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在李政道、楊振寧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學家的倡導,領導人給予大力支持的情況下,中國科大創建了少年班。
少年班招收的是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是成績特別優異的青少年,直接接受大學教育。其實就是學習天賦很高的學生,我們所謂的「天才型」。這是我們目前我們的高考教育之外,非常難得非常新的一種培養人才的方式。
這些年一直有人說這種教育方式是拔苗助長,也有過一些負面的輿論壓力。但是這些年的教育成果已經證明這種方式的成功和創新,而這些超級學神門也成為各行各業的頂梁柱,甚至為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中國科大少年班目前已經有40餘年的歷史,在創新的人才培養方式下,科大少年班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實現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質量人才」的辦學目標。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中科大少年班已經培養出了4000多名「少年奇才」。他們當中有18~20%的留在學術界。到國內外教育機構繼續深造的超過了90%。超過200人成為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其中2人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10人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8人當選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另有72%活躍在企業界、金融界,在世界500強任職的約35%。
從這些科大校友所獲學術獎項和現任的崗位,可見科大少年班培養出一大批的優秀人才,比如1978級校友百度總裁張亞勤、1992級校友阿里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閔萬裡、比如獨角獸企業寒武紀創始人陳雲霽、陳天石、比如1979級校友鍾揚(長期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護,艱苦援藏16年,足跡踏遍西藏最艱苦、最偏遠的地方)。中科大少年班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實在令人刮目相看。不過,歷來人們對這種培養模式褒貶不一。有人說這是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不少天才因此夭折。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第一神童」寧鉑。1978年中科大少年班成立之初,經精心選拔共在全國各地挑選出「天才少年」21名,平均年齡只有14歲。而當時不滿13歲的寧鉑就位居其中。誰也不能否認寧鉑是位神童,他2歲半能流利地背誦30多首毛主席詩詞,4歲識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自學《中醫學概論》,8歲熟讀《水滸》,會下圍棋。然而,這位「第一神童」並沒有成長為人們想像的樣子,由於當時媒體和社會的過度關注,給他造成了很大壓力。他也因此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天文學專業,而選擇了物理學專業。因為大家都認為智商高的人才能學習物理專業。後來,寧鉑本科畢業後留校任助教,但不久他就選擇了出家。可以說寧鉑的悲劇在於人們對「神童」的過度關注,卻忘了他還是個孩子,是個普通人。不過,類似於寧鉑的事件畢竟只是個例,中科大少年班為社會培養出的人才有目共睹。比如:12歲以數學滿分的成績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張亞勤,1985年從中科大電子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後,到美國求學,23歲博士畢業,1997年被授予IEEE院士,成為歷史上獲得這一榮譽的最年輕的科學家。2007年,他成為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2014年任百度總裁,2019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是當年度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當選的唯一華人科學家。連美國總統柯林頓都稱讚他是「一個靈感的啟示」。
另外像34歲即擁有同名實驗室的青年科學家莊小威;超級天才,31歲就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華人正教授尹希;科壇新星,榮登《自然》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榜首的曹原等。這些天才少年書寫了中科大的傳奇,事實也再次證明,中科大少年班的教育並非撥苗助長式的教育,越來越多的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走上了國際科技的舞臺,不僅自己的才華得以施展,也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