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滴滴打人」真的能找來打手》報導了APP軟體「滴滴打人」成了人們在網上尋找「打手」的平臺。報導引起社會反響,引發熱議,許多讀者紛紛對該軟體宣揚暴力予以批評,呼籲應該「下架」。目前,360應用平臺、安卓市場已不再提供下載通道,不過在豌豆莢、安智市場等均還能下載該軟體。輿論聲中,軟體開發商開始出面澄清,稱「滴滴不打人」,他們初衷是做最好的同城互助平臺。
網友呼籲應該下架
許多網友看到本報報導後,紛紛在新民晚報APP客戶端評論道:「這還了得!」「明目張胆找打手,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堅決抵制。」「誰來管?」
有網友認為,網絡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變得相當便捷,這種打人軟體的出現,會成為滋生違法犯罪的溫床。如果打人軟體可以堂而皇之進入市場,那是否也可以開發招嫖軟體、偷情軟體?這種手機軟體應該及時被清理、下架。
還有網友表示,打開「滴滴打人」可以發現,從註冊到發布任務,以及他人競標等,均未出現任何安全提醒,且註冊者不受年齡限制,發布的任務不受內容控制。軟體開發、管理已經走入了一種「失控」的狀態。
仍有尋找打手帖子
昨天記者再次進入「滴滴打人」軟體,發現在「叫人訂單」中,部分帖子已被清理,但依舊能找到一些尋求打手的帖子,如:「哪個幫我打班主任,打得他生活不能自理。」「我們老闆欠打,200有人打嗎?別打出傷就可以了。」「「有小婊子欠我錢不還,找人扇五巴掌,一巴掌五十,不要打住院,狠狠扇五巴掌就好。」「打領導兩個耳光就可以,費用200元。」點開這些帖子,好幾條後面已有搶單記錄,詢問「在哪裡」「怎麼打」,也有自告奮勇說「我來吧」。
與此同時,記者進入「豌豆莢」,發現「滴滴打人」的軟體詳情介紹中,開始大幅度刪減「敏感」介紹,諸如「打手隊伍能力全面,經過權威認證,質量有保證,而且就在附近,職業多樣,有健身教練、退伍軍人、資深小混混,在逃通緝犯等,可以說應有盡有」等有關打手的內容已被全部清理。
此外,記者還發現,360應用平臺、安卓市場已不再提供「滴滴打人」的下載通道,不過在豌豆莢、安智市場、應用寶、百度手機助手等均還能下載該軟體。
開發商回應將改名
據軟體開發商長沙掌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微博「滴滴打人-掌控科技」稱,針對媒體報導「滴滴打人」的相關情況表示,「滴滴不打人」,他們是一款同城互助、便民服務的平臺,給用戶提供一個代跑腿、代辦事的信息發布平臺,立志做最好的私人生活小秘書,禁止用戶發布違反法律法規的相關需求,也從未意圖宣揚任何非法信息或接受非法服務。
與此同時,公司已著手研究,將「滴滴打人」APP軟體名稱變更,具體名稱正在公開徵集。
突破底線應予追責
網際網路應該有怎樣的底線?昨晚,記者採訪了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於海。於教授認為,網際網路本身沒有特殊的底線,所謂底線也就是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底線。「生活中違反道德和法律的事,在網際網路上也不能做。」他表示,網際網路往往有放大的作用,生活中想找打手的人肯定有,但自己找,不見得找得到,通過網際網路卻可能達成違法的想法,情節就會放大和加重。「打人本身是違法的,現在把打人變成生意,就成了雙重的違法,錯上加錯,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不能姑息。」
針對軟體開發商「不打人」的聲明,於教授認為,不管是「玩笑」還是其他目的,只要涉及到了違法事件,就是碰到了「高壓線」。「不管是網際網路還是生活行為,只應該從後果考慮,而不能從目的考慮。只要造成後果,就應該追究責任。」事實上,消除這種問題軟體的消極影響,就應該在它剛露頭的時候就追究責任,「決不應該繼續讓它擴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