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時談中科大少年班:為教改創路 成本就不高

2020-12-17 搜狐網

在中科大建學50周年、少年班創辦30周年,這樣一個有重大慶祝意義的年頭,朱清時也即將卸任了。

  62歲的朱清時,已連任了10年中科大校長。在中科大校史上,只有首任校長郭沫若任期跟他一樣長。

  他的10年任期,也是少年班遭遇批評和質疑最多的時候。朱清時如何面對這些質疑?他怎麼看少年班的得失?

  3月22日,記者與他面對面。

  少年班最成功是創新

  新京報:少年班創辦30年,你認為少年班最值得總結的經驗是什麼?

  朱清時:少年班最成功的,就是進行了一系列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

  比如招生方面的創新。

  少年班在招生上跟高考不一樣,最初,是老師帶著試卷上門考試,完全的自主招生;現在招生,也要高考,但過了重點線就行。

  少年班錄取有複試,比如進行心理測試。學校對招生有更大發言權,選人才的靈活性就大了。不會一刀切,不光是考題決定一個孩子的一生。

  新京報:我們注意到,少年班頭兩年不分專業。

  朱清時:少年班的孩子很小,剛進大學對自己擅長什麼不了解,對自己喜歡什麼也不了解。所以頭一到兩年,不分專業,讓最好的老師教基礎課。然後讓他們在全校範圍內自選專業。

  這個時候選擇專業,就比較準了,學生就能選到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專業。這一點,至今很多高校都做不到。

  新京報:少年班是否也有教訓?

  朱清時:也有,那就是社會過度關注少年班,給孩子太多精神的壓力。

  少年班最初成立的時候,社會上都把這個班叫「神童班」,全社會都在關注他們。讓他們覺得全中國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壓力就太大了,超過了小孩的承受能力。當時,也沒有現在這麼好的心理輔導。

  對他們不能關注太多,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神童,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同於常人。

  新京報: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曾給少年班題詞:「不要考100分」,這個題詞很多年沒公開,幾年前才公開,為什麼?

  朱清時:那個時候很保守,少年班很多人不能理解這個題詞。陳先生的意思是,少年班的學生做學問,掌握精髓要義考個七八十分,就可以了。不要為了考100分在細枝末節上浪費時間。

  比如我老家四川種地,一畝地產水稻400斤,一年施很多化肥,多產幾十斤,以後施更多肥,增產並不多,結果把土壤給破壞了,其實並不好。

  要考100分,會花費很多時間,浪費聰明才智,讓人格、品德扭曲僵化,成為考試的機器。

  太出眾招致批評多

  新京報:對於社會的關注,你聽到過哪些對少年班的批評?

  朱清時:批評的很多,有的人說少年班是拔苗助長,有的說少年班是摧殘青少年。

  有一次在國外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我在會上介紹少年班,國內一位非常受人尊重的的老院士當場站起來批評我,說我不該介紹少年班,說這是拔苗助長的典型,是摧殘青少年。

  新京報:少年班30周年慶祝活動,把少年班著名的反對者蔡自興教授請來了。是想說服他嗎?

  朱清時:很多批評都是誤解,而誤解,是因不理解少年班的這些孩子。

  很多人認為,我們讓這麼小的孩子讀書,很殘忍,沒有人性,他們本來該玩的。

  中國這麼大,有這麼多人,確實有些孩子智力超常,成熟早,不喜歡玩同齡人玩的東西,他們心靜,喜歡看書。

  我就是典型的這種孩子,小時就這樣。直到現在,我不喜歡大吃大喝的宴會,不喜歡喝酒,也不喜歡跟人聊天,一輩子都不打撲克,就喜歡看書、看報。

  在那些喜歡玩的人眼裡,會覺得像我這樣的小孩喜歡靜,可能是性格有問題、古怪,不會玩。但他們往往容易沉浸在抽象的思考裡,很早就開始思考問題。

  不是我們強迫他讀書,是他自己喜歡讀書,如果不給這些孩子機會,就埋沒了他們。不讓他們學習,反倒讓他們難受。

  他們就是與眾不同,需要特殊的教育。

  新京報:對少年班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你任校長期間?

  朱清時:對,我知道,那段時間批評很多,這個很自然。

  我這一生也遇到很多批評。一個人思想或行為不從眾,就容易招批評,特別是這樣的人成為名人後;你是名人就要接受監督,要付出代價,大家都可以隨便批評你。

  新京報:有沒想過,怎麼有這麼多的批評?

  中國從來就是這樣,「佼佼者易折」,出類拔萃的人,總是招風的。你要是拔尖,批評攻擊你的人就很多。

  英國《自然》雜誌發表過一篇文章,就是介紹中科大的,說中科大太突出、太高了,是招風的大樹。

  少年班就是這樣的,它太出眾了,自然會有人批評。

  寧鉑出家後,批評非常集中。很多人說,你中國科技大學培養到最後,少年班的代表人物寧鉑出家了。

  但我不這麼想,我建議把文化放到更廣義的範圍去思考。李叔同不出家,就沒有歷史上的弘一法師。弘一法師後來的很多成就,都跟李叔同當年學習的東西有關係。誰能說寧鉑以後不會走這麼一條路呢?

  為教改創路,成本就不高

  新京報:國內曾有13所高校辦少年班,現在只剩下中科大在堅持,為什麼中科大能堅持下來?

  朱清時:我們每年只招50個孩子,每個省只招幾個,但要派很多人去當地學校調查,去考核,招回來,派最好的老師上課,所以,辦少年班招生和培養的成本是很高的。

  其他學校辦了以後,發現成本太高。他們一年招幾千個(學生),不願為了幾十個孩子花這麼高的成本,也就不願辦下去了。

  中科大少年班要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闖出一條新路,這麼算,成本就不高了。所以堅持要把少年班辦下去並辦好。

  新京報:也有其他校領導說過,舉全校之力辦少年班,是不是會犧牲學校裡普通學生的利益?

  朱清時:少年班是個教改的試點,今後全校都要往少年班的模式改的。

  少年班學生很少,目前佔用的教育資源畢竟有限,沒有明顯影響到資源分配的公正。

  重壓下堅持不擴招

  新京報:浙大老校長竺可楨先生主張教授治校,聽說你也持相同觀點?

  朱清時:是的。今年兩會,我的主要言論就是這個。目前)大學行政化,高校越來越像一個官場。

  我和竺可楨先生的思想一樣,大學是個學術機構,只能按學術的標準來發展。既然是個學術機構,提高學術水平才是你的政績。但很多高校把蓋樓、徵地、擴招學生、要多少錢、收多少費當政績,越來越行政化。

  在中科大,還保留了教授治校的部分傳統。教授們能說話、敢說話,說了話也管用。

  你看,我們都沒花錢蓋新行政樓,20世紀80年代建的六層的老樓,至今還用。

  在中科大,只有我和書記因為經常有接待,辦公室稍微大一點,但實際上不如一個地方高中校長的辦公室大,其他人的辦公室更小。

  但是,我們的教學設備一流,科研設備一流。

  新京報:目前惟一不擴招的高校就是中科大,而擴招能帶來的經濟實惠是顯而易見的。為什麼中科大堅持不擴招?

  朱清時:堅持不擴招,是我遇到的最大的衝擊。當時上級部門發了文,為了拉動內需要擴招,壓力非常大。我們一般每年招1300人,後來因為壓力,擴招了500人,結果教學質量明顯下降。

  後來我們還是堅持不擴招,為什麼呢?我們是培養高科技人才的,招那麼多人有什麼意義,質量跟不上啊。

  再說,我們從不指望學費賺錢。中科大的學費以前甚至比安徽一些地方高校都低。現在的標準是在當地政府和物價部門協調下定的,因為我們學費太低,其他高校有意見。

  不圈地引來質疑

  新京報:前幾天,有電視臺記者想拍你們的校門,但是找不到一個他們覺得好一點的校門。

  朱清時:我們這些年沒怎麼搞大規模基建。

  前幾年,地方政府有些官員,為了搞出一點政績,想弄高教園區、大學城,多次找人跟我說,想讓我們去那裡建新園區,願意第一個給中科大批地,給最好的地,要多少給多少。當然,弄這些地要花錢的,但他們答應當地銀行貸款。

  如果答應了,那我們現在也會有大筆教育欠帳。中科大是培養拔尖人才的,不必把規模搞那麼大。還有,為什麼要到那麼遠的地方建新園區呢,我們的老師每天跑那麼遠上課,哪裡還有精力搞科研。

  新京報:這樣做,會不會得罪地方官員?

  朱清時:呵呵,確實得罪了地方官員。包括我們學校一些老師和校友對我也有意見,有人在網上寫了一篇文章,叫《朱校長的戰略錯誤》。我知道,這個文章是我們學校老師寫的。說我不去圈地不去貸款,一旦國家為其他高校的欠貸買了單,我們就錯過了大撈一筆錢的機會。

  我馬上就要卸任了,這個事情給我的壓力還在。

  如果國家以後真的為那些亂圈地、亂貸款的高校買了單,那他們就要一直罵下去,朱校長錯過了大撈一筆的機會。

  不過,我最近從國務院有關領導那裡聽說,中央會認真處理這個問題,不會讓我們這些循規蹈矩的學校吃虧,不然在教育戰線哪裡還有誠信可言。大家都撈著機會就拼命貸款賺錢了。

  我也很欣慰,沒有做這些事情。讓大家都靜心在學校搞科研和教學。

  新京報:中科大歷史上7位校長,只有你和郭沫若先生任期達到10年。你怎麼總結這10年?

  朱清時:雖然不盡如人意,但中科大和10年前還是有明顯的提高。

  1996年我做副校長時,只有4個學科是重點學科,現在理科所有學科都是國家重點學科了,工科也有近90%是重點學科;最近幾年中國的「十大科技進展」,每年都有中科大的,這在高校中是獨一無二的。

  最近我看校史,很感觸,覺得自己受中科大校風影響很大,那就是不盲從、不跟風。

  這十年,我沒有跟風圈地建新校區,沒有盲從擴招,按客觀規律辦事,讓中科大這麼個小地方,還能放得下若干張書桌。

  他們就是與眾不同,需要特殊的教育。

  新京報:對少年班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你任校長期間?

  朱清時:對,我知道,那段時間批評很多,這個很自然。

  我這一生也遇到很多批評。一個人思想或行為不從眾,就容易招批評,特別是這樣的人成為名人後;你是名人就要接受監督,要付出代價,大家都可以隨便批評你。

  新京報:有沒想過,怎麼有這麼多的批評?

  中國從來就是這樣,「佼佼者易折」,出類拔萃的人,總是招風的。你要是拔尖,批評攻擊你的人就很多。

  英國《自然》雜誌發表過一篇文章,就是介紹中科大的,說中科大太突出、太高了,是招風的大樹。

  少年班就是這樣的,它太出眾了,自然會有人批評。

  寧鉑出家後,批評非常集中。很多人說,你中國科技大學培養到最後,少年班的代表人物寧鉑出家了。

  但我不這麼想,我建議把文化放到更廣義的範圍去思考。李叔同不出家,就沒有歷史上的弘一法師。弘一法師後來的很多成就,都跟李叔同當年學習的東西有關係。誰能說寧鉑以後不會走這麼一條路呢?

  為教改創路,成本就不高

  新京報:國內曾有13所高校辦少年班,現在只剩下中科大在堅持,為什麼中科大能堅持下來?

  朱清時:我們每年只招50個孩子,每個省只招幾個,但要派很多人去當地學校調查,去考核,招回來,派最好的老師上課,所以,辦少年班招生和培養的成本是很高的。

  其他學校辦了以後,發現成本太高。他們一年招幾千個(學生),不願為了幾十個孩子花這麼高的成本,也就不願辦下去了。

  中科大少年班要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闖出一條新路,這麼算,成本就不高了。所以堅持要把少年班辦下去並辦好。

  新京報:也有其他校領導說過,舉全校之力辦少年班,是不是會犧牲學校裡普通學生的利益?

  朱清時:少年班是個教改的試點,今後全校都要往少年班的模式改的。

  少年班學生很少,目前佔用的教育資源畢竟有限,沒有明顯影響到資源分配的公正。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原化學系主任談少年班:創新要鼓勵冒進,接納偏優生
    「中國的科技創新,面臨很多管理體制、社會氛圍、思想文化方面的障礙,如果避而不談這些問題,創新就是一句空話。」曾任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主任的溫元凱7月10日在TED&如新「創變者」演講會間隙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談及中國的科研創新環境時表達了上述觀點。
  • 還原一個真實的中科大「少年班」
    原標題:還原一個真實的中科大「少年班」 不飲不食。相勸良久。後髮捲,狄雨仍考全班第一。我等無語。」   狄雨確實也不尋常,讀書拿學位如砍瓜切菜。2014年芝加哥-肯特法學院畢業典禮上,院長念完他的學位竟花了差不多一分鐘。   劉志峰也提到了狄雨:「少年班確實出了很多奇人,我們見得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
  • 中科大少年班同學寧鉑:曾經的第一神童 後竟遁入空門
    中科大由此成立了「科大少年班」並開始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次針對超常兒童的教育嘗試。 25年後,寧鉑卻遁入空門。 今年是中科大40周歲。 40年前是1978年,那時整個中國的報紙、雜誌、電視都在談論一個叫寧鉑的神童,「那是一個寧鉑的時代」。
  • 中科大少年班37年:量體裁衣,還是拔苗助長
    謝豪所在的中科大少年班,今年繼續深造的比例已達80%。  中科大少年班開辦於1978年,這種少年班模式一度被眾多大學效仿,如今開辦少年班的高校卻寥寥無幾。37歲的中科大少年班如今發展怎樣?當初的神童都成才了嗎?人民日報記者走進中科大,探秘光環下的少年班。少年班年齡多大?
  • 中科大少年班95後新生代:「我們寢室就有三個談戀愛的」
    在2012年來到中科大少年班之前,李弈帥並沒有聽過這裡的故事。既沒有聽過這裡天才誕生的故事,也沒有聽過天才隕落的故事。來到少年班時,他高二,16歲,自覺不算什麼神童。他來這裡的最大原因是可以不用再耗一年高三,「我一考試就緊張,要高考肯定上不了中科大。」「所謂神童,不過是外界加之的一個符號而已。
  • 朱清時 「慘勝」
    在此之前,朱清時已因中國高教批判者的形象而獲得盛譽。因為在任期間堅持逆勢不擴招,不圈地,原生態迎接教學評估,媒體和民眾讚譽其為「中國最牛大學校長」。中科大10年,似乎可稱完滿。這只是事實的一面。但是在中國這個是不配套的……你在小環境裡面,要脫離一個大環境,那是不可能的。」在中科大老師們的描述裡,朱清時是一個果斷並且「有些清高」的領導者。前者的意思是他做決定很乾脆,不瞻前顧後,也很少四處徵求他人的意見。另一方面,「清高」則指向朱清時在溝通上的短板。
  •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將卸任:不改革對社會是打擊
    袁庚所行的經濟改革得到理解,「不改不行,不改餓死」;相較之下,他的教育改革顯得有些孤獨,「不善溝通化解矛盾,做的事很多人不理解」。  袁庚在做蛇口工業區時,落下了三大遺憾;朱清時一路摸著石頭過河,也留下了兩大遺憾。  第一個遺憾是,南科大至今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
  • 中科大少年班怎麼考需要考哪些內容 少年班面試考什麼問題
    中科大少年班怎麼考需要考哪些內容 少年班面試考什麼問題­  日前,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舉行了130周年校慶。該校校友,正在中科大少年班學院創新試點班就讀的吳泓毅也特意從合肥趕回母校參加校慶。他還特意穿上了母校的校服。
  • 中科大少年班40年:不再只招天才,從超常教育轉向精英教育
    中科大的少年班始於1978年,到今年已是第四十一期。中科大對少年班歷來低調,而這也使得少年班在外人眼中愈顯神秘。錢報記者走近中科大少年班的兩位浙江學子,回溯他們的學習經歷,還原爭議背後真實的求學路。未成年的他們是否能夠適應大學生活?
  • 大連16歲高二學生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
    文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楊璐 圖 由受訪者提供9月4日,大連市第八中學高二學生、16歲的王一多比同齡人提前兩年走入了大學校園,他以630分的高考成績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0年少年班「創新試點班」錄取,也是今年大連市唯一一名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的學生。之所以說提前兩年,是因為他在小學時還跳過一級。
  • 我市16歲高二學生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
    文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楊璐 圖 由受訪者提供 9月4日,大連市第八中學高二學生、16歲的王一多比同齡人提前兩年走入了大學校園,他以630分的高考成績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0年少年班「創新試點班」錄取,也是今年大連市唯一一名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的學生。之所以說提前兩年,是因為他在小學時還跳過一級。
  • 中科大少年班目前為止出過多少大牛?
    中國科大少年班目前已經有40餘年的歷史,在創新的人才培養方式下,科大少年班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實現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質量人才」的辦學目標。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中科大少年班已經培養出了4000多名「少年奇才」。他們當中有18~20%的留在學術界。到國內外教育機構繼續深造的超過了90%。
  • 朱清時南科大這5年:「慘勝」
    在此之前,朱清時已因中國高教批判者的形象而獲得盛譽。因為在任期間堅持逆勢不擴招,不圈地,原生態迎接教學評估,媒體和民眾讚譽其為「中國最牛大學校長」。中科大10年,似乎可稱完滿。這只是事實的一面。事實的另一面是,在中科大上任不久,朱清時開始推行去行政化改革,從後勤部門開始,所有服務系統逐漸取消行政級別。鐵板一塊的利益集團被觸動了。
  • 中科大少年班真的是天才聚集地嗎,什麼樣的學生才能進少年班呢?
    小玥在下一個部分介紹中科大少年班招生條件的時候也會提到這一點。二、什麼樣的學生才能進少年班呢?少年班的目的是培養出天才,招生條件自然也是不走尋常路。小玥研究了中科大少年班2021年的招生簡章,發現他們對學生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01 年紀要小既然是少年班,年紀和普通大學生自然不一樣。
  • 中科大少年班真的是天才聚集地嗎,什麼樣的學生才能進少年班呢?
    中科大的少年班也的確培養出了不少人才,例如最近風頭正勁的科研大牛——曹原;以及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華人正教授——尹希。大學少年班真的和大家想像中一樣嗎?什麼樣的學生才能進少年班呢?除了中科大,中國還有哪些大學開設了少年班招生呢?
  • 這份榜單告訴你:中科大少年班有多牛!
    說到「少年班」,大家馬上想到了中科大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自1978年成立41年來,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傑出人才。2018年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與少年班校友會整理了曾獲得國內外榮譽稱號或權威學術職位的校友名單。這份名單,可謂精英薈萃,讓人大開眼界。
  • 中科大少年班探索近40年:堅決不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莊小威是中科大87級少年班學生,34歲就被哈佛大學聘為物理和化學系的雙聘正教授,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與她同年當選的史丹福大學駱利群教授,同樣出自中科大少年班。哈佛另一位出名的中國學者尹希,32歲受聘為物理系教授,也是科大少年班學生畢業生。1966年生於上海的駱利群,15歲考取中科大少年班。少年班培養出來的學生究竟有多牛?
  • 48名英才少年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這兩省人數最多
    近期,又從中科大傳來好消息,48名英才少年被中科大錄取,他們將成為中科大少年班的第42批學員,在中科大開啟新的學習、生活之旅!這48名英才少年是從參加複試的129名考生中脫穎而出的,在經過了數學、物理筆試,現場測試等考查後,最終憑實力叩開了中科大少年班的大門。先來認識認識,看看有沒有你熟悉的同學、朋友、親人?
  • 朱清時的「南科」一夢
    朱清時:我是1946年生,童年是在成都過的。我印象中最小的時候,是大概兩歲時回老家彭縣過年。那個時候回家過年要走兩天兩夜,因為成都離彭縣雖然只有90多裡路,但是路很不好走。我們小孩坐在雞公車上頭,或者是有人挑擔子把我們擔在擔子裡頭。我姐姐比我大兩歲,她很膽小,一定要弟弟給她作陪。過了一年,5歲我才正式上小學。
  • 恭喜48位天才少年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
    中科大少年班成立於1978年,截至2018年,中科大少年班已走過了40年。40年來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學生總計1620人,已畢業1327人,其中1035人考取研究生,佔91%。目前總共有200多人成為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每6人就有一個成為知名教授,比例之高,無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