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毒藥、喪,英國國歌完整版,原來這麼不堪?

2020-12-25 華輿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華輿訊據英倫圈報導 這段期間,搖滾又重新在國內火了一把,為大家帶來了一波新的音樂盛宴。

然而遠在8000公裡外的英國,搖滾樂的火確也從未熄過。

圖:google earth

無論是曾經的披頭四,還是後來的滾石,皇后,Muse等等,相信愛上他們的人,這輩子也就真的愛上了。

永遠的披頭四

滾石樂隊

Muse

但是就有這麼一個樂隊,或說有這麼一首歌跟政治沾上了邊。

曾經讓當局者很頭疼,因為他們居然動到了女王頭上,把英國的國歌改的面目全非,還極具挑釁。

英國國歌--天佑女王

英國的國歌叫做--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但它之所以會成為國歌,並沒有任何的官方文件規定,只是一個約定熟成的共識。

剛登基的女王

大家或許會覺得很奇怪,同樣是國歌,為什麼英國的《天佑女王》並不像我國的《義勇軍進行曲》一樣,是由憲法所明定的,也是由憲法來賦予它至高無上的地位?

那是因為英國一直是個「習慣法」國家,連她的憲法都是不成文憲法(uncodified constitution)。

什麼意思呢?從古至今,英國的法律都不是由一群專家學者或政府官員一條一條寫下來的。而是根據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案例,由那許許多多的判決所形成。

所以英國的法律也被稱為「習慣法」(有種「承襲」的感覺)或「不成文」法(因為沒有別人寫好的現成法條)。

所以雖然《天佑女王》是英國的國歌,但是事實上從未有一條皇室制誥(Letters Patent from the Crown)或議會法律來明定其為國歌。

皇室制誥的文本形式

另一方面,或許目前大家不會覺得奇怪,畢竟現在英國的名義掌權者是女性,所以稱為女王沒毛病。但是如果是國王的話該怎麼辦?

而且在英國歷史上,女王的比例也遠遠少於國王。那以前的國歌是怎麼解決這個性別問題的?

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改國歌。

不過並不是換一首歌,而是改名和改詞。歌名上就把《天佑女王》改為《天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

《天佑吾王》的版本

歌詞裡,就把「女王」改成「國王」,「她」 (She) 改成「他」 (He) 等等。

所以有沒有發現,英國就是這麼狂!就是這麼任性!

不過英國國歌改名改詞兒這件事也並不像大家所想的那麼隨意,其實也是一種妥協後的產物。

現代「英國」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1707年,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併成大不列顛開始的。

合併為不列顛王國

在這期間,300多年的時光也才出了三個女王,所以由此可知在英國這個「父系社會」國家裡,女性領導人是多麼的稀罕。

合併後的首任女王--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第二任女王--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現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

所以改國歌這件事情在古代也必定曾遭遇強大的阻力。

英國在2011年修法以前,一直採取的都是「長子」繼承制,一切皆以男性繼承人為主,所以長子為法定繼承人(absolute primogeniture)。

如果在任君王實在沒有男性繼承人,才會以假定繼承人(Heir presumptive)替代。而假定繼承人通常則為女性,若無女性,才會改以其他王公貴族承繼。

然而如果在指定了假定繼承人之後,現任君王又有了男性後代,那假定繼承人的身份便會被取消。

所以當今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當時其實也只是以假定繼承人的身份繼任大統的。

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George VI)

英國直到2011年10月28日修改了1701年制定的《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 1707),此後王室成員無論男女都獲得了同等繼承權,不再以「長子」為優先。

1701年《王位繼承法》的原稿

扯遠了,說回國歌。

相傳《天佑女王》是在1619年由音樂家約翰·布爾(John Bull)所作,但它的首次演唱卻是在1740年的一次戰爭勝利後的慶功宴上。

約翰·布爾(John Bull)

而這首從未被確立過地位的《天佑女王》還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為它沒有所謂的憲法版本,只有官方與王室默認的「官方」版本,所以無論是詞或曲上都曾有多次微調更動。

直到現在它仍有著不同的演奏版本。在英國的默認版本上,《天佑女王》共有三段,其中第一段的歌詞只有一種版本,較為簡單。

而後兩段由於在歷史上有著不同的版本,所以現代版也根據其選擇老版的不同而有了差異。

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幾百年下來,文字的流傳通常都會有許多版本。像咱的古詩律詩等文學精髓,傳承至今也都出現了許多字詞不同的版本。

後兩段的現在版基本上就是在個各個老版的基礎上刪刪減減,重新編排而成的。

而英國官方的默認版本其實就是最古老的版本,這三段歌詞曾刊登在1745年的《紳士雜誌(Gentleman's Magazine)》上,這個版本也一直出現在各種文學讀本與音樂讀物上。

通常來說,每當有需要演奏國歌的場合時,第一段是一定會被演唱的;當有重大盛宴或體育盛事(奧運)時,第一段和第三段都被演唱。

而第二段則往往都會被省略。因為第二段的詞是有關於英國的黑歷史,有其政治不正確的理由。

《天佑女王》歌詞及翻譯

眾多的英國國歌

很多人可能都誤解了英國,以為英國就是一個國家,但是英國其實是由四個「構成國」組成。

或說是由四個國家共同組成的。

其實要了解這件事非常的簡單,從英國的原文國名便可窺知一二。英國的英文簡稱叫做United Kingdom,所以往往縮寫成UK,而字面翻譯則為「聯合王國」。至於是聯合什麼王國呢?看全稱就知道了。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翻譯成中文就是「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而大不列顛剛剛已經提到是由原本的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併而成的。

聯合王國

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聯合王國是英格蘭王國+蘇格蘭王國+北愛爾蘭王國所組成。

事實上,聯合王國是由四個王國共同組建的,不過也因為第四個王國的存在感相對不高而往往被忽略,他就是威爾斯王國。

英國的四個王國

現在的萬年王儲--查爾斯王子,他的第一稱謂就是威爾斯親王,字面翻譯就是威爾斯的王。

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

威爾斯的存在感之所以這麼低,是因為它早在十六世紀就被曾經的英格蘭王國併吞了。而且它的勢力向來單薄,所以並不能像蘇格蘭那樣可以以「對等」的形式與英格蘭合併。

各位小夥伴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為什麼圈哥要講述這段歷史了吧!

你們想的沒錯,英國就是有四首國歌

因為四個王國是並存的,他們只是上交權利與共享君主,但是名義上還是四個國家,地方自治也由各自王國的執政黨負責,也有各自的貨幣。

蘇格蘭貨幣

因此有四首國歌好像也沒啥毛病

所以在需要播放國歌的場合時(例如以各自王國名義參加的體育比賽的)。

威爾斯使用《父輩的土地》;

蘇格蘭使用《蘇格蘭之花》或《勇敢的蘇格蘭人》;

英格蘭使用《耶路撒冷》或《希望與光榮的土地》;

北愛爾蘭使用《倫敦德裡小調》。

歐洲冠軍聯賽

而參與跟國際「足球」比賽相關的活動時,他們選用的國歌又會改變。

英格蘭和北愛爾蘭使用《天佑女王》;

蘇格蘭使用《蘇格蘭之花》;

威爾斯使用《父輩的土地》。

不過當英格蘭和北愛爾蘭P.K.時,《天佑女王》只會播放一次,如同NBA湖人與快艇同城德比那樣共享主場。

不過如果是以聯合王國的名義時,想當然只能使用《天佑女王》。

大英帝國與大英國協

從前文得知(戳左邊藍字複習從此英國走向開掛之路)英國在十九世紀正式成為日不落帝國,她的殖民地遍布全宇宙,沒事到處欺負地球人。

當時全世界基本上快一半的國家都曾是她的殖民地,直到現在也還有近三分之一的國家(54個)是仍屬於大英國協(也稱作大英國協)成員,遙奉英女王為名義上的元首或認可英國為老大哥的位子。

大英國協會旗

畢竟當時英國一言不合就統治了他們幾十年上百年的,方方面面都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所以有的國家獨立後仍沿用《天佑女王》作為它們的國歌,或當作他們極為重要的儀式慶典歌。

像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愛爾蘭等國,獨立之初都是沿用《天佑女王》,直到後來才另選國歌作為替代。

而像紐西蘭則是迄今仍使用《天佑女王》。

性手槍樂隊

越南戰爭打了20年,基本上把西方都打傻了。到了戰爭的尾聲,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整個美國與歐洲都瀰漫著一股反戰,頹廢的風潮,許多思想前衛的年輕人都在追求嬉皮士(hippy)的精神。

曾經的廢青--嬉皮士(hippy)

當時的音樂藝術也有了一個極大提升的環境。

朋克搖滾這種音樂流派也首度出現於1960年代末,並在1970年代蓬勃發展。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側的英國,這時候也誕生了一個名震一時的龐克樂隊--Sex Pistols(性手槍)。

性手槍樂隊

這個樂隊在70年代只出現了三年(1975-1978),但是卻令英國政府十分頭疼。

因為他們居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他們在1977年5月27日發行一首與《天佑女王》同名的歌曲,但是它卻是一首攻擊英國女王及王室,以及宣揚無政府主義的歌曲,在當時的確引起了宣揚大波。

在英國以外,他們的內容也有關納粹,墮派,快餐消費文化等主題,也與主流的價值觀相違背。

歌詞中,他們把女王與「 法西斯政權」劃上等號,然後又表達了「英格蘭是沒有未來的」,又用了垃圾,毒藥作為比喻等等,這些內容都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爭議。

部分歌詞節選

同時他們專輯的封面也是用了一張極為挑釁的圖片,圖片裡英女王的眼睛及嘴巴都被遮住。

同時,也因為他們選在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即位25周年紀念的時候發表該首歌,更表明了他們的反英反政府的立場。

甚至在25周年紀念日當天,性手槍樂隊還試圖在英國國會大廈外的泰晤士河河畔演奏這首歌曲。但最後以被英國警察制止並逮捕結束鬧劇。

同時,BBC和獨立廣播管理局均表示拒絕播放該首歌曲。

不過這首歌確實也得到很大的反響,這首歌在英國NME的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同時在BBC使用的英國官方單曲榜上也奪得探花的排名。

性手槍樂隊最後還是敗在其瘋狂的行為與理念上,在成立的第三年(1978)便宣布了解散,後來雖然試圖合體多次,但再也無法恢復其鼎盛的狀態。(原標題:性、毒藥、喪,英國國歌完整版,原來這麼不堪?)

來源: 英倫圈

相關焦點

  • 朋友讓孩子從英國退學對嗎?小留學生竟然認為國歌是《天佑女王》
    到了快讀小學的時候,沒想到他想讓孩子出國讀書,我們還問他這麼小就留學不合適吧?他說國內的孩子讀書太苦了,很多小孩沒幾歲都戴眼鏡了,想自己的孩子能快樂的度過童年(我懷疑心靈雞湯看多了),別人的孩子我們也不能多說什麼,然後就聽別人說他不停的了解各國留學信息,最後選擇了英國一所私立小學,學校不錯,費用也很不錯。
  • 「國歌」英文是「national song」?
    國歌的正確說法應該是"national anthem"。國歌;(組織或群體的)社歌,團歌;(宗教)讚美歌(常由管風琴伴奏) 國旗有兩種表達方式。 注意大小寫哦~ 關注喪喪君 與你共成長
  • 世界各國國歌,哪款國歌最燃情?
    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國家,同樣有許多的國歌。國歌,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心聲,代表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奮鬥歷程、不屈意志和壯闊歷史。今天我們來看一下世界各國的國歌。
  • 尊重國歌,凝聚民族精神
    放眼世界,國歌作為國家的一種象徵和標誌,體現著國家精神和民族情懷。無論時代如何演進,國歌的生命力和震撼力都始終如一。那些呵護國歌尊嚴的感人故事,匯聚成為世界舞臺上的美麗風景線國家精神音樂表達。1931年3月3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法律,將《星條旗》確定為國歌,每年的3月3日就成為美國的國歌日。  今年7月1日加拿大迎來建國150周年。在建國後長達110多年的時間裡,加拿大並沒有自己的國歌,而以英國國歌《天佑吾王》為國歌。直到1980年,議會一致通過國歌法案,加拿大才有了自己的國歌《啊,加拿大》。
  • 學衡青年學人系列(3)| 羅宇維:天佑吾王:作為事件與神話的英國國歌
    一方面,作為最早出現的國歌,《天佑吾王》本身就成為了許多民族國家創作國歌的範例,不管是當時的奧地利還是法蘭西,都曾對英國擁有這樣一首提升愛國情感宣傳民族國家神聖性的歌曲表示過羨慕之情。而另一方面,由於作為一首民族國家之歌,國歌本來就具有極重的政治色彩,對其起源的每一次解讀,不僅在邏輯上,而且在事實上幾乎都通過詮釋彼時彼地的政治事件而加強自身的說服力。
  • 澳大利亞國歌改了
    就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將修改原國歌中的一句歌詞,以表示對當地原住民的認可及尊重,該修改案已於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
  • 國歌:抄襲還是借鑑,這是個問題
    英國國歌《天佑吾王》、荷蘭國歌《威廉頌》、美國國歌《星條旗》莫不如是。《星條旗》取自英國歌曲《致天堂的阿那克裡翁》,該曲為英國一個男子社交俱樂部 「阿那克裡翁社團」(阿那克裡翁是希臘詩人,以飲酒詩與哀歌聞名)而作。
  • 警惕「喪文化」負能量的巨大危害
    有人說,對喪文化的存在不需要過敏,因為網絡的表情化存在,更多的還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不失為緩降壓力的一種手段和方式。事實上,網絡化的虛擬實為對現實性映射,喪文化的存在實為頹廢狀態的虛擬化表達。更重要的是,當其以流行的方式存在之後,就會像瘟疫一樣到處感染。  事實上,這已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真實狀態,而且隨著這種狀態的擴散,越來越多的人已參入其間。
  • 日本的國歌,看起來簡單,但翻譯成漢語,讓人看出其中野心
    引言 世界上第一個創作並使用國歌的國家是荷蘭,此後世界各國爭相相仿。各國的國歌或源於革命時代,或源於和平時期,總體來說都是為了彰顯民族精神或是讚美祖國。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以下日本的國歌,雖然看似簡潔平實,實則翻譯成中文讓人一眼看出其中的野心勃勃。
  • 奧運半程十大烏龍:國旗國歌遭殃 日本離場成迷
    匈牙利小將奪冠後聽走調國歌  匈牙利90後小將奪得男子個人佩劍金牌,本來是一件歡欣鼓舞的事,但在賽後的頒獎儀式上,匈牙利人卻笑不出來,現場播放的一曲倫敦愛樂交響樂團所演奏的匈牙利國歌錄音竟然嚴重走調。
  • 《願你餘生安好,嘴角帶笑》:生活很喪,喪完繼續發光
    實在太累的時候,就允許自己喪一會兒,喪完之後,繼續披荊斬棘。這世間有求而不得的幸福,也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心中有愛,處處是晴天。看完這本書,除了懷念那個青春年少的自己,更多的是對現實的思考。關於生活,關於選擇,關於情感......
  • 日本國歌譯為中文僅28個字,聽起來平平無奇,野心卻已經昭然若揭
    ——這是日本國歌《君之代》的中文歌詞.作為一首國歌,這首歌歌詞簡潔,含義萬千,結合日本近代發展來看,真是別有深意。每個國家都有兩個標誌性的代表,經常出現的國際活動場合,一為國歌,一為國旗。在其他國家一樣,日本的國歌同樣同本國的歷史密切相關。1853年的日本面臨著諸多內憂外患,內部幕府統治腐朽不堪,很多中下級武士已經按耐不住反抗的決心。更加糟糕的是,美國人架著數條蒸汽船來者不善地闖進了江戶灣。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
  • 屈尊喪夫之婦:參加一次活動發生了啥,黎山老母甘棄尊貴身份?
    屈尊喪夫之婦:參加一次活動發生了啥,黎山老母甘棄尊貴身份? 《西遊記》裡,黎山老母有過2次現身說法。一次非常的尊貴,另一次卻化成了喪夫之婦。 兩次現身的對比不難看出,反差相當地大。
  • 星條旗、馬賽曲、天佑女王等歐美國歌涉嫌種族主義?歌詞或得徹改
    在各種重要場合,人們都會滿懷熱情地唱國歌,但我們對自己唱國歌的到底是什麼有足夠的關注嗎?其中有些歐美國家的國歌歌詞,我們可能會認為存在問題,甚至令人反感,其中有些歐美國家的國歌歌詞,甚至仍在繼續宣揚種族主義,奴隸制或徵服。
  • 《德雷爾一家》:以喪治「喪」的神劇
    德雷爾一家在科孚島的生活其實很喪。首先是窮。幻想中的海景別墅,其實是一幢近乎荒廢、衛生間裡爬滿蛇蟲鼠蟻的房子。一屋子拼拼湊湊的家具,在交不起房租的時候,還要被女房東臨時沒收抵租。沒有床鋪,就睡在自帶的旅行箱中;飯做到一半,屋頂也會塌下一塊正好落在食物上。
  • 喪情緒降臨:小「喪」怡情,太「喪」傷身,如何走出喪情緒?
    ,明知道不應該這麼做,但還是這麼做了,真的覺得這日子遙遙無期、無法解脫了。第一是自己不用再苦苦掙扎於喪的情緒裡,喪就喪了吧,就這麼著吧;第二剛好自己寫文沒方向沒靈感,適當地提供了寫作素材;第三在寫的過程中,對喪情緒做了進一步的認清,邊寫邊找原因。
  • 喪情緒降臨:小「喪」怡情,太「喪」傷身,如何走出喪情緒?
    微信上有好友昨晚發來的消息,回復後斷斷續續聊了一個多小時,最後實在沒繃住,跟好友簡單明了道:這兩天實在太喪了,明知道不應該這麼做,但還是這麼做了,真的覺得這日子遙遙無期、無法解脫了。朋友很詫異。會詫異其實也正常,畢竟我在常人眼中是一個自律的人。
  • 日本的國歌只有28字,將其翻譯成中文,日本人的野心昭然若揭
    日本的國歌只有28字,將其翻譯成中文,日本人的野心昭然若揭國歌的定義是這樣的,它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是用來歌頌和鼓勵一個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國歌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比如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那麼,日本的國歌有何特別之處呢?日本自20世紀以來,它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侵略者的形象,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等等給我們帶來了無法挽回、不可忘懷的傷痛。在分析了他們的國歌后才發現,原來日本的國歌裡面竟已展現了日本人的野心。
  • 日本國歌僅28個字,翻譯成中文後,才發現我們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
    作為日本傳唱度最高的民謠,《櫻花》一度被認為是日本國歌。事實上,櫻花雖然是日本國花,但《櫻花》這首歌並非日本國歌。真正的日本國歌,其實另有曲譜。 眾所周知,現代國歌基本誕生於19世紀中後期。隨著西方殖民史的不斷加深,各國之間的外交場合也越來越頻繁,世界各國的國旗和國歌也在這會應運而生。
  • 重慶:一年級小學生遲到 聽到國歌后在校門外立正敬禮
    據上遊新聞-重慶晨報9日報導,原來,這個小朋友因身體不適請假晚到學校,在校門口聽到國歌,他立即停在原地敬隊禮,直至國歌放完才奔跑進去。後來,當被問為什麼這麼做時,他說:因為我是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 圖片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小學生聽到國歌原地敬禮 被路人拍下發到朋友圈 照片拍下的是一個小學生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