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時期。從公元221前年秦滅六國,到公元220年曹玉篡漢,在這441年裡我國度過了始皇統一、楚漢相爭、三國鼎立等歷史時期,經歷了重大的社會變革,廢除了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而且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在這樣的背景下,皇帝可以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各項政策都可以很快的在全國推廣。我國醫政也在秦漢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所以這一歷史時期被歸結為醫政的奠基階段,是因為秦朝建立起中央高度集權的封建制度以後,國家的各項制度、機構和措施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促進了國家醫療衛生事業方面的發展,使醫政涵蓋的內容逐步確定,醫政管理的重點更加突出。「漢承秦制」延續秦的制度,也為醫政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秦漢醫官制度的建立
醫官徵召及選拔制度
秦漢時期,中央高度集權,官吏數量增加迅速,雖然皇室和王公貴族格外重視健康保健,但此時沒有設立單獨的醫官培養機構,為了充實宮廷醫療隊伍,統治階級通過選拔的方式吸引民間的名醫為皇室服務。這種逐漸形成的徵召制度在戰國時期已初見端倪。《莊子列禦寇》載:「秦王有病,招醫,破費演痤者得車一乘,所治癒下,而所得愈多。」此次召醫是因為秦國君王身染惡疾,承諾的待遇很好,因而各地有很多良醫前往,扁鶴就是其中之一。秦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寵信方士(此時的方士包括醫生),為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而煉製方藥。秦始皇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能人異士「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雖然徵召醫官的目的是滿足皇帝的一己之私,但這種行為起到了充實醫事組織和醫療機構的作用。漢朝也曾多次徵召醫官,「徵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鐘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紹傳,遣詣京師。」「昭帝末,寢疾,徵天下名醫。」在此時期,徵召的專職奪家主要為統治階層服務。醫官設置的完善
秦漢具有高度的封建政權的集權特性,在醫政方面體現在作為醫政組織形式的醫官設置上。與先秦相比,秦漢時期的醫官設置更加完善和規範化,這是醫政活動開展的基礎,也是醫政發展的保障。秦漢醫官設置主要分為中央醫官和地方醫官。秦漢醫學教育的特點
秦朝實行「禁私學」的政策,但是政府卻沒有設置官學,因此在這一時期私學沒能完全禁止,醫學教育依然通過家傳或師承為主要方式。
漢朝實行崇儒的教育政策,出現了很多官辦學校,最著名的是漢武帝時創立的「太學」,主要負責研究專門學問。漢代的私學教育也很繁榮。漢代醫學教育依然以「師承」方式為主,講究「因材施教」,除了授以「醫術」之外,還有教習「醫書」。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醫家,他們熱心傳播醫學,廣收弟子,精心傳授。
秦漢醫學文獻的保護政策
在醫學文獻方面,秦漢時期都實行了積極的保護和扶持政策。秦始皇一統中國後,為了鞏固統治地位,使民眾思想統一,實行「焚書坑儒」政策,將中華文化典籍大量焚毀,而醫書不在其中。反映了醫藥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記載:「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鏈、種樹之書。」秦朝還將原來分散在各個諸侯國的醫藥文獻收集在一起,成為早期醫學文獻編輯、整理、校正工作的基礎。西漢時期,「上以中秘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漢成帝專門制訂了搜集整理文獻的政策。當時的醫家李柱國參與皇帝組織的校訂醫藥文獻工作,本次校訂,共完成醫經7家共216卷,經方10家274卷,另有神仙家(養生)、房中等醫學著作,李柱國被史學家認定為我國校勘醫書的第一人。秦漢時期的醫學典籍的保護政策和搜集整理政策,為我國以後各個朝代醫療政策的制定樹立了典範,不僅保護了醫學著作,使醫療方法繼續傳播,還使醫學學術研究得以延續和發展。秦漢頻繁的醫學交流
秦朝統一中國以前,各諸侯國由於地域、生活和文化上的差異,在醫療方法和用藥經驗方面有所不同。秦漢統一中國以後,創立了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車軌,促進了各民族之間、鄰國之間的醫藥交流,使先進的醫術和藥方可以互相借鑑。由於秦始皇日夜企盼長生不老,秦朝的醫學交流就建立在其「長生夢」上。他命官員在全國範圍搜尋可以永生的靈藥妙方,廣泛的徵詔名醫。秦始皇派徐福出海日本尋求長生不老的方藥。《太平御覽》記載:「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這就是中日醫藥交流的最早證明。漢代,張騫曾經兩次出使西域,並派遣許多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波斯)、條支(約在今阿拉伯地帶)、黎軒(約在今土耳其境內)等國,進行考察和交流。西域各國的使臣也紛紛來訪,形成了馳名中外的絲綢之路。這一時期,開放的醫政觀使醫學交流成為醫政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是統治者為實現自身需求而制定的政令使然,也是符合各民族和各國人民的醫療需要的。通過醫學交流,我國融合了不同的民族的醫療、藥物知識,促進了醫學事業的發展。秦漢醫政的總結
在中國的歷史上,秦漢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時期,形成了統一的國家,秦漢時期的各種有益政策和措施,不僅對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有重要影響,對現在也具有積極的意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了疆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經驗。總結這一時期醫政發展的主要脈絡,可以以「秦漢集權,醫官完善,醫學傳承,醫政奠基」來概括。具體而言,「秦漢集權」指秦漢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專制制度,皇權至上,統治者必須要鞏固皇權,這就要通過各種組織形式來實現。在醫事制度方面,形成了以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為主要目的的醫官體系,使「醫官完善」,體現在:醫官的徵召和選拔制度化,醫官層級和職能具體化,醫官數量擴大化」等方面。在醫學發展方面,制定和施行了開明的醫學政策,使「醫學傳承」,體現在:醫學教育家傳師承為主;保護醫學文獻,傳播醫學文化;鼓勵醫學交流,促進醫藥融合。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醫政奠基」。註:本文來源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