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各國化石燃料產量每年需降6%方能溫控達標

2020-12-23 瀟湘晨報

來源: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日內瓦訊(記者 楊海泉)近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攜手有關研究機構共同發布《2020年生產差距報告》和《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2020年生產差距報告》指出,世界各國需要每年減少6%的化石燃料產量才能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新冠肺炎疫情後的復甦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潛在轉折點,各國必須轉變方向,避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實際生產水平持續保持高位。《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指出,雖然今年各國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採取了多種封鎖限制措施,使得全球碳排放量下降7%,但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仍微乎其微。

《2020年生產差距報告》於2019年首次發布,旨在衡量《巴黎協定》與各國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生產計劃之間存在的差距。本期報告發現,這一差距仍然很大,各國計劃在2030年生產的化石燃料總量比實現1.5攝氏度溫控目標所限定的生產水平高出一倍以上。

報告探討了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各國政府開展的刺激和復甦措施給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帶來的影響。鑑於疫情促使各國政府採取前所未有的防控行動,以及中國、日本和韓國等主要經濟體陸續承諾實現「淨零排放目標」,世界迎來了一個降低化石燃料產量的潛在轉折點。

報告說,若遵循1.5攝氏度溫控目標所規定的減排途徑,世界需要在2020年至2030年間每年將化石燃料生產量減少大約6%。然而,當前的實際情況是各國計劃每年平均增產2%。如此一來,2030年的產量將是1.5攝氏度溫控目標所要求產量的兩倍多;在2020年至2030年之間,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產量每年必須逐年下降才能與1.5攝氏度溫控的減排路徑保持一致;疫情及其「大封鎖」措施導致2020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短期下降,但疫情後的經濟刺激措施將推高全球化石燃料產量,有可能進一步加劇氣候變暖形勢;迄今,在二十國集團(G20)政府承諾的抗疫措施相關投資中,對化石燃料生產和消費領域的投入超過2300億美元,遠超對清潔能源的投入(約1500億美元)。決策者必須扭轉這一趨勢,以實現氣候目標;各國政府既需要出臺減少化石燃料供求量的政策,還應該對目前依賴化石燃料的部門和社區給予轉型扶持,助力其逐步與化石燃料脫鉤,實現公正、公平的過渡;擺脫依賴化石燃料脆弱性的唯一途徑是推動相關經濟體實現能源多樣化,各國政府應將恢復資金用於促進經濟多元化和向清潔能源過渡,以釋放長期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潛力。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表示:「當我們致力於在疫情後重啟經濟時,選擇對低碳能源和基礎設施投資,將有利於就業、經濟、健康和清潔空氣。各國政府必須抓住機遇,引導其經濟和能源系統遠離化石燃料,向更公正、可持續和有韌性的未來過渡。」

《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的重要發現是,雖然今年各國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採取了多種封鎖限制措施,使得全球碳排放量下降7%,但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微乎其微。各國需要迅速行動落實新的淨零排放承諾。

該報告發現,2019年包括土地使用變化在內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達到了新高,為59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自2010年以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每年增長1.4%,2019年由於森林火災大量增加,增幅高達2.6%。2020年,由於旅行、工業活動和發電量減少,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儘管2020年疫情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但預計本世紀全球氣溫仍將上升超過3攝氏度。疫情下的「綠色復甦」可使2030年預計的溫室氣體排放至少減少25%,從而讓世界更接近《巴黎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各國政府應採取迅速和強有力的後續行動,投資氣候變化應對舉措,通過疫情「綠色復甦」計劃,將《巴黎協定》下新的淨零排放承諾納入最新國家自主貢獻中去,推動全球排放水平實現降低2攝氏度的目標。

報告說,「綠色復甦」財政措施包括直接支持零排放技術和基礎設施,減少化石燃料補貼,不建新的燃煤電廠,修復景觀和植樹造林等。迄今,全球在「綠色復甦」財政方面的行動仍然有限,各國仍有很大機會實施「綠色復甦」政策和規劃,必須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一階段的財政工作中抓住機會實施幹預措施。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放目標,這是一項「重大和令人鼓舞的進展」。目前,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1%的126個國家已宣布或正在考慮淨零排放目標。

報告指出,特定行業具有減排潛力。佔全球排放量5%的海上航運和航空運輸業需要得到關注,包括實施技術和操作改進以提高燃料效率,儘快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此外,更強有力的氣候行動必須包括改變私營部門和個人消費行為。全球約三分之二的排放與私營企業有關,高收入階層承擔著最大的減排責任。支持和實現低碳消費行動還包括鼓勵和支持自行車和汽車共享基礎設施,提高住房能源效率和減少食物浪費等。

英格·安德森表示,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同時野火、風暴和颶風、持續乾旱等繼續肆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敦促各國政府在其新冠肺炎疫情財政幹預中支持「綠色復甦」,並在2021年大幅提高針對氣候變化目標的財政幹預水平。

【來源:中國經濟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沙特淘汰化石燃料 是真的嗎?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沙特石油部長Alial-Naimi公開表示,身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的沙特,可能會在本世紀中期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該聲明一經發出便引起全球震驚。同時,沙特更是拋出了成為全球太陽能和風能大國的計劃,並且表示可能在未來數年開始出口電力而非化石燃料。依靠巨大石油儲量獲得財富、實力和超大影響力的沙特要淘汰化石燃料,這是真的嗎?
  • 報告:我國實現1.5℃溫控目標關鍵在於電力系統2050年實現CO2負排放
    《巴黎協定》確立了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遠低於2℃的目標,並為1.5℃溫控目標度而努力。「中國煤控項目」團隊為此開展了1.5℃溫控研究,並於5月30日發布《我國實現全球1.5℃目標下的能源排放情景研究》(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由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團隊完成。
  • 《全球天然氣展望報告2050》摘編
    報告預計,各國政府對氣候承諾的強調及地方政府和商業機構的努力,將推動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減少。然而,這些政策將很難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同時,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口和經濟的能源需求。  2.能源和天然氣需求趨勢  2050年,化石能源將繼續在全球能源結構中佔據主導,但所佔份額將有所下降,預計從2018年的81%下降到71%。石油仍是重要的能源,但份額將降至26%,煤炭則會驟降到18%,而天然氣將成為唯一份額增加的碳氫能源,預計從23%上升到27%。
  • 【高中化學試講】化石燃料和有機化合物
    蘇教版必修二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常見的化石燃料和有機化合物;2.掌握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和主要元素;3.了解我國化石燃料的現狀。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和元素。【難點】了解我國化石燃料的現狀,意識到節約能源的重要性。
  • 石油,不再只是「化石」燃料?
    同學們,什麼是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想必這個知識點,我們從小學就get到了吧來,跟著小編再複習一遍:來源:https://ocean.si.edu/conservation/gulf-oil-spill/what-are-fossil-fuels化石燃料是一種由自然過程形成的燃料,如被掩埋的死亡生物體的厭氧分解
  • 能源價格飆升之際 化石燃料長期前景卻漸似「明日黃花」
    來源:新浪財經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打擊的經濟有望復甦,人們對化石燃料的長期前景態度發生改觀,投資者正在衡量遭受重創的能源股的反彈能走多遠。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基金經理出於環保考慮,拒絕投資化石燃料公司。信義信託國際投資組合經理科恩表示:「對於一個可能處於長期下滑的行業,人們總是很難極度樂觀,而傳統的化石燃料行業很可能處於長期下滑。」
  • 聯合國發布「2020排放差距報告」 預計今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降7%
    來源:央視原標題:聯合國發布《2020排放差距報告》 預計今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下降7%聯合國環境規劃署9日發布的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後的綠色復甦有望推動全球在預測的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基礎上減排25%
  • 2019年德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首超化石燃料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山)近日,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ISE)的科學家發布了2019年德國電力生產年度研究報告。可再生能源在實際供給到用戶的淨髮電量中的份額,從2018年的40.6%增加到46%,首次超過化石燃料(40%)。
  • 中國將大幅提高生物乙醇產量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10日報導:中糧科學研究院研發中心總經理助理林海龍稱中國的生物乙醇產量在2020年將達到一千萬噸,據2010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全球生物精煉業報告》,到2020年,基於農作物秸稈等纖維素製成的燃料乙醇將替代3100萬噸汽油,使中國的石油進口量降低10%。
  • 四部委公布2017雙積分核算報告 56家車企平均燃料消耗量不達標
    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吉利等車企的能耗達標且積分排名靠前,而長城汽車等56家企業燃油消耗量不達標,且多數無新能源汽車積分抵扣。所謂的「雙積分」,指的是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兩個積分的核算主體都是乘用車企業。
  • 碳中和專題報告:生物基行業,潛力巨大的新藍海
    (報告出品方/作者:安信證券,張汪強)1. 萬億生物基藍海新賽道,政策引導消費漸成流行趨勢近年來,生物科技領域高速發展,並不斷在能源、 化工、材料、農業、醫藥等方面獲得新的應用。生物基替代化石基產品,並轉向低碳經濟是 全球解決經濟增長及環境問題的長期戰略。1.1.
  • 能量密度vs成本 燃料電池和鋰電池誰將主宰動力電池市場?
    近幾十年雖然各國都在大力推廣電動車,但其佔比依然很低,尚不足1%,核心就在於過往的電動車都違反了能量密度提升這個能源變革的主線邏輯。哪怕是最新一代的鋰電池車,其能量密度極值也只有汽油的1/40,行業自然遲遲無法出現10倍速的改進。但燃料電池的出現卻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其以氫氣為原料,基礎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電動機的做功效率還是內燃機的2倍,實際密度是汽油的6倍,優勢明顯。
  • 化石燃料雖仍佔主導 可再生能源正強勢來襲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能源世界網12月10日巴黎報導,《巴黎氣候協定》籤署5年後,化石燃料仍主導著能源格局,但可再生能源的增長最為強勁,就連新冠疫情也沒有削弱這種增長。    專注於可持續發展和國際關係的IDDRI智庫的尼古拉斯·伯格曼斯(Nicolas Berghmans)表示,可再生能源:風能在背後——「化石燃料仍佔主導地位,但形勢明顯有利於可再生電力。
  • 方正證券-燃料電池行業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氫燃料電池汽車承擔能源革命使命。2019年,氫能源首次被寫入《政店工作報告》,被訃為是中國氫能的元年。目前,全球氫氣製備還是以化石原料為主,未來建立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礎上的綠氫,也承擔起了能源革命的使命。  氫能基礎設斲先行。加氫站是推廣燃料申池汽車產業的前提。
  • 哈佛英語┆「化石燃料」英語怎麼說?
    That average Ice Age temperature was about 6 degrees Celsius colder than the average today. The average world temperature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was 14 degrees Celsius, the scientists noted.
  • 燃料電池風起2021:一個超越鋰電的新能源「高維戰場」
    這裡容筆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馬斯克瘋狂群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帶輿論,不讓資本方輕易聚焦燃料電池這個領域。而且除此之外,每臺燃料電池貨車補貼金額也居高不下,一輛輕型貨車在2019補貼金額上限30萬每車。這個政策引導同樣是要前期補貼,後期隨著規模擴大逐漸把成本降下來。
  • 報告: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將提升中國綠色經濟領域競爭力
    本研究考慮的情景發現,低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佔比,應從2015年約6%增加到2035年的35-65%,以及2050年的70-85%,以達到1.5°C的溫控目標。這些脫碳戰略的實施還將導致建築、工業和交通領域使用的能源載體發生變化。所有脫碳戰略的根本在於各部門逐步淘汰未採用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煤炭使用。」
  • 「十城千輛」出爐 A股燃料電池應聲上漲 與鋰電池相比優勢在哪?
    近年來,燃料電池這個詞幾乎被專門用來形容以氫作為燃料的反應堆。在反應過程中,氫氣並不直接燃燒,而是和氧氣反應轉換為電能,唯一的副產品為水,因而被認為是各國實現其能源戰略及達到低碳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 比如在特斯拉的電動重卡模型中,預計其電池重量可以達到4.5噸,而燃料電池車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其所攜帶的氫氣質量遠小於同等能量所需的電池質量。這是因為氫具有更高的比能—大約120MJ/kg,而電池的比能是5MJ/kg。
  • 關於海南發展清潔能源甲醇燃料的建議
    未來一次能源消耗仍將以煤為主,但必須改變煤炭一次利用的消費方式,全面提高煤炭利用率,而煤炭高效清潔利用100%轉化率的產品就是甲醇,甲醇可以作為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甲醇可以通過傳統化石能源清潔化生產製得,也可以通過太陽能、風能等間歇式可再生能源轉換獲得,是可再生以及重複利用,轉換氫能的最佳媒介,也是實現國家中長期儲能的大宗化工原料。所以,甲醇可以承擔未來清潔能源的重任。
  • 2020年全球電力報告(下)
    不過,伊泰普水電站所處的巴拉那河水量豐沛且季節分布相對均衡,幾乎可以全年滿負荷發電;而三峽水電站則每年都會經歷約6個月的枯水期,從而限制了其發電量。  總裝機容量14.00 GW 的伊泰普(Itaipu)水電站,從1997年到2013年,連續16年成為世界上發電量最大的單體水電站,2013年曾創造了年發電量98.63 TWh 的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