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道一禪法:先頓悟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

2020-12-20 普通人看世界

《壇經》中記載,慧能曾對弟子懷讓預言過說,日後你門下要出一個馬狗子,踏殺(度化)天下人。於是大唐開元年間,懷讓去找馬祖。

馬祖天生有異相,「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這樣位傲視群雄的人物出家之後,自以為得了正法,於唐開元年間住在傳法院中終日靜坐。南嶽懷讓知道他是個人才,就前去度他。懷讓找到馬祖後,便問:「你大德坐在這兒幹什麼?」馬祖並不出坐,只是淡淡地答:「圖個做佛。」懷讓知道直入點化沒希望,就在庵前找塊磚磨起來。開始馬祖並不理會,時間長了,馬祖耐不住問懷讓「你磨這塊破磚做什麼?」懷讓答道:「做鏡子!」馬祖覺得很可笑,說「磨磚怎麼能做出了鏡子呢?懷讓抓住話頭反問道:「那你打坐又怎能做出佛呢?」

馬祖知道面前是個異人,便起身向懷讓請教。懷讓問「要是馬車不走了,你是打馬呢;還是打車?」道一茫然不知所措。懷讓繼續點拔道:「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是坐禪,禪本非坐臥;如果學坐佛,佛也沒有固定的相狀。對於本無所住的事物不應生起執著之心。你執著於佛就是殺佛,你執著於坐禪就不能通達大道!」

道一聽了心地一片清明,從此悟入了佛道。之後南宗禪在馬祖手中大盛是中唐到晚唐間的事,這時唐王朝中央權力衰落,馬祖得到藩邦首領的支持,在江西一帶大興禪法。關於禪法機要,馬祖曾言:「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儘是道。」慧能禪中尚強調心地不染不著,馬祖進一步發展這種思想,乾脆向學人指出: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道中,只是你自己心不平常,偏要思聖思凡,自己不肯安心罷了。

關於這一點馬祖的門人大珠慧海有十分精採的詮釋。有人問慧海:「和尚你修道不需用功嗎?」慧海說:「當然用功。」那人問:「怎麼用功呢?」慧海答道:「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那人又問:「一切人都是這樣的,和尚你與他們有什麼不同麼?」慧海答道:「當然不同。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般挑撿;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同。

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抽象的佛性與現實人生完全打成一片,馬祖發揮了慧能禪中以人心定佛性的傾向,進一步把佛變成了直接面對的人,抹卻了一切造作的過程,其中意趣確非後世玩弄玄虛者可比。道如此平常,是因為一切法本出自人心自性,離此別無他門。馬祖對弟子們說:「人的自性本來具足了道,只要在善事惡事兩個方面都不粘滯,即是修道之人。如果取善棄惡,用心觀空禪定息念,就是造作,如果向外追求,那就離道更遠了。」可見自性不但本來清淨,而且是具備一切功能性的。生死涅槃都是自性的變現。這裡馬祖發揚了《楞伽經》中「心生即是種種法生,心滅即是種種法滅」的思想。

既然心本一切具足,又何必到處求仙求道呢?當有人問「什麼是解脫」時,慧海答道:「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就是大道。」直心是道場,遠離一切虛偽造作,如流水不爭先,與此相違就是生死輪迴,慧海又說,「求大涅槃,是生死業;舍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用事物的一面去對付另一面,反倒是輾轉不休,沒有盡頭。

馬祖的另一得意弟子說得更絕,一次,僧人分粥時,馬祖問:「桶裡裝的是什麼?」南泉普願老實不客氣地搶白道:「這老頭快閉上嘴,說出這種話!」在馬祖的禪法中,人人都是神通妙用具足的佛,只要處處自在即可。慧海初參馬祖時,馬祖對他說:「我這裡什麼都沒有,你來求什麼佛法呢?自家寶藏你置之不顧,離家出走又是為什麼?」

慧海並不明白,問:「什麼是自家寶藏」?馬祖道:「現在問我的就是你自家寶藏,它一切具足,沒有短少,使用自在,哪裡需要向外追尋呢?」馬祖的意思是說學人的煩惱、求道之心都是自性在起作用,如果沒有自性,又哪來這些東西呢?

即心即佛,心佛不二,佛迷惑就是眾生,眾生解脫就是佛,這些是馬祖門下常傳不衰的法門。現實的人生才是佛的妙用。整天想成佛作祖卻是障佛的因緣。如果執著外相那更絕對不行。

丹霞禪師的燒佛之舉直至如今仍發人深省。一次,丹霞禪師與道友在禪院中參禪,天氣十分寒冷,丹霞便順手搬了一座木佛燒火取暖,院主大驚,問丹霞為什麼要燒佛。丹霞答道:「燒了收取捨利。」院主怒道:「木佛哪有舍利呢?」丹霞順勢說:「既然沒有舍利,何妨再取兩個來燒!」院主氣的上前撲火,卻被火燎了眉毛。偶像崇拜本是人類遠古以來的習俗,人們直至如今仍是破了一種又立一種,看了這則公案不知作何感想?

馬祖從現實人生入手闡明自家寶藏後,又毫不掩飾地對學人指出這也不過是一種臨時接度眾生的方便手段而已。即心即佛就象用黃葉哄小孩,哄好之後則是「非心非佛」。自性寶藏遠離二邊,又哪裡一心要肯定自我呢?馬祖的教育法真可謂運轉自如。

馬祖的教育法亦很寬廣,按宋僧宗杲的說法,禪宗法性要寬一些,不可過弄玄虛,務必要當下把學人的妄念打消才好。馬祖的教育法也是如此,有時到了一招定乾坤的地步。水潦和尚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話音未了,馬祖已當胸一腳把他踏倒在地,水潦大悟,起來拍掌呵呵大笑說:「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毛頭上,一時識得根源去。」後來又常對學人說:「自從一吃馬祖一踏,直至如今笑不休。看來馬祖這一腳把水潦和尚踏到了返觀自性的地步。

又如汾州和尚精通教義經論,一日來問馬祖:「三乘教理十二部經典我已粗略懂得,不知禪宗是什麼意旨?」馬祖於是回頭看了看說:「這兒人多,你暫且回去吧。」汾州和尚返身出門,舉腳剛踏門檻,馬祖在後面喚道:「座主!」汾州回頭答「是」。馬祖問:「是什麼?」汾州當場悟道。汾州下意識地回頭正是自性起作用的空靈之時,馬祖又當場叫破,真是不容汾州不悟。後世禪宗亦常有人以此對學人弄玄虛,但畢竟是東施效顰了。

馬祖的門人石鞏慧藏也很厲害,呼去喚來之術的在他手中應用自如。一次石鞏問師兄西堂和尚:「你知道怎樣捉住虛空嗎?」「知道。」西堂滿口應承。「你怎麼捉?西堂便伸手做出抓虛空的樣子。石鞏笑道:「這樣怎麼能捉住虛空呢?」西堂問:「那你怎麼捉住虛空呢?石鞏一把抓住西堂的鼻子猛擰,西堂痛得大叫,石鞏說:「要這樣捉才行!」空即是色,,石鞏的做法反映了馬祖禪法求實的一面。

馬祖在洪州一帶(今江西境內)大傳禪宗頓修教法,一面顯示根本空義,一面顯示自性作用,當時被呼為「洪州禪」,與荷澤禪、牛頭禪成鼎足之勢。馬祖的禪法傳至百丈懷海後,又出了黃檗希運、溈山靈祐、臨濟義玄等傑出禪師,分化為偽仰宗和臨濟宗兩個派別,與行思系分化出的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一起並稱「五宗」。

相關焦點

  • 即心即是佛,非心非是佛,一代宗祖「馬祖道一」
    直到很多年後,這年輕人的名字被寫進了中國禪史中,只因他單挑南嶽道脈,以「即心即佛」的理論大弘南宗宗旨,在南禪宗中一枝獨秀,正應了當年慧能的預言:「佛法向後從汝生,馬駒踏殺天下人。」他就是被人稱為「馬祖」的道一禪師。
  • 如何理解《壇經》中的「即心即佛」?原來還有這個意思
    「即心即佛」這句話的概念出自《壇經》,當時的情景是,僧人法海向六祖請教一個問題:「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六祖給他的解釋是:「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相即佛」,後面還配有一首偈語加以解釋
  • 如何理解心即是佛,是心即佛?
    最常聽到人們常說的就是「心即是佛」,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找到心了嗎?我們是否真的明白「心即是佛」的含義呢!本文大茶經來分享與探討,如何理解心即是佛,是心即佛,是心作佛?是心即佛,我們認識到了這顆心是清淨無礙的,佛的心與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的,只是佛找到了這顆清淨無礙的心,而我們沒有找到。現在我們認識到了這顆心與佛無有分別,那麼把我們的心與佛相契,我們用這顆心去學習佛法經典,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為什麼我們認識到了是心即佛還要去學習佛法呢?因為佛認識到了已經破除了一切煩惱障礙。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也並非不是某某,就是某某。所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應該是:佛所能用語言來表述的般若波羅蜜,還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真正的般若波羅蜜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如來的境界,你沒親自證到,別人怎麼說它都不是它。但是不形容一下,你們又無法了解,怎麼辦?我只好用口來說,使你們知道還有這種境界存在。
  • 一切眾生皆可得道,其心即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其中下卷有一句「一切眾生皆可得道,其心即佛。舍利子,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名曰秘咒,即非秘咒,是亦秘咒。能除一切苦,即非能除一切苦,是亦能除一切苦。能除一切難,即非能除一切難,是亦能除一切難。何以故?成法非法,法會於心,心融於法,法忘其法,法無其法,乃為大法。」其中一句成法非法就可以解釋上面的矛盾了。一切可以看得見,說得明白,聽得到的法其實都不是「法」,為何這樣說,因為每種法對應的情況都不同,沒有一種法可以解一切困難。
  • 天台《六即佛》略說
    「六即佛」是說從凡夫到成佛的六個過程或層次,分別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六」表六個次第,從因果的事相而說,譬如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每天盈虧不同月相不一,「即」是從理上說,雖月相不一,但月亮只是那一個,所以說:「六而常即」「即而常六」。
  • 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馬祖道一
    1300多年前,面對唐武宗滅佛運動的影響,他創叢林,建道場,完成了改變禪宗歷史的壯舉,續佛慧命;他用一些點撥,一些故事,甚至一些批評和辱罵,讓人醍醐灌頂,使人成佛;他繼承發揚了六祖頓悟的禪宗修行方法,提出的「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思想,至今仍對世人起著重要的影響。他就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中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不識一字的樵夫,到禪宗的一代祖師,成就惠能大師的奧秘盡在此句,而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也在此句中燦然生輝。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
  • 馬祖道一禪師(一)
    所以,他們就是有這個工夫這個修養,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落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他能遮掉六塵。所以,超越識不需要說的,他們的語言根本沒有這些。今天,挑了《指月錄》中這段,了解一下馬祖道一禪師是如何表現出禪門人物了不起的風範。為著了解的方便,我們先念一遍,再來做要點的解釋。原文馬祖道一禪師。漢州什邡縣人。姓馬氏。故俗稱馬祖。
  • 自身即佛,無法即法,真如佛性,如同金篦刮眼,豁然開朗
    了應須自了,心不是他心。赤水珠何覓,寒山渴莫吟。誰同論此理,杜口少知音。禪宗的主張「即心即佛」,把一切眾生乃至諸佛都歸結於「自心」。這種「自心」,就是儒家提倡的善、惡之心。溈仰宗繼承了南宗「自心即佛」、「無念為宗」的禪法,並將此發展為「無心是道」、「日用是道」 。
  • 何者是佛?當下之人即是不假外求,就是禪宗直指,看你能不能明白
    「云何即得解脫」呢?慧海回答說:「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就是說,人人自在解脫,本來就是佛。因此,當有人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時,慧海反問道:「汝疑那個不是佛?」馬祖說:「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終於頓悟。顯然,這裡具足一切的已從惠能的當下之心發展為現實的當下之人了。發問者,人也,人即佛,何須再求?
  • 佛說: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心燈明,萬事清!
    王陽明對心學為何有如此大之成就,有人就點評說這是因為他借用了佛家中的智慧,不管這個是真是假,這個點評或結論還是比較中肯的,因為縱觀王陽明的心學,裡面有不少確實用到了佛學中的心念觀,只不過王陽明把這些學說和理論非常巧妙的運用到了心學智慧中,這卻是王的獨到和可取之處。
  •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見到佛光,必有如下七種因緣
    那時候有緣分的眾生,受佛這類個人行為的打動,也同修福業,愛樂佛所修的行門,隨喜讚嘆佛的福報。由於有這類宿緣,因此見到佛光。它是佛自得神通的人生境界。假定有眾生自修諸多福業,務必先從供養諸佛剛開始,要供養沒有總數的諸佛。不用到十方去供養,諸佛就在眼前。說白了「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 為什麼佛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對須菩提說,爾所國土中,你所能了解、理解的一切世界裡;所有眾生,所有的有情眾生,不僅是人,包括小貓小狗,甚至一隻螞蟻;若干種心,他們所有的心,一切的心;如來悉知,如來、佛都能悉知,熟悉的知道,詳細的知道,就是都達到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那種程度了
  • 【大乘「是、非」佛說論壇 2 】大乘到底「是佛說」還是「非佛說」
    為何又一直爭議不斷直至如今「義學會」砰然發聲再評印順法師?這其中想必有一般信眾不了解的原委,建議有心人認真讀一讀印順法師的若干部代表作,然後再回過頭來反思或辯論。此次針對「印順導師大乘是否佛說」的「義學」與此前針對「索達吉堪布改經事件」的「義辯」有所不同,估計影響將會更大更深遠,「義辯」是地陷,「義學」是地裂,可能引發地震。
  • 南懷瑾|《金剛經》「來者即諸法如義」,說學佛法千萬要記住這句
    南師接著說到:「所以說,拚命去弄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對不對?是不是這個道理?我想是這個道理!你仔細想想看。你的想也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它本身就在如來清淨的境界的境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 八 論六即佛 (一)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論體系之一,它闡明了事相修證因果與佛性理體的關係。原本佛經中沒有六即佛這個名相的。
  • 修佛必讀《金剛經》,教你掃除三心,降服煩惱,心自清淨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然而作為佛教般若系的核心,其智慧又往往難以理解,如「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那到底「般若」是不是「般若」呢?今天讓我們一同走近《金剛經》。發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發菩提心」,也即發成佛的心。這是承載廣大菩提行的基石,也是成就菩提佛果的柱基。諸菩薩藉此得以廣度群生,十方諸佛藉此得以護念、付囑諸菩薩,使得佛法弘傳千年、流化不絕。
  •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般若是佛的境界,由眾生到佛的境界,其實是沒有距離的,我們迷惑愚痴的時候是眾生,開悟時就是佛。波浪即水,不是離開波浪才有水,見波浪即見水,但波浪不是水的本性,從波浪體會水不難,但是著了波浪的相,則永遠只見到生滅無常的波浪,而見不到不生不滅、一體的水的本性。
  • 《壇經》啟示錄:想要見性成佛,就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心」
    想要學習《壇經》,先要從其理論核心說起,其理論核心是什麼呢?解脫論,解脫什麼呢?自心的解脫,認為如果自己的「心」不能解脫,那麼便稱不上是完滿徹底的解脫,所以六祖在經中提醒眾生: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