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的名字一般都很長,從三個字到七八個字不等,比如:福原愛、櫻木花道、松下幸之助、北川君久衛門、天野喜孝星野桂等。其中又以四個字居多,那麼日本人的名字到底是怎麼組成的呢?它們的由來又如何呢?

首先來看它們的組成。
一個古代日本人的全名由:氏、姓、苗字和名四個部分組成。比如:「天野喜孝星野桂」,其中:「天野」是氏,「喜孝」是姓,「星野」是苗字,「桂」是名。它和中國古代的姓氏有類似也有區別的地方,中國古代姓氏的姓在前面,氏在後面,沒有苗字,但有表字,不過表字並不是加在姓名裡面的,而是和名平行使用。比如「屈原」,全稱應該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也就是說他本名叫屈平,屈原是他的表字稱呼,是別人對他的尊稱,他自稱則稱屈平。
在日本人的名字裡,「氏」是由最初的政治組織衍生出來的不同部門或地方長官的稱呼,也就是早期的貴族階層特有的一種標識。和中國古代的以官為姓和以地為姓類似,如主管祭祀的部門稱祭部氏,江戶的地方長官稱江戶氏、近江的地方長官稱近江氏。

而日本人的「姓」,則是從氏裡面衍生出來的分支。比如近江氏是這一地區的最高長官,他的下面又有很多小的管理者,根據等級,又將這些管理者分為不同的姓,比如:臣、連、君、直姓等。氏和姓,在加上他們的名,就構成了日本人早期的名字。
到了9世紀的時候(對應中國宋朝),日本人才出現了一種新的稱號,叫「苗字」。苗字和氏、姓一樣,屬于姓氏的下一級分支。也就是說,在姓的下面,又分離出很多不同的苗裔,為了區分這些苗裔,它們便使用了苗字。慢慢的,苗字和名加起來變成了日本人最常用的稱呼,而「氏」和「姓」則成了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只有在族譜裡才查得到。
但是日本天皇例外,他沒有氏,也沒有姓,他只有名。為什麼呢?這是日本天皇為了突出自己是天人的後裔而故意為之的。

早期的日本貴族的名字就是這樣組成的,而平民呢?平民是沒有資格擁有姓的,只有名。
直到日本明治天皇的時候,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普通老百姓才有資格擁有自己的姓(由於苗字的大量增加,此時的氏、姓、苗字逐漸臺為一體,統稱為苗字)。但是他們沒有貴族傳統,不知道自己該取什麼樣的姓,於是就亂七八糟的用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為姓。比如:以地名為姓,住在山邊就以「山下」、「山口」、「山本」為姓;住在田邊就以「田邊」、「田中」為姓;住在村子裡的就以「西村」、「中村」、「岡村」為姓。此外還有以島嶼為姓的「高崎」,以橋為姓的「高橋」,以野外為姓的「小野」等,真是五花八門。

此外,日本女人在嫁人後一般隨夫姓,但也有男人入贅後隨妻姓的,可以自己約定。至於日本人的名,和中國人沒多大區別,都是取趨吉避兇之意。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於從不同角度看歷史,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