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華輿訊據英倫圈報導 這段期間,搖滾又重新在國內火了一把,為大家帶來了一波新的音樂盛宴。
然而遠在8000公裡外的英國,搖滾樂的火確也從未熄過。
圖:google earth
無論是曾經的披頭四,還是後來的滾石,皇后,Muse等等,相信愛上他們的人,這輩子也就真的愛上了。
永遠的披頭四
滾石樂隊
Muse
但是就有這麼一個樂隊,或說有這麼一首歌跟政治沾上了邊。
曾經讓當局者很頭疼,因為他們居然動到了女王頭上,把英國的國歌改的面目全非,還極具挑釁。
英國國歌--天佑女王
英國的國歌叫做--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但它之所以會成為國歌,並沒有任何的官方文件規定,只是一個約定熟成的共識。
剛登基的女王
大家或許會覺得很奇怪,同樣是國歌,為什麼英國的《天佑女王》並不像我國的《義勇軍進行曲》一樣,是由憲法所明定的,也是由憲法來賦予它至高無上的地位?
那是因為英國一直是個「習慣法」國家,連她的憲法都是不成文憲法(uncodified constitution)。
什麼意思呢?從古至今,英國的法律都不是由一群專家學者或政府官員一條一條寫下來的。而是根據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案例,由那許許多多的判決所形成。
所以英國的法律也被稱為「習慣法」(有種「承襲」的感覺)或「不成文」法(因為沒有別人寫好的現成法條)。
所以雖然《天佑女王》是英國的國歌,但是事實上從未有一條皇室制誥(Letters Patent from the Crown)或議會法律來明定其為國歌。
皇室制誥的文本形式
另一方面,或許目前大家不會覺得奇怪,畢竟現在英國的名義掌權者是女性,所以稱為女王沒毛病。但是如果是國王的話該怎麼辦?
而且在英國歷史上,女王的比例也遠遠少於國王。那以前的國歌是怎麼解決這個性別問題的?
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改國歌。
不過並不是換一首歌,而是改名和改詞。歌名上就把《天佑女王》改為《天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
《天佑吾王》的版本
歌詞裡,就把「女王」改成「國王」,「她」 (She) 改成「他」 (He) 等等。
所以有沒有發現,英國就是這麼狂!就是這麼任性!
不過英國國歌改名改詞兒這件事也並不像大家所想的那麼隨意,其實也是一種妥協後的產物。
現代「英國」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1707年,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併成大不列顛開始的。
合併為不列顛王國
在這期間,300多年的時光也才出了三個女王,所以由此可知在英國這個「父系社會」國家裡,女性領導人是多麼的稀罕。
合併後的首任女王--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第二任女王--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現任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
所以改國歌這件事情在古代也必定曾遭遇強大的阻力。
英國在2011年修法以前,一直採取的都是「長子」繼承制,一切皆以男性繼承人為主,所以長子為法定繼承人(absolute primogeniture)。
如果在任君王實在沒有男性繼承人,才會以假定繼承人(Heir presumptive)替代。而假定繼承人通常則為女性,若無女性,才會改以其他王公貴族承繼。
然而如果在指定了假定繼承人之後,現任君王又有了男性後代,那假定繼承人的身份便會被取消。
所以當今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當時其實也只是以假定繼承人的身份繼任大統的。
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George VI)
英國直到2011年10月28日修改了1701年制定的《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 1707),此後王室成員無論男女都獲得了同等繼承權,不再以「長子」為優先。
1701年《王位繼承法》的原稿
扯遠了,說回國歌。
相傳《天佑女王》是在1619年由音樂家約翰·布爾(John Bull)所作,但它的首次演唱卻是在1740年的一次戰爭勝利後的慶功宴上。
約翰·布爾(John Bull)
而這首從未被確立過地位的《天佑女王》還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為它沒有所謂的憲法版本,只有官方與王室默認的「官方」版本,所以無論是詞或曲上都曾有多次微調更動。
直到現在它仍有著不同的演奏版本。在英國的默認版本上,《天佑女王》共有三段,其中第一段的歌詞只有一種版本,較為簡單。
而後兩段由於在歷史上有著不同的版本,所以現代版也根據其選擇老版的不同而有了差異。
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幾百年下來,文字的流傳通常都會有許多版本。像咱的古詩律詩等文學精髓,傳承至今也都出現了許多字詞不同的版本。
後兩段的現在版基本上就是在個各個老版的基礎上刪刪減減,重新編排而成的。
而英國官方的默認版本其實就是最古老的版本,這三段歌詞曾刊登在1745年的《紳士雜誌(Gentleman's Magazine)》上,這個版本也一直出現在各種文學讀本與音樂讀物上。
通常來說,每當有需要演奏國歌的場合時,第一段是一定會被演唱的;當有重大盛宴或體育盛事(奧運)時,第一段和第三段都被演唱。
而第二段則往往都會被省略。因為第二段的詞是有關於英國的黑歷史,有其政治不正確的理由。
《天佑女王》歌詞及翻譯
眾多的英國國歌
很多人可能都誤解了英國,以為英國就是一個國家,但是英國其實是由四個「構成國」組成。
或說是由四個國家共同組成的。
其實要了解這件事非常的簡單,從英國的原文國名便可窺知一二。英國的英文簡稱叫做United Kingdom,所以往往縮寫成UK,而字面翻譯則為「聯合王國」。至於是聯合什麼王國呢?看全稱就知道了。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翻譯成中文就是「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而大不列顛剛剛已經提到是由原本的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併而成的。
聯合王國
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聯合王國是英格蘭王國+蘇格蘭王國+北愛爾蘭王國所組成。
事實上,聯合王國是由四個王國共同組建的,不過也因為第四個王國的存在感相對不高而往往被忽略,他就是威爾斯王國。
英國的四個王國
現在的萬年王儲--查爾斯王子,他的第一稱謂就是威爾斯親王,字面翻譯就是威爾斯的王。
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
威爾斯的存在感之所以這麼低,是因為它早在十六世紀就被曾經的英格蘭王國併吞了。而且它的勢力向來單薄,所以並不能像蘇格蘭那樣可以以「對等」的形式與英格蘭合併。
各位小夥伴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為什麼圈哥要講述這段歷史了吧!
你們想的沒錯,英國就是有四首國歌
因為四個王國是並存的,他們只是上交權利與共享君主,但是名義上還是四個國家,地方自治也由各自王國的執政黨負責,也有各自的貨幣。
蘇格蘭貨幣
因此有四首國歌好像也沒啥毛病
所以在需要播放國歌的場合時(例如以各自王國名義參加的體育比賽的)。
威爾斯使用《父輩的土地》;
蘇格蘭使用《蘇格蘭之花》或《勇敢的蘇格蘭人》;
英格蘭使用《耶路撒冷》或《希望與光榮的土地》;
北愛爾蘭使用《倫敦德裡小調》。
歐洲冠軍聯賽
而參與跟國際「足球」比賽相關的活動時,他們選用的國歌又會改變。
英格蘭和北愛爾蘭使用《天佑女王》;
蘇格蘭使用《蘇格蘭之花》;
威爾斯使用《父輩的土地》。
不過當英格蘭和北愛爾蘭P.K.時,《天佑女王》只會播放一次,如同NBA湖人與快艇同城德比那樣共享主場。
不過如果是以聯合王國的名義時,想當然只能使用《天佑女王》。
大英帝國與大英國協
從前文得知(戳左邊藍字複習從此英國走向開掛之路)英國在十九世紀正式成為日不落帝國,她的殖民地遍布全宇宙,沒事到處欺負地球人。
當時全世界基本上快一半的國家都曾是她的殖民地,直到現在也還有近三分之一的國家(54個)是仍屬於大英國協(也稱作大英國協)成員,遙奉英女王為名義上的元首或認可英國為老大哥的位子。
大英國協會旗
畢竟當時英國一言不合就統治了他們幾十年上百年的,方方面面都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所以有的國家獨立後仍沿用《天佑女王》作為它們的國歌,或當作他們極為重要的儀式慶典歌。
像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愛爾蘭等國,獨立之初都是沿用《天佑女王》,直到後來才另選國歌作為替代。
而像紐西蘭則是迄今仍使用《天佑女王》。
性手槍樂隊
越南戰爭打了20年,基本上把西方都打傻了。到了戰爭的尾聲,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整個美國與歐洲都瀰漫著一股反戰,頹廢的風潮,許多思想前衛的年輕人都在追求嬉皮士(hippy)的精神。
曾經的廢青--嬉皮士(hippy)
當時的音樂藝術也有了一個極大提升的環境。
朋克搖滾這種音樂流派也首度出現於1960年代末,並在1970年代蓬勃發展。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側的英國,這時候也誕生了一個名震一時的龐克樂隊--Sex Pistols(性手槍)。
性手槍樂隊
這個樂隊在70年代只出現了三年(1975-1978),但是卻令英國政府十分頭疼。
因為他們居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他們在1977年5月27日發行一首與《天佑女王》同名的歌曲,但是它卻是一首攻擊英國女王及王室,以及宣揚無政府主義的歌曲,在當時的確引起了宣揚大波。
在英國以外,他們的內容也有關納粹,墮派,快餐消費文化等主題,也與主流的價值觀相違背。
歌詞中,他們把女王與「 法西斯政權」劃上等號,然後又表達了「英格蘭是沒有未來的」,又用了垃圾,毒藥作為比喻等等,這些內容都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爭議。
部分歌詞節選
同時他們專輯的封面也是用了一張極為挑釁的圖片,圖片裡英女王的眼睛及嘴巴都被遮住。
同時,也因為他們選在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即位25周年紀念的時候發表該首歌,更表明了他們的反英反政府的立場。
甚至在25周年紀念日當天,性手槍樂隊還試圖在英國國會大廈外的泰晤士河河畔演奏這首歌曲。但最後以被英國警察制止並逮捕結束鬧劇。
同時,BBC和獨立廣播管理局均表示拒絕播放該首歌曲。
不過這首歌確實也得到很大的反響,這首歌在英國NME的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同時在BBC使用的英國官方單曲榜上也奪得探花的排名。
性手槍樂隊最後還是敗在其瘋狂的行為與理念上,在成立的第三年(1978)便宣布了解散,後來雖然試圖合體多次,但再也無法恢復其鼎盛的狀態。(原標題:性、毒藥、喪,英國國歌完整版,原來這麼不堪?)
來源: 英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