎士團國,定都馬林堡。

納粹德國國防軍軍官

儘管條頓騎士團在最後一任大團長霍亨佐倫家族(統治者普魯士)的Albrecht統治時期逐漸世俗化,並於1809年被拿破崙全面禁止(後改名德意志騎士團一直存在),但是這些職業騎士在普魯士地區幾百年的活動造就了眾多軍人世家。這些人上查幾代甚至幾十代都是職業騎士或職業軍人,他們長期壟斷德意志帝國軍隊各重要崗位。

現在的德意志騎士團

正是軍官團成員與生俱來的職業素養和戰略指揮能力,才使得德國軍隊戰鬥力極強,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帶領著一些豬隊友居然敢於與整個世界為敵。

相關焦點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說起德國,人們一定會想起普魯士、容克貴族和俾斯麥等關鍵詞,因為他們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也是近代德國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在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巨頭相聚德黑蘭時,就商定要剷除普魯士這個萬惡之源,清除容克貴族根基。可見普魯士、容克貴族在德國影響力。那麼,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後又是如何統一的德意志?
  • 福利國家制度為何率先在德意志帝國創立?容克貴族統治與工人運動
    1871年在俾斯麥和威廉一世的率領下,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很快,統一後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就乘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迅速崛起,逐步完成了從「商農並舉」的容克農莊經濟結構向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結構的轉變,成為了一個全面工業化國家。
  • 容克貴族組成的德國軍官團,如何讓德國走向萬丈深淵?
    一、德國軍官團 有關軍官團這一組織的由來,我們其實要追溯到距今久遠的普魯士時代。德國軍官團的前身是普魯士軍官團,這個團體由當時的容克貴族組成。容克貴族在實際上等同於封建地主,按照容克貴族的規定,長子繼承家業和爵位,其餘孩子要在成年後獨自謀生,說白了就是失去貴族身份。
  • 容克貴族特性、軍國主義制度,探析普魯士精神形成的歷史成因
    普魯士是歷史上的德意志國家,位於歐洲的中部。在德國統一前,普魯士曾經和奧地利同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最強大的兩國邦國,堪稱歐洲列強之一。19世紀中期,在經歷了三次王朝戰爭的勝利以後,普魯士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由於這層歷史淵源,普魯士也就成為了德國近代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
  • 最強陸軍締造者:德意志貴族與軍事的不解之緣
    他麾下的普魯士軍官絕大多數為貴族,他用貴族精神與榮譽感來約束和調教自己的軍官。普魯士軍隊的基石是容克貴族。他們是堅忍不拔但貧困的鄉村小貴族,而且往往枝繁葉茂,眾多的年輕容克子弟除了從軍之外沒有什麼選擇。從軍對容克貴族來說逐漸成了傳統。融科的路德宗基督教信仰強調責任感、服從權威和一絲不苟地完成任務。
  • 陸大鵬:被貴族壟斷的德意志帝國外交界
    德國歷史上,貴族與外交界長期有著緊密的聯繫。在納粹時期,外交界的德國貴族當中有伯恩斯託夫伯爵這樣的抵抗鬥士,但與納粹合作的外交官也不在少數。我們不妨從頭開始,講講德國貴族在外交界的故事。外交:貴族的一個重要職業選擇外交是貴族的天然職業。
  • 俾斯麥的領導秘訣:德意志帝國和競爭性威權主義
    比如,它也經歷了後發崛起和社會轉型;它的政治格局也曾頗具競爭性,但也不是完全意義的民主;還有一個共同點,當今一些正在崛起國家的內部政治危機可能會影響到整個世界,當時德國也存在足夠撼動世界的國內政治危機。主導德國崛起的傳奇人物是奧託·馮·俾斯麥--19世紀60年代的普魯士外交部長和首相、1871年德國統一的設計師、1871年至1890年間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首相。
  • 特立獨行的人:德意志貴族為何不愛講德語?
    德意志貴族也是這樣,他們是高度國際化的一群。最典型的例子要算哈布斯堡家族,他們一度統治著多民族的超級大國。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成員曾統治德意志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葡萄牙王國、保加利亞王國、比利時王國和英國。霍亨索倫家族的成員不僅是普魯士國王、德國皇帝,還曾是羅馬尼亞國王。
  • 說德語、信新教、屬於德意志文化的貴族群體,卻服從帝俄統治……
    有一次他外出打獵,赫爾米尼婭允許農民從莊園穀倉偷走了很多東西,希望這樣能稍稍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被迫生活在文化沙漠和緊張的階級關係之中,赫爾米尼婭和維克多曾經的愛情很快消失,互相之間越來越無話可說。他們在政治上一個左,一個右,訂閱不同政治立場的報紙。郵件送抵時,他們用火鉗子拿著對方的報紙,免得汙了自己的手。這樣的婚姻當然維持不下去。
  • 為什麼當德意志帝國稱霸歐洲時有大量德國人移民美國?
    眾所周知,德意志第一帝國的崛起源自普魯士國王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尤其是俾斯麥,無論是喜歡他的人還是討厭他的人,都一致同意,他才是真正締造了德意志第一帝國的人。 普魯士王國是一個新教國家,而俾斯麥本人也是一個新教徒,可是德意志地區還有大量天主教徒,比如南德意志四邦都是天主教邦國;要知道在此之前,德意志地區為了信仰可是打過慘烈血腥無比的三十年戰爭,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互相廝殺,血流漂杵。
  •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帝國,全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菜茵河邊,一條大道從東南通向西北。幾輛馬拉的貨車在緩緩行駛。「站住!檢查貨物!」當馬車經過一所路邊的房子時,兩個持槍的武裝人員攔了上來。原來,這所房子是一個關卡,過來的這兩個人是來收稅的。「先生!」
  • 《德意志帝國》深刻介紹「德意志...
    《德意志帝國》精簡而深刻地介紹了「德意志道路」的歷史,非常值得我們了解、反思。德意志民族的崛起,並不是像多數西方國家一樣,靠擴張或殖民掠奪發家;相反,自從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依賴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內部拉動,成為了一個歐洲強國。同時,帝國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政策的成功與失敗,也在其後的「二戰」、冷戰和歐洲一體化中產生了深沉的迴響。「新思·觀察家精選」系列之5。
  • 從容克貴族到東德男兒,德意志的軍魂,如今還能喚醒嗎
    從容克貴族到東德男兒,德意志的軍魂,如今還能喚醒嗎德國兩次挑起世界大戰,二戰之前德國陸軍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就是特別注重士官團的培養訓練,也就是連隊裡班長,副班長的培養,這也是二戰時期德軍基層戰鬥力強大的重要因素。
  • 推動德意志帝國統一的普魯士首相俾斯麥
    而且他是為數不多成功的一個。俾斯麥的成長背景俾斯麥出生在一個普魯士莊園主家庭,雖說不算是出身名門,但也算是出自一個貴族家族。俾斯麥出生時他的父親費迪南德已經四十三歲了,他的誕生讓年近半百的父親非常高興。
  • 普魯士與其他邦國相比強在哪,為何能統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殊不知,一百多年前的德國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然而到了1871年,最終由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德國從此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那麼為什麼是普魯士而不是其他邦國來統一德意志呢?而非同樣實力強盛的奧匈帝國。
  • 普魯士威廉三世改革,德意志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和走向統一的節點
    不過,鑑於法蘭西帝國崛起於大革命的原因,拿破崙並未對普魯士的改革橫加阻撓,反而頗為讚賞。加之當時德意志地區的眾多仁人志士,皆將德意志民族希望寄託於保持一定獨立性的普魯士身上,這場改革不論是從社會動力、全面性還是持久性角度評價,優勢都是十分明顯的。1807年9月,經拿破崙推薦,出身於德意志西部拿騷地方一個騎士家庭的施泰因,被任命為普魯士的首席大臣。
  • 奧地利:曾經作為德意志的老大,為什麼卻沒有成為德國的一部分?
    為了有效控制眾多國家與民族,哈布斯堡王朝利用嚴苛的封建制度,與近乎原教旨主義的天主教價值觀壓迫各階層人民,引起了眾多德意志人的不滿。奧地利帝國更喜歡「大奧地利方案」,即一個更大的奧地利帝國,雖然包括更多的德意志部分,但是也包括更多的非德意志部分。
  • 風口變換下的轉型升級之道:從條頓騎士團到德意志第二帝國
    就在七百多年前,曾煊赫一時的歐洲十字軍三大騎士團,也經歷過這樣一場轉型升級的考驗。與今天神似的是,恰恰是高居頂端的兩大巨頭,轉型失敗、隕落神壇,反倒是昔日陰影下默默無聞的「小三」,卻成功變形為「一支有國家的軍隊」,又最終發展成「一個有軍隊的國家」。
  • 陸大鵬:如何在德意志貴族的宮廷裡當廷臣?
    在宮廷即便不是當總管或最高軍務官這樣大官,哪怕像僕人一樣侍奉諸侯,比如在宴會時為主子斟酒和切肉,也是令人妒火中燒的美事和莫大的榮譽。即便是地位相當高的貴族一般也不會認為侍奉主子是有失身份的事情。這固然是承認自己的地位不如對方,但也能讓貴族沐浴在主子的榮光之下,從而確認和鞏固自己的地位。邦君從起床到睡覺,在宮廷的一整天都由貴族簇擁著侍奉。
  • 俄羅斯帝國系列:俄國貴族反抗德意志人統治運動和七年戰爭
    她指定給一個德意志公爵的侄女安娜.利奧多爾多夫娜的女兒伊萬六世為自己的繼承人。1740年,安娜.依萬諾夫娜死後,宣布這位才滿三個月的孩子伊萬.安敦諾維奇為皇帝由比倫攝政。比倫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讓很多人不滿,甚至連朝中他的親近的權貴也極為不滿。於是有反比倫的陰謀。米尼赫元帥帶領一支近衛軍衝入宮把比倫逮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