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同學
在回答你的問題前,畢老師想聊一個題外話: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被說沒定性?
和上一代人相比,我們在擇業時,在就業時都有很明顯的特點:
遵循個人喜好,不喜歡壓力,經常跳槽,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迷茫」,儼然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的代名詞。
可是細想來,難道上一代人就沒經歷過這些問題嗎?難道他們就不曾迷茫嗎?
當年,70後、80後沒有太多工作機會,找到工作就踏踏實實地做,很多人一份工作做一輩子。
如今,工作機會越來越多,可質量卻參差不齊,90後為了得到更好的平臺和待遇,一邊跳槽,一邊擇業。
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了,如果連我們自己都沒弄清楚自己想做什麼,那麼不管換多少工作,最後都做不長久。
我們不妨從以下這幾個方面來考慮一下,看看這份工作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當我們開始感覺迷茫、痛苦時,就要開始思考這2個問題:
這份工作真的有價值嗎?
這份工作真的值得做嗎?
職場新人的迷茫,無非遇到以下3種困局。
第一種,剛進入職場,從零學起的我們,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也會質疑自己,質疑這份工作。
這是共性問題,幾乎所有人都會遇到,就沒必要太過關注個人情緒,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職場人想要成長,就一定要正是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那些都是隱藏的機會,解決了,突破了,我們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進步,成功和鼓勵,都是我們收穫成長的動力。
任何工作都有價值,但它的價值絕不局限於你所處於的這個階段。
簡單來說,你現在做的也許是很簡單的內容,但只要堅持下去,做精做好,等到晉升到更高的職位,就能接觸到更為核心的內容,對於個人來說,也是很好的挑戰與提升。
曾經有個同學,抱怨做新媒體工作太無聊了,覺得是浪費時間。
畢老師建議她把眼光放長遠,給自己一年的時間,看看自己能做多少,能走多遠。
她也是個有上進心的同學,忍著簡單的工作和低廉的工資,真的堅持了一年,而且很努力地做出了很好的成績。
一年後,主管很看重她,將一個運營團隊交給她,對她寄予厚望。
如今,這個同學依然在不斷學習。畢竟,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運營,需要更高的眼界,更廣的知識面,更精準的眼光。
「辭職」這件事,每個年輕人都想過。
不開心時想辭職,委屈時想辭職,嫌工資低時想辭職,工作壓力太大時想辭職。
總之,「想辭職」成了年輕人之間最常聊的話題。
可畢老師想說,這些都不該是我們辭職的原因。
職業管理人幫我們整理了要辭職的10個原因:
這份工作總讓你生病
創造力下降
不再能學到新技能
屢次和升遷擦肩而過
工作重組與你無關
付出得不到認可
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公司在萎縮
公司價值觀和你不再合拍
對工作失去興趣
以上辭職原因,絕大部分都顯得客觀、理智,都是在充分考慮公司與個人的前提下做出的選擇。
因此,我們不能因為一時衝動,或者是其他的情緒問題而辭職。
假設以下情景,是否只有辭職才能解決問題。
情景1:工資少,領導看不到自己的努力,想辭職。
那就多加班,多做出成績,優秀的人不會被埋沒,只要爭取到升職加薪的機會,不妨吃吃苦。
情景2:不開心,領導經常說空話,同事關係也不好,想辭職。
職場中,首先要保全自己,做好自己,與其把時間放在生悶氣上,不如多在工作上用功。
情景3:不喜歡工作內容,覺得很無聊,想辭職。
職場不是興趣班,也不是學校,我們選擇了這份工作,就是為了賺錢,沒必要計較太多個人情緒。
很多想辭職的瞬間,都是一時衝動,其實只要我們調整心態,轉變思路,就不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
職場中的年輕人最需要的,是成長心態。
做得爽不爽,不能決定你走得有多遠。
很多事情,很多時候,不忍一忍,不抗一抗,就不會有進步。
從小到大,長輩們都讓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遵循自己的興趣選擇。
長大後,所有人都讓我們做職業規劃,「根據興趣來規劃」。
老實說,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剛開始為人生打拼的年輕人,其實都不懂得職業規劃。可以把規劃書寫得很長很完美,可現實與理想之間,總是有巨大的差距。
職業規劃,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一步步做出來的。
正如現在的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唯一清楚的就是,要賺錢。
有了錢,就相當於有了資本,有了底氣,也有了規劃人生的基礎。
頻繁跳槽,能升職嗎?能加薪嗎?能攢錢嗎?
在對未來不確定的前提下,立足當下是最好的選擇。
劉若英在《藝術人生》上說過,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這世上沒有最好的工作,沒有躺著就能賺錢的工作,更沒有輕輕鬆鬆就能做好的工作。
我們剛進入職場,首先就該沉下心來,好好工作,好好充實自己,好好沉澱,這是為自己積累資本的過程。
年輕人確實太浮躁,真正沉澱下來,才能理解工作的本質,才能感受生活的內蘊。
當下,就是最好的選擇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