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狐鯉精。
隨著各省市成績的陸續公布和志願填報的開啟,2020年高考已經接近尾聲。
我們不再相信「一考定終身「。但我們始終相信,高考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即將迎來的大學四年,將會成為無數年輕人美好的人生旅途。
路上有迎風雨而行,亦有順水推船。
整個7月,我們和知乎一起合作高考季策劃,希望用特別的方式陪伴2020年最特別的高考生度過這一特別的時刻。
上周,我們在幾千個優質回答中爬梳洗剔,整理出了關於專業、學校、城市如何選擇的答案。( )
這一次,我們同樣徵集了上千個關於上大學的故事——
他們有人收穫了一生難忘的回憶
有人留下了無法解開的心結
有人希望自己的「失之交臂」可以成為後來者的「峰迴路轉」......
今天我們想與你分享其中13位學長學姐的知心話。
希望他們的故事,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勇氣。
@矽谷IT胖子
除了大學,還有哪裡能找到一群同齡、同背景、同層次智商的人天天一起生活?吼一嗓子:誰TM的打DOTA?8缺2!馬上幾個屋子裡喊:這兒!還有一場一場的夜談會。
除了大學,還有哪裡過得跟Las Vegas一樣,天天都有show?我大一的時候聽過龍永圖的講座,看過作家王蒙,在現實中見到過很多名人,甚至到了大二,誰來了都不感興趣了,老老實實學習去了。
除了大學,還有哪裡能隨便睡懶覺?我高考神經衰弱,後來大一睡了兩個月就全養好了。大學還是場大型超長期相親會。再駑鈍的人,看別人談戀愛跟著吃經驗也慢慢懂了。
大學可以做很多夢、許下很多願望。我現在還記得我們大四散夥時,我們互相祝福,豪言壯語說以後發了財,大家幾十年後在天上人間再相聚!多年後,儘管知道發財很渺茫,但聽說天上人間關門了時,我還是有種很悲傷的感覺。
@大方
大學,提供了很好的學習環境,社會化環境和思考的環境。最重要的是,它以接近於0的成本,允許你試錯和改變。
等真正踏上社會以後,你會發現自己要想做一點轉型都是很苦難的,你不僅需要花費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更要面對失敗之後社會的眼光。
考研徐濤說過,30歲以前,儘量不要想著自己能賺多少錢,而是想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多大的價值。
按重要性的排列的話,我認為大學應該做的事:找到熱愛(興趣),會處理關係(情緒),完整的思維能力(認知),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去哪個領域都適用)。這些東西加在一起,其實就是定義自我的價值感。
@簡在我心
到了高校,你才獲得了相對自由獨立的學習環境,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學習的方向。所以這四年是你人生中第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時段,無比寶貴。
越是好的高校會越重視本科的通識教育。因為它們明白這寶貴的四年最重要的不是訓練學生某種技能,不是灌輸某種專業知識,而是搭建使學生受益終生的知識結構、人生視野和心胸。
@卡卡的產品札記
我覺得大學賦予人的意義在於:
1、讓你學會獨立生活。有人會覺得這回答有些搞笑,生活在哪兒都能學,為啥要給錢在大學裡學。我之前一大學同學,在大學入住前都沒自己洗過衣服做過飯,住宿的第一天一臉懵逼的問,衣服究竟要怎麼洗?這就是鍛鍊你獨立生活的方式之一。你必須學會一個人吃飯穿衣做飯,身邊的同學可以幫助你更快的獨立。
2、讓你學會人情世故,處事風格。社會是所複雜的大學,而高校就是讓你練手的。
3、大學教會你思考問題的方式。社會是個多面場所,場景複雜,需要你動用多維思考力思索,把點線面連接起來。綜上,大學給予我們的更多是精神和生活層面的教育,業務上也會有幫助(假如你工作與專業相符的話。)
@多肉君
小到一個寢室,大到整個年級都是一個「社會」,慢慢從中學習為人處世的方法。
大學裡除了學習時間外還留給了我們很多的屬於自己的時間,有人用這些時間去做志願者幫助別人,有人去健身房鍛鍊自己,有人到處旅遊拓展視野,也有人苦練word、excel、ps等軟體,也有人整天窩在宿舍裡LOL。
不同的選擇對應了不同的生活態度。我們是在上大學,不要讓大學「上」了我們。
青春之旅,步履匆匆。我們都曾經歷過,感受過。
有迷霧重重、就有陽光下的多彩。
有些遺憾,改變了我們,也讓我們更完整。
@郭不緊
2010年6月7日、8日,高考。
2020年6月6日,3652天後,高考十周年那天,我在朋友圈寫下「高考十周年,改變人生的轉折點」。
如果我不是去了本科母校,也許我依然會度過很難忘的四年,但可能就沒有辦法談那段很美好的戀愛,不會遇到十年過後依舊交好的朋友,更無法見識那些如今已就深刻影響我人生的片段和瞬間。
如果我沒有入讀本科母校,可能我就不會在圖書館看那麼多法學類的書,可能就不會發現也許法學才是我的真愛,可能就不會進入法學院讀研,繼而發生後來的那些激動人心的故事。
@杜氏利什鰻魚飯
在我大一時候,原本健康的爺爺發生第一次腦梗,如果那時我在他們身邊,不知道會不會因為早些送醫而有一些不同。如果我仍然熱愛醫學,那高考可能會報考復旦或者交大的醫學五年制。現在應該還在讀研。如果當時保研或者考研,應該會選擇向北京方向努力。
當然了,說句題外話。高中時候暗戀了三年的女孩子最後拒絕我的理由是:你在廣州,我在北京,我不喜歡異地戀啊。雖然我覺得這個是藉口的可能性大,但是如果當時報了北京的學校,也許還有無限可能吧(笑)。
總之,我沒想到什麼讓我和廣州有交集的方法,人生應該徹底發生了改變。
@YangHu
上了大學後,我仿佛放飛了自我。我對這個新城市充滿了好奇,哪裡都想去,啥都想試試。每天渾渾噩噩起床,和室友一起去上課,和同學一起玩手機,一節課下來,手機都要沒電了。
下課收拾好書包,回宿舍充電,約上另一好友一起去做指甲,逛街買衣服。周末睡到日上三竿,起來,叫個外賣,收拾一下,去各個景點玩。在這個城市待的久了,就覺得沒意思了。就每天無所事事,談著戀愛。
而我的室友,在我頹廢的時候,他們在學習英語,在圖書館看著書,在忙著結交更優秀的人。最後,我四級卡在425分過了,而我的室友們,考了雅思託福,BEC。
大學畢業,我知道我憑著這個半吊子專業和一張四級證書,我是找不到什麼好工作的了。於是我頂著學校的名氣回了我家這個5線城市,進了國企。這個國企面試的題目都是從網上面經裡down的。
現在的我坐在格子間裡,每天幹著同樣的活,天天感嘆生活毫無意義。
可是,親愛的你還有機會,別像我一樣渾渾噩噩過一生。
我們都是普通人,有著失手和發揮失利的可能性。
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不是人人都是黑馬,我們也無法擁有向錦鯉許願的好運氣。
但別害怕,人生不只有失之交臂,還會有峰迴路轉。
@蛋炒飯加兩個蛋
如果你實在考不上本科,那就選個專業性強的專科,學好一門技術,走到哪裡都不怕!不過一定要選那種專業性特別強的專業,就是那種特別好區分你們水平的專業。比如計算機,一張卷子就能區分出來你們的編程水平;比如臨床醫學,一個病理分析馬上就能區別出來你們的專業能力;比如電氣工程,一個定值計算,馬上就能把你們的差距考的明明白白的。這種能夠區分你們水平的專業,會更好地讓你在就業的時候佔得先機。
@小系學長
1、成功逆襲故事看看就行了;
2、高考的心智模式決定成敗。
失敗是很正常的,遇到挫折就懷疑放棄也是大多數人的通病。任何一條路都得有人走,任何一套方法,任何一套心智模式,沒有對與錯,只有合適不合適。合適自己的,就是對的,就是最好的。不合適的,不一定是錯的,也不一定是不好的。
關掉文章,放下手機,怎麼處理手頭的困難,怎麼面對家長的臉色,怎麼堅持住自己內心的抉擇,怎麼培養好自己一套的內心模式。
這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一旦形成,後益無窮。
@華華
高考是很重要,是你未來的跳板,但是跳板的好壞,並不能決定最後評委給你打的分數,決定未來的是你自己而不是高考,如果你真的不想在局限於眼前的世界了,想出去闖一番,大展拳腳,那就別復讀了,青春就那麼幾年,別浪費了一些不該浪費的地方。如果說你對你的分數實在不甘心,不甘心到能在拼一把高三,能在同學都去肆意放鬆的暑假還沉住心去刷題,那你就去復讀吧,這樣的蓄力值得。如果你想復讀是為了逃避,那你再復讀多少年都沒用,還會白白浪費光陰,錯失很多潛在的機會。
該不該去復讀你自己心裡最清楚,別人說啥都沒用。
@姬小凡
如果你認為自己若不復讀一年,多爭取一次機會會後悔的話,那你就卯足了勁去做,保持住吶喊聲,梳理一遍自己的知識,重新揚帆起航。復讀也好,擇校也好,這個人生抉擇路上上,先學會仔細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吧。
無論哪種選擇,都願你有一個不後悔的人生。
未來的路還長,什麼時候都可以改變人生的
@逝佑
路是自己走的,成績也得是自己考的,也許考試時經歷了一些變故,超常,暴冷,又或者只是平庸,有時候運氣掌握了自身的命運,但運氣終究是自己的運氣,徵途的路上是迎風雨而行,又或是順水推船,旁邊同行的也是一路人。
也許感性會徵服理性,哪天又想起:如果當年我高考多考高了十分,又是怎麼樣的?剎那間,將腦海裡的理想、不甘、欲望、幼稚、嫉妒、失望、痛苦、傲嬌、浮躁,都融雜在一起,構建出理想的畫面,登上心中的寶座,獨領風騷……
寶貝,醒醒吧,何日離世不可知,未來的路還長,什麼時候都可以改變人生的。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畢業多年後再回想,這段懵懵懂懂的年少時光裡,藏著我們無悔的青春,這之中有遺憾有收穫,有改變也有成長。
我們始終希望,你能收穫最美好的回憶,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因為
上大學本身沒有意義
意義是你賦予它的
這才是大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